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达标38doc.docx
- 文档编号:24440170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71KB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达标38doc.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达标38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达标38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达标38doc
课时达标38
一、(2014·河南方城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浮子酒香
穿过后河上了公路,往县城方向的不远处,有个三岔口。
这是两条省道的交汇,连着安徽,通着江南,自是车水马龙。
五大爷的浮子酒摊,就安静地立在三岔口的一隅,干净的白褂、白瓷碗、白抹布,在车流交错中,一尘不染。
天刚亮,五大爷就推出架子车,平稳地摆了三五个红瓦盆、水桶、木板凳,外八字的步子,咕咕噜噜地往后河里去。
东方天边云彩抹着红,薄雾像一缕一缕的丝绸,正如五大爷褂子的雪白,淡淡的酒香随着他走,一条小黄狗,跟到后河的入口处,停下来摇着尾巴,远远地目送。
我在县城读书,逢周末步行回家,到五大爷的浮子酒摊处,刚好一半的路。
每次到那,五大爷都是忙碌的,温和的笑写在脸上。
三两棵高大的杨树,遮出一片树荫,有客人用瓷勺子慢吞吞地舀着吃,有时没客人,五大爷就静静地刷着碗,洗着抹布。
“五大爷。
”我腼腆地叫。
他乐呵呵的,“星期天!
”指给我板凳坐,一边拿了碗,一边取了铁勺子。
五大爷的铁勺是用薄铁片做的,小碗口般大,平平的,浅浅的凹下去一点点。
铁勺在酒盆里平着薄薄的切,三下两下地放进碗里,从水桶里取了凉开水冲,稳稳地递给我。
白色的细瓷碗里,成片的浮子散开着,像是傍晚的云彩,泛着幽幽的黄。
我喝一口,浮子一下就化了,甘甜的津水冲涨着口腔,轻轻一咽,满身子都沉浸着清凉的酒香了。
五大爷戴着礼帽,眯着眼看我,眼角挂满微笑。
“再来一碗!
”他伸手去接我的碗。
“不要了。
”我躲闪着,五大爷呵呵的,也没强求,接着洗碗,问我学习的事情。
“好好学,你大、你娘多辛苦。
”“嗯。
”我重重地点头,跟他道了别,朝后河的方向走。
村里人赶集上店的,走那歇歇脚,他就薄薄地冲上一碗。
五大爷的浮子酒摊从不收村里人的钱,也有硬给的,五大爷都会送还,一边笑着说,“不值钱”。
一来二去,村人也习以为常了,走到那停下来,口渴的喝上一碗,不渴的,也会坐树荫下,陪他说说话。
正午的太阳毒,树下边却有风,杨树叶哗哗地响,好听,凉快。
我不知五大爷的眯眼是笑久了才成那样,还是因为眯眼让他的笑看着舒服。
清瘦,一脸红润,低声,平和,有点斯文。
他一年四季都戴帽子,草帽、礼帽、“火车头”帽,夏秋的白褂,冬春的棉袄,干净得没一点灰渍。
有次我偶然见五大爷脱了帽子,鹤发童颜,让我想到年画里的神仙。
我村的浮子酒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据说湖地里曾发现过一个古墓,里面有一瓦罐浮子酒,清澈透底,散着醉人的香。
村里人喜欢用浮子酒做成“发面头”,随意地扔在面缸里,嫁出去的姑娘远远地带走,代代传承。
我老婆每次回老家,都会帮娘蒸出大锅的发面馍,大兜小兜的提着,回来一顿一顿大口吃,鼻子上冒着细汗。
五大爷做酒极讲究。
先是用簸箕把江米簸干净,把石粒、变色的米捡得干干净净,洗了上锅蒸,一层层洒了研细的酒曲,成盆的装好压实,中间挖出一洞,续了熟水,上棉被捂上一天,沁人的香气就弥漫了半个村子。
做浮子酒是非常娇气的,盆盆罐罐不能沾上一点油星,浮子上洒不得半滴生水。
五大爷干净,做出的浮子酒地道,味正,村里人也有做的,多半会起毛,有绿点,白白糟蹋了粮食。
五大爷的酒摊出了几十年,谁也数不清他做了多少盆浮子酒。
五大娘去世后,五大爷也推不动车子,便停下生意。
一个人住在老屋里,土墙草顶,随便的几块木板,交叉着钉成了院门,总那么斜斜地半掩着。
如今他的一个远房侄子在做浮子酒,我喊五哥,做出来走村串户的卖,也有办酒席的,找上门成盆的买去。
我家在村里辈分较长,喊大爷大娘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正月初一回村里过年,吃了浮子酒、鸡蛋汤,我和弟弟们要去给长辈拜年。
五大爷腰不弯,耳不聋,总是精神抖擞,笑眯眯地让着烟,小声地重复:
“不拜年,不拜年。
”关切地问工作咋样,孩子如何,照例的一定要把我们送出院门口。
要去拜年的人家一年年在减少。
今年春节,吃了浮子酒,爹说,村里你不用去转了。
五大爷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九岁。
(选自2014年8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因为三岔口连着安徽,通着江南,位于两条省道的交汇处,客流量较大,考虑到旅客的需要,五大爷才在三岔口开了浮子酒摊。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景物色彩明快,生活恬淡自然,一方面给故事情节的展开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塑造人物形象作铺垫。
C.小说写五大爷为“我”舀酒的情节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体现出五大爷的细心,他知道学生是不敢多喝酒的,所以就把酒冲淡了。
D.小说写“杨树叶哗哗地响,好听,凉快”,是暗示五大爷的浮子酒摊给路人带来了惬意,温暖了人心,让人舒畅。
E.小说写村里也有人做浮子酒,只是没有成功,这是为了反衬五大爷酿酒技术的高超,也揭露一些人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想发财。
解析:
A.强加因果关系,文章并没有告诉读者五大爷选择在三岔口摆酒摊的原因;C.“细心”“不敢多喝酒”有误;E.“揭露一些人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想发财”在文中并无依据。
答案:
BD
2.小说以“浮子酒香”为题,有什么巧妙之处?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点明小说的行文线索。
②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一语双关。
明指浮子酒的香味,暗指五大爷的人格高尚。
3.小说主人公五大爷有哪些性格特征?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爱干净:
五大爷干净的白褂、白瓷碗、白抹布总是一尘不染;没客人的时候,静静地刷碗,洗抹布;夏秋的白褂,冬春的棉袄,干净得没一点灰渍。
②淡泊名利:
五大爷的酒摊从不收村里人的钱,有人硬给的话,他还会送还。
③关心他人:
每逢周末,当“我”在他的酒摊上喝浮子酒时,五大爷总询问“我”的学习情况,叮嘱“我”好好学习,还体贴“我”父母的辛苦;当“我”给他拜年时,他总会关心“我”的工作和孩子。
④工作认真:
五大爷做酒极讲究,从选料到制作,又干净,又细致,因此,做出的酒地道,味正。
⑤勤快温和:
五大爷总是忙碌着,没客人时,他也不闲着,就静静地刷碗、洗抹布;五大爷总是把温和写在脸上;他总是平和,低声,斯文。
4.(节点能力对应题)五大爷的浮子酒摊从不收村里人的钱,即使有人硬给,他都会送还。
有读者认为五大爷的这种做法不好。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这种做法好。
①跟文题照应:
五大爷卖酒从不收村里人的钱,体现了他人格高尚,照应了文题之“香”;②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五大爷轻视钱财,淡泊名利,讽刺了当今社会中一些唯利是图之徒;③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五大爷为人温和,斯文,低调,不以赚钱为主。
示例二:
这种做法不好。
①错误的价值引导:
一个人靠自己的血汗吃饭,无可非议,卖酒收钱天经地义;②不合生活现实:
五大爷年事已高,卖酒赚钱,自食其力,养活自己,更加符合生活实际;③不合情节发展需要:
文中并没有和五大爷这种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情节,所以,五大爷的这种做法显得有点突兀。
二、(2014·银川唐徕回民中学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梅 品
张将军是民国有名的儒将,风度潇洒,诗词书画无一不通。
其母刘老夫人收留一流亡女子,取名素素,居藏书楼整理书画。
张将军返故里休整,遇素素画《梅花傲雪》,惊叹:
“程派画风画技竟得两位女传人,二人造诣也在伯仲之间。
”
素素吃惊回身,风姿如惊鸿照影。
定下神来,大方见礼,向张将军询问那画风画技如己的人是谁。
张将军笑道:
“南京才女程雪如,以善画程派梅花著名。
虽落风尘,却自比红拂,性傲不俗。
”
素素更加惊异,且面露忧愤。
将军探问其故,素素只是摇头不语。
张将军常访藏书楼,与素素论诗品画,情趣相投,感情日笃。
偶尔谈到已逝画梅名家程长史。
张将军回忆说:
“据传长史之妻有皇族血统,其外祖是永字辈中极通字画的皇子。
生一女名雪如,姿貌不凡。
更奇的是她的聪明。
初读书时点到即悟,年龄稍长便无师自通。
天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
程长史画梅时,雪如站在旁边看,就学会了。
画出来竟和父亲一毫不差。
长史俗务繁忙时,便令雪如代笔,其构图、立意常有好过父亲之处。
”
素素沉吟良久,试探道:
“这个女子现在哪里?
”
张将军说:
“那个南京程雪如,自称长史之女。
看她绘画行事,应该不假。
”
素素垂下泪来:
“将军以诚相待,便不隐瞒了。
真正的程雪如,就是眼前的素素。
我身若转篷,怕辱门楣而隐姓埋名。
不料却有风尘之人冒我清名,请将军为我昭雪。
”
素素拿出程长史印章、真迹与心法笔记,让张将军验看。
另有一枚翠玉金丝蟠龙印,上刻女真文字,确是清宫皇家信物。
张将军扼腕叹息,思谋道:
“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可草率。
”
将军即携素素赴南京,邀江南知名画家数人,聚程雪如的悦梅楼论画。
素素见雪如白衣素裙,端庄雅静,如凌波仙子,北腔京韵听之亲切。
敌意已冲淡几分。
观雪如侧壁悬一巨幅《梅花迎春》,正是世传程派遗作。
其实,程长史早抑郁于心,病体难支了。
他的后期作品,皆素素捉刀。
这画是素素悬纸于墙,登梯而作。
她在画里加了皴擦变化,花瓣丝丝纹理尽现。
梅花百朵,每朵都在另一张纸上反复推敲、修改。
第五十一朵藏在粗枝暗处,色稍浓。
当时画完此花,一个闪失,晕染的“大白云”脱手落在花上,无意中以一朵“点画”之梅,盖了“勾画”之梅,竟成程派“梅中梅”绝技。
雪如观素素对画若有所思,便以此画为题,细述细评,如亲历亲见素素当日作画一般。
及说到长史为生计卖此画时,珠泪盈眶,感同身受。
素素叹世间有知音如斯,心下暗服。
便展纸调色勾画那朵双影梅花,暗传“梅中梅”绝技。
雪如震惊,握素素手,想邀到别室一叙。
几名画家拦住,请雪如也画一幅,实际是想让二女一较高低。
雪如便摹仿程长史前期亲作,却得其神而超其韵。
雪如心里是欲以不似求败。
不料别辟蹊径,一扫程派梅花的萧瑟清冷,一片生机与活力勃勃欲出。
素素击案赞叹,父亲一生突破不了的清寒,被雪如一时冲开。
众画家皆以程派画风又攀新高称贺。
素素双目含泪,拿出父亲印章、真迹等物,郑重交给雪如。
向众人宣称受人之托,转交程氏后人。
雪如见物,如获至宝,望定素素。
二女四目相对,顷刻已交流了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重托与承诺。
张将军拉素素至侧门,急切地问:
“你不怕百年后,名落风尘吗?
”
素素慷慨陈词:
“英雄不问来路,位卑不掩品高。
此女奇才,旷世难逢。
我父若在,求她为徒也未必可得。
她竟自行研摹、承继至此。
我当代父谢她,代己谢她。
一己虚名何足惜?
”
日寇进犯中原,素素倾张将军遗赠家资,捐作军费,毅然从军。
素素随张将军转战南北,不再画梅,只描草木虫鱼小品。
他们时常从来自南京的爱国友人口中听到程雪如的义举。
素素叹道:
“这雪如,也是梅中极品了。
”
张将军便携其玉手,爱由心生:
“素素逸世通达,竟是梅仙了。
”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把这个故事放在民国时期,主要原因是那个承接清朝和共和国的时代,社会动乱,世事的巨浪更能淘出人性的真金,世事的镜子更能映现两位主人公品性的高下。
B.素素怕辱门楣而隐姓埋名,雪如为扬名立万而冒名顶替。
雪如细评《梅花迎春》感同身受,素素暗服“高山流水”引为知音。
C.该文氤氲着传统文化味儿,虽属旧时题材,却摒弃了腐朽之气,未在掉书袋上走极端,把两位奇女子的形象刻画得丰满传神,栩栩如生。
D.《梅品》虽然故事平淡,叙述上却有条不紊,伏笔、照应、言情、状物娓娓道来,不疾不徐,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E.“素素”和“程雪如”这两个名字,既切合人物各自的身份,又巧妙地暗示了人物的品性,这种颇见匠心的命名,可谓深得我国古典小说人物命名旨趣。
解析:
A.“更能映现两位主人公品性的高下”错,作者用意不在分出二人品性之高下;B.“扬名立万”不妥;D.“平淡”错,应为曲折。
答案:
CE
6.请简要概括素素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出身名门,聪明颖悟;②宽宏大量,慧眼识才;③淡泊名利,逸世通达。
7.张将军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文中起到线索的作用。
见画作惊叹——偶谈程长史——携人赴南京——见二女相惜——评素素品性,张将军可谓“一线贯串全文”。
②在文中起到陪衬主人公的作用。
张将军儒雅,精通诗词书画,其言其行其品其趣,对两位女主人公均起到了陪衬的作用。
③在文中起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张将军见素素画作而惊叹,结果引出素素发问,继而引出程雪如,最后引出素素悲诉,情节发展顺势而下,自然而巧妙。
④在文中起到点题和深化主旨的作用。
作者在文章末尾点题和深化主旨是借助张将军之口评价素素来实现的。
8.(节点能力对应题)有人评价本文堪称妙手偶得的“传奇小说”,请探究其“奇”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奇”在人物。
素素本是清末长史官的女儿,母亲有皇室血统。
清室崩亡,她沦落为中原张府下人。
无论人生遭际如何,都保持着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和为人的高节。
雪如爱画梅花如痴,为生活所迫,零落下尘,却也心明艺高,勇担发扬程派绝技的使命。
②“奇”在情节。
素素,被收留之流亡女子竟是程派画技传人;程雪如,冒名顶替之风尘女子竟画技惊人;素素一心昭雪洗恨,到头来却“一笑泯恩仇”,引雪如为知己,暗传绝技,还慨然相赠父亲的印章和真迹;国难当头,雪如有义举,素素显丹心。
③“奇”在构思。
文章由人而梅,再由梅而人,人梅合一,梅品即人品,人品即梅品,构思非常巧妙。
④“奇”在语言。
本文语言既有文言文的曲折雅致,又有口语的明白畅达,娓娓读来,口齿生香,令人印象深刻。
三、(2014·辽宁沈阳二中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 物
□[罗马尼亚]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
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
主要来源于生活。
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要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
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
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
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
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
我是否幸福。
“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
”“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
”“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
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
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
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
”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
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
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
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
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
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
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
”
“什么病?
”我怯怯地问。
“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了。
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
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
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
给您解释一下。
”
“请您说下去。
”我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
‘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
’我就试着去查找哥哥的心思,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更不要提一天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
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
我的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
于是他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
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
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
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
“您跟我来一下。
”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
“您不要多管闲事!
”
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
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
”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
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
我要控告他!
”
电话铃响了。
我妻子接了电话。
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
“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
”
(选自2012年4月版《外国小小说》,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当时认为,作家创作时产生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
这种认识为“我”在寻找人物时被偷做了铺垫。
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闲谈中涉及了十分广泛的问题。
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我的小狗。
C.“我”与中年妇女谈“幸福”各有目的:
“我”想找写作的素材,为自己的小说找到个人物;中年妇女要吸引“我”的注意力,以达到偷窃的目的。
D.警察听到那妇女的话后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符合其身份,便把她带到了警察局。
E.作品的结尾颇有欧·亨利的味道,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那个妇女含糊其辞地说起她的“病”,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解析:
A.不够准确,“我”不只是当时这样认为,而是之前已经这样“简单而干脆”地认为了;B.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我”的钱包;D.无中生有。
答案:
CE
10.文中三次写到“狗”,分别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狗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一个贯穿全文的动物,这类写法在文中一般有如下作用:
①侧面烘托主要人物,使其个性鲜明。
②牵钱搭桥,推进情节。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④升华主旨,画龙点睛。
本文第一次写狗出现在开头部分,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第二次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三次出现则借以表达人物情感,深化主题。
答案:
第一次写狗“很讨人爱”,引出了“那个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第二次写狗“冻得直打寒战”,“我”也不想回去,从侧面烘托“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暗示情节会继续发展;第三次写狗,通过“我”的一“夹”的细节描写,充分表达了“我”对警察把那位妇女带走的愤慨之情。
11.文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待人诚恳,喜欢与人诚恳闲谈,但只满足于对生活表面的了解(或“对生活的了解是肤浅的”):
“我”坐在公园里,跟一个陌生的妇女天南地北地聊起天来,当那妇女十分想听一听“我”对幸福的看法时,“我”就立刻对她感兴趣起来并暗自盘算,是否为小说找到了一个人物。
②充满自信,也轻信别人(或“识别不出别人的伪装”):
“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要出现了”表现了“我”的自信。
当那妇女含糊其辞地说起她的“病”时,“我”信以为真,表明“我”容易轻信别人。
③自以为是,处事不冷静:
当警察把那位妇女带走时,“我”没意识到自己上当,反而抗议警察掠走了“我”的“人物”。
12.(节点能力对应题)小说的题目是“人物”,但写的却是关于“我”被偷的故事,如果以“被偷”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
请你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类题目可以从文章的人物、情节、主题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能够突出人物形象,使小说的主题更为深刻,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到预示的作用,就是好的题目,反之则是不理想的题目。
本文从内容上看用“人物”和“被偷”为题都可以说得通,因此,考生选择哪一个题目都可以。
只是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有观点有论据,要能够自圆其说。
答案:
示例一:
以“人物”做标题更好。
①“人物”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是对小说情节的高度概括。
小说讲述的就是“我”对人物的寻找探索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达标38doc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课时 达标 38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