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案 精美篇.docx
- 文档编号:24457775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38.26K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案 精美篇.docx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案 精美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案 精美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案精美篇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第八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理解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涵和战略举措。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高职大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掌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措施。
(1)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重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高职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2)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重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高职大学生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全面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及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正确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作用。
(3)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教学重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高职大学生明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富”、公平与效率、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4)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教学重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高职大学生明确,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教学难点解析
难点分析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这些共性是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
正因为市场经济是具有共性的,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难点分析2.如何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我们过去在认识上的一个失误就是把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混为一谈,总以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就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其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因为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难点分析3.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着,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
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只有实行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大政策,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提出的这一大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
难点分析4.正确认识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入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愈大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实行这个大政策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在提出这个大政策的同时,邓小平就不断强调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他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防止两极分化,必须有针对性地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收入高低过于悬殊。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
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
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的新税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
合法又适度的差距,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走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难点分析5.如何正确理解“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在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
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相继增加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这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一)课堂导入
1.播放视频《邓小平南巡纪实》,(大约10分钟),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结合这两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第一,创造经济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中国经济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4%的高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
2007年中国GDP总量上升到世界第四,根据美联社2008年4月10日报道,中国2007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61万亿美元,经济增长率达到11.9%。
第二,创造贸易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
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量只有2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7位。
到1990年,增至1100多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6位。
到2001年,猛增至5098亿美元,世界排名跃居第6位。
2007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1万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在二十多年里增长了近百倍,排名前移24位,为世界所罕见。
第三,创造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
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微乎其微。
1989年,也只有55.5亿美元。
中国外汇储备于2006年初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07年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
第四,创造生产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
中国曾经是个物资和产品匮乏的国度,改革开放使我们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
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超过日本而跃居世界第一位。
2007年钢产量达4.9亿吨左右,占世界年产量的36.4%。
同样雄踞世界产量榜首的还有:
粮食、肉类、水产品、水果、棉花、布、煤炭、化纤、化肥、水泥、电视机、数字程控交换机等产品。
第五,创造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之最。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利用外资几乎为零。
自1993年起,中国吸收外国资本总额一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
2007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
2.引导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简单的评述。
(大约5分钟)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何认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
如何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如何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教学过程】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我们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和配置人、财、物等等这些资源,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
1、客观条件: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2、主观条件: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才实行市场经济。
应该肯定,这种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曾取得过明显的成就。
但是,计划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比较单一,闭关自守,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从而在后来的发展中走进了僵化、教条的死胡同,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对这种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
1、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
第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第二,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我国在建立了社会主义以后,对于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们仿效苏联的体制具有现实合理性。
第三,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
第四,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2、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第一,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第二,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作用。
第三,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
(二)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的探索
在理论上,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代表,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并对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体制进行探索。
毛泽东提出要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不能只顾一头,兼顾国家、生产单位、生产者三者利益;新经济政策;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等。
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即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允许保留一部分个体经营、一部分产品自由生产、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以此来弥补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不足。
这种探索总体不可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
此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发展,这种探索没有也不可能继续得到前进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积极成果。
1、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计划经济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一共有三次历史性的突破,由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由于理论和经验的限制,传统的观念一直都认定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商品、市场都是同社会主义水火不相容的。
哪里有市场经济,哪里就会滋生资本主义。
邓小平认为,传统的观念和限制商品经济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1979年11月,邓小平就强调: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
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0年8月,邓小平会见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时说:
“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
有些东西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
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
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
”这段话反映了邓小平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开阔视野和胸襟。
这种大胆吸收和借鉴当然也包括对市场经济的利用。
从十二大到十三大,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12月,邓小平在筹备十三大时同中央几位负责人的谈话中又说: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在1987年十三大上,正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具体的运行模式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后来又改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
从十三大到十五大,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计划和社会主义关系、市场和资本主义关系做了一个清楚、明白,透彻、精辟的总回答: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体系,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不是区分“资”和“社”的标志;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既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能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二)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内容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一般特征
既然市场经济不具有制度属性,它的运行体现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现代经济的共性,那么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就具有共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即企业行为的自主化;经济关系的市场化;宏观调控的间接化;经济运行的法制化等。
如果说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那么,社会主义制度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2、制度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为特殊的方面,其它的个性特征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第二,在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收入悬殊,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优势互补的作用,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1、共性: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则
(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4)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5)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2、两者的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结合最主要的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相结合,一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
反对一种错误观点:
其错误在于这样的观点只看到市场经济的共性,没有看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制度的不同个性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同时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二者对立起来。
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这是由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要求决定的。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因为判断一种所有制形式是否优越,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而要看它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如何理解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非公有制经济,第一是说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而不是说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第二是说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说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是指:
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公有制经济的类型:
全民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党的十五大突破了传统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案 精美篇 建设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 教案 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