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投资备忘录汇编.docx
- 文档编号:24456649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5.34KB
霍华德投资备忘录汇编.docx
《霍华德投资备忘录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霍华德投资备忘录汇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霍华德投资备忘录汇编
霍华德·马克斯2016投资备忘录
2016/1/20来源:
雪球
[摘要]:
投资者要取得成功,不但要掌握金融学、会计学和经济学,还要了解心理学。
要弄清市场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为什么、该怎么做,这都必须洞悉投资者的心理。
12月12日,星期六,我很早就醒了,前一天股市、债市和原油都出现了大跌,我思虑万千,睡也睡不着了,于是,我走到桌边,开始写备忘录,把这些思绪整理出来。
我知道从动笔开始写到最后发出去会用很长时间。
我在表达一个想法的时候,新的想法总是接二连三的涌进脑海。
最后,写了一个月才写完。
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教授是行为经济学和决策理论方面的权威(他在业内举足轻重,甚至在电影《TheBigShort》中客串了一个配角)。
塞勒教授在他的新书《Misbehaving》中引用了维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Pareto)的话:
“政治经济学,乃至所有社会科学,显然都以心理学为基础。
”投资虽然不完全是科学,但我认为投资同样以心理学为基础。
这话我已经不知说过多少遍了,早在1994年1月的备忘录“关于寻找投资机会的随想”(RandomThoughtsontheIdentificationofInvestmentOpportunities)中,我就说过:
投资者要取得成功,不但要掌握金融学、会计学和经济学,还要了解心理学。
要弄清市场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为什么、该怎么做,这都必须洞悉投资者的心理。
我从市场最近的行为,不只是12月11日,还包括2015年的其他时间里,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在这篇备忘录中,我希望带市场去看看心理医生,看看我们能不能学到点什么。
2012-2014:
不确定的世界
2012年9月,我写了一篇备忘录“充满不确定性”(OnUncertainGround)。
在开头,我写道:
“当今世界的高度不确定性,是我生平仅见。
”接着,我把我的忧虑逐条列了出来。
今天,我的这些忧虑没有一个有所缓解。
显然,危机后的复苏之路并不平坦。
在危机后的复苏方面,2012年,我有如下忧虑:
宏观增长–人们似乎普遍认为,未来的经济增长率会比20世纪后半叶放缓。
是否因为出生率较低、生产效率增速缓慢,我们注定要承受较低的宏观增速?
这个现实还会产生什么别的影响?
具体而言,如果经济增速始终低迷,是否会导致通胀放缓,甚至出现通缩?
发达国家的趋势–发达国家能在全球化经济中保持竞争优势吗?
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商品越来越便宜,质量也越来越好,发达国家能维持住现有的收入水平吗?
随着我们日益步入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时代,我们还会像过去那样需要那么多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阶层吗?
如果不需要的话,如何解决失业、收入差距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平问题?
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能重拾信心,恢复过去那种大手大脚的消费行为吗?
消费者还能像过去那样靠信用支撑消费,保证消费的持续增长吗?
欧洲–在凝聚力、协同性、生产力方面,欧洲能取得进展吗?
如果做不到,会怎样?
欧洲央行有能力主导经济复苏吗?
希腊退出欧盟的风波是否会重演?
是否还会有别的国家要退出欧盟?
(即将举行的公投是否会让英国退出欧盟?
苏格兰是否会举行公投决定是否留在英国?
加泰罗尼亚是否会投票决定脱离西班牙,脱离西班牙后它还能留在欧盟吗?
)
国家领袖–许多年来,我一直用PPT做演讲,在其中列举不确定性的幻灯片中,有一个条目本来应该是“领袖缺乏能力”(dearthofleadership),但打字时错误拼写成了“领袖毫无能力”(deathofleadership)……但是竟然没人挑这个毛病。
纵观全球,与历史上最杰出的领袖相比,当今各国政坛领袖的水平几乎都相去甚远,在美国尤其如此。
你可能认为这样很好,也可能觉得这样不好,但是华盛顿显然因莫衷一是而无所作为。
正如我在“充满不确定性”中所写的:
“……美国的政治家们更看重的是‘意识形态纯粹性’(即遵循政党路线)和重新当选,而不是真正努力的解决问题。
党派偏见和政治阵营之间的斗争已经日趋白热化。
”
福利–社会保障制度如同一辆轰鸣的蒸汽机车,缓慢驶向灭亡。
药品越来越贵,美国人寿命越来越长,医保制度的成本迅速上升。
政府为公务员提供了固定收益的养老金计划,但养老金计划却存在资金缺口。
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市政府将如何履行它们的义务?
没人知道,政府里的人(特别是华盛顿的人)似乎也不关心。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去20多年里,中国的GDP增速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从没出现过衰退。
中国高速发展的基础有三点:
(1)数千万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同时为制造业贡献更高的生产力);
(2)中国制造业以低成本大量出口商品;(3)中国拥有大量资本并投入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今后上述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减弱,中国必须进行转型,靠拉动国内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速将放缓……或许也会像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经历经济的起起落落。
这是否会导致中国短期内出现硬着陆?
这对向中国出售大宗商品和制成品的国家有何影响?
地缘政治热点–从1991年末苏联解体到2001年911袭击,这段时间里世界保持和平,这是刺激投资者乐观情绪的因素之一。
但是近年来,我们看到了世界并不太平,包括伊朗、以色列和中东地区的其他国家;俄罗斯和乌克兰;中国和朝鲜;以及许多国家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
局势恶化不可避免,万一发生,市场将作何反应?
从2012年到2014年,上述忧虑始终困扰着投资者。
在过去几个月中,我们看到原油价格腰斩;中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中东局势恶化的新闻不断;美联储利率政策仍不明朗。
既然市场厌恶不确定性,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问题应该导致资产价格较低和负收益。
但是在2012-2014年,尽管负面因素众多,标普500的累计收益率达到了74%,房地产价格强劲上涨,曾经是收购对象的公司价格也步步高升。
此外,美国高收益债券的平均收益率与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差从2011年年末的706个基点收窄到2014年末的522个基点,到了2014年年末,预计最差收益率(yieldtoworst)已经降到了6.67%,这进一步反映了投资者的信心。
因此,在2014年年末,我们发现情况是这样的:
客观上存在一系列重大宏观风险(如上所述),
为了在低收益的世界追求足够的收益,投资者做出乐于承担风险的行为,
因此,资产价格一点也不便宜,
获得的收益率根本不可能弥补所承担的风险。
总之,考虑到基本面的情况,人们的心理太兴奋了,价格太高了。
这几年的特点是预期收益率低,棘手的问题多,这两方面叠加起来很令人头疼。
2014年9月,我在“再谈风险”(RiskRevisited)中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尽管投资者的行为还没堕落到危机爆发前的程度(我认为,正是投资者的行为导致了危机),但是从很多方面来看,投资者的行为已经进入了不理智的区域……
在进攻和防守之间,在担心亏钱和担心错过机会赚钱之间,投资者应该追求适度的平衡。
我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与追求收益相比,投资者更应该注意避免亏损。
在过去三年里,橡树的原则是“谨慎前行”。
现在重提这个原则,我更强调其中的“谨慎”二字……
我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不知道算总账的日子是近是远,但是我认为,当下的市场无忧无虑,现在对这样的市场保持谨慎并非为时过早。
有一点我是知道的:
在当前的市场状况下,其中的风险并没有对应足够的风险溢价。
负面因素发酵
鉴于存在市场担忧的众多因素,2015年上半年的表现充其量只能说是停滞迟缓。
大多数市场勉强给出正收益,但是收益来的很勉强,投资者的日子都不好过。
接着,在夏季,担忧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最终变得难以承受:
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速持续低迷或放缓。
中国经济继续放缓。
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仍然犹豫不决。
加息会引发忧虑,美联储似乎也认为经济增长疲软,还不能加息。
原油价格重拾跌势,其他贵金属和大宗商品跟着下跌,导致相关的股票和债券价格走弱。
地缘政治局势每况愈下:
叙利亚是个两难的困境:
一条路是让暴君留下来,另一条路是把暴君推翻,但又将有一个国家陷入动乱和内战。
俄罗斯出手干涉了,它频繁秀肌肉,向我们表明它不会让步。
ISIS与欧洲难民潮似乎是无解的难题;巴黎和圣贝纳迪诺发生的袭击事件表明恐怖主义仍然严重威胁着我们。
各方就限制伊朗核计划达成了一项协议,但专家们对此褒贬不一。
伊拉克、阿富汗、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还是一团乱麻。
南中国海区域不时擦出火花。
美国政局也不见起色。
党派偏见和僵持局面仍然没有改变。
两年焦灼的选战在媒体中愈演愈烈,牵扯了我们太多的精力,大多数候选人都不存在积极的共识。
最后,市场内部出现的大量问题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其中包括市场流动性的降低、报价故障以及高风险信用基金的清盘。
不知道为什么,市场参与者竟然能承受这样的不确定性,竟然能保持镇定,有时候还能坚持很长时间。
他们也许是信念坚定,也许是一无所知,也许是拒绝接受。
前一段时间市场的情况就是这样,正如DougKass在2014年中期所说的,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自我感觉良好的牛市”。
但是最终还是出事了——也许是纸牌屋搭得太高了——投资者平静祥和的感觉被打破了。
事情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们再也无法保持镇定了,2015年下半年美国信贷市场出现了大幅度下跌。
引爆点
投资者有一个最明显的行为特征:
他们总是在一段时间里忽视负面因素或低估负面因素的影响,最后在下跌的时候认错服输,承认负面因素并反应过度。
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弱点,也是因为缺乏能力,理解不了事件到底有何影响。
随着负面因素累积——无论是刚刚露出苗头的,还是人们总算意识到有重大影响的——最后终于到了人们再也无法忽略这些负面因素的时候,这时候,负面因素在人们眼里就变得无比重要了。
距离现在最近的引爆点发生在去年八月份。
在此之前,投资者基本是抵制负面因素,2015年前七个月,标普500指数上涨了3.3%。
(媒体可能会说投资者“克服了”负面因素,其实他们根本不是成功应对了负面因素,只是把它们忽略了。
)
接着,八月份,中国出现了一系列负面因素:
报告显示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从7月份到8月份,A股下跌幅度达到了45%;人民币出乎意料地贬值;有人认为此后的一系列救市措施不得力、不得法。
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受到了压低融资成本的过度刺激,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剩,这已是尽人皆知。
受此影响,GDP增速表现优异,但是也留下了大批空置的建筑和基础设施。
所有人也都知道,有一种可能的结果是,承受经济增长放缓的阵痛,甚至出现衰退。
但是到了8月份,外国投资者看到A股大跌,他们才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他们还把这种担忧传导到自己的市场中。
因此,从8月17日到8月25日,标普500下跌了11%。
为什么人们会把中国的大跌传导到其他市场,例如,我们的市场?
9月份,在中国股市大跌后,我写了一篇备忘录“投资不易”(It’sNotEasy),在这篇备忘录中,我是这么解释这种现象的:
市场下跌得越猛烈,许多投资者越是要让市场替他们思考,越是要让市场告诉他们发生什么了,该怎么办。
这是投资者最严重的错误之一。
正如本?
格雷厄姆所说,每天报价的市场先生不是基本面分析师,市场是衡量投资者情绪的温度计。
你就不能太把市场当回事。
对于基本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市场参与者知之甚少,他们买入和卖出背后哪有什么理智,不过是被情绪控制而已。
你要是把最近的全球市场下跌解读为市场“知道”将来会怎样,那你就错了。
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中国传出了一些负面消息,人们就恐慌了,特别是那些上了杠杆买股票的中国投资者,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经历严重的市场调整。
看到中国投资者抛售,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也跟着抛售,他们觉得中国的市场下跌是一个信号,预示着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会出大问题。
无论到底是为什么,重要的是,我认为尽管7月份之前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容忍风险,8月份,人们又开始厌恶风险了。
我想投资者大概是这样的:
前几个月他们没察觉到风险,这回突然说:
“唉呀,有这么多利空啊。
”引爆点终于到来,人们被从睡梦中唤醒,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性和重要性。
不是一半满,就是一半空?
将近25年前,在我写的第二份备忘录中(1991年4月,“第一季度业绩”),我提出了投资钟摆的概念:
钟摆摆动弧度的中央正是钟摆的“平均”位置,实际上钟摆很少停留在这个位置。
它总是从摆动弧线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但是当钟摆接近任何一个极端时,或早或晚,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回归中点。
投资者为什么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看待世界时缺乏客观理智,总是诉诸情绪。
他们的弱点主要有两个表现形式:
选择感知和偏颇解读。
换句话说,他们有时候只看到有利因素,看不到不利因素;有时候只看到不利因素,看不到有利因素。
他们有时候从正面角度看问题,有时候从负面角度看问题。
他们的感知和解读几乎从来都不是冷静理智,不偏不倚的。
自从8月份中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来,我总是回忆起我收集的一张经典的漫画,它还是那么经典:
2015年,老问题更加难解,新问题频频出现,人们整体感觉没有一点值得高兴的。
ISIS和难民潮失控等问题让人们完全看不到希望,投资者应对这些问题的表现根本不及格。
8月份,中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成为了导火线,人们重新产生了风险厌恶和恐惧,对整个世界的震动持续数周。
恐惧的解读宣泄而出,盲目乐观的风险容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处蔓延的负面情绪。
总之,投资者的心理是极少均衡考虑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此外,眼前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投资者的情绪,而投资者对事件的解读总是因为受情绪影响而有失偏颇。
大多数事情都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但是投资者普遍只盯着好的或坏的不放,做不到均衡考虑。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幅经典的漫画: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投资者从来都不是客观、理智、不偏不倚、平和稳重的。
他们一开始的表现是很乐观、很贪婪、很能容忍风险、很轻信,他们的行为导致资产价格上涨、潜在收益降低、风险增加。
接着,由于某种原因——或许是引爆点的出现——他们转变为很悲观、很恐惧、很厌恶风险、很怀疑,这导致资产价格下降、预期收益降低、风险减少。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它们各自的种种表现往往都是同时发生的。
从一种态度向另一种态度的转变,往往根本无法用常理解释。
这不简直是精神失常吗?
在现实世界,事物一般在“非常好”和“不太好”之间波动。
但是在投资领域,人们的感知是从“完美无瑕”到“不可救药”之间波动。
钟摆从一个极端猛冲到另一个极端,几乎完全不守“中庸之道”,哪有片刻理智可言?
开始是拒不承认,后来就认错服输。
错误的根源
为了解释这种狂躁抑郁症的病因,下面我要分析一下影响投资者心理的因素。
在这些因素中,有很多是很明显、很好剖析的,一点也不神秘。
我在“投资不易”中谈到过一些因素:
情绪是投资者的大敌之一。
出于恐惧,人们很难在持股价格暴跌时保持乐观;出于妒忌,人们很难在所有人都赚钱时拒绝买入价格上涨的资产。
自信也是影响很大的一种情绪,我认为,市场最近的波动主要就是因为自信这种情绪的变化。
不久之前,人们的自信还是膨胀的,最近一段时间,突然就萎缩了。
这种剧烈变化可能是因为幻想破灭:
投资者之前以为世界局势尽在自己的掌握,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知道的根本没那么多,这种感觉很痛苦。
投资者的自信要保持适度,但是在现实中,自信和其他情绪一样,经常剧烈波动。
尽管中国的情况出现后,近期的剧烈波动就发生了,但是还有其他因素也起了作用,上个月就是这样。
面对这种情况,我经常想到的一个词是“合力”。
当出现一个负面因素时,投资者一般能挺住。
但是当多个负面因素同时出现时,他们经常就沉不住气了。
上个月的另一个负面因素是纽约梅隆银行(BankofNewYorkMellon)的SunGard软件出现故障,导致这家银行无法为它管理的1,200只基金和ETF产品报价。
这对投资者也是一记打击,日常必须的市场机制竟然靠不住,谁都不愿意听到这样的消息。
还有一种错误是,我们经常发现投资者不知道事情的后果和深层次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认识存在缺陷,也可能是因为洞察力和分析力不足。
举个例子,2007年初,次级抵押证券盛行,此后次贷大量违约,2008年中后期引发动荡,在此期间,人们普遍没考虑到次级抵押证券风险蔓延的情况。
大多人忽略了风险蔓延的可能性,因此,到2008年5月,标普500指数与2007年第一季度相比还基本没有变化。
然而,此后受次贷危机影响,有的银行陷入瘫痪,有的银行需要救赎,雷曼兄弟申请破产,2008年年末出现了恐慌,人们担心整个金融系统崩盘。
从2008年5月到2009年3月,标普指数下跌了52%。
2008年末和2009年初的一系列事件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痛苦,但是短短几个月前,人们还根本没预料到、没想象到会发生这些事情……尽管这些事情露出端倪已有一年之久。
人们不客观、不理智的种种怪癖对行为的影响不胜枚举。
在2015年5月15日的《华尔街日报》中,CarolTavris发表了对塞勒教授新书的评论,她写道:
我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我总是觉得经济学家很好笑,他们还假设出“理性人”(rationalman)这么个奇怪的概念。
理性?
谁能告诉我理性人在哪呢?
早在50年前,实验研究就表明:
人们明知决定是错的,就是不改;明知败局已定,还一意孤行;预测失败了就找各种理由,就是不承认自己错了;要是有什么和自己相信的东西不一致,就一味反对、歪曲或坚决排斥。
投资者之所以难以理解事件、它们的重要性和潜在影响,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存在各种怪癖。
投资者的心理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投资者的行为反过来又影响投资者的心理。
投资者冷静理智、客观稳重的时候少,只看正面因素或只看负面因素的时候多。
当好消息得到正面解读,拉动价格上涨时,人们就很乐观,迫不及待地要买入,反之亦然。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从事后看),所以说,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投资者如果能正确理解和应对心理,就有可能提高投资收益。
有效市场的概念认为大多数资产的定价是“合理的”,它的理论基础是相信投资者是理智的、客观的。
在现实生活中,理智客观的投资者少之又少。
“无效性”说白了就是“标价错了”,它的根源是人们的偏见,人们可能喜欢一项资产,讨厌另一项资产。
这种偏见可能是法律上的、文化上的、信息上的,最主要的是行为上和情绪上的。
在这几种偏见中,与三四十年前相比,前三种的影响没那么大了,但是后两种仍然时常表现出来。
我相信它们会永远存在。
病例分析–原油
12月12日,在我开始写这篇备忘录的时候,我从《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中看到了几个负面思维的例子。
下面是从一篇评论市场近期情况的文章中选取的片段:
原油价格暴跌到七年新低,在波涛汹涌的一周行将结束之时,股市感到了恐惧。
……作为全球原油价格基准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下跌5.6%,跌至
37.49美元……一周之前,石油输出国组织未能就减产达成协议,在全球石油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油价只能下跌。
“油价将持续低位运行。
”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原油ETF波动率指数(CBOEOilVix)保持在54以上的水平……因为预计原油价格将继续大幅波动,大量投资者买入该指数避险或进行投机。
听起来好像很严重。
真的吗?
有道理吗?
油价下跌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如果不是石油公司或石油净出口国,低油价未必是坏事。
对于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这些石油净进口国来说,我们看到的油价下跌类似于几千亿美元的税收减免,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油价下跌还可以增加出口国家的成本竞争优势。
美国既是石油生产国,也是石油进口国。
这意味美国的宏观经济会得到成本降低和收入提高的好处,但是对于美国国内的石油公司以及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下游公司来说,它们获得的收入会低于预期,而有些州和地方政府将遭到沉重打击。
(我必须补充一点,迄今为止,各项指标并没表明低油价对美国宏观经济产生了有利影响。
)18个月前,我认为用水力压裂法(fracking)以每桶40-60美元的成本开采石油,美国的制造业会获得成本优势。
至少现在看来,这不可能了。
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油价下跌的影响绝对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其实,我认为,从整体上权衡利弊,油价下跌对美国有好处,对英国、欧洲和东亚有大大的好处。
那么,为什么《金融时报》将市场疲软归咎于油价下跌?
首先,媒体也没办法,它们迫不得已,每天都要为我们给市场上涨或下跌找理由,油价下跌是个很好的理由……至于到底是怎么样,你要自己好好想想,才能明白。
其次,正如《金融时报》在这篇文章中继续写的,油价下跌让人产生了一些联想,或许确实应该忧虑:
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引起了市场的忧虑,因为投资者担忧这表明全球需求下降,就算消费者和企业可以获得更低的成本,但是能源行业的投资会削减、就业岗位会减少,整体下来,经济还是得不到好处。
换句话说,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油价下跌是因为需求减少了,石油需求减少表明经济疲软。
但是,经济增长和这些没关系,我们不能让油价告诉我们经济是否疲软。
在过去几个月里,石油价格又跌去三分之一,但全球GDP不是还在增长。
油价下跌能告诉我们今天发生什么了吗?
这个不重要。
重要的是,现在油价跌了,明天会怎样。
在我看来,其他一切不变的情况下,今天的能源价格下跌有利于明天的经济增长。
(受供求关系影响,今天的低价也可能意味着将来价格上涨。
)我只是想说,现在所有人看什么都那么负面。
病例分析–利率
《金融时报》还说投资者是对美联储可能加息做出了反应,尽管加息早已确定无疑:
下周,美联储将加息。
至少现在看来非常可能。
在这一年里,市场和金融监管部门都顾虑重重,要是美联储不宣布加息,那可就是今年最令人震惊的事件了。
我们现在假设美联储加息了。
这一次的货币政策转向紧缩,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人们等待最久、预期最久的。
如果说一件事人们普遍已经期待了很多年,人们很长时间之前就知道这件事已成定局,这样的事变成现实时还能严重影响市场,那肯定是有问题。
人们对资产的定价应当包含了他们的预期。
如果人们对尽人皆知的加息做出负面反应,只能这么解释:
(a)投资者太蠢,加息前没把这个因素包含在价格中;(b)加息幅度超于人们预期;或者(c)市场不理智。
12月15日,道琼斯旗下的报纸引用了这样一段话:
巴克莱银行的分析师肯尼斯·希尔(KennethHill)说:
“现在人们的态度是先干起来再说。
人们担心随着利率逐步走高,收益率会越来越低,有些资金会从固定收益品种流出。
人们比较担忧这种情况逐步变成现实。
”
在希尔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早在两年半之前,2013年5月,本·伯南克(BenBernanke)就预示购买债券的资金会逐渐减少,可能会加息。
投资者怎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加息的可能性做出调整,把这个因素包含在价格中?
的确,几天之后的加息根本就不是什么事,要说加息导致了12月11日的大跌,太牵强了。
自从2013年伯南克做出了预示以后,我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
“美联储会从几月份开始加息?
”我的回答始终是:
“我不知道,你管这个干什么?
”要是有人告诉我,如果美联储三月份加息,他会这样做,一月份加息,他就会那样做,这说明他根本不明白资产价格如何包含预期。
时机的差别应当毫不影响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霍华德 投资 备忘录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