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运动的快慢.docx
- 文档编号:24453587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564.12KB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docx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运动的快慢.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说明与建议
想想议议
教师可以首先说明,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个重要问题。
赛跑时,谁得冠军,看快慢。
汽车、火车、飞机运动的快慢也是人们所关心的。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围绕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进行思考。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
问:
蜗牛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何区别?
答:
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问:
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表,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答:
只须观察他们哪个在前。
教师归纳: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远的人运动得快。
问:
同是百米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答:
测量出100m的距离,让运动员们同时起跑,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教师归纳:
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问:
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
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s内跑的路程多的人运动得快。
通过以上讨论引入速度的计算公式
。
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学到的知识。
速度
关于速度的单位,教学中要说明它是依据公式
得到的。
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千米,时间的单位用小时,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时”。
“时”是小时的简称,在计算和用中文符号书写单位时,要用简称。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和秒、分、小时、天(日)、年都是我国规定的法定单位,由它们组合成的速度单位,如千米/时、毫米/天、厘米/年等,也是法定单位。
但教学中只介绍物理学中常用的“米/秒”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千米/时”就够了。
教学中要注意纠正有些学生说“速度是每秒XX米”或“速度是每小时XX千米”的习惯。
想想议议
“频闪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帮助运动员改进动作(课本图11.2-4丙)。
课本图11.2-2是网球运动的频闪照片,在图甲中,网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相同,因此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在图乙中,网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由此引入下面的内容:
我们把类似于图11.2-2甲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科学世界
当今的科技摄影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二者的结合创造了奇迹般的作品。
教师可结合参考资料中的“高速摄影与频闪摄影”,也可以自己搜集整理一些文字及图片资料,供学生阅读,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世界的奥秘的同时欣赏到科学中蕴涵的美。
1.要做对这道题,学生首先要能看懂列车时刻表,会计算列车在两个车站之间运行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再利用公式。
这道题的目的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向学生渗透:
科学就在身边。
2.这里介绍了一种实用的估测速度的方法,可让学生尽量做一做。
3.尽量实际做一做,通过观察,为思考提供丰富具体的实际材料;激励学生重视实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如果以航空母舰为参照物,鱼雷相对于航母的速度为140km/h。
由公式
变形,得
,则鱼雷击中航母所需时间为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速度”,对于速度的计算要求学生会利用路程、时间求出,或利用速度公式中的两个物理量求出第三个物理量,教学中不宜做过深的引导,如追及问题等。
本节课以教学的组织上以探究式的教学情境来组织这一堂课,由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出速度的公式。
并会利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习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会背诵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情感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
速度的理解
难点:
利用速度公式计算
四、教学媒体
投影机,图片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想想议议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运动的图片,比较谁运动的快和慢。
同学们,我们知道运动有快有慢,比如你走的比他快,他骑自行车比你快。
那我们平时用什么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路
问:
蜗牛在地面 上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何区别?
问:
步行的人和骑车的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表,怎么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归纳: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远的人运动和快。
问:
同是百米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归纳:
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和快。
问:
一个同学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的快慢?
教师引导:
在运动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s内跑的路程多的人运动的快。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答:
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回答:
只须观察他们哪 个在前面
回答:
测量 出100m的距离,让运动员们同时起跑,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速度
我们说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用速度(velocity)来表示,也就是刚才我们说的1s内跑的路程多的人速度就快
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 的路程和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速度的定义: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这里有三个量
一个是速度、一个是时间、一个是路程。
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上面的解说可以得到
v——速度——米/秒(m/s)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符号为m/s或m·s-1有时也用千米每小时(km/h或km·h-1)不要说成“每秒多少米,每小时多少千米”。
例题
有条件的可以事先做好幻灯片或别的东西(自己选择例题)。
条件不足就是板书
本节选用的是书上的例题
例题:
一位百米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
那一个速度快?
分析与解:
本题属于定量的计算比较大小的一个例题,也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公式,还有会变换单位比较大小。
所以本例题分为两步。
第一步求出百米运动员的速度单位是(m/s)
第二步是变换单位可以把(m/s)换成(km/h)也可以把(km/h)换成(m/s)便于二者之间的比较。
告诉学生不是同一单位是不能比较大小的?
板书:
利用公式
可以得出,运动员的速度为
变换单位:
9.1m/s可以变换(km/h)得
所以摩托车的速度比百米运动员的的速度快
第二种略
例题2
长80m的列车以36km/h的通过一座桥,桥长920m,那么列车过桥共用多少时间
分析与解:
解这题首先要搞清楚本题的给的条件列车的长(s1=80m)列车的速度是v=10m/s.桥长木s2=920m那么火车头先到达桥头,火车尾是最后离开桥的,所以火车一共走的路程是920+80=1000m所以火车过桥所用的时间是
想想议议
频闪摄影
对于一个运动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摄像机把运动的全过程全部录下来。
但是是实验室里我们用什么呢?
请同学们观看一下课本上的材料
“频闪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帮助运动员改进动作。
课本中图甲,网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相同,因此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
图乙中,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可以知道运动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那么我们把这种物体沿着直线做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我们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一下,你所知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
我们把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也就是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它的速度是改变的,那我们怎么样来计算他的速度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公式
计算物体在这一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
科学世界
阅读材料,增加知识面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
1.速度(velocity)
定义:
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
单位:
m/s或km/h
例题:
略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做速度不变的运动
调查和了解身边常见
运动的平均速率
【活动组织建议与要求】
让每两个学生为一组,用卷尺、毫米尺、手表(能借到停表更好)等随手可找到的量具,去测量他们身边常见运动的平均速率。
建议学生把运动的对象和范围划得广一点,例如以下是一些可能会让他们感觉有趣味的内容。
(1)到街头或公园的小路上测老年人或情侣散步与青年人疾步快走的平均速率、骑自行车或滚珠滑冰的平均速率等等。
(2)用食物诱使一只小狗、猫或鸡跑过一段直路,测量它们这种慢跑的平均速率。
还可建议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测出蚂蚁、蜗牛、毛毛虫的爬行平均速率。
(3)选一片嫩叶或种一粒种子,或在清水中使绿豆或黄豆发芽,让学生思考如何测出它们生长的平均速率。
需要提醒学生,不要用热手接触长出的嫩芽。
(4)测量学生自己写字的速率、阅读的速率、个人指甲或头发生长的速率等等。
事先让学生交流一下彼此的测量方法,引导他们注意到存在着一些影响测量准确的变化因素,控制这些因素是必要的,又是很困难的。
测量都完成后,让学生把各自的测量结果汇集起来,提交给老师作为编物理题和数学题的参考数据,还可让学生讨论一些更有意义的问题。
例如,这众多的实际速率是否都用SI单位描述方便?
又如,很多人都测量了相同的内容,但数值肯定都不相同。
对这些同一意义下的不同的值,既可以再一次取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也可以用最小的测量值和最大的测量值写出一个范围,当然,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综合处理这些数据。
那么像自己的写字速率,用哪种方法处理合适?
青年人疾走的速率,又用哪种方法合适?
最后,较准确地说出处理后的那些结果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浅谈“平均速度”与“速度平均”
“平均速度”与“速度平均”是初学物理的初中同学极易混淆的概念。
涉及有关问题的解答也往往令其手足无措,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特就“平均速度”与“速度平均”谈几点看法。
1.概念不同
“平均速度”是物理概念,是粗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能大致反映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速度的平均”是数学概念,它只是求若干个速度数值的算术平均数。
2.定义不同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通过的路程,即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速度的平均”是指求几个速度数值的平均数。
3.表达式不同
“平均速度”的计算表达式
“
速度的平均”的计算表达式
4.连续性不同
“平均速度”是空间概念,反映的是某一段连续的时间内(或某一段连续的路程中)物体粗略的运动情况。
“速度的平均”可以是互不牵连的几个纯速度数值的平均数。
5.应用实例
例1某人从甲地去乙地,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4米/秒,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6米/秒,则此人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错解:
(米/秒)
分析:
很多初学物理的同学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抓住定义,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原理和依据,只是习惯于数字的加减拼凑甚至有的同学认为本题没给时间数值是缺少条件。
实质上,此题的路程、时间都具有连续性,显然是求连续的整个路程中运动的快慢情况,必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v=s总/t总。
正解:
设甲乙两面三刀地路程长为s,则前半程所用时间
,
后半程所用时间
故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米/秒)
例2某人有事从甲地出发要到s米处的乙地。
先以v1前进t1秒后遇到一熟人讲话耽误t2秒钟,再以v3速度继续前进t3秒到达s米远的乙地。
则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多少?
错解:
分析:
平均速度是反映连续的一段路程内物体粗略的运动快慢情况,它在数值上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本题的路程是连续的,具有物理意义。
正解:
例3甲物体运动的速度是v1,乙物体运动的速度是v2,丙物体运动的速度是v3,则它们三者速度的平均是多少?
分析:
本题的路程、时间都不具有连续性,没有物理意义,只是数学上的求平均值。
故有:
例4一物体由A地到B地,前一半时间的速度是4米/秒,后一半时间的速度是6米/秒,则此物体从A地到B地的速度是多少?
错解:
(米/秒)
分析:
本题的路程、时间都具有连续性,具有物理意义,显然求的是物体由A到B的平均速度。
正解:
设物体由A到B的总时间为t,则
(米/秒)
由本题可看出:
尽管在各速度段运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有平均速度
与速度的平均数值恰好相同,但它们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是截然不同的,望同学们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区分。
测平均速度实验教学
一、本实验的重点和难点
“测平均速度”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学生实验。
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是:
“会用尺和钟表测平均速度”。
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出的具体教学要求是:
“会用钟表测时间,会测平均速度”。
并且说明:
“只要能达到这些要求,可以选用任何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我们认为,学生用尺测路程和用公式V=s/t求平均速度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具体用钟表测物体运动的时间,尤其只有几秒钟的短时间,还是第一次。
因此,用钟表测时间既是本实验的重点,又是难点。
问题在于,按教材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是难以突破这个难点的。
我们经过反复实验,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点:
1.在室内分组实验的情况下,不可能采用超过2米的大尺度斜面。
而小车能在2米长斜面上正常滑行时间不到3秒,一半路程中所用的时间只有1秒多。
2.用手表测如此短的时间显然是不行的。
即使用停表,也带来附加难点。
学生必须熟悉停表的读数和使用方法,而且要求有较快的感觉操作反映速度。
否则,实验必定失败无疑。
那么,设计室内大尺度斜面,使物体运动时间尽可能长一些,是突破本实验难点的关键。
二、设法就地取材,突破实验难点
设计一个室内大尺度斜面实验装置,具体做法如下。
1.器材准备:
找一根8米左右、抗拉强度大、自重轻、弹性小的细线(如水泥袋口缝包线,不锈钢丝更好)。
小塑料滑轮一个,把滑轮的支架一端弄短一些,另一端绕几圈铁丝或保险丝,使滑轮的重心移到轮缘外。
金属片(最好是能撞响的铃铛)。
停表一块(教师用)、卷尺、两颗铁钉。
2.器材装配:
让线穿过滑轮,把线的一端系在教室前门的上框边,另一端经过讲台后系在窗框的立柱上,用钉于作固定点,尽力拉紧线的两端。
线的坡度与线的平直光滑程度和滑轮结构有关,需要事先多次试验,以看到滑轮作明显的加速运动为好。
最后系上金属片即可。
三、引导学生动脑动手、综合培养实践素质
利用上述实验器材,把分组实验方法改为课堂师生同步实验方法,具体教学过程是: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诱导思考下列问题:
平均速度是直接用仪器测出来的还是根据实验测算出来的?
根据什么公式计算?
由公式可知要测量哪几个物理量?
各用什么仪器测量?
你已经会测什么?
不会测什么?
哪个是被观察的物体?
随着上述问题的不断提出和不断解决,诱导学生思维有序推进深化。
做到明确实验目的,认识实验器材。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实验步骤内容,并思考:
先测什么物理量?
(让学生主动报名前来动手测量路程)教师一边指导学生测量操作,一边面向全班学生讲解。
可以有序提出下列问题:
卷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
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从什么地方开始量起?
到什么地方止?
尺是否要拉直?
等等。
还要测量什么?
教师可先让滑轮下滑一次,让学生观察物体运动快慢变化,凭感觉判断滑轮是不是变速运动?
时间大约是多长?
由于感觉不总是可靠的,学生就意识到必须测出时间,再计算平均速度。
此时,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手表秒针的走动,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有关钟表的认识,使学生明确秒针移过1格才是1秒(有的学生往往认为秒针跳动一下就是1秒)。
然后试测几次。
试测时间可由教师统一指挥,按秒间隔倒计时数“5、4、3、2、1、0、1……”。
在数到“0”时释放滑轮,师生同时开始计时,听到撞击声停止计时。
让学生比较各自测量的时间值。
一般会出现争议,教师可因势利导,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然后正式测时间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记在记录表格中。
再按课本所述步骤做完实验。
下面是我们一次课堂教学中的实测记录。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课文中“想想议议”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至此大约需要25~30分钟。
剩下的时间可以由教师当“导演”,由学生当“主演”,全部由学生操作计时并求出平均速度。
教学过程进入高潮,学生的个性表现比较突出,教师要注意做好课堂管理,让学生在活泼快乐的气氛中结束本节课。
四、教学效果评析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上述方法有以下好处:
1.实验教学不受物理实验统配器材的限制,器材简单,取材容易,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各类学校教师都可以做到。
如果把滑轮改为有孔小球,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外小实验。
2.利用长线和教室门窗设计成室内大尺度实验装置,物体运动时间长达11秒,增强了物理实验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为我们改进其他实验提供了借鉴。
3.学生全体参与,同步思考观察实验,避免过去学生实验中出现的有人做有人玩的不良现象,有助于减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两极分化。
4.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调控下综合有序进行,有张有弛,活而不乱。
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当好“导演”,主导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活动。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当上了“主演”,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成为全过程的主旋律,有的学生还能“登台表演”,展示自已。
学生的个性能较好地表现出来,兴奋中心明显持久,有效思维信息量大大增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5.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阅读、有观察、有思考、有测量、有数理分析,有讨论,眼、手、口、耳、脑综合运用,把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与观察实践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实践素质的综合教育。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习题精选
1.物理学中,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小明从家里不行到学校,花了8min同时测得家距学校528m,则小明不行的速度为m/s,合km/h.。
2.在火车站,同茶馆可见到列车运行时刻表,从其中的T14次列火车表可知,列车从蚌埠至济南区间运行所经历的时间为hmin,在此过程中平均速度为km/h。
(结果取整数)
停靠站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km
上海
……
18:
00
0
蚌埠
22:
07
22:
15
484
济南
03:
04
03:
12
966
北京
08:
00
……
1463
3.汽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紧急情况,经过0.5s开始制动刹车,有经过4.5s滑行60m车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m/s。
4.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示,则获得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采用的最简便方法是。
甲、乙、丙三位同学百米赛跑的成绩
参赛者
甲
乙
丙
成绩(s)
14.2
13.7
13.9
5.小明乘车到洛阳去旅游,途中看到如题11-2-2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条件下,从此标志牌所在地到达洛阳至少需h。
6.两辆汽车同时同地向南行驶,甲车的速度是54km/h,乙车的速度是12m/s,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运动经过1min后两车相距m。
7.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图11-2-3中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
(a)图表明;(b)图表明。
8.小宇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得出下列结论,其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9.某人骑自行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第1s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2s内通过的路程是3m,第3s内通过的路程是4m则( )
A.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C.3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D.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
10如果用单位路程所用时间来表示运动的快慢,则速度的单位可以是s/m那么( )
A.100s/m比10s/m快
B.0.2s/m比5m/s快
C.1s/m与1m/s一样快
D.0.1s/m比10m/s快
11.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vt,在图11-2-4中,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图象,由图上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A.
B.
C.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2.小宇和小丽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宇都比小丽提前10m到达终点,若小宇退后10m再同小丽比赛结果是()
A.小丽先达到终点
B.一起到终点
C.小宇先到达终点
D.无法确定
探究创新
13.如图11-2-5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在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该图线能获得巨额里的信息有:
信息一:
他们是同时开始运动的;
信息二:
。
信息三:
。
14.小华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车司机给他的车费发票如下表,他思考一下问题: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习题精选答案
1.运动的快慢1.13.96
2.449100
3.14.5
4.乙,当路程一定时,所用的时间越短,则速度越快
5.1.5
6.北180
7.时间一定时,运动的路程越长,则速度越快,路程一定时,所用的时间越短,则速度越快
8.C9.C10.C11.A12.C
13.用过200m的路程,骑车者花了15g,而步行者花了25g骑车者的速度大于跑步者的速度
14.解:
(1)5min(或300s);
(2)20m/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运动 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