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美术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4430818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1.43KB
二下美术教案.docx
《二下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下美术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下美术教案
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一课巧妙的组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巧妙的组合是在学习过的三种基本形的基础上,安排的一堂设计绘画课,感受粘叠图形及着色后产生的效果。
许多大小不同的基本形相互穿插后,原基本形被打破,失去本身的意义,巧妙的组合由此产生了新的图形结构,而在作业过程中,又可能发现新的形状和现象,增添了作业的趣味性。
本课选登了著名画家米罗的美术作品《太阳、人和鸟》。
通过欣赏,分析画家怎样运用三种基本形和画,以激发学生联想。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图与图粘叠的表现方法和透叠图形的涂色方法。
2、在组合图形练习中感受新的平面组合形式,形成调控画面的意识。
3、在形的自由组合和换色平涂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从基本形的回忆、归纳到认识粘叠图形,理解粘叠的涵义,再到对作业步骤的分析、归纳,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三种基本形,并感受到这几种形可有长短、大小等变化。
2、,教师演示三种形的粘叠效果。
采取逐一叠加的方法,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形的组合变化过程;
3、欣赏完成的范作入手,让学生比较、分析单独的形和粘叠图形之间的区别,明了透叠的涵义。
根据学生年龄及身心特点,让学生理解其涵义并充分感受到趣味性。
4、在黑板上板画、利用幻灯机演示。
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粘叠图形着色后的效果,感受画面的美感。
粘叠部分的色彩可另外着色,也可随原形叠加着色,如果是后一种,学生会注意到颜色重叠后的变色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色与色叠加的变化。
5、作业:
先由学生根据范图一起讨论作业步骤,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在任意位置先画三种较大的基本形,要求形与形之间要有部分穿插(即透叠);然后用同样方法任意添加大小不一的基本形;画到一定的时候即可停下,根据画面需要添画更小的基本形,可丰富和装饰画面;最后,再分格涂色完成。
6、教学评价:
先由学生自评、互评,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7、作业要求:
任选一种彩色笔作业,用大小不同的三种基本形互相穿插,组合成一幅画面,再自选颜色填色。
填色时,每种色不宜画出线外。
四、教学措施:
教学时,应以指导作业方法为主。
1)绘画基本形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徒手作业,或扁、或长、或正、或歪,均可。
2)基本形的大小对画面影响较大。
太小则效果较差,而且完不成作业。
应指导学生画大些,特别是主体基本形。
叠上去的其他基本形可逐渐画小。
3)应指导学生适当地控制画面。
可用对照作品作范图,说明画得太满和不加分辨地简单排列会出现“板”、“乱”、“挤”的现象。
为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泼,学生活动的开展可采取合作的形式。
两人或四人合作完成一幅作业,学生可自由交流绘画体会。
第二课加一加变一变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切入点,让学生备感亲切,拉近了生活与绘画的距离,降低了本课的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表现创造的欲望,教学中物体外形特征的描画是本课的重点,想象添画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能辨识和描画出物体的基本形状,并能想象添画成有趣的形象。
2、渗透轮廓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
3、培养观察习惯和对绘画的兴趣,激发学生善于发现并乐于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三、教学过程:
1、欣赏激趣,明确目标。
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教材呈现的实物图片和学生作业,让学生获得感悟和认识,充分感受和领略创造的愉悦,同时明确本课“做什么”。
2、观察、触摸实物,感知基本形。
第一步,师生互动:
选择有典型性的物品为范例,引导观察其基本形状,表述其外形特征。
第二步,学生活动:
自我尝试,小组交流。
3、指导用线描画基本形。
教师示范后学生练习,强调用线流畅,让学生明确“怎么做”。
想象添画,创造新形象。
强调以基本形为主体,充分发挥联想,添画宜少又恰到好处,再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使变出的形象生动有趣又漂亮。
4、欣赏评析,交流感受。
可采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下位交流等多种形式创设开放的美术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感受“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创造表现”带来的愉悦,从而知道“为什么做”。
作业要求: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将它们的基本形描画下来,再想象添画成有趣的形象。
四、教学措施:
1、本课的课前准备非常重要,对学生所带物品要给予提示,如自己喜爱并常用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均可以。
绘画工具不限,彩色笔、油画棒、水粉颜料等都可以。
2、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可根据学情和条件进行调整。
3、教学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演示由同一种基本形想象变出不同的有趣的形象,或者能让学生亲自想象添画,不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和想象创造潜能的开发。
4、对学生作业的要求不必过于强调形的完整,允许将错就错,引导学生较细致地观察并适当注意线的曲直、转折和形的对应关系,并能关注物体的外形特征。
第三课猴子上树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掌握制作纸玩具“猴子上树”的方法,并找到其它可行的折法。
2:
在添画装饰表现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
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猴子上树”的折法。
教学难点:
进行大胆的想象表现。
三、教学过程
1:
表演导入
师:
知道你们喜欢听故事,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想听吗?
(师边说边演示玩法)有只小猴特别爱吃桃,它看见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立刻爬上树……
这个故事有趣吗?
想不想也玩玩?
生:
组长拿出“猴子上树”玩具,分发给同学们,学生在组内轮流玩。
师:
这些玩具在玩时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谁发现了?
生:
小纸片能向上爬。
师:
知道为什么吗?
生:
是纸推动它往上爬。
师小结:
夹缝摩擦产生的力推动小纸片向上爬。
在民间这类玩具流传很广,以前有人叫它“步步高”蕴含吉祥的意思。
你们想给这种玩具取个什么名?
2:
尝试探究折法
师:
想知道它是怎样做的吗?
师:
这要靠大家集体的xx来解决。
师给每个小组发玩具组内探究折法。
小组汇报:
生:
四种。
师:
这四种折纸可以揭开“猴子上树”的奥秘。
快和同组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揭开第几号秘密。
师:
谁揭开了其中的秘密?
师简单点拨,强调:
边对边,角对角折整齐。
3:
启发拓展思维装饰玩具
师:
折纸的奥秘已被同学们揭开,怎样将它们变成玩具呢?
(师出示三种剪法)你们觉得哪种剪法最合适?
师提示:
剪时大小要适中,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
你们试着剪剪吧。
讨论:
除了画小猴上树,还可以做成哪些有趣的形象呢?
师:
你们说得都很棒,能将想法变成玩具一定更有趣,快快动手吧!
(动作快的同学可以画得丰富些,可以设计有趣的情节、故事;动作慢的同学画的大气点,简单点。
)
4:
玩一玩,提高赏评能力
学生交换玩具玩
师:
今天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了玩具,体验了快乐。
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用灵巧的双手会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东西。
四、作业
1:
制作一个猴子上树的玩具,画上你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同学交流玩耍.
第四课彩点点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水与色的关系;观察水彩色浓淡、渗化、交融的特性。
2、初步运用水彩画工具,表现水彩色的渗化、交融的特点。
3、使学生在色彩游戏中提高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水彩画渗化的特性。
教学难点:
水分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出示范画一张,提问:
“你们看漂亮吗?
能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
板书:
彩点点
2、拿出几幅例画欣赏、讨论这些画给我们什么感觉。
3、知道这几幅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吗?
请你们选用桌面上的工具两人合作也来试试画一画。
4、学生尝试绘画。
二、新授:
1、大家的作品完成了吗?
把你们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互相欣赏一下,再和例画比较一下,看看你们的作品画的完美吗?
哪些地方不一样?
上海版美术教案
2、学生讨论作品的不足之处。
3、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大家讨论一下。
上海版美术教案
4、学生共同解决不足。
5、同学们懂动足了脑筋,那让我们再来按照刚才所说的方法再来试试,还是两人合作。
6、学生再次尝试绘画。
7、看来第二次的作品比前一次的有了进步,但好像还缺了些什么,下面来看看我的演示对你是否又有帮助呢?
教师演示
(1)先把纸用毛笔涂湿,如天气较热,纸面上水分蒸发很快,可以涂两次,让画纸充分吸水,但纸面不能有积水,若有积水可以用毛笔将积水吸掉,使纸面湿润,保持平整。
如作画在雨天,天气比较潮湿,纸面只要湿润即可,接着便是点色。
在点色时注意:
水和颜色的量比。
(2)色少水多,色水太淡。
色多水少,色水就滴不下来。
水色量比要适当,并要使笔肚吸颜色到饱和程度,即将笔竖起,用手指挤一下笔肚,使色水滴下来,毛笔沾上色水,要使色水欲滴而未滴的样子,才能捏挤。
(3)彩点点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还可以把两个点并联起来,让它们相互交融、渗化,出现另一种颜色。
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水与色的比例。
8、看清楚了吗?
现在你的问题都能解决了吗?
谁能来说一说。
9、学生回答讲解。
10、既然问题都解决了,那现在请大家都拿起画笔,画出你胸中最美的彩点画吧。
11、学生作业,教师指导巡视。
(1)能基本掌握水与色的比例。
(2)能表现水彩色的特点。
三、作业:
1、展示作业。
2、讲评作业
3、教师小结。
第五课三个好伙伴
一、教材分析:
三原色通常是指颜料或染料中的品红、柠檬黄、湖蓝三种颜色,是最基本的颜色。
三个好伙伴这三种颜色是其他颜色调不出来的,而用它们却能互相调配出许多颜色,当适量的三原色混调时可成为灰黑色。
本教材将三原色处理成“红红”、“黄黄”、“蓝蓝”三个可爱的卡通形象,并用琅琅上口的儿歌将本课学习的内容编入其中。
通过学习儿歌、认识卡通形象、吹画等一系列直观、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去感知、去总结规律,形成认识,也使他们更进一步体验到美术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了解三原色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和运用色彩大胆表现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中要强调观察和感受体验,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自主的绘画方式大胆地表现对色彩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
1、活动一,儿歌导入——欣赏感受——交流讨论——活动体验——观察获得——儿歌小结。
2、活动二,欣赏评述——创作表现——讨论评析。
3、活动一可从摄影作品中寻找红、黄、蓝三种颜色的个小伙伴入手,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感受到画面的美,色彩的美。
对三原色有了一定认识后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色彩感觉训练,如出示一张以红色为主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地谈谈他对色彩的感受,让学生在感受和表达交流中有所收获。
4、活动二可从欣赏优秀绘画作品入手。
通过欣赏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色彩的运用对画面效果所产生的影响,然后再引导学生大胆地运用三原色进行创作。
5、学习评价:
采用自评、互评的形式巩固并提高认识。
6、作业要求:
活动一,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水,吹出美丽的彩色树,并观察发现色彩的变化,掌握简单的色彩知识。
活动二,大胆运用红、黄、蓝三色的创作一幅想象画。
四、教学措施:
1、教学中对色彩知识的教育应注意点到为止,只要让学生有所了解,有所感受就行。
2、色彩教学:
投影以红色为主的生活画面,并从中抽离出红色再变化成“红红”的卡通形象,并让“红红”用充满童趣的语言作自我介绍。
再如出示一幅由红、黄、蓝三色组成的画面,让学生谈谈对画面色彩的感受。
3、吹画的技巧主要是控制气流的力度和气流的角度。
教师示范时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嘴形及吹气的角度,使之感悟。
4、吹画彩色树要注意以下过程:
首先想一下你将吹出什么样的树,找到树根处滴上适量的颜色。
点色后从下向上吹出主干,可在要分叉的地方添上滴一点颜色继续吹。
吹小枝时要大口地、短促地横向吹,一气呵成。
不要等一种色干了后再吹另一种色。
5、活动二的画要使用彩色水笔或油画棒等硬笔。
如使用毛笔等软笔,应适当给予作画方法的指导。
xx海底世界
一、教材分析:
鱼是儿童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海底世界深蓝色的海水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同时还生长着各种门类的海洋生物,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
本课海底世界通过动手制作、游戏活动、绘画表现等三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表现鱼的多种形态以及想象中的海底世界。
并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学习、感受鱼儿在水中游动的各种动态变化,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鱼以及海底世界的美好景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并能剪、做、画各式各样的鱼。
2、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的区别,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对称形的特征,与不对称形的区别以及鱼的各种形状和色彩的变化;并运用不同的彩色纸,通过剪刻造型的方法创造表现出对称和不对称鱼的各种不同形态的形象。
一)教师在学生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制作手摆鱼,使其对立体纸工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折、画、剪、做等学习活动,掌握手摆鱼的基本制作方法和要求,并能制作出造型新颖、形状各异的鱼儿形态;同时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鱼儿水中游的各种动态变化和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运用各种媒体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对海底世界的了解、认识,充分调动儿童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出海底那个神奇美丽的世界和开发建设海底的美好设想和愿望。
三)观察记忆——动手制作——游戏活动——创造表现——评价交流的教学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习兴趣。
2、教学评价:
采用相互交流讨论的方式,欣赏别人的作品,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
3、作业要求:
能剪刻出几种对称和不对称的鱼形;制作出形态各异的手摆鱼;发挥丰富的想象,画出一幅表现海底景观的作品。
四、教学措施:
1、教学前,教师要求学生去海洋公园或海族馆参观,感受其中环境的变化,了解鱼类生活的习性等等,如果没有条件,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光碟,录相等形式让学生观察、了解海洋的情况,使之有感性的认识,便于教学和学习。
2、制作手摆鱼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强调,鱼形做得比自己的手大一些,但又不能太大,能放手进去就可以了。
3、创作表现的教学活动中,分组的作业纸可由教师准备,对开即可。
教师应在课堂位置安排上的基础根据学习需要组织教学。
4、本课包含三个既相关联,又在形式内容方面存在一定差别的学习活动。
其教学流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力求在学习方式上的变化,既富有任务区分的针对性,又能较好地体现学习优势的发挥。
第七课小泥人
一、教材分析:
本课小泥人是在捏泥动物一课基础上运用已学过的制作立体泥塑动物的基本技法,学习徒手捏制泥塑人物,以拓宽儿童泥土造型的表现内容。
在揉、搓、捏、接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泥塑人物造型的基本方法和制作步骤,塑造出自己熟悉的、常见的、生活中有趣的人物形象。
小泥人并能用适当的方法装饰打扮人物,表现出人物的表情、性格、动态等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有意识地通过捏制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培养立体造型能力。
2、掌握立体人物造型的基本方法和制作步骤。
3、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三、教学设计: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记忆、想象,培养儿童的造型表现能力,通过多种游戏形式来刺激儿童的学习热情,使儿童的能力、个性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
本课教学是以人为对象的学习表现活动,通过捏制不同造型的人物动态,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动手制作的活动中学习、创造、表现。
1、教师要对人物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造型的方法,制作的步骤进行适当的演示2、捏制时要从整体出发,强调人的动态变化,各人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人体各部位作适当的夸张变形,使之达到形神兼备。
人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可以整体捏塑,也可以视神情体态分别捏塑,再粘接到躯干上。
3、本课的教学安排应考虑活动的合理性、趣味性、环节设置的条理性。
可以通过观察记忆——感受体验——造型表现——游戏活动——交流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4、作业评价通过组织游戏、情境的活动,让儿童相互交流,谈自己的想法、意见和认识、以及自己的愿望。
5、作业要求掌握立体人物造型的方法,捏几个自己喜欢而熟悉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措施:
1、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给学生提供可观察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活动的场面(片段),使学生了解人物的结构、动态,便于作业和活动的开展。
2、作业的呈现教师可根据本地区、学校的情况选择材料,陶泥、彩泥或普通的粘土均可使用。
第八课蹦蹦跳跳
一、教材分析:
本课蹦蹦跳跳目是从民间折纸“纸弹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折、剪、贴、画为一体的综合制作课。
教材蹦蹦跳跳主体部分的呈现,表现出了儿歌创设的情境,一群活泼可爱、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小动物开开心心地在一起说说笑笑,他们那生动的表情、动作,能把学习者带入到热烈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
蹦蹦跳跳一是利用纸弹簧做身体,在它的基础上添加四肢和头部,玩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按,它就能蹦蹦跳跳;另一类是利用纸弹簧来制作身体的其他部位,如长颈鹿的脖子、四肢。
教师可启发学生变化出各种形象。
教材除了对纸弹簧的制作方法作了提示外,还呈现了用铁丝做弹簧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在家完成一个利用铁丝弹簧做的小玩具。
二、教学目标:
掌握纸弹簧的基本折叠和制作方法。
体验和了解纸弹簧的形态特征。
结合纸弹簧的形态特征,创作有趣的玩偶形象。
三、教学过程:
本课蹦蹦跳跳在制作方法这一教学环节中,采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如下安排:
情境导入——探究质疑——尝试制作——交流讨论——综合制作——欣赏评价——表演游戏。
1、教师出示几个“蹦蹦跳跳”的玩具实物,用故事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后,可将这几个玩具分发给各组的学生,让他们看看这些玩具是如何制作而成的,观察后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使他们明白这些玩具都是在纸弹簧的基础上通过剪贴添加而成的。
2、让学生参考书上的提示或拆开教师提供的玩具范品尝试制作纸弹簧。
让学生设计制作出各种有趣的玩具和玩法是本课的难点。
可采用“金点子”等竞赛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利用所带的材料,做出与众不同的创意。
3、在欣赏评价中,可让每小组推举几个同学上台用自己的作品进行表演,大家一起评选出“最佳创意”、“最佳形象”、“最佳制作”等奖项。
最后的游戏环节,学生可自由或有组织地表演玩乐。
四、教学措施:
1、制作时要注意材料的选择,用来做身子的纸弹簧要适当的厚一点,要有一定的韧性,这样才能支撑起头和四肢。
2、制作玩具要注意将各部分粘接紧密,以防在玩乐表演中散掉。
3、可和其他学科联系,使小玩具不但能玩还能派上用场,如为语文课目设计制作形象,用来表演课本剧等。
第九课快乐的舞蹈
一、教材分析:
快乐的舞蹈人们在舞蹈时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美的运动,再加上舞蹈者的服饰、道具等极具表现性,非常适合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
本课快乐的舞蹈的学习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充分运用所掌握的形色知识和方法进行感性表现,充分地宣泄他们的快乐情绪。
教材快乐的舞蹈提供了三幅学生作品和一些小朋友身着漂亮民族服装、手拿道具的舞蹈表演造型图片。
这些画和图片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丰富了学生的记忆表象,从而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手法进行有个性的表现。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运动中形象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表现力。
2、了解人物动态产生的原理。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怀。
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利用多方面的因素,如音乐、录像、道具等手段来激发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融入到音乐的欢快节奏中,以促进大胆自由地表现。
三、教学过程:
欣赏感受——引导回忆——综合体验——观察分析——赏析评述——创造表现——交流评析。
1、欣赏感受可借用舞蹈表演录像带,给学生欣赏各种门类的舞蹈,如民族舞、芭蕾舞等,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他们见过的最美或最有趣的舞蹈,既可以是生活周围的,也可以是电视或舞台上的。
3、综合体验这一环节可播放一些欢快的音乐,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如红绸、扇子等。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舞起来,要带动他们,让他们尽情地欢乐、尽情地舞蹈,以增强情感体验。
体验活动之后再结合画家赵士英的速写,简单分析人物动态产生的原因,可以让学生用简洁的线条试着画一画舞蹈者的姿态。
4、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画中除了描绘舞蹈者优美而富有动感的舞姿外,还画了些什么来丰富画面效果,烘托快乐的气氛。
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人物的表情、发型、服饰以及道具灯光等细节描绘对画面效果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生创作表现之前要在画面构图方面稍作提示。
5、学习评价可让学生讲讲自己在创作时的感受并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
6、作业要求:
根据记忆和想像,运用所学的形色知识,画一幅快乐舞蹈的图画。
四、教学措施:
1、人物舞蹈动态的教学可利用类似一年级教材《伸伸腿弯弯腰》一课的人物分解卡片,让学生摆出各种人物舞蹈动态,为下一步绘画表现作铺垫。
2、在综合体验活动,学生自由舞蹈时,可玩一个“木头人”的游戏,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动作就保持定格,然后大家互相观察动态,这样既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认识到动作姿态的多样性。
第十课望远神镜
一、教材分析:
望远镜真神奇,它能帮助航海员寻找远处的海岸,望远神镜还能帮助天文学家眺望远处的星空……望远镜是儿童喜爱的玩具,他们总是喜欢神气地手执望远镜好奇地探索远方神秘的世界。
本课望远神镜是一节制作课。
利用各种废旧圆筒状的纸筒,运用各种制作方法进行组装后,适当加以装饰,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望远镜。
这也是望远神镜学会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的一个途径。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xx的外形特征。
2、了解望远镜整体造型与大小、形状、材料选择的关系。
3、尝试、探究合适的组、拼、粘接方法。
三、教学过程:
教学如下安排
情境导入——拓展交流——选材组装——装饰美化——作品展示。
1、教师先将学生引入一个寻找星球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思考自己需要借助什么工具才能观测到宇宙中的星球,并说说为什么选择天文望远镜,从中了解天文望远镜的功能。
2、结合前一个教学活动,在认识了解天文望远镜的基础上,拓宽视野,通过学生交流或采用课件介绍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不同用途的望远镜的外形结构和特征有个初浅的了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3、选材组装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动手拼一拼、套一套或摆一摆,看看能做成什么形状的望远镜。
设计好基本形后,教师让学生以伙伴学习的形式一起完成组装工作,在活动中做到能发现问题,并能努力去解决问题。
装饰美化之前,发布举办作品展示会的公告,各组将有机会向所有人推荐自己的作品。
以此来鼓励学生进一步努力,保证装饰美化的质量。
作品展示中要力求发现每件作品的亮点。
4、作业要求:
利用废纸筒,运用合适的方法制作一副自己的望远镜并加以装饰,用它玩一玩,看一看。
四、教学措施:
1、教师多提供一些望远镜的式样,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多样化,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式样。
2、开展模拟的作品交易、望远镜展示会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创作的成就感。
3、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查询了解望远镜的有关知识,如望远镜的种类、功能、造型等等,使他们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术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