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处理措施.docx
- 文档编号:24441705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26.99KB
溶洞处理措施.docx
《溶洞处理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洞处理措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溶洞处理措施
溶洞处理措施
溶洞是以岩溶水的溶蚀作用为主,间有潜蚀和机械塌陷作用而造成的基本水平方向延伸的通道。
溶洞是岩溶现象的一种。
岩溶是指可溶性岩层,如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石膏、岩盐等,受水的化学和机械作用产生沟槽、裂缝和空洞以和由于空洞的顶部塌落使地表产生陷穴、洼地等类现象和作用。
我国石灰岩分布极广,常会遇到溶洞。
因此,在这些地区修建隧道,必须予以注意。
一、溶洞的类型和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溶洞一般有死、活、干、湿、大、小几种。
死、干、小的溶洞比较容易处理,而活、湿、大的溶洞,处理方法则较为复杂。
当隧道穿过可溶性岩层时,有的溶洞岩质破碎,容易发生坍塌。
有的溶洞位于隧道底部,充填物松软且深,使隧道基底难于处理。
有时遇到填满饱含水份的充填物溶槽,当坑道掘进至其边缘时,含水充填物不断涌入坑道,难以遏止,甚至使地表开裂下沉,山体压力剧增。
有时遇到大的水囊或暗河,岩溶水或泥砂夹水大量涌入隧道。
有的溶洞、暗河迂回交错、分支错综复杂、范围宽广,处理十分困难。
二、隧道遇到溶洞的处理措施
(1)隧道通过岩溶区,应查明溶洞分布范围和类型,岩层的完整稳定程度、填充物和地下水情况,据以确定施工方法。
对尚在发育或穿越暗河水囊等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区,应查明情况审慎选定施工方案。
对有可能发生突然大量涌水、流石流泥、崩坍落石等,必须事先制定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2)隧道穿过岩溶区,如岩层比较完整、稳定,溶洞已停止发育,有比较坚实的填充,且地下水量小,可采用探孔或物探等方法,探明地质情况,如有变化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溶洞尚在发育或穿越暗河水囊等岩溶区时,则必须探明地下水量大小、水流方向等,先要解决施工中的排水问题,一般可采用平行导坑的施工方案,以超前钻探方法,向前掘进。
当出现大量涌水、流石流泥、崩坍落石等情况时,平导可作为泄水通道,正洞堵
塞时也可利用平导在前方开辟掘进工作面,不致正洞停工。
(3)岩溶地段隧道常用处理溶洞的方法,有“引、堵、越、绕”四种。
①引
遇到暗河或溶洞有水流时,宜排不宜堵。
应在查明水源流向和其与隧道位置的关系后,用暗管、涵洞、小桥等设施渲泄水流或开凿泄水洞将水排除洞外(图)。
当岩溶水流的位置在隧道顶部或高于隧道顶部时,应在适当距离处,开凿引水斜洞(或引水槽)将水位降低到隧底标高以下,再行引排。
当隧道设有平行导坑时,可将水引入平行导坑排出。
桥涵渲泄水流示意图
②堵
对已停止发育、跨径较小,无水的溶洞,可根据其与隧道相交的位置和其充填情况,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予以回填封闭;或加深边墙基础,加固隧道底部(图)。
当隧道拱顶部有空溶洞时,可视溶洞的岩石破碎程度在溶洞顶部采用锚杆或锚喷网加固,必要时可考虑注浆加固并加设隧道护拱和拱顶回填进行处理(图)。
溶洞堵填示意图
喷锚加固与护拱示意图
③越
当隧道一侧遇到狭长而较深的溶洞,可加深该侧的边墙基础通过(图)。
隧道底部遇有较大溶洞并有流水时,可在隧道底部以下砌筑圬工支墙,支承隧道结构,并在支墙内套设涵管引排溶洞水(图)。
隧道边墙部位遇到较大、较深的溶洞不宜加深边墙基础时,在边墙部位或隧底以下筑拱跨过(图)。
当隧道中部和底部遇有深狭的溶洞时,可加强两边墙基础,并根据情况设置桥台架梁通过(图)。
隧道穿过大溶洞,情况较为复杂时,可根据情况,采用边墙梁、行车梁等,由设计单位负责特殊设计后施工。
④绕
在岩溶区施工,个别溶洞处理耗时且困难时,可采取迂回导坑绕过溶洞,继续进行隧道前方施工,并同时处理溶洞,以节省时间,加快施工进度。
绕行开挖时,应防止洞壁失稳。
加深边墙基础示意图
支墙内套设函管示意图
筑拱跨过示意图
三、溶洞地段隧道施工的注意事项
(1)当施工达到溶洞边缘,各工序应紧密衔接,支护和衬砌赶前。
同时应利用探孔或物探作超前预报,设法探明溶洞的形状、范围、大小、充填物和地下水等情况,据以制定施工处理方案和安全措施。
图架梁跨过示意图
(2)施工中注意检查溶洞顶部,和时处理危石。
当溶洞较大较高且顶部破碎时,应先喷射混凝土加固,再在靠近溶洞顶部附近打人锚杆,并应设置施工防护架或钢筋防护网。
(3)在溶蚀地段的爆破作业应尽量做到多打眼、打浅眼,并控制爆破药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防止在一次爆破后溶洞内的填充物突然大量涌入隧道,或溶洞水突然袭击隧道,造成严重损失。
(4)在溶洞充填体中掘进,如充填物松软,可用超前支护施工。
如充填物为极松散的砾石、块石堆积或流塑状粘土和砂粘土等可于开挖前采用地表注浆、洞内注浆或地表和洞内注浆相结合加固。
如遇颗粒细、含水量大的流塑状土壤,可采用劈裂注浆技术,注入水泥浆或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进行加固。
(5)溶洞未做出处理方案前,不要将弃渣随意倾填于溶洞中。
因弃渣覆盖了溶洞,不但不能了解其真实情况,反而会造成更多困难。
第五节坍方施工
隧道开挖时,导致坍方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归结为:
一是自然因素,即地质状态、受力状态、地下水变化等;二是人为因素,即不适当的设计,或不适当的施工作业方法等。
由于坍方往往会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和很大经济损失。
因此,需要尽量注意排除会导致坍方的各种因素,尽可能避免坍方的发生。
一、发生坍方的主要原因
(一)不良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隧道穿过断层和其破碎带,或在薄层岩体的小曲褶、错动发育地段,一经开挖,潜在应力释放快、围岩失稳,小则引起围岩掉块、坍落,大则引起坍方。
当通过各种堆积体时,由于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胶结或胶结差,开挖后引起坍塌。
在软弱结构面发育或泥质充填物过多,均易产生较大的坍塌。
(2)隧道穿越地层覆盖过薄地段,如在沿河傍山、偏压地段、沟谷凹地浅埋和丘陵浅埋地段极易发生坍方。
(3)水是造成坍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下水的软化、浸泡、冲蚀、溶解等作用加剧岩体的失稳和坍落。
岩层软硬相间或有软弱夹层的岩体,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软弱面的强度大为降低,因而发生滑坍。
(二)隧道设计考虑不周
(1)隧道选定位置时,地质调查不细,未能作详细的分析,或未能查明可能坍方的因素。
没有绕开可以绕避的不良地质地段。
(2)缺乏较详细的隧道所处位置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引起施工指导或施工方案的失误。
(三)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
(1)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和时改变施工方法;工序间距安排不当;施工支护不和时,支撑架立不合要求,或抽换不当“先拆后支”;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导致坍方。
(2)喷锚支护不和时,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厚度不符合要求。
(3)按新奥法施工的隧道,没有按规定进行量测,或信息反馈不和时,决策失误、措施不力。
(4)围岩爆破用药量过多,因震动引起坍塌。
(5)对危石检查不重视、不和时,处理危石措施不当,引起岩层坍塌。
二、预防坍方的施工措施
(1)隧道施工预防坍方,选择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至关重要。
在掘进到地质不良围岩破碎地段,应采取“先排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量测”的施工方法。
必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
(2)加强坍方的预测。
为了保证施工作业安全,和时发现坍方的可能性和征兆,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控制坍方的措施,需要在施工阶段进行坍方预测。
预测坍方常用的几种方法:
①观察法
a.在掘进工作面采用探孔对地质情况或水文情况进行探察,同时对掘进工作面应进行地质素描,分析判断掘进前方有无可能发生坍方的超前预测。
b.定期和不定期地观察洞内围岩的受力和变形状态;检查支护结构是否发生了较大的变形;观察是否岩层的层理、节理裂隙变大,坑顶或坑壁松动掉块;喷射混凝土是否发生脱落;以和地表是否下沉等。
②一般量测法
按时量测观测点的位移、应力,测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和时发现不正常的受力、位移状态和有可能导致坍方的情况。
③微地震学测量法和声学测量法
前者采用地震测量原理制成的灵敏的专用仪器;后者通过测量岩石的声波分析确定岩石的受力状态,并预测坍方。
通过上述预测坍方的方法,发现征兆应高度重视和时分析,采取有力措施处理隐患,防患于未然。
(3)加强初期支护,控制坍方:
当开挖出工作面后,应和时有效地完成喷锚支护或喷锚网联合支护,并应考虑采用早强喷射混凝土、早强锚杆和钢支撑支护措施等。
这对防止局部坍塌,提高隧道整体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隧道坍方的处理措施
(1)隧道发生坍方,应和时迅速处理。
处理时必须详细观测坍方范围、形状、坍穴的地质构造,查明坍方发生的原因和地下水活动情况,经认真分析,制定处理方案。
(2)处理坍方应先加固未坍塌地段,防止继续发展。
并可按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①小坍方,纵向延伸不长、坍穴不高,首先加固坍体两端洞身,并抓紧喷射混凝土或采用锚喷联合支护封闭坍穴顶部和侧部,再进行清渣。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也可在坍渣上架设临时支架,稳定顶部,然后清渣。
临时支架待灌筑衬砌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后方可拆除。
②大坍方,坍穴高、坍渣数量大,坍渣体完全堵住洞身时,宜采取先护后挖的方法。
在查清坍穴规模大小和穴顶位置后,可采用管棚法和注浆固结法稳固围岩体和渣体,待其基本稳定后,按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清除渣体,采取短进尺、弱爆破、早封闭的原则挖坍体,并尽快完成衬砌(图)。
③坍方冒顶,在清渣前应支护陷穴口,地层极差时,在陷穴口附近地面打设地表锚杆,洞内可采用管棚支护和钢架支撑。
④洞口坍方,一般易坍至地表,可采取暗洞明作的办法。
(3)处理坍方的同时,应加强防排水工作。
坍方往往与地下水活动有关,治坍应先治水。
防止地表水渗入坍体或地下,引截地下水防止渗入坍方地段,以免坍方扩大。
具体措施:
①地表沉陷和裂缝,用不透水土壤夯填紧密,开挖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渗入坍体。
②坍方通顶时,应在陷穴口地表四周挖沟排水,并设雨棚遮盖穴顶。
陷穴口回填应高出地面并用粘土或圬工封口,做好排水。
③坍体内有地下水活动时,应用管槽引至排水沟排出。
防止坍方扩大。
(4)坍方地段的衬砌,应视坍穴大小和地质情况予以加强。
衬砌背后与坍穴洞孔周壁间必须紧密支撑。
当坍穴较小时,可用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浆坍穴填满;当坍穴较大时,可先用浆砌片石回填一定厚度,其以上空间应采用钢支撑等顶住稳定围岩;特大坍穴应作特殊处理。
(5)采用新奥法施工的隧道或有条件的隧道,坍方后要加设量测点,增加量测频率,根据量测信息和时研究对策。
浅埋隧道,要进行地表下沉测量。
瓦斯地层
瓦斯是地下坑道内有害气体的总称,其成分以沼气(甲烷)为主,一般习惯即称沼气为瓦斯。
当隧道穿过煤层、油页岩或含沥青等岩层,或从其附近通过而围岩破碎、节理发育时,可能会遇到瓦斯。
如果洞内空气中瓦斯浓度已达到爆炸限度与火源接触,就会引起爆炸,对隧道施工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和损失。
所以,在有瓦斯的地层中修建隧道,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安全顺利施工。
一、瓦斯的性质
(1)瓦斯(沼气)为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与碳化氢或硫化氢混合在一起,发生类似苹果的香味,由于空气中瓦斯浓度增加,氧气相应减少,很容易使人窒息或发生死亡事故。
(2)瓦斯比重为0.554,仅占空气一半,所以在隧道内,瓦斯容易存在坑道顶部,其扩散速度比空气大1.6倍,很容易透过裂隙发达、结构松散的岩层。
(3)瓦斯不能自燃,但极易燃烧,其燃烧的火焰颜色,随瓦斯浓度的增大而变淡,空气中含有少量瓦斯时火焰呈兰色,浓度达5%左右时,火焰呈淡青色。
二、瓦斯的燃烧和爆炸性
当坑道中的瓦斯,浓度小于5%遇到火源时,瓦斯只是在火源附近燃烧而不会爆炸;瓦斯浓度在5%~6%到14%~16%时,遇到火源具有爆炸性;瓦斯浓度大于14%~16%时,一般不爆炸,但遇火能平静地燃烧,瓦斯浓度爆炸界限见表。
瓦斯浓度爆炸界限
瓦斯浓度(%)
爆炸界限
5~6
瓦斯爆炸下界限
14~16
瓦斯爆炸上界限
9.5
爆炸最强烈
8.0
最易点燃
低于5.0
大于14~16
不爆炸,与火焰接触部分燃烧
瓦斯燃烧时,遇到障碍而受压缩,即能转燃烧为爆炸。
爆炸时能发生高温,封闭状态的爆炸(即容积为常数),温度可达2150℃~2650℃,能向四周自由扩张时的爆炸(即压力为常数),温度可达1850℃。
坑道中发生瓦斯爆炸后,坑道中完全无氧,而充满氮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
这些有害气体很快传布到邻近的坑道和工作面,凡是来不和躲避的人,都会遭到中毒窒息,甚至死亡。
瓦斯爆炸时,爆炸波运动造成暴风在前,火焰在后,暴风遇到积存瓦斯,使它先受到压力,然后火焰点燃发生爆炸。
第二次瓦斯受到的压力比原来的压力大,因此爆炸后的破坏力也更剧烈。
三、瓦斯放出的类型
从岩层中放出瓦斯,可分为三种类型:
(1)瓦斯的渗出:
它是缓慢地、均匀地、不停地从煤层或岩层的暴露面的空隙中渗出,延续时间很久,有时带有一种嘶音。
(2)瓦斯的喷出:
比上述渗出强烈,从煤层或岩层裂缝或孔洞中放出,喷出的时间有长有短,通常有较大的响声和压力。
(3)瓦斯的突出:
在短时间内,从煤层或岩层中,突然猛烈地喷出大量瓦斯,喷出的时间,可能从几分钟到几小时,喷出时常有巨大轰响,并夹有煤块或岩石。
以上三种瓦斯放出形式,以第一种放出的瓦斯量为大。
四、防止瓦斯事故的措施
(1)隧道穿过瓦斯溢出地段,应预先确定瓦斯探测方法,并制订瓦斯稀释措施、防爆措施和紧急救援措施等。
(2)隧道通过瓦斯地区的施工方法,宜采用全断面开挖,因其工序简单、面积大、通风好,随掘进随衬砌,能够很快缩短煤层的瓦斯放出时间和缩小围岩暴露面,有利于排除瓦斯。
上下导坑法开挖,因工序多,岩层暴露的总面积多,成洞时间长,洞内各工序交错分散,易使瓦斯分处积滞浓度不匀。
采用这种施工方法,要求工序间距离尽量缩短,尽快衬砌封闭瓦斯地段,并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以防瓦斯溢出。
(1)加强通风是防止瓦斯爆炸最有效的办法。
把空气中的瓦斯浓度吹淡到爆炸浓度以下的1/5~1/10,将其排出洞外,有瓦斯的坑道,决不允许用自然通风,必须采用机械通风。
通风设备必须防止漏风,并配备备用的通风机,一旦原有通风机发生故障时,备用机械能立即供风。
保证工作面空气内的瓦斯浓度在允许限度内。
当通风机发生故障或停止运转时,洞内工作人员应撤离到新鲜空气地区,直至通风恢复正常,才准许进入工作面继续工作。
(2)洞内空气中允许的瓦斯浓度应控制在下述规定以下:
①洞内总回风风流中小于0.75%。
②从其他工作面进来的风流中小于0.5%。
③掘进工作面2%以下。
④工作面装药爆破前1%以下。
如瓦斯浓度超过上述规定,工作人员必须立即撤到符合规定的地段,并切断电源。
(5)开挖工作面风流中和电动机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5%时,必须停工、停机,撤出人员,切断电源,进行处理。
开挖工作面内,局部积聚的瓦斯浓度达到2%时,附近20m内,必须停止工作,切断电源,进行处理。
因瓦斯浓度超过规定而切断电源的电气设备,都必须在瓦斯浓度降到1%以下时,方可开动机器。
(6)瓦斯隧道必须加强通风,防止瓦斯积聚。
由于停电或检修,使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必须有恢复通风、排除瓦斯和送电的安全措施。
恢复正常通风后,所有受到停风影响的地段,必须经过监测人员检查,确认无危险后方可恢复工作。
所有安装电动机和开关地点的范围内,必须检查瓦斯,符合规定后才可启动机器。
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在恢复通风前,亦必须检查瓦斯,符合规定方可开动局部风机,恢复正常通风。
(7)如开挖进入煤层,瓦斯排放量较大,使用一般的通风手段难以稀释到安全标准时,可使用超前周边全封闭预注浆。
在开挖前沿掌子面拱部、边墙、底部轮廓线轴向辐射状布孔注浆,形成一个全封闭截堵瓦斯的帷幕。
特别对煤层垂直方向和断层地带进行阻截注浆,其效果会更佳。
开挖后要和时进行喷锚支护,并保证其厚度,以免漏气和防止围岩的失稳。
(8)采用防爆设施
①遵守电器设备和其他设备的保安规则,避免发生电火,瓦斯散发区段,使用防爆安全型的电器设备,洞内运转机械须具有防爆性能,避免运转时发生高温火花。
②凿岩时用湿式钻岩,防止钻头发生火花,洞内操作时,防止金属与坚石撞击、摩擦发生火花。
③爆破作业,使用安全炸药和毫秒电雷管,采用毫秒雷管时,最后一段的延期时间不得超过130ms。
爆破电闸应安装在新鲜风流中,并与开挖面保持200m左右距离。
④洞内只准用电缆,不准使用皮线。
使用防爆灯或蓄电池灯照明。
⑤铲装石渣前必须将石渣浇湿,防止金属器械摩擦和撞击发生火花。
五、严格执行有关制度
(1)瓦斯检查制度:
指定专人、定时和经常进行检查,测量风流和瓦斯含量,严格执行瓦斯允许浓度的规定。
瓦斯检查手段可采用瓦斯遥测装置、定点报警仪和手持式光波干涉仪。
随时发现异常情况,应和时报告技术主管负责人,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洞内严禁使用明火,严禁将火柴、打火机、手电筒和其他易燃品带入洞内。
(3)进洞人员必须经过瓦斯知识和防止瓦斯爆炸的安全教育。
抢救人员未经专门培训不准在瓦斯爆炸后进洞抢救。
(4)瓦斯检查人员必须挑选工作认真负责、有一定业务能力、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者,方可进行监测工作。
以上仅介绍了瓦斯隧道施工的几项主要制度,施工时要按照瓦斯防爆的技术安全规则与有关制度严格执行。
突水、涌水处理
⑴、预防突水技术措施:
①、加强地质预报。
利用液压钻孔台车超前钻挖和现场工程地质预报综合分析判断相结合,超前探明前方地质与水文情况。
每次探水段长7.5m,开挖5m,保留2.5m开始下一次探水。
探水孔孔径(终孔)为55mm,钻孔外偏角为10°,并对探水孔出水点位置、水量、水压等做详细记录。
具体布置如下图所示:
②、开挖中的预防。
爆破开挖中,在周边与中间夹钻数个超深度的检查孔,未见异常才进行爆破作业,并严格控制爆破规模。
⑵、注浆堵水:
①、如果出现涌水量超过设计范围的情况,我部将首先填写实际测量的数据资料上报驻地监理办。
②、对于可能突水地段超前探水孔中2/3孔出水且总水量大于10m3/h的情况采用全断面堵水注浆。
注浆孔布置如下图所示:
注浆范围为隧道平均开挖半径的2倍,单孔注浆有效扩散半径为R=3.6米,注浆孔底中心距D=1.5m、R=5.4m,注浆最终压力为出水口压力的2—3倍。
断层破碎带采用前进式注浆,注浆小分段长度5—10m,岩层较好,涌水量不大时,可一次全孔注浆。
图示注浆段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设计30m一环全断面注浆,施工中根据探水钻孔探明的出水点位置,可调整注浆长度。
注浆后,总出水量小于2立方米/小时且一处出水量小于0.6m3/h,即可结束注浆。
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浆液,水泥为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W/C=0.6-1.1,水玻璃玻镁度30-40Be,双液体积比c/s=0.7-1.4,凝胶时间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③、对于灰岩地段超前探水孔中总水量小于10m3/h,但个别探水孔出水量大于2m3/h的情况。
其注浆孔布置如下图所示:
施工时根据探水钻孔探明的出水点位置、水量和预注浆段岩层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等布置注浆个数和位置。
注浆范围为:
在出水通道范围内,隧道开挖轮廓线以外5—6m,单孔注浆有效扩散半径R=3.6m,注浆最终压力为出水口压力的2—3倍。
注浆后,总出水量小于2立方米/小时且一处出水量小于0.6m3/h,即可结束注浆。
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浆液,水泥为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W/C=0.6-1.1,水玻璃玻镁度30-40Be,双液浆体积比c/s=0.7-1.4,凝胶时间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4.11.3隧道穿过围岩断层破碎带的施工
本隧道洞身穿越F1断层破碎带,以碎石状压碎结构为主,围岩稳定性差。
施工时易发生坍塌,对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影响较大。
为确保施工方案科学、可行、可靠,在认真阅读图纸提供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公司以往在隧道断层破碎地段施工中的成功经历和丰富经验,采用超前钻探,全封闭深孔注浆固结、堵水,大、小管棚相结合的超前支护施工方案,特制定以下具体施工措施:
⑴、在接近洞身断层破碎带20m时,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量测,在开挖面拱顶、隧底、左右边墙和开挖面中心等部位超前深钻孔,依据超前钻孔施工情况,判断开挖面前方地质类别和地下水情况等,制定相应对策。
⑵、在开挖断层带地段之前,对临近断裂带的洞身完成二次衬砌,提高意外时的应对能力。
在断裂带施工期间,通过断层带的各施工工序之间的距离尽量缩短,二次模筑衬砌紧跟开挖面、初期支护施工,减短断裂带开挖后的暴漏时间。
⑶、断层带地段超前支护施工采用打设拱部超前锚杆,纵横向间距800×400mm,必要时加设钢筋格栅拱架,间距为800mm。
断层地段有涌水时,采用深孔超前单液预注浆进行堵水。
⑷、采用爆破法掘进时,严格控制炮眼数量、深度和装药量,尽量减小爆破对围岩的震动。
⑸、断层带地段采用分部开挖法施工,上台阶开挖面到下台阶开挖面的距离控制在3~5米。
下部开挖左右采用两侧交替作业。
⑹、断层地带的支护经常检查加固,开挖后开挖面立即进行喷砼作业。
根据具体情况和时调整超前支护、初期支护参数。
⑺、将左右线隧道进入断层带施工的时间错开,先施工右线断层地段,沿路线纵向间距错开50米,避免相互影响。
⑻、断层破碎地段施工时,成立“断层带施工领导小组”和两个应急突击队,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总工和安全监察长任副组长,实行主要领导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突击队由党员、团员、模范职工、技术骨干组成,共计80人,坚持24小时轮流值班待命,做到“闻风而动”。
⑼、物资设备部组成应急物资供应小组,按照施工技术方案和领导小组的指示,组织、加工、储备各种应急抢险设备、车辆、物资,运至隧道内有序堆放,做到供应和时,数量充足。
⑽、施工过程中加大围岩量测的频率,和时对量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和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和处理措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溶洞 处理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