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一中一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4445941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43KB
江苏省无锡一中一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无锡一中一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一中一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无锡一中一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无锡一中2007一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1—19题为单项选择,每题3分;20—21题为双项选择,每题5分。
总计67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笑靥(yàn)慰藉(jiè)粗犷(guǎng)扛鼎之作(gāng)
B.菁(jīng)华框架(kuàng)渲染(xuàn)虚与委蛇(yí)
C.绮(qǐ)丽龋(qǔ)齿肖(xiào)像间(jiàn)不容发
D.叱咤(chà)剽(piāo)窃联袂(mèi)便(biàn)宜从事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召开昭示招募着急
B.炮烙贿赂璎珞脉络
C.腹诽菲薄悱恻斐然
D.复辟媲美睥睨庇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国外有种说法,“人的一生中只有两年事逃不过去,即纳税和死亡。
”因此纳税和生活消费是密切相关的。
B.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得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上大学才离开。
C.所谓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它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再现事物各部分的多方面的本质联系。
D.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2)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3)这几个犯罪嫌疑人虽拒不交待问题,但从他们的看,心里有鬼还是可以肯定的。
A.法治成规行迹B.法治陈规形迹
C.法制成规形迹D.法制陈规行迹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
B.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参加扶贫的干部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使大家进一步明确政策,做到胸有成竹。
C.真是好事多磨,经历了许多挫折,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素了。
D.许多旅行家在描写极光往往语焉不详,只说些“无法以言语形容”之类的遁辞。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公园里面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意兴阑珊。
B.他自恃有后台,常常找茬欺负人,人们都想办法躲着他,即使碰了头,也只是对他侧目而视。
C.到现在为止,能够受到观众肯定的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反映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电视剧,特别是电视连续剧,实在可以说是寥若晨星。
D.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B.“9·11”事件后,随着美国和欧洲经济的萎缩,一些国际基金组织为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将目光转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这个日益扩大的市场。
C.在对WTO问题的关注上,过去主要集中在各行各业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多是从微观层面考虑问题,而对于经济体制等宏观问题却思考甚少。
D.虽然泡桐树人工接干的方法简便,操作容易,但也必须掌握住关键,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除了向西藏的藏民们学习、访问和进行实地考察之外,还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志和文学史。
B.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C.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提醒人们,目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一些问题,将严重影响着我国21世纪人才的素质。
D.在本周末的德甲赛场上,邵佳一最终能否在与纽伦堡队的比赛中出场,奥地利人维森贝格的恢复速度将是关键。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
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9.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2,4,6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0.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2题。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似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11.对下面这句文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A.——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B.——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C.——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流传后世。
D.——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12.选择下面四个文言句子所对应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
B.“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
——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慢慢消失,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上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化,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C.“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
——这样,那么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流逝过去罢了。
D.“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15题。
亚当·斯密是将经济问题放在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法律背景下进行的讨论的。
他所理解的人,其实是具有道德感并遵守规则的人。
休谟说,斯密从“我们的最普通的、广泛的感情之中,寻求正确、合理、恰当、公正的基础”。
假如一条狗在街上被车轧死,不论什么人看到了,其心灵都会被触动。
斯密将这称为“同感”或者说“同情”,就是“设身处地”。
据此,斯密建立起了一个壮丽的道德理论大厦。
正是这种“同感”,自然地对人的利己心构成了一种约束。
市场要正常运转,需要交易者承认对方的利益跟自己的一样重要。
所幸,人们天生具有的同感,使人趋向于节制,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利己心。
有一句俗话,自己挣钱,也要让别人挣钱。
这里面其实就是同感发挥作用,而使个人节制自己的利己心。
当然,斯密清楚地知道,假如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仇家死亡的惨状,也许会欢呼雀跃,而这种反应肯定是不道德的。
因此,人是需要规则约束的。
而能够发现道德规则的,不是事件中的当事人,而是旁观者。
斯密说,发现情感之正当性、合宜性之有效途径,就是“公平而博识的旁观者的同感之情”。
所有人都是当事人,但所有人又都可能是旁观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即可自发地形成一些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
比如,即使是盗贼,也知道偷窃是不正当的行为,因为,设身处地,他也不愿意别的盗贼偷窃他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是他偷来的。
因此,禁止盗窃就是斯密所说的“天然的正义法则”。
人只有遵守规则,才不会走向毁灭。
斯密相信,“如果人类没有普遍地把尊重那种重要的行为准则铭记在心,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市场自然也不可能正常运转。
而宗教的作用,正在于促进人们遵循这些规则。
因为宗教告诉人们,人们经过教化也逐渐相信,“这些重要的道德准则是造物主的指令和戒律,造物主最终会报偿那些顺从的人,而惩罚那些违反本分的人。
”大约正是据此,有学者提出了“有教堂的市场经济”概念。
如果这里的教堂并不是指狭义的基督教堂,那么,其实我们看到,明清时代的中国最成功的商业活动,就是“有教堂的经济”,徽商、晋商、浙商,无一不深深浸润在儒家伦理的气氛中,并以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生活。
这些商人对儒家伦理的虔诚态度,可能也正是诸多家族基业维持上百年并平稳扩张的制度基础。
斯密批判妨碍个人追求其自由和财富的种种制度,以确立一种“自然的自由制度”,但是,这样一套制度并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都有资格享有的。
假如缺乏基本的道德约束,市场必然就是扭曲的。
今天人们在中国看到的市场,就是这样一个扭曲的市场。
在道德消解之后发育出来的市场,肯定是疯狂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通过国家权威,强制执行正义准则,是必要的。
斯密所设想的社会,不是一个以金钱为唯一价值的商业化社会,他追求的是“文明”社会。
而构成这个社会的人是开明的、遵守规则的人。
法律、道德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乃是个人从事其市场活动的制度背景。
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追求自己的财富和幸福的努力才会造福于其他人和整个社会。
否则,每个人是所有其他人的敌人。
那可决不是一个值得过的生活。
(选自《市场的背景》,《随笔》2006年1期,有删改)
13.下列关于“同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感”就是“同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它属于人们“最普通的、广泛的情感”,它也是建立正确、合理、恰当、公正的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B.“同感”对人的利己心构成一种约束,使交易者承认对方的利益跟自己的一样重要,学会尊重交易对手。
C.假如一个人看到自己仇家死亡惨状而欢呼雀跃,这种反应虽不道德,但也许人人都会有,所以这种反应属于“设身处地”的“同感”。
D.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自发地形成一些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也叫做“同感”。
14.关于“有教堂的市场经济”的意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场中,重要的道德准则如同造物主的指令和戒律,遵循它顺从它会得到报偿,违反者则会得到惩罚。
B.以徽商、晋商和浙商为代表的明清时代中国最成功的商业活动,都浸润在儒家的伦理气氛中,并以儒家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C.当今中国的市场是一个扭曲的市场,正是由于缺乏道德约束,是道德(宗教)消解的市场。
D.只有国家强制人们执行道德规范的约束,才能形成社会秩序,才能形成个人从事市场活动的健康背景。
15.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盗贼也知道偷盗不正当,因此盗贼也会自发地认同“禁止偷盗”这样的“天然的正义法则”。
B.明清时代成功的商人对儒家伦理的虔诚态度,正是诸多家族基业维持上百年并平稳扩张的制度基础。
C.只要人们有道德约束,趋于节制,克服欲望与利己心,市场就不会扭曲。
D.亚当•斯密所设想的社会不是以金钱为唯一价值的商业化社会,他追求“文明”社会,主张从事市场活动的社会人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①,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
“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②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
“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
“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
“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③。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注释】①蜩(tiáo)腹蛇蚹(fù):
蝉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
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蜩腹蛇蚹。
②扫取:
画得。
③箨(tuò)龙:
笋。
16.文中划线部分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C.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D.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读书者与之与:
赞同B.袜材当萃于子矣萃:
聚集
C.苏子辩矣辩:
辩驳D.废卷而哭失声废:
放下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画者乃节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赂秦而力亏
C.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予为徐州
耳得之而为声
D.因为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余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
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之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
作者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①邂逅黄姚,如同邂逅时间犯下的一个美丽的错误。
时间遗忘了这座古镇,同时也成就了它的魅力。
②藏于深山之中的黄姚古镇,陆路交通是非常不便的。
因此,水,才是黄姚传奇的起点和终点。
通达三江的姚水,使古镇在明清两朝成为出海通衢的商业中心,到了民国时代,随着姚江水位的下降,古镇也失去了旧日的繁华,重新与世隔绝。
当姚水退去之时,时间吻别了这座古镇,悄然而去。
此后的草长莺飞、年华暗换,又有谁人知晓呢?
③百年之后,与时间一同归来的,是异乡人的惊艳。
当那些来自尘嚣的人们终于到达了神话的彼岸,他们的第一感觉早已题写在古镇一幅斑驳的楹联之上---“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仙山”。
明清风格的岭南民居以九宫八卦阵式布局的街道,更有一方痴山醉水,重重古木参天。
昔日商号云集的桂东名镇,今日小桥流水的世外桃源,仿佛绝代名姝洗尽铅华,那般的风情,是令人难以抵挡的。
④古镇的街道,全部是由黑色石板镶嵌而成,年深日久,已被先人的双足琢磨得漆亮如玉。
漫步其上,仿佛漫步于岁月一声悠长的叹息。
那淳厚的质感,令我甘心在这古镇的青石街上做一缕幽魂,看岁月如何无情,又如何任是无情也动人。
⑤四处弥漫的宁静是黄姚的外表,幽幽散发的文气是黄姚的内涵。
传说,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黄姚就出过11名举人。
举子们当年的书生意气、诗酒风流早已浑然内敛,如今的黄姚依然君子如玉,触手也温。
这里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
一块块牌匾如同一张张泛黄的古镇的名片,所谓温柔敦厚,所谓骨感峥嵘,昨日种种,尽在不言之中。
⑥黄姚依然是任运而恬淡的。
这里的人们乐山,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仁者;这里的人们乐水,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智者。
信步走去,但见逐闹嬉戏的童颜稚子,皆有三分灵气,枯坐檐下的鹤发老者,尚带七分古风。
便是柴门犬吠、舍里鸡啼、梁间黍香,但凡此间风物,皆有一段洒脱悠然的风流态度。
⑦黄姚依然是一卷尘缘未了的浮世绘。
斜晖晓照中,袅袅上升的炊烟是古镇的呼吸,捶衣舂米的闷响是古镇的脉搏,而阡陌闾巷间的生息歌哭,是古镇的灵魂。
青石街上的木门常常是厚重而细节丰盈的,推开来是“吱呀”一声,仿佛苍凉的记忆由沉睡中醒来,慵懒的打了个哈欠,迈进去便有一脚踏空的晕眩,如同穿越时空的隧道,恍然若失而不知今夕何年。
⑧黄姚依然是时间的迷宫。
当你凝望那琉璃彩瓦、画栋雕梁,仿佛你凝望的是历史,其实你凝望的是时尚,五百年前的时尚;当你走过一条条静谧幽深的青石老街,仿佛你穿越的是寂寞,其实你穿越的是繁华,康乾盛世的繁华;当你抚摸那褪色的门楣、模糊的雕像,仿佛你感受的是粗朴,其实你感受的是精致,是流年镌刻、风描雨绘的精致。
⑨这就是黄姚,千年一梦的黄姚,多少异乡人远道而来,只为见证今时的雨滴敲打万历年的窗棂,只为猜测古祠深宅背后所隐藏的几许红尘无奈,只为聆听那一江碧水缓缓讲述黄姚古镇的前世今生。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哪两项()
A.第①段中“美丽的错误”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姚江水位下降,古镇失去了旧日的繁华,与世隔绝,但恰好因此保留了它的历史文化风情,成为世外桃源。
B.第③段的意思是说时隔百年之后,异乡人惊艳于黄姚九宫八卦陈式的街道、痴山醉水和重重参天古木,惊艳于昔日桂东名镇成了今日的世外桃源。
C.“骨感峥嵘”指一个的个性、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文中是说如今的黄姚仍留有昔日的文气与灵性。
D.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拟人和通感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安宁的世外桃源的形象,突出强调了古镇深厚的历史积淀。
E.人们远道而来黄姚,是为了见证这千年古镇的魅力,探测古祠深宅背后的隐私,聆听一江春水讲述古镇的前世今生。
21.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正确的是哪两项()
A.作者邂逅黄姚,被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的深深震撼,字里行间充满赞美之情,同时对时间遗忘了这座古镇深感惋惜。
B.第②段写历史的回顾,文字简洁精炼,短短几行文字就把黄姚古镇从繁华到寂寞又再度兴盛的整个过程和主要原因做了高度概括。
C.第⑤段写黄姚“四处弥漫的宁静”和“幽幽散发的文气”,并举古镇的科举成绩为例,突出了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第⑥段活用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成语,意在说明,深厚的历史文化已经浸润了黄姚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物,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
2,4,6
E.第⑧段用“历史”与“时间”、“寂寞”与“繁华”以及“粗朴”与“精致”对举,突出强调了黄姚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今魅力依然。
二、文字题。
(93分)
22.默写(5分)
(1)朝菌不知晦朔,。
(2),幽咽泉流冰下难。
(3)永忆江湖归白发,。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5)八佾舞于庭,,。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第23—24题。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宋】尤袤
一、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二、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23.填充(2分)
这两首诗都是六言诗,而且全诗的结构也相同。
它们的前两句都是,
后两句都是。
(每条横线不超过10个字。
)
24.(4分)
有人说,这两首诗中的第一首局限于艺术的审美活动,而第二首则深入到人生的理想追求。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简要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第25—26题。
听雨小杨柳屋
陈荣力
那不是冬天、秋天的雨,也不是夏天的雨,甚至不是早春、仲春的雨,那雨注定了只能是在暮春。
在暮春湿润又不乏软绵的午后,当最初的雨丝如纤细的刷子,将象山上寂寞的树叶、草色漆刷成汪汪新绿,将山脚边慵懒的白马湖怂恿成“雨丝烟缕两模糊”的画图。
此刻,你静静地倚在白马湖小杨柳屋的窗前,看任性的雨丝渐缜渐密,婆娑着屋后的山、屋前的湖,婆娑着浅浅的回廊、扶疏的花木;听细碎的雨声渐粗渐响,在小杨柳屋简洁的天井里、斑驳的青石板上溅开无数缤纷的水花;你终于恍然醒悟,当年,丰子恺先生在他平易又不失温和的旧居里,写下那《杨柳》们的篇章,挥洒《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般的杰作时,滋润其灵性其神思的,其实也正是这样一场暮春的雨。
如果说一代宗师的丰子恺先生,其散文、漫画成就如一株玉树临风的杨柳,那么,它最初的绽芽抽叶正是先生位于春晖中学白马湖畔的旧居──小杨柳屋。
在春晖中学白马湖畔的众多名人旧居中,丰子恺先生的小杨柳屋颇具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无论是房屋的建筑造型、结构布局,还是屋内的陈设布置以及小杨柳屋的屋名。
这种风格和特色归纳为一点便是清朴与自然。
文如其人,屋又何尝不是主人性情、品格、精神、追求的写照呢。
当年先生见人们在白马湖边植柳,顺手讨得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并以此取名为“小杨柳屋”,是一种生活的清朴自然;后人评先生散文如同“清茶米酒,只平易地写去,文字干净流利和漂亮,洋溢着真淳朴实的美,天赋了真朴活跃的元气”,是一种性情的清朴自然;朱光潜先生评丰子恺的漫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常中寓深永之致”,则是一种精神的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无锡 一中 学年度 第一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