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122期时评.docx
- 文档编号:24450125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97
- 大小:134.39KB
《瞭望》122期时评.docx
《《瞭望》122期时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瞭望》122期时评.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瞭望》122期时评
2010年第22期 瞭望时评:
为出行安全多交底
近一段时间,铁路、公路交通事故频发。
仅在5月23日一天,辽宁、重庆、黑龙江、河南4个省市就陆续发生了4起伤亡严重的交通事故,截至目前共造成50人死亡、80余人受伤。
这几起事故的救援尚未完结之时,24日凌晨,广西境内再次发生一起重特大交通事故,造成12人死亡,31人受伤。
如此频繁的重大交通事故难免为人们的出行带来阴影。
搞好交通安全防范,减少事故发生,保障老百姓的出行安全,让民众心中有底、无疑是有关部门的职责所需。
应当说,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是一项长期、艰苦、系统的工程。
其存在着主观可控与客观不可控的风险。
不管是主观可控的还是客观不可控的,都必须积极作为。
可控方面,交通事故多由疲劳驾驶、酒后驾车、超载、超速、车辆存在安全隐患等因素造成,而这些风险尽管不能完全避免,但从执法和自律方面,以本着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有可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从这一点上来说,近期诸多汽车制造企业的“召回门”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态度。
可以看出,每一次事故后都会有相关部门展开调查,整改措施提出了,检查也作了,但隐患是否真正排除,排除的程度又如何,这些都需要细化。
检查要到位,整改措施要有力,切不可做表面文章。
客观上看,交通安全也存在着诸多不可控因素。
近期,极端天气较多,再加上地形复杂,地质情况不稳定,时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
而铁路、公路的许多路段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隧道桥涵多,即便是有关部门实时监测,也难免百密一疏。
对于这些风险的排查情况,有关部门难以表态。
话说大了或是说满了,担心“秋后算账”,不说吧,公众又因不了解真实的安全情况而担心。
在此方面,铁路、公路交通部门不妨向民航学习一下。
对于防范工作和存在的风险应该对公众说实话,向公众交底。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上了飞机,航空公司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解安全器械的使用方法,让乘客了解基本逃生的技能。
天天讲,班班讲,乘客并没有因此“预警”就不坐飞机了,相反更加踏实。
信息化时代,信息公开比不公开要好。
对于相关部门和企业,则应当结合近期发生的事故,从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探寻安全生产规律、加强隐患治理、完善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平安畅通道路等方面认真总结吸取教训,全面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监督。
只有在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风险面前主动作为,才能为道路交通安全多构筑一道屏障。
2010年第22期 瞭望时评:
愿世博志愿者成为新名片
世博会正在上海举办,志愿者们不辞辛苦、热情服务各方来客,并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赢得了多方好评。
但同时,也传来些许微词,尤其是感受过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人,指出个别志愿者服务态度冷淡、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时光倒回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有这样一幕让人至今记忆犹新——对志愿者的感谢。
的确,在奥运期间,广大的志愿者们通过自己的汗水与微笑,为来自四海的宾朋提供了高水准的服务,成为北京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于是便有人担心,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会不会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一个世博主题丢分?
要知道,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仅园区志愿者就达7.7万人,比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还多了近3000人。
客观地说,如此众多的志愿者,在服务上水准上出现参差也难免。
首先,奥运会对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都有着科学、规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精准地对接实际需求。
能否提供细致周到的志愿者服务是决定奥运会举办城市的重要因素。
在各个申办城市的申办报告中,都会有专门的章节来阐述相关方面的内容。
其次,相比北京奥运会16天的举办天数和700万的现场观众,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天数将长达184天,入园参观的人数将达到数千万。
如此长期而繁重的任务,对包括志愿者在内的整个组织和服务体系都是一个持续的考验。
如果说16天时间还能够凭借责任感和新鲜感来维持志愿者饱满热情的话,那么,184天的坚持则就不能仅仅依靠志愿者本身的意志。
再者,在落户中国之前,世博会的举办地无一不属于发达国家。
在这些国家,志愿者服务不但深入人心,而且经验丰富,已是常态化。
相比较而言,对于像组织世博会这样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服务,我们依然缺乏经验。
说这么多不是为了“护短”,恰恰相反,对于一座善于学习的城市而言,存在的差距也正是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
因此,上海世博会的管理机构,宜及时发现和正视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最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不忽视任何微小的细节,对于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都应制订针对性的措施。
比如,缩短志愿者的轮换时间间隔、对志愿者进行再培训、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等等。
我们还有时间和能力去改进与完善。
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之下,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们,同样能够成为上海这个东方明珠的一张闪亮的新名片。
2010年第22期 瞭望时评:
炫耀武力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近来,随着调查报告的正式出炉,韩国“天安号”军舰沉没事件进一步发酵,朝鲜半岛的局势日趋紧张,有关各方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博弈。
朝鲜半岛南北方都以罕见的强硬姿态来回应对方,在该地区有着“重要利益”的美国也“强烈谴责朝鲜的挑衅行为”,并声称将重新调整美国对朝鲜的政策。
同时,美国和韩国将举行大规模联合反潜艇演习,并有可能动用美国核动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
无独有偶,为了增强其在地中海和波斯湾地区的空中和海上打击力量,奥巴马政府近期也决定向波斯湾增派军力,“杜鲁门”号航母从美国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出发,与已经停靠在那里的“艾森豪威尔”号航母“会合”。
依靠航母,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对别的国家形成军事压力或者参与实际作战。
作为世界上军费开支最多的国家,美国的航母家族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目前共有11艘正在服役的大型航母。
而一旦世界上某个地区出现了紧张局势,并且这种紧张局势“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航母总是乐此不疲地急忙出现在该地区。
尽管美国航母每次出现的名义不同,但是明眼人看得出来,美国实际上是在炫耀自己的武力。
美国希望通过一艘或者两艘航母战斗群告诉对手,我在该地区存在着,我有着超强的实力,我有能力防范你的威胁,我有能力对你实施打击。
然而,这种炫耀武力的方式能够完全奏效,实现美国的预期目标吗?
未必!
冷战结束后,美国尽管“保留”了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称号”,但是其地位却远不如前,不可能包打天下,无所不能,在很多问题上都需要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合作。
事实上,美国政府高官也承认单靠美国自身的力量无法应对来自全球的挑战。
奥巴马上台16个月后首次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也不得不将军事作为外交努力无效情况下的最后手段,明确摒弃了布什政府时期的“先发制人”战略。
于是,这种炫耀武力的方式就出现了第一个漏洞:
炫耀者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
此外,被称为海上最强大武器的航母自身并非无懈可击,它也有“短板”:
维护成本高,缺乏隐蔽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航行速度相对较慢,应对潜艇也相当“吃力”,等等。
难怪有人戏称航母是海上最大的坟墓。
这样,炫耀武力的本钱又出现了疑问,它的攻击能力到底如何?
能够有效地进行防御吗?
最为重要是,炫耀武力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2010年第21期 瞭望时评:
政府信息公开要解法律瓶颈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年来,部分法规条文在不同人群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防止一些政府部门故意曲解法规条文、钻法律空子,限制公民知情权,逃避信息公开义务,已成为亟待解开的“法律瓶颈”。
条例确立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准则。
但是“不公开为例外”的边界过于模糊,一些政府部门倾向于以国家秘密为由不公开信息。
此类案件诉讼到法院后,由于保密法的效力等级高于条例,只要有关部门说是国家秘密,法院基本上就没什么好审的。
根据保密法规定,确定密级的源头在本单位,有争议了要到保密局去核定。
在有的地方,政府部门遇到了一些申请公开历史政策文件的问题,包括国有企业改制政策、知青返城政策、退伍军人安置政策、私房政策甚至土改政策等,其中尤以申请公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房地产政策的较多。
根据条例的立法精神,政府有义务公开历史信息。
但是,行政机关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些信息并不完全符合法治要求,有的手续不全,有的程序缺失。
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后,这些政府信息成为信息公开的焦点。
而一些行政部门在收到信息公开申请后,把信息转移到档案部门。
因为根据我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基本都要经过30年才能公开。
司法实践中必然要涉及秘密信息的举证质证问题。
根据行政诉讼法,法院对事实进行全面审查有法律依据,但是就行政机关要不要把秘密信息像其他证据一样,全盘提交给法院的问题,还需要论证。
与此同时,法院是不是可以绕开国家保密部门,直接判决行政机关公开信息,这些都缺乏具体规定。
申请政府信息公开,信息是否一定要与自己有切身关系,这是条例实施过程中的又一法律困惑。
按照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除政府主动公开事项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国务院办公厅的实施意见则规定,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政府信息,可以不予提供。
如何解开这些瓶颈,专家给出的建议是:
一些政府历史信息不规范是客观现象,但不宜刻意掩盖,还是公开为好,这符合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本质要求;应当修改档案法有关规定,缩短档案封存年限;一些案件诉讼到法院后,在原告资格方面不宜设置太多门槛。
知情权利主体范围扩大,已是各国信息公开的普遍趋势。
2010年第21期 瞭望时评:
莫让“以旧换新”变了味
最近,国务院研讨部署鼓舞汽车、家电消费的政策措施。
会议决议,采用财政补贴方式,鼓舞汽车、家电“以旧换新”,今年将布置20亿元资金用于家电“以旧换新”补贴。
此举旨在释放城镇中等收入水平消费者在这两类产品上升级换代的消费需求。
冰箱和洗衣机的运用年限在8-10年。
城镇家庭所具有的这两类消费品,不少曾经步入更新换代期。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将让更多消费者用上新的家电产品。
一系列的结构调整,也将启动范围巨大的乡村汽车市场的终端消费,为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贡献力气。
据有关部门预测,2009年汽车报废量将达到270万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和电脑5种家电近9000万台也步入改换期,如果全部淘汰更新,年拉动消费需求将超越5000亿元。
而且,这一措施,也有利于提高能源资源应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长期来看,加速家电和车辆更新报废,将为今后发展循环经济探索道路,有利于产业升级换代。
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和工艺,新家电大多比旧家电节能环保,这将有助于完成国度节能减排的目标。
但是,一项措施,能否能够惠及于民,除了需求政策在设计时的人本思索外,还需求看其能否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在看到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利好的同时,也需求关注政策在执行和落实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阻力,树立相应的制度保证,切不可让好政策走了样、变了味。
在前一阶段家电下乡的推行过程中,由于补贴产种类类、参与下乡的生产和流通企业、农民购买数量等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各环节工作谐和难度增大,部分地域的补贴资金迟迟未能到位成为了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一大阻力,不少农民以至由于领补贴的时间太长而放弃购买下乡产品。
要真正调动农民购买的积极性,需求有关部门在制定实施细则时,充沛为农民思索,规范操作流程,大幅度简化补贴审核兑付程序,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落实力度,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此外,我国废旧电子产品大部分并没有进入正轨的回收体系。
比如,废旧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等,40%~50%卖到废品市场。
这种现状为不法商贩创新家电下乡提供了资源上的便利。
而创新家电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这就需求增强监督管理,提高回收处置能力。
要确保财政资金运用安全有效,便当广大消费者,同时充沛发挥大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2010年第21期 瞭望时评:
橙色警报的预警
近日,江南华南地区持续发生强降水,气象台为此多番发布暴雨橙色警报。
气象专家建议,华南、江南、江淮以及西南地区须加强防范强降水可能造成的山洪、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加强这些区域内多条江河干支流的水情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防御洪涝灾害。
特大洪灾的记忆并不久远,橙色警报又发出预警。
预警不仅为可能到来的洪灾,更是提醒我们,自然灾害的威胁依然潜伏,主政者在千头万绪中应格外注意做好防灾减灾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中国有句古语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貌似悲观,实际隐含了我们文化传统中对世事持有的一种忧患意识。
正是出于这样的忧患意识,中国政府此前果断对甲型H1N1流感作出应对。
这种应对方式的逻辑基础是:
天灾不能避免,但至少可以通过提前预判,做好充足准备,避免“小灾变大灾”,“小灾酿大祸”。
基于同样的逻辑,橙色警报也预警了当下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比如确保粮食安全,要进一步完善储备体系,准确盘查清点粮食储备,有预判地加强粮、油、肉类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给,避免因天灾歉收造成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甚至缺粮的现象。
再比如,对4万亿投资计划中的基础建设部分应予以严格的项目审查、施工督察和完工验收,杜绝“豆腐渣”工程。
吸取地震中垮塌校舍的教训,对一些水利枢纽、交通要道要特别加强施工质量,通过人为的预先努力,把可能出现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对上述问题的重视,是防灾减灾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首先要求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灾害,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更不能因为估计不足而在风险一旦发生时手足无措,陷于被动。
其次,有关部门应充分做好预案。
近年来我国已经针对不同危机制定出多种预案制度,但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综合性减灾管理模式,应通过进一步明确防灾责任,建立规划性防灾行政,完善财政援助保障体系等途径,严密防灾减灾的谋划和部署。
再次,应依法进行防灾减灾。
2003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体系建设,也制定修订了多项相关法规制度。
在法律保障和法律监督的基础上,还需大力整合社会各部门资源,建立常态化的专业的防灾减灾综合体系。
当前,各级各地保增长、保民生、扩内需、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
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会“弹钢琴”。
只有把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预防好,才能更加心中有数地打好主攻战。
2010年第21期 瞭望时评:
整合金融力量“扩内需”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一季度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了积极的信号。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率先脱离谷底。
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启动内需的基础,但要遏制经济继续下滑,下一阶段应将投资重点转向制造业和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
未来一段时间,应整合金融力量,聚集社会资金,刺激个人消费,积极“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金融形势良好,银行业经营稳健,具备支撑经济向好发展的实力和能力。
2008年末,我国银行业税后利润较上年增长30.6%,平均不良率2.45%。
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人民币新增贷款4.58万亿元,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银行信贷投向直接关系经济复苏的基础和动力。
不容乐观的是,当前中国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政府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而居民消费并没有被明显拉动起来。
同时,2009年欧美经济将进一步陷入衰退,我国将面临恶劣的外部经济环境。
这客观上形成了两股力量的较量,一个是外需变得更冷,一个是国内基本面的支撑会加强。
根据分析,预计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可能会同比下降8%,出口额可能将下降10%左右。
综合来看,今年我国进出口形势对GDP的影响估计可能会部分抵消4万亿元投资的拉动作用。
那么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看消费的拉动作用。
综观之,今年的经济金融形势依然严峻,“三驾马车”中的外需不可靠甚至有可能拖后腿,投资拉动难以持久,而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挖潜的重点,就是着力整合金融的力量,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纳入信贷扶持的重点,更好地支持经济由“启动内需”阶段进入“扩大内需”阶段。
首先,在支持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纳入信贷扶持的重点,促进制造业升级。
其次,将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列为支持重点,扩大就业。
再有,加大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按揭、助业贷款和助学贷款的支持力度,为我国真正启动内需、拉动消费提供支撑。
银行在“扩内需”方面,要积极作为,切实加大个人贷款的投放,为启动内需拉动消费做出努力。
在银行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大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业、证券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保险业在医疗、社会、失业等民生保障领域发力,可为下一步扩大内需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0年第20期 瞭望时评:
“佟文事件”再问食品安全
这两天,北京奥运会柔道女子78公斤以上级冠军佟文被国际柔道联盟理事会取消2009年荷兰世锦赛上所获金牌并处禁赛2年的消息,着实让人心里堵得难受。
首先是为佟文抱屈。
尽管认为对运动员服兴奋剂应零容忍,既然尿检被查出兴奋剂,就必须无条件服从处罚,却在感情上没法不心疼佟文。
那个憨憨的胖姑娘没有在赛场上被对手撂倒竟狠狠地被“瘦肉精”摔到了运动生涯的谷底,她招谁惹谁了?
然后是由于“佟文事件”引起的担忧和不安。
佟文作为中国女子柔道界的领军人物,奥运会冠军,所有的饮食无疑都是受到最严格保护千留心万注意的,竟然也会吃到“瘦肉精”,那作为普通大众,我们一日三餐的安全还有起码的保证吗?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不敢深想的问题。
佟文如果只是个如笔者一样的“芸芸众生”而非必须检受兴奋剂检查的运动员,潜藏在她体内的“瘦肉精”显然不累积到致病或致命的程度将很难曝光。
而“瘦肉精”可能对她身体造成的损害,她自己或许也永远难知。
而这,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真实境遇。
当一个奥运冠军也躲不开“瘦肉精”的困扰,除非不吃肉,否则,我们谁还敢自信没中“瘦肉精”的招?
更要命的是,包围着我们的不光有“瘦肉精”,而被包围和损害的还有成千上万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
食品安全早不是什么新话题。
自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后,国家提升了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监管级别,今年初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国务院设立了以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为主任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显然促进了食品安全形势向好。
但是,佟文事件再次令大家沮丧地看到,因为前所未有的严厉打击,甚至在追责中开了杀戒,的确令毒奶迅速从市场遁形了,却并未使食品安全从此无虞。
“瘦肉精”等仍在害人,而近期相继曝出的“地沟油”、毒筷子、黑心餐盒、染色豆,等等,正在为食品安全不断增添新的“杀手”。
为什么会是这样,说实话,要找原因能夸夸其谈地找出一大堆,但依笔者之见,问题的真正症结其实就一个:
政府还没来真的。
三聚氰胺奶粉动真的了,现在哪个奶品里也不敢再有三聚氰胺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并非责怪政府,在太多的防不胜防的食品安全威胁面前,需要政府特别地负起责任来,甚至不惜使出非常规的雷霆手段。
因为,再不痛下决心根除有毒食品,不用多长时间,被撂倒的就不光是一个佟文,而可能是一个民族。
2010年第20期 瞭望时评:
4月数据增大加息压力
从近几年的走势看,春节后特别是3月份之后CPI、PPI一般会走低或基本稳定。
但今年有所不同,两项物价指数同时呈现出持续扩张的态势。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CPI、PPI同比分别上涨2.8%和6.8%,同比增幅分别扩大0.4和0.9个百分点。
CPI上涨2.8%,虽然还难以反映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切身体验,但从趋势上还是可以证明当前物价正处于上升通道,各种新涨价因素和正翘尾因素将导致短期通胀压力继续增大,逐步逼近今年政府所确立的CPI增长3%的价格水平目标,甚至不排除6、7月份将超过3%。
当然,通胀压力增大并非一定就代表通胀发生,政府确定3%这个“警戒线”应该当作判断经济是否处于通胀的一个相对浮动的参考目标,不能理解为一旦突破这个线就是通胀发生。
不过,虽然目前难以发生高通胀,但CPI已连续3月超过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2.25%,造成实际“负利率”。
现在,坊间呼吁加息的声音挺高,但央行却迟迟未有回应,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其一,对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繁荣存在一定疑虑。
当前的世界经济极其复杂和多变,希腊债务危机余波未平。
在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着巨大的市场不确定性情况下,贸然加息会打击国内刚刚有所恢复的出口形势,减弱经济增长的动力。
其二,目前的加息,可以看作是国家所释放的一个明确的“退市”信号,已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单纯的货币政策手段。
由于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还没有明确“退市”,我国如果单方面提前“退市”,将会造成市场恐慌,带来不可估量的成本和风险。
其三,央行的基本职能是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
目前外界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很大。
在此情况下,加息将使得热钱和一些产业“闲钱”进一步转向短期套利的投机行为中,更加会带来人民币增值的压力,无异于火上浇油。
其四,在调控高房价的组合拳中,加息也可以算是一把“杀手锏”。
但考虑到我国投资渠道不通畅,如果加息造成实体经济受损、产业投资受阻,不排除部分资金反向操作,更加投入到房屋等不动产资产领域,起到“好心办坏事”的作用。
因此,虽然目前CPI还有上行可能,加息压力增大,呼声升高,但仔细分析CPI上行因素,及考虑到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货币政策数量调控的空间,如果今后几个月农副产品、食品价格上涨不明显,通胀预期得到有效控制,全球债务危机没有得到很好的抑制,出口需求没有得到强劲恢复并持续健康的增长,央行几乎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启动加息措施。
2010年第20期 瞭望时评:
勿让城市再变泽国
5月7日,一场被称为“百年不遇”的暴雨突袭广州。
全市102个镇(街)受浸,109间房屋倒塌,25.68万亩农田受淹,受灾人口32166人。
35个地下车库变“水库”,1409台车辆受淹或受到影响。
初步统计,经济损超过5亿元。
此外,还因洪涝次生灾害死亡6人。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曾屡次发生。
2004年北京的“7·10”暴雨,2007年济南的“7·18”暴雨,都依然让人记忆犹新。
这些事件,不仅造成交通瘫痪、房屋倒塌、车辆被淹、道路沉陷以及供电中断,有的甚至付出了数十人瞬间殒命的惨痛代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有明训。
因此,在叹息之余,不免令人困惑,既然已有事例在先,为何还会遭受如此损失?
广州暴雨发生不久,有人将巨大的损失归因于气象部门仅仅提前一个小时进行预报。
其实,这并非根本原因。
正如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在反思此次暴雨灾害时所指,暴雨成灾绝不是预报滞后的单一原因所致,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规划。
作为中国的南方重镇,广州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
城市建设在全国也属前列,即将在此召开的广州亚运会就是最好的例证。
实际上,对于这个习惯了台风暴雨的南方城市而言,为防止出现“水漫金山”,下过不小的功夫。
仅2009年,广州就投入了9亿元进行“水浸街”改造,重点治理全市228个水浸“黑点”,主要内容是清疏堵塞管道、增大排水管径及建设必需的排水泵站,以增大管道的排水能力等。
尽管如此,此次暴雨还是将严峻的现实呈现于世人眼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严重滞后。
今日之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与此同时,天气的变化也似乎越来越无常,动辄“多年未遇”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
因此,城市的公用设施如何跟上城市壮大的步伐,如何适应变化无常的天气,是城市管理者要持续解决好的难题。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曾经因为一场大雨、一场大雪就造成全城瘫痪之痛的北京,借着奥运建设的“东风”,以大手笔对市政建设和相关的管理体制作了诸多改进,因此如今的北京应对雨雪要比原先从容许多。
赫拉克利特说: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希望“5·7”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瞭望 122 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