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14讲.docx
- 文档编号:24436941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01.52KB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14讲.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14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14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14讲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条件
(1)军事:
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标志: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
(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
(1)形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内容:
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作用: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准备。
(2)职能转变: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
1956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标志: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2)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法律制度: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
2.社会秩序:
从中央到地方掀起夺权风暴。
3.民主制度:
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三)新时期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法制建设
措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对包括刘少奇在内的各种冤假错案平反
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2.民主制度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
(1)酝酿: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内涵
一个国家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种制度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高度自治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2.实践
概况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意义
(1)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发展状况
从内战状态到和平状态
1979年,大陆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新局面
从长期隔绝到互相交往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
从民间交往到半民半官交往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
两岸“三通”
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2)问题展望
①有利因素
有正确指导
“一国两制”构想
有共同信念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两岸同胞盼望和平统一
政党的努力
共产党有和平的诚意,台湾多个政党也倾向和平
祖国强大
大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综合国力提高
经济文化交流
两岸交流频繁
②不利因素:
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易错辨析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2.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称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其组织形式。
针对练1
(2018·湖北八市3月统考)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南分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
“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
”这反映出( )
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答案 A
解析 1953年12月新中国开始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B、D两项均在材料信息中无反映,故排除。
1.《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别
项目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背景
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性质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作用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
2.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思想的实践,能够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是由我们政权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有利于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考点二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
国家本身是一个统一整体,只是为了便于管理,才把领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并据以建立起地方政权,即各地方行使的权力来源于中央授权,并不是地方固有,地方的自主权或自治权是由国家整体通过宪法授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制国家。
2.治权
治权是指主权之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直接权力,是用来直接应对国家内部各种社会问题的权力,它是由主权构建出来的。
因此,治权也具有两个特征,即附属性与直接性。
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英国主张“以主权换治权”实际上以交还主权为幌子,实质上仍然保持英国对香港的占有。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
针对练2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这意味着( )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
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一个中国”原则,故D项正确。
材料 1982年9月24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
他说:
“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要求:
从材料中找出在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上中英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
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谈问题:
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不可谈问题:
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收回香港的时间不可以谈判;中国收回香港领土的内容不可以谈判。
材料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该比例反映出当时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思考:
1953年选举法为什么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为4∶1?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突出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材料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要求:
分析材料,论证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全权性”“党的领导”与“代表性”的特点。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全权性:
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
(2)党的领导: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代表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1.(2018·课标全国Ⅲ,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 C
解析 C对:
根据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可联想到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法制建设的提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A错:
材料中仅仅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并未说明法制建设的制度化。
B错:
新政权的组建工作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这与题目时间不符。
D错:
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目时间不符。
2.(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
“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
答案 C
解析 由“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可判断“它”是指《共同纲领》,C项符合题意。
1.(2019·开封模拟)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
欧美国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
鉴于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
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
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
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
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 A
解析 “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开始,该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选择并实施政治协商民主制度,缓解社会各阶级和党派的矛盾,故A项正确;B项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排除;C、D两项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均排除。
2.(2018·四川全国卷Ⅲ冲刺演练一,30)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
“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
”这一表态( )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
答案 A
解析 《人民日报》是党报,材料中“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故A项正确。
3.(2018·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三,31)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这些规定(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
D.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指导思想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故B项正确。
4.(2019·德州模拟)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
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此说明( )
A.“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
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
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
D.“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
答案 A
解析 题干是说在1961年时,毛泽东已经就台湾问题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可以保留社会制度不变,这就说明此时“一国两制”这一思想已经萌芽,雏形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重庆模拟)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
这些措施( )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答案 A
解析 材料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A项正确。
2.(2018·湖北八校第二次联考,31)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
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答案 A
解析 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
3.(2018·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31)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
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
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
这种变化( )
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答案 C
解析 题干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旧中国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法律应该服从于新中国的政治,故C项正确;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的文件是1954年宪法,故D项错误。
4.(2019·宜宾模拟)新中国成立初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
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 )
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
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
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
答案 A
解析 三大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对人民、民主党派和少数民族权利的尊重,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1954年”可知,此时人民的追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建立联合政府,故B项错误;依法治国执政理念的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三大政治制度,不是单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D项错误。
5.(2019·太原联考)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行使自治权的前提,不是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符合国情的信息,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利,不是高度的自治权利,故D项错误。
6.(2018·成都模拟)
决策类型
五年计(规)划
决策主体
决策方式
“一言堂”决策
二五、三五、四五
国家主要领导人
个人决策
内部集体决策
一五、五五、六五
政府内部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
咨询决策
七五、八五、九五
政府内部+外部精英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集思广益决策
十五、十一五
政府+外部
精英+公众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上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
B.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C.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发展
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五年规划的决策类型和方式逐渐民主化和集体化、程序化,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发展,故C项正确。
7.(2018·四川全国卷Ⅲ冲刺演练一,31)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
“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
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
”邓小平的目的是( )
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答案 D
解析 A项强调经济,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与材料中“1982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相符,故D项正确。
8.(2019·邵阳高三联考)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
“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
”这表明中国( )
A.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邓小平在此时的强调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决心,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故D项正确。
9.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
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
年份
企业(个)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1991
1735
57.3
13.90
54.6
1992
6430
270.6
55.43
298.7
1993
10945
70.2
99.03
79.9
A.“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B.“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D.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答案 B
解析 1992年“九二共识”的达成,加快了海峡两岸贸易往来,故B项正确。
10.(2018·蚌埠模拟)下图是美国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幅漫画。
漫画中蒋介石用链条锁住了山姆大叔先生的鼻子。
他们脚下是金门、马祖岛。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国务卿杜勒斯在向一位记者解释。
该漫画意在( )
“我们只好跟着走以保全面子”
A.指责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
B.讽刺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窘境
C.批评美国政府愚弄民众的做法
D.揭露美蒋勾结搞“两个中国”
答案 B
解析 新中国建立后,台海两岸对峙,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被蒋介石牵着鼻子走,材料是为讽刺美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尴尬,而非指责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故A项错误;漫画反映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被蒋介石牵着鼻子走,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在台湾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一轮 复习 教案 第四 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 创立 东西方 实践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