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妇产科第十七章妊娠合并内科疾病.docx
- 文档编号:24452537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48.36KB
第七版妇产科第十七章妊娠合并内科疾病.docx
《第七版妇产科第十七章妊娠合并内科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版妇产科第十七章妊娠合并内科疾病.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版妇产科第十七章妊娠合并内科疾病
第七版妇产科--第十七章妊娠合并内科疾病.txt男人的话就像老太太的牙齿,有多少是真的?
!
问:
你喜欢我哪一点?
答:
我喜欢你离我远一点!
执子之手,方知子丑,泪流满面,子不走我走。
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
凭啥我就要工作经验?
第十七章妊娠合并内科疾病
第一节心脏病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其发病率各国报道不一,约为1%,4%o我国1992年报道本病发病率为1.06%,死亡率为O73%。
在我国孕产妇死困顺位中,妊娠合并心脏病高居第2位。
只有加强孕期保健,才能降低心脏病孕产妇死亡率。
【妊娠、分娩对心脏病的影响】
1.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加,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加大,显著加重了心脏负担。
血容量增加始于妊娠第6周,至32—34周达高峰,较妊娠前增加30%~45%,从而引起心率加快及心排出量增加。
妊娠早期是以心排出量增加为主,妊娠晚期需增加心率以适应血容量增多。
至分娩前1~2个月,心率平均每分钟约增加lO次,使心脏负担加重。
此外,妊娠晚期子宫增大、膈肌上升使心脏向左向上移位,出人心脏的大血管扭曲,机械性地增加心脏负担.更易使心脏病孕妇发生心力衰竭。
2.分娩期分娩期为心脏负担最重的时期。
在第一产程,子宫收缩能增加周围循环阻力,血压稍升高,幅度为5—10mraHg。
每次宫缩约有250。
500Ild血液从子宫中被挤出,中心静脉压升高。
第二产程时,除子宫收缩外,产妇出现用力屏气,腹壁肌及骨骼肌同时工作,使周围循环阻力及肺循环阻力均增加;同时加腹压能使内脏血液涌向心脏。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原有血液自左向右分流,可因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房压力增高而转变为血液自右向左分流,出现紫绀。
第三产程胎儿胎盘娩出后,子宫突然缩小,胎盘循环停止,子宫血窦内大量血液突然进人全身循环。
同时腹压骤减,血液向内脏倾流,回心血量急剧减少.使功能不良的心脏易在此时发生心力衰竭。
3产褥期产后3日内仍是心脏负担较重的时期。
除子宫缩复使一部分血液进入体循环以外,孕期组织间潴留的液体也开始回到体循环,此时的血容量暂时性增加,仍要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
综上可见,妊娠32—34周及以后、分娩期及产后3日内均是心脏病孕产妇发生心力衰竭的最危险时期,临床上应给予密切监护。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种类】风湿性心脏病是以往妊娠合并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但近年由于风湿热得到积极和彻底的治疗,妊娠台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已明显减少.退居第二位。
与此同时由于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技术的提高和心脏手术的改善,先心病女性生存至育龄且妊娠者逐渐增加。
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已跃居首
一166—位,已占35%一50%。
此外。
由于诊断水平的提高,妊高征心脏病、围生期心肌病、心肌炎、各种心律失常、贫血性心脏病等在妊娠合并心脏病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而二尖瓣脱垂、慢性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较少见。
1先天性心脏病分为无紫绀型和紫绀型两类。
无紫绀型以房问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妊娠者多见。
除个别重症外,大多数能耐受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一部分患者因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在第二产程,产妇屏气用力使肺动脉压力进一步升高,以及产后出血体循环压力下降而发生血液右向左分流,出现紫绀而诱发心衰。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有法洛四联征及艾森曼格综合征等。
此类患者对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耐受力很差,一旦妊娠,母体和胎儿死亡率可高达30%一50%。
因此不宜妊娠.若已妊娠也应尽早终止。
2.风湿性心脏病以单纯性二尖瓣狭窄最多见,占2/3—3/4。
部分为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者少见。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狭窄给妊娠期血流动力学改变带来极大危害。
由于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大,心率加快,使左室充盈时间缩短,左房压力不断增高,可诱发急性肺水肿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此外若并发心房扑动或颤动,以及分娩时子宫收缩,屏气用力,胸腔压力增高,则更易诱发心力衰竭。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多能耐受妊娠及分娩,较少发生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3)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常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二尖瓣病变。
轻型孕妇常能安全渡过妊娠、分娩及产褥期。
重型也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突然死亡。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妊娠期心率加快缩短了心室舒张期时间,虽然血容量增加。
但主动脉回流至左心室的血量相应减少。
除个别重症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孕妇多能耐受妊娠与分娩所带来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3.妊高征心脏病妊高征孕妇.以往无心脏病史及体征,而突然发生以左心衰竭为主的全心衰竭者称妊高征心脏病。
是由于妊高征时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受累,周围小动脉阻力增加,水、钠潴留及m粘度增加等,加重了心脏负担而诱发急性心力衰竭。
经过积极治疗,常能渡过妊娠及分娩,产后病因消除.病情会逐渐缓解,多不遗留器质性心脏病变。
4.围生期心肌病是发生于妊娠期最后3个月至产后6个月内的扩张型心肌病。
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不同点是本病与妊娠分娩有密切关系。
确切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营养不良、冠状血管病变、激素及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胸痛、肝肿大、浮肿等心力衰竭的症状。
胸部x线摄片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心电图示左室肥大及sr段及T渡异常改变,可伴有各种心律失常。
本病患者一部分可因心衰、肺梗塞或心律失常而死亡。
一部分患者经临床治疗得以恢复,再次妊娠可能复发。
治疗上,在安静及
一167—增加营养韵同时,针对心衰可给强心利屎荆及血管扩张剂,有栓塞征象可以适当应用肝素。
曾患围生期心肌病心力衰竭且遗留心脏扩大者.应避免再次妊娠。
5心肌炎近年病毒性心肌炎呈增多趋势,心肌炎及其后遗症合并妊娠的比率也在增加。
急慢性心肌炎个体表现差异较大,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主要表现为既往无心瓣膜病、冠心病或先心病,在病毒感染后l一3周内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和心前区不适。
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出现与发热不相称的持续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和卵段及T波异常改变等。
病原学检查和心肌酶谱可协助诊断。
一部分患者呈慢性病程,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
心肌炎及扩张型心肌病一旦妊娠,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很大,一般不宜妊娠。
急性心肌炎病情控制良好者,可在密切监护下妊娠。
I妊娠台并心脏病对胎儿的影响】不宣妊娠的心脏病患者一旦妊娠,或妊娠后心功能恶化者,流产、早产、死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
心脏病孕妇心功能良好者,胎儿相对安全,剖宫产机会多。
某些治疗心脏病药物对胎儿也存在潜在的毒性反应,如地高辛可以自由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
一部分先天性心脏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国外报道,双亲中任何一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其后代先心病及其他畸形的发生机会较对照组增加5倍。
如室间隔缺损、肥厚性心肌病、马凡综合征等均有较高的遗传性。
【诊断】
1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断由于妊娠本身可以出现一系列酷似心脏病的症状和体征,如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浮肿、乏力、心动过速等。
妊娠还可使原有心脏病的某些体征发生变化,增加了心脏病诊断的难度。
诊断时应注意以下有意义的依据:
①妊娠前有心脏病的病史及风湿热的病史。
②出现心功能异常的有关症状.如劳力性呼吸困难、经常性夜间端坐呼吸、咯血、经常性胸闷胸痛等。
③紫绀、杵状指,持续颈静脉怒张。
④心脏听诊有舒张期杂音或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
@心电图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sr段及T波异常改变等。
⑥x线胸片或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显著的心界扩大及心脏结构异常。
2.心脏病心功能分级纽约心脏病协会将心脏病心功能分为4级:
I级:
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Ⅱ级:
一般体力活动稍受限制,活动后心悸、轻度气短,休息时无症状。
Ⅲ级:
一般体力插动显著受限制,休息时无不适.轻微日常工作即感不适、心悸、呼吸困难,或既往有心力衰竭史者。
Ⅳ级:
不能进行任何活动,休息时仍有心悸、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表现。
心功能分级应动态进行,每月一次。
它与决定可否妊娠、分娩时机、分娩方式及判断预后有关。
3.妊娠期早期心力衰竭的诊断妊娠舍并心脏病孕妇,若出现下述症状与体征,应考虑为早期心力衰竭:
①轻微活动后即出现胸闷、心悸、气短。
②休息时心
~168—率每分钟超过110次,呼吸每分钟超过20次。
③夜间常因胸闷而坐起呼吸,或到窗口呼吸新鲜空气。
④肺底部出现少量持续性湿咿音,咳嗽后不消失。
4.心脏病患者对妊娠耐受能力的判断能否安全渡过妊娠期、分娩及产褥期,取决于心脏病的种类、病变程度、是否手术矫治、心功能级别及具体医疗条件等因素。
(1)可以妊娠:
心脏病变较轻,心功能I一Ⅱ级,既往无心衰史,亦无其他并发症者,妊娠后经密切监护、适当治疗多能耐受妊娠和分娩。
(2)不宜妊娠:
心脏病变较重、心功能Ⅲ级或Ⅲ级以上、既往有心衰史、有肺动脉高压、紫绀型先心病、严重心律失常、活动风湿热、心脏病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者,孕期极易发生心衰,不宜妊娠。
若已妊娠,应在妊娠早期行治疗性人工流产。
【防治】心脏病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力衰竭和严重感染。
对于有心脏病的育龄妇女,一定要求做到孕前咨询,以明确心脏病的类型、程度、心功能状态,并确定能否妊娠。
允许妊娠者一定要从早孕期开始,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未经系统产前检查的心脏病孕妇心力衰竭发生率和孕产妇死亡率,较经产前检查者高i0倍。
1妊娠期
(1)终止妊娠:
凡不宜妊娠的心脏病孕妇应在孕12周前行人工流产。
妊娠12周以上者可行钳刮术或中期引产。
若已发生心衰,须在心衰控制后再终止妊娠。
妊娠已达28罔以上者,引产的危睑不亚于继续妊娠,不宜施行引产。
对顽固性心衰病例,为减轻心脏负荷.应与内科医生配合,严格监护下行剖宫产术,常能改善预后。
(2)心力衰竭的预防:
预防心力衰竭是改善母儿预后的关键所在。
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定期产前检查,能及早发现心衰的早期征象。
在妊娠20周以前。
应每2周行产前检查1次。
20周以后,尤其是32周以后,发生心衰的机会增加,产前检查应每周1次。
发现早期心衰征象应住院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紫绀型孕妇应于预产期前3周住院待产。
二尖瓣狭窄孕妇,即使未出现症状,亦应于预产期前2周住院待产。
2)应避免过劳及情绪激动。
保证有充分的休息,每日至少保证10小时睡眠。
3)高蛋白、高维生索、低盐、低脂肪饮食。
孕期应适当控制体重,整个孕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10kg.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孕16周以后,每日食盐量不超过4~5go
4)积极预防和及早纠正各种妨碍心功能的因素,如贫血、维生素B族缺乏、心律失常、妊高征等。
预防各种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
5)多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洋地黄。
对有早期心衰表现的孕妇,常选用作用和排泄较快的地高辛O25嘴,每日2次口服,2—3日后可根据临床效果改为每日一次,不要求达到饱和量,以备发生病情变化时能有加大剂量的余地。
不主张长期应用维
一169—持剂量.病情好转后停药。
(3)急性左心衰竭的紧急处理:
原则是减少肺循环血量和静脉回心血量、改善肺气体交换、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取半卧位或坐位,高流量(6—8L/min)面罩或加压供氧。
给呋塞米40嗽或依他尼酸50mg以25%葡萄糖液稀释后静注,可快速减少血容量(但血容量不足或主动脉狭窄者慎用)。
适当应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0.3呜或硝酸异山梨酯5一10“%舌下台服,可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或左房压,缓解症状。
氨茶碱0.25g稀释后缓慢静注,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减轻呼吸困难.增强心肌收缩力。
速效洋地黄制iflI毛花甙丙04mg稀释后缓慢静注,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
急性肺水肿时,可用吗啡3—5蝉静脉注射(或5—10啷皮下注射)可减少烦躁不安和呼吸困难,并能减少回心血量而起静脉泻血作用。
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回心血量和解除支气管痉挛。
妊娠晚期心衰的患者,原则是待心衰控制后再行产科处理,应放宽刮宫产指征。
如为严重心衰,经内科各种措施均未能奏效,若继续发展必将导致母几死亡时,也可边控制心衰边紧急剖宫产,取出胎儿,减轻心脏负担,以挽救孕产妇生命。
2.分娩期
(1】分娩方式的选择:
到妊娠晚期应提前选择好适宜的分娩方式。
1)阴道分娩:
心功能I~Ⅱ级,胎儿不大,胎位正常,宫颈条件良好者.可考虑在严密监护下经阴道分娩。
2)剖宫产:
胎儿偏大.产道条件不佳及心功能在Ⅲ级及Ⅲ级以上者,均应择期剖宫产。
剖富产可减少产妇因长时间宫缩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减轻心脏负担。
由于手术及麻醉技术的提高,术中监护措施的完善及高效广谱抗生索的应用.剖宫产已比较安全,故应放宽剖宫产指征。
以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为好,麻醉剂中不应加肾上腺素,麻醉平面不宜过高。
为防止仰卧位低血压综台征,可采取左惯I卧位15口,上半身抬高3旷。
术中、术后应严格限制输液量。
不宜再妊娠者,应同时行输卵管结扎术。
(2)分娩期处理
1)第一产程:
安慰及鼓励产妇,消除紧张情绪。
适当应用地西泮、哌替啶等镇静剂。
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呼吸、心率,一旦发现心衰征象,应取半卧位、高浓度面罩吸氧,并给毛花甙丙0.4mg加25%葡萄糖液20ral,缓慢静脉注射。
必要时4~6小时重复给药一次,每次0.2rag。
产程开始后即应给予抗生紊预防感染。
2)第二产程:
要避免屏气加腹压,应行会阴后一斜切开、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术.尽可能缩短第二产程。
(3)第三产程:
胎儿娩出后,产妇腹部放置砂袋,以防膜压骤降而诱发心衰。
要防止产后出血过多而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先心病发生紫绀,加重心衰。
可静注或肌注缩宫素10—201[J,禁用麦角新碱,以防静脉压增高。
产后出血过多者.应适当
一170—输血、输液,但需注意输液速度。
3产褥期产后,日内尤其24小时内仍是发生心衰的危险时期,产妇须充分休息并密切监护。
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直至产后l周左右+无感染征象时停药。
心功能在Ⅲ级以上者。
不宜哺乳。
不宜再妊娠者,可在产后l周行绝育术。
4.心脏手术的指征妊娠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心脏储备能力下降,影响心脏手术后的恢复,加之术中用药及体外循环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不主张在孕期手术,尽可能在幼年、孕前或延至分娩后再行心脏手术。
若妊娠早期出现循环障碍症状,孕妇不愿做人工流产,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操作不复杂,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时期宜在妊娠12周以前进行,在手术前注意保胎及预防感染。
第二节急性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据全国监测资料报道,本病占孕产妇间接死因的第2位,仅次于妊娠合并心脏病。
按病原分为甲、乙、丙、丁、戊型5种肝炎.以乙型肝炎多觅。
、
【妊娠时肝脏的生理变化】妊娠期肝大小形态不变,组织学正常。
肝糖原稍增加。
部分正常孕妇的肝功能,于妊娠晚期轻度超过正常值,于分娩后多能迅速恢复正常。
I.血清蛋白血清总蛋白值因血液稀释,约半数低于60∥L,主要是白蛋白降低。
2.血清酶活性谷一丙转氨酶(AⅡ)和谷一草转氨酶(AST)多在正常范围内,少数在妊娠晚期稍升高。
碱性磷酸酶(AKP)在妊娠前半期轻度升高.妊娠7个月后可达非孕时2倍,其升高主要来自胎盘。
3.凝衄功能检查妊娠晚期时,血浆纤维蛋白原较非孕时增加50K,,凝血因子Ⅱ、V、Ⅶ、Ⅷ、Ⅸ、X均增加0.2一O.8倍.凝血酶原时间正常。
【妊娠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妊娠加重肝负担,易感染病毒性肝炎,也易使原有的肝炎病情加重,重症肝炎的发生率较非孕时明显增加,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妊娠期新陈代谢明显增加。
营养消耗增多,肝内糖原储各降低,不利于疾病恢复。
②妊娠期产生多量雌激素需在肝内灭活并妨碍肝对脂肪的转运和胆汁的排泄。
◎胎儿代谢产物需在母体肝内解毒。
④并发妊高征时常使肝脏受损,易发生急性肝坏死。
⑤分娩时体力消耗、缺氧、酸性代谢物质产生增加,加重肝损害。
【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的影响】
1.对母体的影响妊娠早期可使早孕反应加重。
妊娠晚期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这与肝炎时醛固酮的灭活能力下降可能有关。
分娩时。
因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产后出血率增高。
若为重症肝炎,常并发DI(:
,出现全身出血倾向,直接威胁母婴生命。
有资料报道病毒性肝炎孕妇病死率为18.3%,明显高于非孕期肝炎对照组的5.6%,其中重症肝炎14例,发生于妊娠晚期的8例中死亡7例。
国内另一资料报道病死率为17%一8.1%。
一17l一
2.对胎儿的影响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儿畸形发病率约高2倍。
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高。
有资料报道.肝功能异常孕产妇的围生儿死亡率高达46%0。
3母婴传播其传播情况因病毒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
(1)甲型肝炎病毒(HAv):
为嗜肝RNA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HAV不会经胎盘感染胎儿,仅在分娩期前后产妇患HAV病毒血症时,对胎儿有威胁。
(2)乙型肝炎病毒(}IBV):
为嗜肝DNA病毒。
外层含表面抗原(H~Ag).内层含核心抗原(1tBc妇)及核心相关抗原(}IBeAg即e抗原)。
HBV的母婴传播方式为重要传播途径,包括:
①子宫内经胎盘传播;◎分娩时经软产道接触母血及羊水传播;③产后接触母亲唾液或母乳传播。
HBV的母婴传播报道资料:
①妊娠晚期患急性乙型肝炎者,约70%胎儿被感染;妊娠中期患急性肝炎者胎儿感染率为25%;妊娠早期患急性肝炎者胎儿无一例感染。
⑦围生期感染的婴儿,85%一90%转为慢性病毒携带者。
③孕妇HBsAg阳性,其新生儿约半数为用性。
④孕妇HBe,妇阳性,表示为感染期,胎儿大多数受感染。
(3)丙型肝炎病毒(Hcv):
属RNA病毒,存在母婴传播。
Hcv感染后易导致慢性肝炎.最后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4)丁型肝炎病毒(】F1DV):
是一种缺陷性负链RNA病毒。
需同时有乙肝病毒感染,此点为必备条件。
母婴传播较少见,可与HBV同时感染或在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感染。
(5)戊型肝炎病毒(}tEV):
为RNA病毒。
其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类似甲型肝炎,但孕妇易感且易为重症,死亡率较高。
国内某省戊肝流行期,重症孕妇为非孕妇的6倍。
戊肝患者总死亡率为5.2%,其中孕妇占70%?
一80%。
对戊肝母婴传播研究较少,尚未发现母婴传播病例。
【诊断】妊娠期病毒性肝炎诊断比非孕期困难,尤其在妊娠晚期,因可伴有其它因素日l起的肝功能异常,不能仅凭转氨酶升高作出肝炎诊断。
l病史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半年内曾接受输血、注射血制品史。
2.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甲型肝炎为2—7周(平均30日);乙型肝炎为1.5~5个月(平均60日);丙型肝炎为2—26周(平均7.4周);丁型肝炎为4—20周;戊型肝炎为2—8周(平均6周)。
3临床表现常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等,不能用妊娠反应或其它原因加以解释;继而出现乏力、畏寒、发热.部分患者有皮肤巩膜黄染、屎色深黄;可触及肝肿大,肝区有叩击痛。
妊娠晚期受增大子宫影响肝脏极少被触及,如能触及应想到异常。
4.辅助检查血清A珊增高。
病原学检查,相应肝炎病毒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测出现阳性。
血清总胆红素在17umo[/L(1Ⅱ∥d1)以上,尿胆红素阳性。
一172—
凡具有上述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体征及化验检查异常结果,则可确诊。
5.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诊断要点
(1)消化道症状严重,表现食欲极度减退,额繁呕吐,腹胀,出现腹水。
(2)黄疸迅速加深,血请总胆红素值>171lanoL,L(1晰d1)。
(3)出现肝臭气味,肝呈进行性缩小,肝功能明显异常,酶胆分离,白/球蛋白倒置。
(4)凝血功能障碍.全身出血倾向。
(5)迅速出现肝性脑病表现,烦躁不安、嗜睡、昏迷。
(6)肝肾综合征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6.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记及其临床意义见表17一l。
裹17.1乙銎肝炎痛毒血清掌抗原抗体殛奠临床意义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趋发展,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
检测病毒DNA或BNA片段是诊断病毒性肝炎准确而有效的手段。
阳性者视为体内有病毒复制。
【鉴别诊断】
l妊娠剧吐引起的肝损害黄疽较轻,AⅡ轻度升高,尿酮体阳性。
纠正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紊乱后,病情迅速好转。
肝炎病毒抗原系统血清学标志有助于鉴别。
2妊高征引起的肝损害ALT、AKP轻度或中度升高,胃肠道症状不明显.伴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结束妊娠后迅速恢复。
但应注意妊娠期肝炎常合并妊高征。
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呐Iiccholestasisofpregllanq,IcP)常有家族史或口服避孕药后发生上述症状的病史。
为妊娠28周前后出现、表现瘙痒和轻度黄疸的综合征。
其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占妊娠期黄疽的1/5以上。
困肝小叶中央区毛细胆管内胆汁淤积而发病。
临床表现为全身瘙痒,随后发生黄疸,产后迅速消退,再次妊娠常复发。
因胎盘组织也有胆汁淤积,引起滋养层细胞肿胀和绒毛间质水肿.胎盘血流灌注不足,易导致胎儿窘迫、早产、流产、死胎,围生儿死亡率增高。
病人一般状态好,无消化道症状。
星梗阻性黄疸表现,血清直接胆红索升高。
多不超过1026VmoL/Lf(6ml/跏。
Af.T正常或轻度升高。
早期诊断依赖于血清
一173—胆酸测定,正常时≤5删L,患本病时明显升高。
4.妊娠急性脂肪肝(acukfattyⅡver0fpregn~y,AnJP)为妊娠晚期特有的疾病,以初产妇及妊高征居多,有与重症肝炎相似的消化道症状、黄疽、出血倾向和肝肾功能衰竭,易误诊为急性重症肝炎。
病因不明。
本病虽有明显黄疸,但屎胆红素多为阴性,可能与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胆红素不能滤过有关。
B型超声显示强回声的“亮肝”,cT见肝大片密度减低区对诊断极有帮助。
肝活柱小叶中心肝细胞急性脂肪变性与急性重症肝炎时肝细胞广泛坏死截然不同o
5.妊娠期药物性肝损害有应用损害肝细胞药物(氯丙嗪、苯巴比妥、红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史,无肝炎接触史,无肝炎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及ALT升高,有时有皮疹、皮肤瘙痒,嗜酸粒细胞增高。
停药后多可恢复。
【预防】孕妇应加强营养,摄取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维生素食物。
注意个人卫生与饮食卫生。
有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预防乙肝可注射乙型肝毙免疫球蛋白(珊Ic)。
l加强围生期保健重视孕期监护.将肝功及肝炎病毒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测列为产前检测常规,并定期复查。
对HBsAg和HBeAg阳性孕妇分娩时,应严格施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产伤及新生儿损伤、羊水吸人等.以减少垂直传播。
2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有效办法是注射HBIG或乙型肝炎血源疫苗。
我国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进行免疫接种。
(1)主动免疫: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30pg,生后1个月、6个月再分射注射10懈。
新生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良好,体内产生哪sAb,可有效保护肝脏不受}lBv的感染,免疫率达75%。
(2)被动免疫: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肌内注射HBIG0.5lIll,生后1个月、3个月再各肌内注射0.16ml/k,可减少或阻止HBV进人肝脏,免疫率达71%。
(3)联舍免疫:
乙型肝炎疫苗按上述方法进行,HBIG改为出生后48小时肌注0.5lld一次。
在主动免疫建立之前,先获得被动免疫。
使有效保护率达94%。
3丙型肝炎的预防目前丙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妇产科 第十七 妊娠 合并 内科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