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共2篇.docx
- 文档编号:24424497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6.44KB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共2篇.docx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共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共2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共2篇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共2篇)
第1篇: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服务行业,在人才需求上尤其注重实践动手能力。
这就要求旅游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高校的培养目标方能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吻合。
1.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用性人才培养是很多实践性强的专业的办学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注重,无论是本科办学层次还是专科办学层次。
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考虑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比例。
然而受制于办学资金的限制,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么就没有实践教学环节,要么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
基于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积极构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1.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模式,许多高校为满足地方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纷纷新设旅游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设立旅游管理专业。
这种迅速扩张的模式一方面满足了旅游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填补了人才需求的大缺口;另一方面盲目极速扩张造成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雷同性强,特色不明显,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速度和方向。
据统计,我国大多数旅游高等教学沿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满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1.3大学生就业保障的需要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是很多高校很多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人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也愈来愈难。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忽视实践教学,造成大学生旅游专业知识相对较强,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要保证充分就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要立足市场,按照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内容,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外,在企业中边实践边学习,提高实操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充分而有效的准备。
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就业保障的需要。
1.4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功能的主要体现。
旅游管理高等教学特别是地方性高校一定要突出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功能。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上,课程设置模块除了要考虑到地方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与地方的互动合作。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培育上应优先考虑地方旅游企业,可以考虑与地方旅游业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
如此,不但可以节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的费用,也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功能,还能够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地方适应性。
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式
2.1实践形式
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并形成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应按照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教学规律,形成包括企业参观、课程实训、社会实践、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课内外专业活动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方式上,采用集中和分散、定期和不定期,校企联合合作等多种形式实施。
2.1.1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实践形式
通过校内教师或邀请校外企业管理人员授课、座谈等方式,塑造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初步建立良好的仪态仪表、社交礼仪,掌握沟通技巧,培养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1.2以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为载体的实践形式
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竞赛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身创业素质,强化创新创业理念。
2.1.3专业实验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和实训室等设施,加大学生的实验和实训活动。
同时,利用学期寒暑假进行旅游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到企业走访,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
2.1.4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和课程实训的实践形式
高年级时,学生应集中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和课程实训。
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学习企业中管理及技术人员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了解本专业的用人情况及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感受社会竞争的压力,激发自己加强必备技能与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1.5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两个教学环节合并为一个阶段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科技期刊在选题策划实践中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中美会计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比较研究基于JSP的毕业设计选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法学论文格式、选题、提纲及写作技巧浅谈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如何科学选题《高级英语》毕业选题论文(共3篇)简论从选题看纪录片如何记录河南关于会计法学科研选题的探讨在写作护理论文选题时的原则试论心理健康教育课选题或研究内容来源于实习单位。
学生紧密结合实习单位生产或管理上的问题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完成的毕业论文可供实习单位采用或参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和企业之间增进了了解,单位找招聘时可优先考虑这些学生。
2.2实践内容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可实行“三结合、四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据此确立相应的实践内容。
“三结合”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取日常实验与集中实习相结合,课内实习与课外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四层次”包括认知性实践、验证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科研性实践四个层次;“六模块“将实践教学分为社会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科研实践等六个教学模块,他们相互补充、相互配套、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2.1认知实践
认知实践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习过程。
认知实习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还可以促使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对今后的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调整作用。
认知实践可以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观看录像、见习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考察本地旅游线路的组合及参观旅游六大要素所涉及到的旅行社、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餐饮和旅游商店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行业构成要素,对旅游活动相关企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2.2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可有案例讨论和实验室实验两部分构成,既有技术性较强的的管理实践,又有探索性的案例分析和综合课程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可以分别设置饭店管理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室和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
饭店管理实验室实验项目包括客房销售、前厅接待、餐饮服务,逐步掌握饭店前厅、客房及餐饮部门的操作技能;导游模拟实验室可进行导游模拟技能训练,进行导游影像资料的观摩学生,逐步提高导游技巧;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室借助ArcGIS、Mapinfo、AutoCAD等软件,培养学生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景观视觉造型艺术、景观设计工程制图等技能;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借助饭店、旅行社、景区管理等专业软件,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企业业务流程和专业管理软件的操作。
2.2.3专业素质拓展实践
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所需,主要通过岗前素质培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商务礼仪、营销技巧等实践课程和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能力。
可借助旅游歌曲大赛、舞蹈大赛、旅游礼仪展示与竞赛、旅游知识竞赛、普通话培训、导游大赛等形式开展。
2.2.4专业实训
在校内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束后,通过到实习基地企业的实际相应岗位上实习专业实训,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学生选择的相应职业的岗位差异而分别设置,实训时间一般半年以上,太短不利于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
2.2.5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
毕业实习主要依据学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合理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专业实训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实操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应在实习期间结合自己在企业的实习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
2.3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
2.3.1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指满足学生校内实践的实验室和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
目前,受资金和办学规模的限制,多说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实训室设施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难易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
校外实践基地种类单一,多是酒店,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许多旅游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师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缺乏旅游行业工作经验,短期内难易承受实践教学环节的工作。
因此,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多培养双师型教师。
一是“请进来”:
邀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二是“走出去”:
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
2.3.3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组建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小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适时发布实践教学工作动态,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实操能力,逐步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第2篇: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主要出境旅游客源国,并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总量非常大,而且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预测,未来10年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
⑴虽然中国旅游业前景看好,但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很难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处境十分尴尬。
一方面,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少,毕业生选择旅游企业就业的越来越少,造成在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30%左右)和高流失率(两年后仍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不到20%)。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萎缩、行业就业率低的现象十分突出。
如何对旅游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提高本科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旅游院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思考。
但在我国高等教育现有的旅游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机制下,从毕业生就业角度探讨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模式改革的个案研究十分缺乏。
本文主要以宁波市高校为例,结合宁波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宁波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宁波是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副省级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旅游城市。
根据宁波市“十一五”发展规划,2020年将把宁波建成“海内外闻名的港口旅游城市”。
近年来,宁波市政府已出台宁波旅游国际化行动战略计划,决心营造高质量的国际旅游环境,打造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加快宁波旅游国际化进程。
旅游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人才。
根据2007年宁波市旅游局对宁波旅游行业的人才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分析,宁波市旅游人才队伍虽然呈现出总量不断增加、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逐步提高的趋势,但总的来看,宁波旅游人才不论是在数量、素质和专业结构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宁波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对宁波旅游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其一,旅游人才总量相对不足。
宁波市旅游行业现有直接从业人员约1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70万人。
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数量仅占全市人口比重为2.3%,比全国平均水平的6.1%低近4个百分点。
[2]
其二,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宁波市旅游人才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8.9%,旅行社、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持有与旅游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的人约为23.5%。
其三,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紧缺。
目前宁波市紧缺的旅游人才主要集中在应用技能型人才(如饭店服务人员、餐饮策划、小语种导游人员等)、新型旅游业态专业人才(如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大型会展活动管理服务人才、旅游项目策划服务人才等)和具有国际眼光,对国际旅游市场比较敏感的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如高级旅游营销人才、饭店高级职业经理人、旅行社高级人才等)。
[2]
其四,从旅游企业人才的需求来看,宁波市各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不够青睐,旅游企业大都愿意招收中职和大专学历的人才。
这反映了当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的问题突出,也表明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高等旅游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宁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旅游人才供给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
根据调研,宁波市大中专院校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选择在宁波工作。
目前,宁波市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20所,在校学生人数8700余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4所,在校生6280人;高等院校6所,在校生3000余人),已经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
[1]宁波高等院校目前开设旅游本科教育的仅有宁波大学、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高校。
笔者对宁波市三所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和分析情况如下。
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高校,是宁波市惟一的按重点本科招生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该校旅游管理专业近4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见表1。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于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宁波大学负责办学与管理,浙江省第一批进行国有民办高校体制改革试点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第三批次招生。
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近年来就业情况见表2。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创办于2001年6月,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浙江大学负责办学与管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第三批招生。
从表3中数据来看,虽然宁波市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90%以上,行业就业率也大都高于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行业就业率。
但是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行业就业呈现递减的趋势,而选择其它行业就业或者考研的人数比例是逐渐增长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统计采取的数据样本是这三个学校的初次就业情况,至于毕业生的二次就业情况,因为各种原因则难以统计。
实际情况是,不少毕业生选择在旅游行业就业后,选择跳槽的不在少数。
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最终选择在本行业就业的比例要大大低于一次就业的行业就业率。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宁愿暂时失业,也不愿到旅游行业工作,出现了企业人才短缺与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
1.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问题
一是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一些院校旅游专业的开设是跟风而上,没有完全考虑专业的定位和市场需求,在培养旅游行业何种类型人才方面明确不目标,以至于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后很难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需要。
二是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差,过分注重管理课程,而实际操作。
这使得许多学生虽然综合素质不错,可是职业素质不强。
三是师资(尤其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缺乏。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半路出家的多,新出校门的多,许多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最后在就业时选择在学校教书。
他们无论是在业务结构方面还是在业务水平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特别实践经验较为缺乏。
四是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实践时间较短,或流于形式。
部分院校没有像瑞士。
洛桑为代表的“前院后店式办学条件,也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训室,导致学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时,表现出眼高手低,不知从何下手。
2.旅游行业用人单位的原因
旅游企业或部门在招聘毕业生时显现较强的功利性和短期性,注重招聘需要有丰富旅游管理经验或从业经验的熟练工。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虽然缺少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具备较高的素质、专业水平和发展潜力。
而用人单位往往吝惜用人成本,缺少优胜劣汰的人才选拔机制,很难吸引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人才。
3.社会对服务性行业的偏见
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而服务行业就是伺候人的工作,从事服务业让人在心理上觉得低人一等。
加上社会、家长对旅游业的误解,认为旅游行业是青春行业,不适合长久干下去,导致了毕业生就业观念上出现了偏差,出现了一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不愿意在旅游行业就业的现象。
4.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不少大学生择业时过分注重在短期内有充分的晋升机会,有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旅游行业尤其是酒店业的通则就是要求管理者从服务员做起。
因此,大学生的愿望与旅游行业的行业特性就成为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也成为大学生不愿意从事旅游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次,我国旅游行业基层工作岗位待遇普遍较低,而不少毕业生对自身价值的判断过高,还没有认清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这一现实状况,或者碍于面子不肯选择低薪部门,这就必将导致了有业不就的现象。
另外,由于旅游行业的季节性和脆弱性等特征,部分毕业生对旅游行业的前景缺乏信心,从而不愿意选择在旅游行业就业。
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低的主要影响
高校培养旅游人才,学生选择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行业使用旅游人才,这三者本来可以处于一种大致的供需平衡状态。
可是现在许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却并不选择就进入旅游企业,这使得高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高校培养的人才进入其他企业,旅游行业又留下巨大的人才缺口,这对学校、学生、旅游行业三个方面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毕业之后,却并不选择进入旅游行业就业,四年大学生涯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将无法在未来的工作中完全体现出来。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许多旅游企业宁愿选择具有较强技能熟练度的专科或者中专学生,本科毕业生的相对优势也较小了。
拥有专业优势资源却无法在旅游行业中应用,这不得不说是对专业优势资源的浪费。
其次,高校旅游专业培养出专业的旅游人才,但是却不能为旅游行业服务,这使得高校的教育成果无法在旅游行业中体现其意义,甚至也是对学校本专业的教育水平的一种质疑。
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却不为社会所接受,这会让人们怀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存在是否有其必要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也会考虑是否进这个专业。
当然,事情并非绝对的,专业不对口现象的出现,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高校培养的多是些“宽口径人才”,除了能够适应本行业外,也能够适应其他行业,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高校本科教育的一种肯定。
另外,旅游专业的学生比之非旅游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旅游行业的运作流程与发展方向也更加熟悉。
因此在进入旅游企业之后,更容易融入其中,这对旅游企业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缺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入企业,还容易使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当然,事情不能一概而论,专业不对口现象的出现,从某个角度来说未尝不是个好现象,不同专业的人才对同一个事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旅游专业人才进入非旅游行业就业或者非旅游专业人才进入旅游行业更能激发一个行业的创造性。
五、解决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思路和对策
1.调整培养目标,优化专业方向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各高校应在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尽可能将本科生培养成为旅游行业所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提高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进入旅游企业就业的比例,以满足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现在,旅游市场对高级导游人才、旅游规划人才、市场销售人才、会展旅游人才、旅游商品开发人才、休闲度假和商务旅游开发人才等实用型人才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需求,因此专业细化将是一个趋势。
各个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来设置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做到实用性,超前性,结构的合理性。
宁波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开办之初,对地方旅游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不够,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色。
从近年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改革和创新力度,结合宁波大学地方性、综合性等特点,确立了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为目标的办学方针,对专业方向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在“平台+模块”的基础上形成了饭店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国际旅游等几大方向模块,加大了实践教学和外语教学的比例,增开了会展管理与服务、休闲学等新兴课程,取得了一定效果。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旅游学科是新兴学科,旅游专业在不同高校以不同的学科为依托而开设,大部分旅游院校专业师资尤其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缺乏。
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既要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优化职称结构为重点,又着力于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要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拓宽师资来源,从企业等实际部门中聘用师资,为学生开一些讲座或授课;增派访问学者,吸引留学生回国,从国外聘请师资。
第二要加强教师的科研应用性。
这是锻炼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师社会能力和社会地位的根本途径。
第三要增加教师的实践阅历,要创造条件使教师深入基层,深入企业。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走出一些旅游本科教育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不如专科生,理论不如研究生”的误区,需要构建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新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专业实践、毕业实习与提前就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
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和国内外著名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广泛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本着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等原则,与旅游企业合作建设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实践基地,并借鉴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尝试与著名国际饭店集团实施订单式培养教育。
二是确保本科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利用短学期、假期或者周末去旅游企业和利用大型节庆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实践,可以试行3+1(理论+实践)的学制(前3年主要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后1年主要在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写作)。
三是学生提前就业与毕业实习结合。
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的毕业实习时间往往很短,毕业实习往往容易走过场和流于形式。
为了使学生的毕业实习真正富有成效,并能将毕业实习和学生就业相结合,灵活运用寒暑假和短学期,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统一组织和布置,根据学生的意愿,分批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游 管理 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