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城市word精品文档16页.docx
- 文档编号:24429543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3MB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城市word精品文档16页.docx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城市word精品文档1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城市word精品文档16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城市word精品文档16页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建筑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五代、两宋、辽、金、西夏历史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这个时间大概覆盖了10世纪到13世纪三百年,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中国建筑从秦汉开始走了一千多年,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成熟的阶段。
先对这个时期的历史做一个简单的了解,这之前是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鼎盛的一个时期。
但是,随着唐王朝在公元907年的轰然倒塌,整个中国进入了一个战乱和纷争的时代。
中原地区这时候由于频繁的战乱,像走马灯一样的在更换着政权,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前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
这些王朝主要在中原地带。
在南方地区还出现了前蜀、后蜀、吴、闽、楚、北汉、南唐、越、南汉、南平十个割据政权,所以我们在历史上称这段时期叫五代十国时期。
是一个战乱纷争的时代,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整个国家的情况是一片割据的乱象。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从960年,北宋王朝立国以后着手统一事业,先后统一了南汉、南
唐、吴越、北汉等的割据政权,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
当时这个北宋皇帝还是有些雄心,他希望统一中国。
所以他跟北方的辽政权进行较量,但是经过几次回合,双方各有胜各有负,最终达到一种持平的状态,形成了辽宋南北对峙的格局。
这个历史很有意思,所谓澶渊之盟,百年和好。
经过反复的争斗以后,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这张图可以看出当时辽宋对峙的格局,在这个时候稍微晚一点,又出现另外一个政权叫西夏。
辽是由契丹人掌控的政权,西夏是党项人,就是羌人掌控的政权,实际上是三足鼎立的状态。
一百多年之后,大概在12世纪初期,在黑龙江一带的女真人开始兴起,就是所谓的金人。
金的政权兴起以后很快就灭了辽,1125年辽灭亡。
两年以后,北宋又灭亡,宋的政权向南迁,出现了金、南宋、西夏三足鼎立的状态。
党项人的时间跨度相对大一点。
1038年建立西夏,1227年西夏被蒙古铁骑扫灭。
到1234年,蒙古人又灭金,又经过四十多年到1271年元帝国建立。
1279年南宋灭亡,中国重新进入统一的大帝国时代。
这段时间战乱纷繁。
但是这个时期的文化达到了相当鼎盛的一个状态,特别是两宋,两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期。
因为它有了其前的隋、唐两代的积淀,而且宋代本身政策又比较好。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作为封建王朝里最为开明和最为有文化的一个朝代。
宋代三百年,基本上没有对知识分子进行过大规模的迫害。
文人比较敢说话,著述也比较多。
所以我们现代有一个学者叫陈寅恪曾经说过,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就是中国在宋代文化达到了顶峰。
同样,建筑也是一样,宋代同时跟它对峙的辽、金两个政权,宋、辽、金他们的这些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达到了一个相当鼎盛、相当完善、相当成熟的一个阶段,而且留存还非常丰富。
如果我们要了解中国建筑史,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建筑史最关键、最丰富的一段。
先对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城市和宫殿的概貌做一个了解,先从城市说起,道城市是一个大的建筑群。
在10世纪之前是隋唐时代。
唐代的城市特征是一个里坊制。
所谓里坊制是把城市分成若干个里坊,有坊墙、有坊门,坊门定时地开闭。
这样就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把整个城市给控制起来了,没有任意的交易场所,交易是有固定的两市,大家只能在固定的时间进行交易。
到晚上有宵禁制度。
这是一个传统的古老的城市模式。
这样模式在晚唐出现一些变化。
唐代虽然城市很大,但是它的交易活动受到限制。
虽然四方来客,各国的商人很多,但是它限定在一个时间和空间中间。
这种里坊制从北魏到唐延续了很长时间,它的内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按照老的规定不允许向街道开门,当时的明文规定是这样的,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
向街上开门都不允许,怎么可能再进行街市上的贸易呢。
所以它只能限定在白天,只能在固定的市场里进行交易,商业交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从这张图上看出来当时的空间感觉,一道道的墙,墙里面是一座一座的有院子的、有院墙的住宅。
但是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因为经济本身有一种活力。
到中晚唐时期大概9世纪,里坊中的商业活动开始活跃起来。
在里坊中的一些小曲(小的巷道里),出现了临路店。
从这个词可以感觉到在这之前是不允许临路开店的,现在开始在坊内的小街上有临路店,说明开始打破这个墙的界限。
然后又出现了夜市,夜市就是晚上开始进行交易,当然只能在坊里,这实际上是突破了宵禁制度。
到了晚唐时候,在崇仁坊,夜市已经很活跃了。
按照记载叫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商业它有它自己的活力。
人们晚上掌灯、喝酒、交易、娱乐。
到了晚唐文宗年间,甚至连皇上都感到恐慌了,说:
京夜市宜令禁断。
已经要求禁断这个夜市,但是禁是禁不住的。
说明在唐代的里坊里面,已经孕育了晚禁城市。
是宋、辽城市的一些雏形。
到了宋代,城市完全变了。
尽管它有里坊,但是里坊只有名的概念,没有实质的概念,它只是个分区。
所有的建筑都可以临街布置,而且可以有高的建筑物。
在过去在唐代城市里,里坊里是不允许盖高的房子,不能超过坊墙,自己的房子不能高得能够看到别人院子,这是不允许的。
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沿街的这种建筑物,叫“三楼相高,五楼相向”。
你只要有钱你就盖吧,而且临街栉比连延,非常紧凑的建筑物,开满了商店市司。
所以说,从唐经过五代到宋,是中国城市由前期向后期,由中古向近古的一个转变时期,城市形态发生了一个突变。
正因为这样,在五代、两宋、辽、金时期出现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城市,可以大致归纳有这么几个城市值得我们去了解:
一个是东京汴梁,是北宋的都城;一个是北宋的平江,今天苏州的前身;还有南宋临安,今天杭州的前身;还有一座城市,它在这一时代经过两次更迭,一个叫辽南京,一个叫金中都,这两座城市都是我们北京城的前身。
这个时期有个特点,就是分成多京制度。
辽代有五京制度,北宋有四京制度。
这个其实从唐就开始了,唐也不是一个京城,它有东都、西都,后来又出现了北京,唐的北京和中京这一类的京城。
北宋也是四京制度,北宋有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洛阳府,还有北京大名府。
它有四京,当然主要的首都、主要的政权,皇帝的日常生活是在东京汴梁。
辽更有五京。
这是这个时期的城市。
北宋汴梁城
本节介绍北宋的汴梁城、平江城和南宋的临安城这三座城市。
北宋汴梁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城市,也就是今日开封城的前身。
它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的中部,处在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的交接地带。
这个地方海拔比较低,又是黄泛区,它的平均海拔只有七十米,而且临近黄河,所以经常遭到洪水的威胁。
但是它有个非常大的好处,它的水系很发达,它跟南方的运输很便捷。
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帝都东移。
因为过去的政治中心是在现在的西安,在陕西一带。
但是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所谓“就食东都”的现象。
什么叫“就食东都”呢?
就是整个皇家集团、贵族集团,运输不足以维持他们的生活,他们要住在东都洛阳。
因为洛阳毕竟靠东一些,各种食品、物资运输都比较容易到达。
而汴梁更偏东,交通更发达,所以最终到宋代,中国的政治中心经过了从西安洛阳到达了开封这样一个过程,是因为经济的原因所造成的,当然也有政治的因素。
汴梁在唐代只是一个州城,叫汴州。
最早是在唐代建中二年,有一个刺使叫李勉,在原来旧汴州的基础上开始加以扩展,建了汴州的罗城。
罗城就是外城的意思。
然后在罗城之内又建了子城。
这是当时唐代的一般地方城市的基本形式,就是有子城和罗城,
所谓子城又叫牙城,就是在城中有一个小城。
这个城市是由城市的统治者刺史、牧守他们住的地方--牙门,相当于衙门,他的衙门和他的住宅。
外面一个城市,居民住的。
当时的罗城是汴州的外城,它的规模是周围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大致相当于明清开封的规模。
中国的城市一旦变为都城,它的规模就会变大。
一旦它重新回归到地方小城市,它的规模又缩小。
因为汴梁交通很发达,所以在五代的时候,有四个朝代把首都立在了汴梁。
到了后周时期,五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后周显德二年周世宗(柴荣921-959年)开始对汴州进行扩展,所以汴州城在北宋之前就开始加以扩展了,这是955年。
扩展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时候作为都城的汴京人口已经越来越多,旧有的城市狭窄、房屋拥挤,城池的规模也比较小,容不下这么多人。
中央政府在这里,从事管理的百司公署没有地方建造。
而且房屋过于密集以后,经常有火灾。
所以不得不扩展。
当时扩展的方式,就是在原来的汴州城外再加一个罗城。
这次城市的建造跟隋唐的两京城不一样:
隋唐建长安城也就是大兴城。
隋代的大兴城、隋代的洛阳城都是一次建成的,一年之内把城墙、坊墙全部筑造起来,再慢慢让大家去里面分割住宅的用地,去盖房子。
这次不是这样的,它是先有一个规划,然后在拟建城墙的位置上插上一些标识。
如果现在大家忙,你们就去忙,到农闲的时候集中力量把这个城墙先造起来。
在标识之内“候官中劈画”,就是等候国家专门的规划人员来做规划。
“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
先把国家公用性的建筑、军营,还有一些城市空间、街巷、仓储型的地方,还有办公的地方全部给划好,这些地方留给政府来建。
其余的地方任百姓营造,就是你们老百姓自己可以来
建造。
这是一个有完整规划的城市,但是它不是一次形成的。
到了周显德三年,956年,新城的城墙基本形成。
这时候的城墙已经达到周回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尺度翻了一倍,面积相当于原来城市的起码四倍,是一个大都市的规模了。
从这张图上看出它城址的变迁,原来是一座小的,周回二十里的城市。
到了这时候变成了周回将近五十里。
它对城市的街道进行了恰当的布置。
按照规划,京城内的街道是有宽有窄。
宽的有五十步,一步是五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丈量习惯。
凡宽五十步的,允许两边的住户有五步的距离,可以种树、挖井、修盖凉棚。
就好像是主要街道两边的人行道一样,种上树。
过去供水系统主要靠井,可以挖井,也可以修凉棚供行人休息。
三十步或者是二十五步的,可以留出三步,说明城市有规划。
我们想象一下,五十步大概是八十米左右。
那么三十步大概是五十米,二十五步大概四十米。
在五十步的时候,两边留出八米的间距,可以挖井、种树。
在五十米和四十米的时候,留出五米的间距,这样不仅有交通的系统,也有绿化,也有水源,也有路人休息的地方。
那个时候的交通主要是车马和步行。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当时的尺度,因为建筑物不是很高,相对来说八十米、五十米还是比较宽的。
当时城市沿袭了隋唐时代坊的概念,有坊名,但是没有坊墙也没有坊门。
百姓的房屋可以临街建造,只要在规划的范围之内,甚至允许建楼阁,这个是不同的。
在唐代是绝不允许起楼阁临视他人院落,这是绝对禁止的。
宋代可以起楼阁。
关于汴梁有一本很重要的书就是《东京梦华录》,是在汴梁被金灭了以后,人们通过回忆写的一本书。
它提到了许京城民环汴载榆柳,起台榭以为都会之壮,就是沿着汴河可以盖楼房、种树木。
这说明当时城市空间在规划上、管理上是很活跃的,不死板。
因为有了这样的做法,调动了很多人的积极性,包括一些官吏。
其中有一个叫周景的官吏,他在汴河上建起了一座十二间的楼。
汴河是一个通道,相当于建了一个仓储、一个交易的场所。
自他开始就有很多人在汴河两边盖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宋代的商业文化很发达。
政府有很多机构像店宅务、豪宅司,豪宅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政建设部门,它管理道路和水域。
店宅务它就实际上管理房屋,甚至有些空地由政府出钱盖了房子来出租。
曾出现过这种事,说有一个府学经济状态不太好。
政府说拿你周围的地盖一些房子出租。
这个府学就募集了一些钱,盖了房子出租,补贴他的用处。
这是在十二世纪,人们商业思想已经很发达了。
正因为这样,老百姓建造这种商店、邸店的积极性很大,汴河两岸建造了很多这种市司、邸店,用来住宿、商业交易。
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这种景象,完全是临街临河的建筑物,很活跃。
这张图是对《清明上河图》的一个还原。
《清明上河图》这种市井生活在明清时候都能看得到,但是它起源于10世纪以后的宋,起码有一千年了。
从城市的格局上讲,汴梁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都城。
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有一位学者总结了中国城市都城的“三套方城制度”的特点,什么叫三套方城呢?
城市的最中心核心部分是统治者的宫殿,我们叫大内。
在它之外有一圈城墙,叫皇城,这个地方既是统治者游玩的园林、苑囿,同时也是百司所在,就是中央办公机构。
再往外是居民,里坊、市、寺以及地方政权,形成一个外城,所以它是叫三套方城。
汴梁城就是典型的三套方城。
汴梁这个地方是一个平原地带,无险可守。
所以城墙必须年年加固,它的城池上城墙的设计(敌楼、瓮城),大概是历史上最复杂的。
从图可以看出汴梁城考古发掘的现场。
从这些夯窝看得出来这个城墙做得很坚固,当时主要是夯土城墙外面包砌砖。
到了宋代中叶,城墙经过反复地扩展、完善以后,它的外围长度又加以延长了,达到了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比原来更长。
城墙本身的尺寸是什么样呢?
城墙是有收分的,底面宽一些,上面窄一些。
它的底宽是五点九丈,相当于十八点五米。
城墙的高度是四丈,相当于十二点五米,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四层楼的高度。
在这个城墙上还有七尺的雉堞,雉堞是城墙外部的抵御对方的箭、炮一个错叠的城墙,它的高度是七尺,相当于两米。
此外在城墙上还有很多设施,城墙上有楼橹、战棚、马面,马面就是突出城墙的那一部分,便于城墙的死角部分的防守,不可能有敌人贴近。
敌楼就是在城墙上盖楼。
战棚、楼橹都是这样的。
城门处又加有瓮城,瓮城就是城外加城,像瓮一样,像一个水缸一样,一旦敌人进来,四面城门一关,就可以把敌人消灭在这里。
这张图可以看出北宋东京城大致的城墙布置。
看出来北宋东京城轮廓是三套方城,虽然它不是很方正。
第一个原因是古代丈量的设施没有现在这么便捷,另外就是宋代城市本身不像隋唐长安和洛阳一次规划成,它有一个逐渐的过程。
所以它一旦有了居民,它就把线斜向拉直,所以它的城感觉有点扭曲。
这张图可以看出当时的用地情况,红颜色的皇家用地,有宫殿、有苑囿,绿颜色的是军队,因为作为都城,它同时也是个军事重镇,要守卫、保卫皇家的安全。
同时我们看到有大量的商业用地。
所以这个城市应该说非常具有晚近的色彩。
特别是它有非常密集的商业网和商业街区,这个在唐代是不可想象的。
唐代城里只有两市有交易活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
而这个沿着城市的主要干道布满了商店,绵延接栋。
三楼相高,五楼相向。
而且没有时间限制。
宋张择端绘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梁城的一角,看出它的繁华和热闹。
图上只表现了很小的一段,是城内城外,说明它的繁华已经延伸到城外了。
那么大的密度,而且多数是木结构建筑,防火是个大问题。
当时城市已经有了很系统的防火设施,首先它有望火楼,若干个望火楼。
“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几百米的范围就有一个相当于派出所的所,它起两个作用,一是治安,一是防火。
在这里面有救火工具,例如大小桶、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都是些救火用的。
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劳百姓。
城市系统管理很有效,一旦发生火灾,军需铺各方面的公职人员、军人开始去拿起家事救火,不需要百姓参与。
说明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个有效的城市管理系统了。
南宋临安府、江平府、辽南京与金中都
临安是南宋的首都,今天的杭州,起源很早。
西汉的时是钱塘县的县署所在,所以有人叫钱塘。
隋代的时候开始营建杭州城,当时的城池就已经到了三十六里九十步。
因为南方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比较狭促,所以一个地方只要有城市,就会聚居比较多的人,商业、经济比较发达。
临安城比较快的发展时间是五代,五代时期曾经一度作为吴越国的首都。
吴越王钱镠对杭州的旧城加以扩建,在子城外又加了内城、罗城。
因为它周围有山有湖,所以罗城周回的长度在吴越王时已经达到了七十里,规模很大。
因为它的地形比较复杂,有山、有水,水系很发达,又有西湖,形成了一个南宫北城的格局。
这跟我们中国所有的宫城的格局不太一样,特别是北魏和隋以来宫殿多数在北,只有在西汉的时候,宫殿在城的南部。
中国人有个习惯坐北朝南,北面为尊,它变了。
由于地形的原因,南宋是沿用了南宫北城这一格局,南宋行宫位于城市南部的凤凰山一带。
城市的北部有里坊、有街市,城市的形式跟汴梁一样,非常繁华、非常商业化,这是它的大致的面貌。
临安城紧邻钱塘江,离杭州湾很近,水系很发达。
城池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狭的一个不规则的状态,的西边是西湖。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临安城内建立起了各种宫观、坛庙、府库、学校、官署,而且营造了一些御园,就是皇家园林。
因为统治者在这儿基本上安定下来,他就扩建宫殿,皇城规模已经达到了周回九里,大致和北宋汴梁的皇城规模差不多了。
这是我们看到的皇城图,皇城之内有大内,宫城临山紧依着凤凰山而建。
现在对它有发掘,对遗址进行保护,对城池的位置也有复原研究。
可以大致想象出当时的情况,建筑物的规模和数量,可能比北宋还是要少一点,但是一样内容不少。
有御苑,有必要的一些礼仪和起居的设施。
和汴梁一样,临安也是一个商业十分发达的城市,而且它的手工业尤其发达。
史料记载,在北宋的时候,杭州就是一个手工业极其发达的城市,五代的时候北方战乱很多,但是在杭州、在南方江浙一带相对比较稳定,所以很多工艺水平、技术保存得都比较好。
北宋初年,很多工匠都是杭州的,而北宋时期的一些重要的工艺品像佛像、佛像的铸造、铸铜,都是出自杭州。
杭州铸造好了运到汴梁,它的手工业很发达,现在中央政府到了这里,更刺激了它的手工业和商业。
苏州城在北宋时叫平江,是一座古城。
这张图可以看出来,它是典型的附城,地方城市--所谓两套方城。
一般的都城是三套方城,外面有外城,外城以内有皇城,皇城以内是宫城,作为皇帝中央政权。
地方城市为了安全,有个子城,也叫牙城。
实际上衙门的衙的意思,里面住的是地方政府的最高首长、长官。
他的住宅,他的一些办公设施是在里头。
外面是罗城,是外城。
罗城和子城之间就是里坊,所以叫两套方城制度。
当然它还有些附郭的县,这是中国特色。
就是城里头可以分成若干个县,每个县有自己的衙门,这个衙门附郭,它肯定就不会在子城里,它在另外一个
地方有个办公机构。
当时一个县叫长洲县、一个叫吴县,是办公机构。
另外还有些公共设施,比如说府学,中国重视教育,有府学、有贡院,专门举行考试的地方。
还有一些旅社,叫亭馆,平江城里有十二处亭馆。
同时已经有了些私家园林,南方园林起源很早,在平江城里已经有些,如我们熟悉的沧浪亭,宋代就有了,当时叫韩园。
有很多佛寺,平江城里的佛寺就有四十二处,其中佛塔有十三处,道观六处,所以宗教建筑还是很多的。
苏州城过去是前面是店面,后面是水系,它后面是运输系统,运到这里加工完到前街去卖,它是前店后水的关系,水系非常发达。
这个时期在北方先后有两座城市在中国建筑史上非常重要。
一座是辽南京,一座是金中都。
先看辽南京,辽代实行五京制度,它有:
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
析津府就是北京城的前身,大同府就是现在的大同,辽阳府就是现在的辽阳,大定府在辽宁省,临潢府还要靠北一些,是它的起源地。
辽南京西京府,就是燕京,今天北京城的前身。
在这之前,唐代叫幽州,幽燕之地,燕就是燕山,幽就是幽州。
936年辽代建国,开始兴起,比北宋早,北宋是960年。
936年把幽州城定为南京,1012年正式定名为析津府,是一个府。
这座城市在唐代时候是个边城、州城,1008年,宋人路振记载了幽州的情况,幽州幅员二十五里,城中凡二十六坊,坊有门楼。
说明当时的幽州还带有唐代色彩,有二十六个坊,每个坊有门楼,说明有坊墙,规模不是很大。
但这时候已经是辽代的南京了,但是不是主要的地方。
宋代的一位许亢宗《奉使行程录》,代表北宋政府出使辽国。
记载说:
辽南京周围二十七里,楼壁高四十尺,楼记九百一十座,地堑三重,城门八开。
这个规模跟路振记载的差不多,二十六七里,每面大概两座门,共八座门,楼壁高四丈。
地堑三重,三重城壕,有防卫性。
辽史自己的记载,又加以扩展,地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广一丈五尺,敌楼战橹具,八门。
这是一张辽南京的复原图,相对比较方正的一座城,四面各开两门,一共是八座门。
它的宫城偏南,而且宫城向南突出。
辽南京城里有子城,又称内城或者皇城,
位于罗城的西南隅,就是宫城。
一个南北略长的方形,它的宫城子城在城池的西南角,里面就没有再套城,实际上是两套城。
它是一个皇城一个子城,把宫殿和苑囿放在一起了。
人们分析辽南京大致保留了唐代幽州二十六坊的格局。
因为辽人是游牧民族,进来以后在建设上没有做大的改动,采取沿用的方式。
城内有很多寺院,宋人洪皓的《松漠纪闻》记载:
胡俗奉佛尤谨,帝后见像设,皆梵拜,公卿诣寺,则僧坐上座。
辽统治者对佛教非常重视,官吏见了和尚要跪拜,和尚坐上座。
这跟中原地区不一样。
燕京兰若相望,大者三十有六,然皆律院,自南僧至,始立四禅,曰:
太平、招提、竹林、瑞像。
辽南京城内四塔林立,现在统计数量也很多。
对辽代文献稍微梳理一下就能找到很多,像现存的法源寺辽代就有,它当然更早,唐代就有了,唐代是悯忠寺。
辽代的天宁寺,还有辽代的建筑物。
当然城外也有,像现存的戒台寺,辽代叫慧聚寺,是个典型的律院,是辽以前的。
下图是城里一些寺院的分布的情况。
辽是一个非常重视佛教的这样一个朝代,后人曾经说“辽以佛亡、辽以释亡,金以儒败”,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不提,但辽以佛亡至少说明辽代非常重视佛教。
现在佛教的遗存特别多,恰恰给我们保留了一批佛教建筑。
下左图是天宁寺塔,辽代的塔,非常精美的一座辽代塔。
应该是北京城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
云居寺北塔也是辽代的,在北京的郊区(上右图)。
这是金中都的大致图形,非常整齐的一座城池。
它沿用了辽代的宫城,辽代宫城在西南角上,它虽然扩展了,但它宫城稍微偏西,中部偏西。
宫城之外有皇城,这样形成了大内、皇城、外城三套方城,跟汴梁城是一样的。
每面设三道门,十二座门。
跟北京城不一样,后来的北京城十一座门,北面只有两座门。
它是每面三座门,跟长安城是一样,唐长安里面三座门。
城门与城门只在几个主要街道上可以贯通。
因为中间有皇城和宫城,有些地方就撞到皇城和宫城了。
有几条街道是完全可以贯通的,城门对城门。
一个非常规整的城市,三套方城,而且宫殿居中,宫殿前面突出一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代 两宋辽金 时期 城市 word 精品 文档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