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160-161课学习笔记.docx
- 文档编号:244475
- 上传时间:2022-10-0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63.59KB
《入行论》第160-161课学习笔记.docx
《《入行论》第160-161课学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行论》第160-161课学习笔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60-161课学习笔记
科判关系
智慧品分三:
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戊二、生智慧之方法;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
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己二、深入对境无我;己三、破除所断实执
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
庚一、抉择对境二谛;庚二、修行有境正道
庚二、修行有境正道分二:
辛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辛二、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
辛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分三:
壬一、真实宣说;壬二、所修道之自性;壬三、修道之果
壬一、真实宣说
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
如彼幻变师,亦贪所变女。
159.05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
160.01
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160.02
壬二、所修道之自性
癸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
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
160.03
癸二、心不缘一切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160.04
壬三、修道之果
癸一、虽无发心然能成利
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因福与宿愿,诸佛亦现身。
161.01
癸二、作者虽灭然有作用
如人修鹏塔,塔成彼人逝。
虽逝经久远,灭毒用犹存。
161.02
随修菩提行,圆成正觉塔,菩萨虽入灭,能成众利益。
161.03
癸三、虽无心然能生福
供养无心物,云何能得果?
供奉今昔佛,经说福等故。
161.04
供以真俗心,经说皆获福,如供实有佛,能得果报然。
161.05
第160课学习笔记
上师开示:
龙猛菩萨和智悲光尊者所讲的“四大轮”:
安住顺境、亲近正士、发宏誓愿、积大福德。
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依靠四轮马车,则可迅速抵达目的地。
同样,若想快速得到圣者果位,也必须依靠这四种窍诀来行持佛法。
1.安住顺境:
修行的时候,要安住在对修行有顺缘的地方,远离嘈杂等一切违缘。
2.亲近正士:
亲近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也就是依止精通三藏、有三学经验的人。
即使你没有缘分亲自依止,那也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否则就会慢慢被世间的各种恶习染污。
3.发宏誓愿:
随时随地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
哪怕是听一堂课、放一条生、闻思一个善法,也要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发愿。
4.积大福德:
应当广积资粮。
我们前世积了资粮,今生才遇到这样深奥的大乘佛法。
即生中没有积资的话,来世不一定遇到这么殊胜的正法,也不一定转生到佛法如此兴盛的殊胜之地。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
【颂词分层与解释】2层。
1-3第一层:
之前一个颂词中,唯识宗说,“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
如彼幻变师,亦贪所变女。
”即使了知诸法如幻,也无法断除烦恼。
就好比对于幻变的美女,幻师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然会生贪心。
1-3解释了为什么幻师对所变的美女生贪心的原因,一方面是他的实执特别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空性习气特别薄弱。
4第二层:
基于前两个原因,所以幻师对幻化的美女也会生起贪心。
幻师对于一切万法所知,还没有断除烦恼的习气,而且内心当中了知万法空性的习气很弱,所以见到了幻化的美女,也自然而然的产生贪欲。
【重点难点分析】
1.认为空性对断除烦恼没有任何实义,完全是一种邪见。
(1)幻师由于
(1)相续中的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没有断除,
(2)空性习气太薄弱,从来没有闻思过、修学过空性法门,不可能通达空性教义,就不可能断除这些障碍,对自己所变出来的美女也会生贪心。
(广释:
幻师于平时,只知其幻术所现之物为幻,而没有对自他内外一切境相作抉择,了知一切如幻无实的真相。
因而其相续中贪执烦恼习气与常人一样,丝毫无有减薄,在幻化美女当前时,贪欲习气仍会自动生起。
当然那时他也知道,这些女人是一种幻相幻觉,但幻师相续中无有与实执相违的空性智慧,他虽知当下对境是幻化,而这种执对境非真的心念,其力量极其微弱,无法摧破贪欲习气,因而仍会生贪。
然而因为幻师已了知外相非真实之女,也就不会再进一步生起诸如想得到幻女,与幻女生活等烦恼,这与他遇到真实的女人对境时,有很大不同。
幻师仅凭一念了知外相非真,便有如是大的摧伏烦恼作用,那中观师以无垢慧抉择一切法无实,那种降伏烦恼的力量也就更无法估量了,因此怎么能说知法如幻不能除烦恼呢?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
一切欲望痛苦之根本为分别念,分别念从各种戏论生,而空性能断除一切分别戏论。
)
(2)学习过中观的人,知道包括众生在内的万法如梦如幻,就能断除对一切万法的实执,就不会生真实的贪心,从而能趣入殊胜的果位。
所以不要说彻悟万法空性的佛陀,即便是对阿罗汉,甚至小乘一果——预流果这方面的空性有所认识,自己的执著也会减少。
退一步说,纵然你没断除烦恼障,只是通过闻思知道万法如梦如幻,相似体悟了空性,也会断除一系列与之有关的贪著。
《中观四百论》云:
“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彼等极明显,能趣入胜位。
”《中观四百论注疏》中木匠制作的木头美女和画家画的自己上吊的画,表明如果没有认识到真相,对机器人也好、幻化人也好,都会生起一些贪心的。
(3)我们学空性、如梦如幻,必须要上升到我们自己的心识真正地安住如梦如幻的境界当中,才可以起作用。
因为现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虽然了知了万法是空性的,但是我们心的状态,本身还没有上升到如梦如幻的程度,还没有和如梦如幻的法相应。
只不过在非常强大的实执上面,有一点点空性的影子,虽然空性会起作用,但还是实执在起作用。
如果我们的心就是法,就是空性,一起心动念,都是相合于空性产生的,本来就是空性的心。
这时候真正会起作用。
(4)修空性直接断掉了烦恼来源的实有心,所以是从根本上断除烦恼的方法。
从这个角度才可以分析,为什么空性是根本断烦恼的,而不净观等是暂时断烦恼的,不净观是改变注意力的方向,让我们断除烦恼,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证悟了空性,断除了相续中的烦恼,就不会有对外境的执著了。
讲记中,莲花色比丘尼通过修行而证得阿罗汉果,已断除了三界的烦恼障,相续中不可能有贪心,未生怨王强迫莲华色比丘尼行不净行时,她没有产生丝毫贪欲之心。
释迦牟尼佛得知后,说她尽管身为比丘尼,但因未生真实贪心之故,所以并没有破戒。
《律藏》中还记载了一个只断欲界贪欲的出家人,尽管也与人行过邪淫,但佛陀依然没有将他的行为斥为破戒,因他也无有丝毫贪爱之故。
密宗中境界比较高的人,不管是喝酒、抽烟还是做不净行,因已超越贪嗔痴等分别念,证达万法如梦幻泡影,所以显现上即便有不如法的行为,实际上对相续一点染污也没有。
但现在是末法时代,真能证到这种境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应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精进修持、取舍因果,这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口头上说“一切都不执著”、“一切都没有贪著”,但最后被自相烦恼染污,造下堕地狱的因,这非常可怕也非常可惜!
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颂词分层与解释】2层。
1-2第一层:
“若久修空性”,因为我们相续当中的实执很严重,所以必须要久修空性,花很长的时间观空性。
众生无始以来沉溺轮回,都有一种实有执著,这种串习需要通过空性法门来断除。
而且修持空性,一定要恒久修持。
“必断实有习”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空性的准确定义。
准确认知空性来自于对于中观思想、中观理论的闻思,最后了知了空性的真正意义。
然后再对它进行修持,如果我们久修空性的力量越强的时候,实有的习气,就越来越弱。
所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
修了空性,最后我们知道一切万法都是无实有的、空性的。
3-4第二层:
“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再修持空性是无所有的,就可以断除对空性的执著。
无观待有而存在,有破掉之后,那么观待有而产生的无,不就没有依靠处了吗?
没有依靠处,无自然而然就不存在了,就消失了。
(广释:
有实宗说:
对实有或空性生执着,二者实际上都不离分别戏论,这就如同大象沐浴一样,始终在分别网里上下反复,这样你们如何遮止分别呢?
所以汝宗修观诸法无实皆空性,最终也成无法脱离分别,趋入涅槃。
中观师回答:
众生自无始轮回以来,不断地熏习着执诸法实有的无明习气,这种实执习气异常坚固,所以应先引导他们修习无事空性,以空性执对治其实执,如是以毒攻毒,反其习性而行,实有执着最终会断除。
然而这种空性执也是观待实执而建立的法,在诸法实相中并不能成立。
)
若恒久修观诸法空性,必定会断除执诸法实有的无明习气,再进一步由观修一切有实无事皆无成实所有,其后亦能断除空性之执。
【重点难点分析】
1.中观修行的道次第和佛法的道次第
(1)中观宗首先依靠空性断除实执,然后对空性、有无二边、非二边的戏论,也要一个一个地灭除。
其实,为断实执而修空性,当实执断除时,空执也会自然而除,犹如“两木相因,火起木尽”,两段木头摩擦起火,终会被彼此烧尽无余。
因此,断除实有的执著之后,无实的执著也逐渐消失,最终灭尽一切分别念,这就是所谓的大空性,也是中观的原则性问题,或者修行中观的道次第。
龙猛菩萨在《出世赞》中云:
“为断诸分别,说空性甘露,何人执空性,彼亦汝当舍。
”为断除贪嗔痴为主的一切烦恼分别,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讲了甘露般的空性妙法,但若执著空性为实有,那也一定要断除。
(2)佛法的次第,在《四百论》中也讲过,如云: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修习解脱道时,先应遮遣杀盗淫等非福德的不如法行为,这是人天乘的修行方法;中间应遣除对我和我所的实执;有了这个基础后,最终有、无、非有非无等一切相都会断除。
这个佛法的道次第十分重要,如果从上往下修,或者只停留在基础法门上,这样都是不对的。
2.修学佛法必须断除有和无的一切执著,如果不了解空性,行为再怎么如法,只不过是积些福德资粮而已,解脱遥遥无期。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时,引用过一个公案:
有个小乘和尚修白骨观很有成效,但是文殊菩萨告诉他,把人认为是美的,这是一种执著,会导致轮回痛苦;把人当成是丑的,仍然是一种执著,会让你永远无法开悟。
因此,你应当断除一切执著,证得空性。
阿底峡尊者遇到两位威仪清净的比丘,给他们讲般若空性时,两位比丘特别害怕,捂着耳朵跑掉了。
后来阿底峡尊者也说:
“光守持清净戒律是不够的,一定要闻思证悟空性。
”
3.单空不是空性。
极个别宗派由于没有分清二谛之间的差别,他们认为实有的法不合理,应该是空性;但是他们会把空性理解为单空,并且认为单空是实有的。
中观宗不是这样,中观大空性首先依靠空性断除实执,当实执断除时,空执也会断除。
4.如何让心与法界万法实相相应?
(1)通过修空性的方式,首先打破认为一切万法实有的思想。
实有的思想打破掉了,相当于我们对证悟法界迈出了一步。
前面我们再再的讲了,法界是离有离无的,而我们心要么是有,要么是无。
现在我们首先通过空性的观点、空性的修法、空性的执著,首先把认为诸法存在的实有这一部分打掉,把实有的执著打掉。
这个时候就只剩下空执了,但是空执也不是法界实相,因为法界实相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你认为一切万法的实相是无,那也不是诸法实相。
(2)第二步必须要把认为诸法是空性的这一部分执著也要打掉。
怎么打掉呢?
就是前面所讲的两种方法。
要么通过显现来破掉空执,要么就通过无所有,因为无是观待有才有的。
如果有没有了,无自然就息灭了。
通过这个方式,有的执著息灭了,无的执著也息灭了,和法界正好相应,相应了我们就安立叫证悟。
(3)当了知了一切万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我们的心就和万法的实相,完全是对等、一味了。
这时候可以说我的心可以相应于万法空性。
我的心安住在万法空性的状态,叫做证悟万法的空性。
否则,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我们的心或者执著有,或者执著无的,二者之间是不对等的。
我们以一个执著有、执著无的心,去面对一个既不是有,也不是无的法界,当然不是相应的。
壬二(所修道之自性)分二:
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二、心不缘一切。
修空性道,所修的道有基、有道、有果。
前面是有境,现在是所修的道。
癸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
“一切对境均不成立”,首先是对境都不存在,然后我们再观心也不缘一切。
是和我们心的特性有关,我们的心和外境之间,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心叫能取,外面的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入行论 入行 160 161 学习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