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思方案.docx
- 文档编号:24436435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4.07KB
创思方案.docx
《创思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思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思方案
永安一中“创思教育”校本课程
教育方案
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能生机勃勃,自主自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未来建设者才能大有作为充满希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如何寻求一个载体使创新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田,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形成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近六年来的探索实践和修改完善,我们寻找到一个载体,这就是“创思”教育。
“创思”教育就是创新思维教育,旨在通过开设立“创思课”校本课程、“动手做”实践课程和“科技节”展评活动,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一、教育方案的具体目标
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和成果意识;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让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科技创新能够成为许多学生的自觉行动,以至发展成为学生的终身兴趣。
二、教育方案的具体内容
1、通过开设“创思课”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通过开设“动手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举办“科技节”展评活动,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成果意识。
三、教育方案的需求分析和适用范围
1、从学生方面分析:
该教育方案在永安一中已进行了持续六年的探索,近三年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都有进行全员性(范围:
本人任课的班级)的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学生对“创思活动”均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调查虽然没有到其它学校进行,也没有到初中和小学进行调查,但永安一中的高一学生,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学和初中的经历,他们是本市各个学校中考的佼佼者,他们的回答有一定的超前性和代表性,三年的平均数字更具说服力。
从以下近三年调查的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能在初中甚至是小学阶段就能接受创新思维方面的教育,并认为永安一中的“创思活动”模式,适合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级各类学校开展。
问题六:
你认为在哪个阶段开设“创思课”效果最好?
A:
小学B:
初中C:
高中
数据分析:
在近四年此项调查有效卷1531份,其中47.6%的学生认为在小学阶段就开设“创思课”为效果最好,35.3%的学生选择了初中阶段,而认为在高中阶段效果最好的仅占17.1%。
这组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开展此项活动越早越好,因为,许多学生在高中一年级接受了“创思教育”后,都认为自己错过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黄金时期(主要指:
初中阶段)。
问题七:
你认为目前永安一中开设的“创思课”适用范围如何?
A:
小学和初中B:
初中和高中C:
小学、初中和高中
数据分析:
在近三年共调查的1510份有效问卷中,认为高中阶段课程压力大,时间紧迫,该课程只适合在小学和初中开展的占17.9%;认为小学生年纪太小,只适合初中和高中阶段开展的只占17.4%;而认为该课程适用于小学、初中和高中的64.8%。
而这组数据说明,82.6%的学生赞同“创思活动”在小学阶段(指:
小学高年级)就开展,100%的学生赞同在初中阶段(初一、初二)开展,82.1%的学生赞同在高中阶段(高一、高二)开展创思教育。
2、从辅导员方面分析:
科技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重视,但许多科技辅导员不知如何下手,经验不足、人数有限,质量难以提高,甚至有的项目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教师、家长专家代劳的现象,这实践是对学生成长的一种伤害,山区学校专家资源薄弱,地区发展及不平衡,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劳技课、科学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等素质教育课程等课程虽然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但这些课程的开设常使学生感到疲惫不堪,难以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永安一中“创思教育”校本课程能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到“知识是进步的基础,创新才是素质的反映”的重要意义,更好地体现科技教育的灵魂,因此,该课程方案的实施能更好地解决中小学教师在科技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教育方案适用范围:
小学(四、五年级为主,活动延伸到六年级):
四年级上学期开始上创思课(小学还可补充科幻画的内容),下学期开始上动手做课程,五月份结合科技宣传活动周开展举办科技节学生作品展评活动,五年级继续开设创思课和动手做课程,优秀作品参加5月份的科技节展评活动,六年级不开设课程,但有优秀项目的同学则继续参与课题研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创新大赛。
初中(初一、初二为主,活动可延伸到初三):
初一上学期开始上“创思课”,让学生接受创新思维教育,下学期逐步转入“动手做”实践课程,五月份开展科技节活动,初二可视具体情况开设创思课和动手做课程,初二下学期的五月份作品参加科技节展评活动,初三则安排有课题研究的学生继续参与研究,优秀作品选送参加创新大赛。
高中(高一、高二为主,活动可延伸到高三):
高一上学期开始上“创思课”,让学生接受创新思维教育,下学期逐步转入“动手做”实践课程,五月份开展科技节活动,高二可视具体情况开设创思课和动手做课程,下学期的五月份作品参加科技节展评活动,高三则安排有课题研究的学生继续参与研究,优秀作品选送参加创新大赛。
四、教育方案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重点:
开设“创思课”校本课程。
实施“创思教育”的重点是学校要在常规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每周一节的“创思课”,课程设置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渠道,向学生传播“创新思维”的理念,让我们的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领悟“创思”的乐趣,尝试用“创思”的头脑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创思”的奥妙,进而调动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尝试创新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动手做”活动的开展以及追求创新的人生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难点:
开展“动手做”实践活动。
现行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意识淡薄,是导致“动手做”成为活动难点的外在原因,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您会发现许多学生从主观上认为“动手做”的东西没有用,这将直接导致这些学生不太愿意参与动手实践,对“动手做”活动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是活动难以开展的内在原因。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实践观念,提出“今天小制作,明天大手笔”等方面的宣传口号,向学生说明“没有今天的小制作,就不会有明天的大发明”的道理,从而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自觉行动,只有先转变学生的实践观念,“动手做”才有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4、创新点:
通过“创思课”校本课程的开设,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这一部分是开展“创思活动”的重点,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包括“观念教育、创思导向、课题评价、项目辅导和挑战创新”五个方面。
通过“动手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这一部分是开展“创思活动”的难点,“动手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倡导“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的活动理念,追求活动成果的与众不同。
通过“科技节”展评活动的举办,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成果意识。
这一部分是开展“创思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防止课题研究中途而废现象的发生,推动探究课题的成果化。
五、教育方案的优越性
1、“创思课”和“动手做”课程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思课”的课程不多,但却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产生良好的驱动效应,通过“创思课”的教学,学生“想”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大多数同学往往停留“想”的层次上,难得有同学会主动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动手做”实践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的动手实践的意识得到显著加强,虽然体现在课程上的“动手做”实践课程只有五节课,但这五节课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半个学期、一个学期或是更长时间的跨度,从选定一个课题开始,到展示一项成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
在“创新思维”指导下的“动手实践”和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使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宗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更大的可操作性。
2、“创思课”和“动手做”课程的开放性和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老师所传授的具体内容,而是向学生传授一种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的方法,在没有现成教材的前提下,“课程”本身就是对任课教师的挑战。
“创思课”怎么上、上什么内容以及“动手做”做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的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催促着任课教师思考更有成效的“课程”方案,在“用我们的头脑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推动下,任课教师必须广泛地开发课程资源,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目前所掌握的素材,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主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随着课程的深入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的素质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达到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的目的。
3、“创思课”和“动手做”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实践性,为《综合实践课程》的推广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模式。
“创思课”的教学以探究身边的科学为起点,以挑战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途径,以对社会的贡献为目标,“创思课”的内容可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广泛性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尤其是“创思课”对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更大的启发性,“追求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的要求远远超过了研究性学习,在“创思课”的带动下,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得到更加顺利地开展,研究结果体现不同程度的创造性,使研究性学习的质量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社会实践”方面,课题研究的过程的实践性,将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无论学生喜好的是“科学探索”还是“发明创造”,课题组学生为了获得足够的资料,带着问题进行采访、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特别是“动手做”活动将做调查、做采访、做实验、做网页、做课件等都列入“动手做”的内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会有很大的提高,每年一届的科技节科技作品展评活动,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供一个展现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平台。
而“社区服务”方面,“以对社会的贡献为目标”就是每一个课题研究所追求的最大目标。
六、活动过程和步骤
1、开设“创思课”校本课程
课程主题
课程目标
绪论
1
用创思环绕世界
激发学生对“创思课”的听课兴趣
放
飞
思
维
2
挑战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明确课程目标,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3
创新从身边开始
以小发明实例为主,树立创新从身边的理念
4
探索身边的科学
将创新的范围从小发明拓展到科学研究论文
5
留下探索的足迹
用实例说明资料收集的重要性
6
挑战创新的智慧
通过典型实例来激发学生挑战“不可能”的决心
7
让智慧在创新中闪光
通过典型的创新实例,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
8
在对比中树立科创的信心
通过对比,树立科技创新的自信心。
创
新
技
法
9
“加一加”创新技法
在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介绍创新技法,效果更好
10
“减一减”创新技法
用典型的实例进一步震撼我们的学生
11
“迎合需要”创新技法
领悟创新方法的多样性
12
“缺点列举”创新技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实践,感受创新
通过每周一主题的讲座形式,逐步向学生渗透创新思维的理念,重点完成五大教学任务:
观念教育、创思导向、课题评价、项目指导和挑战创新。
其中的“观念教育”从第一节“用创思环绕世界”开始,渗透到以后各节课程当中,而“导向教育”的课程则是课程的重点,先确定目标:
“挑战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然后在以后的课程中陆续告诉学生挑战创新大赛的途径和方法。
课程的设置并不是以传授相关知识为目的,而是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同学们领悟创新的方法,课程的编排以解决学生在尝试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主线,比如,学生在听了第一、二两节课后,挑战创新大赛的热情受到激发,但由于绝大多数的学生以前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他们不知从何着手创新,第三节课的“创新从身边开始”正好满足学生的需要。
课程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创新从留心观察生活和身边的事物开始,由于这节课所引用的是关于小发明的例子,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喜欢发明创造,为了使“创思课”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要,第四节课的“探索身边的科学”,以“揭开安贞堡无蜘蛛、蚊子之谜”为例,将同学们引入科学探索的殿堂,从而使“创思课”更加广泛地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创思课”以每周一主题的形式传播创新思维的理念,开启学生埋藏已久的智慧大门,但课程并没有局限在以“故事”开始,又以“故事”结束的范围内,而是从一开始就着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思实践记录表”就是每“创思节”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将奇思妙想、所作所为以原始记录的形式记录提交上来,经过以上四节课的教学,数百名学生已上交了数百份记录,各种问题相续表现出来,不少学生希望知道自己写的东西老师怎么评价,第五节的“留下探索的足迹”正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仅需要讲述“留下探索足迹”的重要性,讲述记录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展示一些优秀记录,点评优秀课题,由于这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使学生再次提交的记录质量有了大副度的提高。
但写记录并不是“创思课”的最终目的,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第六节的“挑战创新的智慧”,将引用当时多位物理老师、工程师都认为不可能实现的“免抽气马德堡半球演示器”的发明实例,来激发学生挑战“不可能”的决心,第七节课的“让智慧在创新中闪光”,将引用在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和高士其发明奖的“带‘裁判’的军棋”项目,将学生挑战创新的激情再次推向高潮。
但高层次的获奖项目往往都有一定的难度,实例介绍将产生两种不同的宣传效果:
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些项目其实也很简单,因此,这些学生挑战创新的决心更足,而另一部分的则认为难度太大,导致信心动摇,因此,第八节课的教学以“在对比中树立科创的信心”为主题,再次为学生鼓劲,树立科技创新的自信心,在学生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感到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接下来连续四节的“创新技法”讲座让同学们豁然开朗,但各种方法大同小异,不需要介绍太多,防止过多的创新技法束缚学生原创性的思维。
“创思课”课程的魅力在于它将让担任创思课的老师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他们甚至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至今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就是因为没有开设“创思课”,他们相信“中国的基础教育”加上“创造性思维教育”,才是较为完整的教育。
2、开展“动手做”实践课程
动手
做
五
个
一
活
动
13
怎样选题
——选定一个课题
在有一定选题实践的基础上,介绍选题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14
怎样开展课题研究
——开展一项研究
以上课程的教学将使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方法指导及时而必要
15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撰写一份报告
建立课题研究报告在修改中不断完善的理念
16
展板的设计,浓缩项目之精华
——设计一块展板
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一块展板中表达出来的设计技巧
17
成果答辩,科学素质的综合体现
——展示一项成果
学会分享,展示成果,
结语
18
创思无止境,造就有心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今天小制作,明天大手笔
“动手做”活动的安排可以从半期考以后开始,活动时间依然是课程表上安排的每周一节的“创思课”,在活动的初期,指导教师可以先确定一个大家感兴趣的主题,如2004年“动手做”活动通过集体讨论确定的“生态城市的构建”主题,让大家共同参与设计与制作,在掌握一定经验和产生新课题的基础上,不断地将大组分成小组,让学生“动手做”自己喜欢的课题,最终的结果必然实现“与众不同”的活动目标。
在“动手做”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实施“五个一”活动计划,从计划表上看,“动手做”活动虽然只有五节课,但时间的跨度却可以半个学期或是更长的时间,比如,从上学期创新技法讲座结束(大概时间在半期考结束后)进入“动手做”课程,“动手做”活动可一直延续到下学期五一放假前(4月30日)结束,活动的第一节课,就是目标明确的“选定一个课题”,但要落实一个可行性的课题并不是一节课的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实际的操作就是先确定一个公共课题,有自己研究课题的同学则研究自己的课题,没有自己课题的同学则参与公共课题或其它课题小组的动手做活动,先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为自己独立承担课题奠定基础,而第二节课的“开展一项研究”,则是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因为,要具体完成一项研究或制作一个作品,需要涉及工具、材料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在“动手做”活动中能够完成,而是需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准备,开展一项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一直延续到上学期的期末以至下学期的开学初。
从下学期开学初开始,“动手做”活动就进入“撰写一份报告”的阶段,活动的主题就是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然后就是设计展板,以利于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为科技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创思无止境,造就有心人”是创思活动的最后一节课,该节课的主题告诉同学们,创新思维是永无止境的,但它造就的是有心追求创新的人。
课程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今天小制作,明天大手笔。
”三句话结束,但却能使我们的学生受益终生。
3、举办“科技节”展评活动
举办“科技节”活动,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最为广泛的展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不仅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创思课”和“动手做”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还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创思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真正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广大师生的信心,更好地推动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
科技节展评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在“创思课”课程实施过程中撰写的实践记录、总结、体会等;二是学生在“动手做”课程实施过程中完成的科技作品(科技制作、科技方面,小学生还有科幻画等);三是学生在科技节活动中展示的课题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项目展板和实物作品)。
成果评价标准:
学生“创思课”教学过程中撰写的实践记录,在遵循及时性、过程性和原始性原则的基础上,图文并茂和简洁明了的记录属于优秀记录;“动手做”活动优秀作品展评活动的评选标准是:
课题的新颖性、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物作品的难度系数三个方面,其中实物作品的难度占60%,新颖性和科学性各占20%;“科技节”活动优秀项目评选标准是:
实物作品占60%(新颖性、科学性和难度系数各占20%)、展板设计占20%、课题研究报告占20%。
七、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问题一:
新课程已有“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创思活动”还有多大意义?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解决预案:
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个方面。
而“创思活动”包括创思课、动手做和科技节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的“创思课”仅仅是一门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它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启发,“动手做”是一项以强调实践性为主的活动,它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科技节是一项成果展评活动。
从活动内容可以看出:
“创思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相似,但它更加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与目前新课程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相比,创思活动的开展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更能保证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问题二:
“创思活动”的起点是“创思课”,但没有教材的问题怎么办?
没有“创思”专业的任课教师又如何处理?
解决预案:
“创思课”并不是国家法定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专业的教师是必然的,但我认为,没有教材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没有教材的课程有利于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目前所掌握的素材,自由选择上课的内容。
而“创思课”的教学则一定要选择对创新教育感兴趣的老师来承担,只要该教师对这一课程感兴趣,借助一些参考资料,结合该教师所学的专业,参加一些必要的培训,便可率先承担起“创思课”的教学任务。
问题三:
“创思活动”的难点是“动手做”,但学校不具备开展“动手做”的条件怎么办?
能不能只开“创思课”,暂时不计划开展“动手做”活动?
解决预案:
“创思课”和“动手做”是“创思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创思课”是一门启发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核心,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动手做”本身是一项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活动形式以兴趣小组动手实践为主;开展“创思活动”必须先开设“创思课”,但“动手做”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场所和为学生提供一些常用的工具,活动的场所可选择到劳技室进行,如果学校没有劳技室,则可直接在上课的班级或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自己宿舍(住校生)或家里(通学生)进行,工具不需要为学生刻意添置购买,可直接利用学校物理、化学、生物和劳技实验室中现有的工具、仪器、设备,而“动手做”活动的材料,则是由学生自己提供的,学校不需要为学生准备,但活动却能够顺利开展,这是因为,“动手做”活动提出“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的口号,倡导“废物利用”和“善用资源”,由于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不同,所用的材料工具也不会一样,学校有的工具、材料可以尽量提供给学生使用,但没有的工具材料,学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创造性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因此,学校只要开设了“创思课”,“动手做”活动就一定能够开展。
问题四:
“创思课”没有教材、没有课程标准,怎样保证教学的质量?
教学应包括哪些教学内容?
具体目标是什么?
解决预案: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创思课”教学活动的探索性,要相信领导的信任就是动力,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创新的兴趣就是质量的保证,但作为一门课程,“创思课”也一样要讲究课程的完整性,课程的安排要完成“观念教育、创思导向、课题评价、项目辅导和挑战创新”五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目标如下:
观念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观念教育”是实施这一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前提,只有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创思活动”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导向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人生观。
“导向教育”将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确定追求创新的目标,中国诺贝尔奖“零”的记录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往往具有震撼性的影响,诺贝尔奖“以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为目标”的评价尺度,在引导学生选择“对社会有贡献”的课题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课题评价——指导学生选定最适合的研究课题。
“课题评价”将引导学生用创新思维的理念,解决在选题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课题的研究价值、取得研究成果的可能性以及目前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项目辅导——在探索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项目辅导”的作用,就是对已经确定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挑战创新——科学素质的综合体现。
“挑战创新”就是让我们学生开展的课题研究成果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通过大赛检验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对社会的价值,从而为学生确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问题五:
“动手做”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解决预案:
“动手做”活动做什么?
做“与众不同”的东西,比如,甲同学已经在做“桥”,乙同学已经在做“塔”,我则选择做“船”或是别的什么东西,总之,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所做的都不一样,使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对创新最低层次的要求。
“动手做”以实物制作为主,但活动的内容并没有被“实物”所局限,除了实物外,活动成果也可以是做一项研究,也可以是做一份调查,也可以是创作一副画、设计一块展板、制作一个课件或是研究改进一个设计方案等。
总之,辅导老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不断扩大活动内容,让每个同学都能真正“动手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至于“怎么做”的问题,方法也非常简单,先拿出第一模型,多难看已经不重要,然后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