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4440196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87KB
配套K12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docx
《配套K12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
导语: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比喻论证。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比喻论证。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朗读法、讨论法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
“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冯先生是这样回答:
“不!
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
《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
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
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四、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
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组织讨论
五、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大宅子”指文化遗产。
“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
“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重点问题: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
(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
明确:
“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
明确:
(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
明确:
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
明确:
(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六、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课时
一、理清全文思路。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从分析以下句子入手,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明确: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
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
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
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
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
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改写的这段话可用投影展现,以利于学生比较。
)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师明确: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板书)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
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
老师明确:
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
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
(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
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
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明确:
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
(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附:
论证艺术部分板书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不同说法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指出其不同点。
(出示投影片)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老师归纳。
每组的两种说法意思一致,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
第一组第1句用“送来”、“拿来”两个词把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揭示出来,第二组第1句用“抛来”、“抛给”两个词揭示了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
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出示投影片)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给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
脑髓孱头蹩进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黑语素的意思。
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国粹冠冕堂皇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另外,每人要准备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布置这个作业一是继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学生可以联系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来谈。
★阅读训练
一、背景学习
1、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
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关于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
(《现代汉语辞典》)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
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二、知识积累
1、学习字词的音、形、义,特别要注意辨析和知识扩展。
2、什么是“象征主义”?
你对文中提到的梅兰芳、尼采了解多少?
就其中的一点写篇学习札记。
3、本文共使用了25个引号,研究各引号的作用。
三、整体把握
1、文中反复出现“拿来”二字,联系背景材料,说说作者主张拿来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心论点(含“拿什么”、“怎么拿”)
2、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论”。
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驳论”;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说说本文批驳了什么?
为什么要先驳?
3、本文在批驳“送去主义”时,提到梅兰芳和尼采,矛头是针对谁的?
各是什么论证方法?
4、文中提到的“大宅子”、“鸦片”、“鱼翅”、“烟灯烟枪”、“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后文的“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哪种人?
联系本文具体分析比喻论证的作用。
5、“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6、最后一段共有5句,分别回答了哪5个问题
(4--6参考答案)
“整4”答:
本文较好地采用比喻论证法,把一个深奥的、抽象的、困扰文艺界许久的复杂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透彻。
尤其是以一个穷青年得到一所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讲了这个穷青年可能的三种做法,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这种近似调侃的笔法,非常幽默风趣,但又很见批驳的力度;然后作者又分别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用又有毒,须批判地继承的部分)、烟枪烟灯和姨太太(毫无作用或危害极大的部分)为例,形象鲜明地指出了“拿来主义”者应如何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槽粕。
这篇文章运用了比喻,对照等多中手法,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论述技巧。
后文的“孱头”比喻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全盘接收的投降主义者。
“整5”答:
承上启下,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
“整6”答:
1、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2、对文化遗产中不同性质的组成部分怎样区别处理?
3、批判的继承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
4、拿来主义者必须具有怎样的素质?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大意义?
四、揣摩语言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犀利幽默。
研究文中的楷体字词(a--l),具体品味作者是怎样达到犀利幽默效果的。
(提示:
议论性文章文体的杂文化,语言的文艺化,是当今媒体的倾向。
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判也明显受到影响)
4、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
6、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扩展阅读
1、阅读《卡拉OK?
跳舞机?
拿来主义》、《姨太太、烟枪与中国足球的“拿来主义”》、《现代中国需要拿来主义》,加深对“拿来主义”现实意义的理解。
2、阅读鲁迅先生的三篇杂文《夏三虫》、《战士和苍蝇》、《送灶日漫笔》,用心体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参考论题(请你就以下论题中的一个或另拟论题,从网络上寻找有关资料,写出你的研究结果。
可上交文本、软盘,更欢迎直接发表至“学习论坛”)
1、点击阅读以《拿来主义》观点评价中国足球、中国电影和“日、韩电视剧潮流”的三篇文章,写一篇短文就其中的一个话题发表你的观点。
2、阅读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从语言角度分析其成功之处。
课的类型新授讲析课总(三)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含义;明白本文的主旨是针对外国文化的问题
具体要求情感
目标有意识的接受外国文化
知识
目标理解“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含义
能力
目标能够区分各种主义的含义及表现
重点
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难点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具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讲授相结合
学法指导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否定送去主义——什么都送去,但不拿
送来主义——抛给不敢要的
肯定拿来主义——不仅要送去,还要拿来
“抛来”:
无目的的
“抛给”:
有着阴险的目的
“送来”:
有目的,但态度比抛来要缓和
教学过程:
板书或札记
一、新课导入
1.大家现在逛街喜欢去买什么东西吃?
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
喜欢喝什么?
明确:
喜欢吃肯德鸡,麦当劳;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R&B;喜欢喝可乐。
2.大家想想这些东西在新中国初期有吗?
明确:
没有,都是从国外传进中国的。
3.那么关于外国文化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我们首先来看看在鲁迅先生那个时代,他提出应该怎样对待外国文化的?
二、新课讲授
1.朗读课文,找出“送去主义”的表现。
明确: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接着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去欧洲一路挂过去。
概括起来“送去主义”是将自己国家的东西送到国外去,而在这里是指斥当时一些人不顾国情,仍以文明古国自居,自欺欺人,把送古董、国画、京剧等到国外去展览或演出说成是“发扬国光”
2.在“送去主义”形成之前,中国实行的是什么主义?
因什么事而转变为“送去主义”了?
明确:
“闭关主义”是一种闭关锁国的政策,促使了中国的落后。
在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等国的入侵使中国的国门打开,与多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就是文中提到的“碰了一串钉子”,结果是中国将国宝送到国外,自以为物产丰富。
3.为什么我们不赞成“送去”要“拿来”呢?
那肯定“送去”有它的弊端,那送去有什么危害呢/
明确:
只送不拿,只会使自己越来越穷,国家的国力越来越弱,就会落得被别国凌辱,向他人乞讨的地步了。
文章先是用尼采与中国的送去来做类比。
中国也不是太阳,尼采发疯了,而中国则会没有留下的东西,今后的子孙则要受苦受穷。
中国一贯认为自己地大物博,大方无比,其实这是自欺欺人,打肿脸充胖子。
到现在我国也还没有恢复元气,何来的“丰富”?
4.文章在第4自然段紧接着讲别人给的奖赏是怎样的奖赏?
明确:
是别人“抛给”的
那为什么不是“抛来”而是“抛给”,还可以冠冕地称为“送来”?
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明确:
“抛来”是指无目的的;“抛给”有着阴险的目的;“送来”有目的,但态度比抛来要缓和。
5.从上面的分析中要知道看来这些“奖赏”是不好的,于是还是要自己去拿,但由于我们被“送来”的东西下怕了,便不敢拿,不想拿。
为什么作者仍然提出或者说坚持要拿呢?
明确:
因为那些把我们下怕的东西是“送来”的,不是我们愿意想要的,是外国的糟粕,而“拿来”则是我们占主动,因此要拿来!
6.大家暂时回忆一下我们先前讲的几个主义可以大致的概括如下:
明确: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只送不拿
送来主义——抛给的,被动的接受的
拿来主义——不仅要送去,还要拿来
那么从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作者否定的是什么,提出的是什么?
明确:
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三、小结
我们今天分析了课文的前面部分,主要是本文“破”的部分,课文运用了因果论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实行“拿来主义”,下节课我们则看看怎样拿来。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三题
教学后记:
“送去主义”的表现能找到,但“送来主义”的归纳就比较困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配套 K12 拿来主义 教案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