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资料eb4fe157b8f67c1cfbd6b861.docx
- 文档编号:24419364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725.50KB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资料eb4fe157b8f67c1cfbd6b861.docx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资料eb4fe157b8f67c1cfbd6b86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资料eb4fe157b8f67c1cfbd6b861.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资料eb4fe157b8f67c1cfbd6b861
第一章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
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和工艺、配伍作用
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
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4、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
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
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6、Caco-2细胞模型----人小肠上皮细胞
7、微透析技术:
将一种具有透析作用且充满液体的微细探针置于生物体内,与探针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测定其内的化学物质含量。
可在麻醉或清醒的生物体上使用。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
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晶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
①、膜脂:
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类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
流动性、不对称性、半透性
2、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
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
被动转运:
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单纯扩散(passivediffusion)又称脂溶扩散,符合Fick’s扩散定律(一级速率过程)
被动转运
膜孔扩散(memberaneporetransport)
②、膜孔扩散
(1)定义:
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的水溶性或极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扩散。
(2)特点:
1)膜孔扩散的药物:
水、乙醇、尿素等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
③、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transport)
①.定义:
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载体媒介转运:
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②.促进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1)定义:
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顺浓度梯度扩散,且不消耗能量。
(2)特点:
1)促进扩散的药物:
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物。
2)吸收位置:
小肠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脑-血脊液屏障血液侧的细胞膜中。
单纯扩散与促进扩散的比较
单纯扩散
促进扩散
脂溶性药物
非脂溶性
不需要载体
需要载体
顺浓度梯度转运
顺浓度梯度转运
速度慢
速度快
③.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1).定义:
主动转运是指借助载体或酶促进系统的作用,药物逆浓度梯度转运。
(2).主动转运的药物:
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及一些有机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
(3)部位:
药物的主动转运主要在神经元、肾小管及肝细胞中进行。
(4).主动转运的特点:
1)逆浓度梯度2)耗能3)需载体4)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5)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
6)受代谢抑制剂影响7)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三)、膜动转运(membranemobiletransport)
膜动转运:
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胞饮(pinocytosis):
溶解物、液体
膜动转运
吞噬(phagocytosis):
大分子、颗粒状物
膜动转运的药物:
(1)入胞:
蛋白质、多肽、脂溶性维生素、甘油三酯和重金属等,对一般药物吸收的意义不大。
(2)出胞:
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
膜转运特点:
(1)不需要载体
(2)耗能(3)有部位特异性
4、pH-分配假说
pH-分配假说:
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pHE)和油/水分配系数。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未解离的越多,吸收越好)
弱酸性药物:
pKa-pH=lg(Cu/Ci)在酸性条件(ph 弱碱性药物: pKa-pH=lg(Ci/Cu)在碱性条件(ph>pka,多在小肠中),吸收较好 式中Cu,Ci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药物解离常数pKa、消化道pH的函数 5、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①、小肠是吸收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殊部位。 小肠中各种吸收机制均存在。 ②、一些弱酸性药物能在胃内吸收,尤其当给予溶液剂型时。 胃中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扩散。 ③、大部分运行至结肠的药物往往是缓释剂型、肠溶制剂或者高部位肠道中溶解不完全的残留部分。 直肠近肛门端是直肠给药剂型如栓剂和其它直肠给药剂型的良好吸收部位。 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胞饮作用。 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①、消化系统因素: 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②、循环系统因素: 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适合大分子或脂肪类药物,无肝首过效应) ③、疾病因素: 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 ④、P-糖蛋白(药物溢出泵),具有部位特异性 7、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答: ①、解离度和脂溶性; ②、溶出速度: 溶解度、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 ③、稳定性 8、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答: ①、剂型;②、处方(辅料、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相互作用);③、制备工艺 9、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如何提高各类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答: 1.Ⅰ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率均较大,药物的吸收通常很好,改善溶解度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 2.Ⅱ型药物溶解度较低,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可通过增加溶解度来改善药物的吸收 3.Ⅲ型药物渗透性较低,药物的跨膜转运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可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来增加药物的吸收 4.Ⅳ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药物的水溶性或脂溶性都是影响药物的透膜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溶解度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变化可改变药物的吸收特性,主动转运和P-gp药泵机制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10、简述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 答: 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1)制成盐类,弱酸性药物制成碱金属盐;弱碱性药物制成强酸盐 (2)制成无定型药物 (3)加入表面活性剂 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11、口服结肠迟释剂的几种类型及设计依据? 答: 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 设计依据——①、结肠液pH值最高(6.5-7.5或更高) ②、胃排空1-4h,小肠转运3-5h,口服后到达结肠约在5h左右 ③、结肠中含有丰富的菌群 ④、结肠为水分吸收主要区域,内容物粘度增加而使肠腔压力较大 第八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1、各种注射给药途径的特点? ①.静脉注射: 一般小于50mL;直接进入血循环,不存在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100%;存在“肺首过效应”。 途径: 上下腔静脉——心脏——肺(首过效应)——全身作用部位(动脉和组织器官) ②、肌内注射: 注射容量2—5mL;有吸收过程,药物以扩散及滤过两种方式转运,存在“肺首过效应”。 吸收较完全;吸收速率仅次于静脉注射,比静脉注射安全;比皮下注射刺激小。 应用广泛。 ③、皮下与皮内注射: 皮下1~2ml,吸收慢,可延长药效,多用于胰岛素 皮内注射0.1~0.2ml,吸收差,难以进入体循环,一般作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 4其他部位注射: 动脉内注射、腹腔内注射、鞘内注射 2、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淋巴液的流速: 水溶性大分子和油溶液 ✓按摩和热敷 ✓运动 (2)、药物理化性质 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分子量大小;分子量大的多经淋巴管吸收,分子量小经血管吸收 (3)、剂型因素 溶出速率: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剂 3、药物经皮肤转运的途径? 答: 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 (1)表皮途径(主要途径)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2)皮肤附属器途径(非主要)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渗透速度比表皮途径快。 (离子型及水溶性大分子药物) 药物扩散通过角质层的途径 (1)通过细胞间隙扩散(主要) 角质层细胞间隙是类脂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 极性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隙的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分子经由疏水区渗透。 (2)通过细胞膜扩散 致密交联的蛋白网状结构和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的规整排列结构均不利于药物扩散 4、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答: (一)生理因素: 年龄种族、用药部位、皮肤的水化作用 (二)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量>600难透过;脂溶性较大的易透过;分子型易透过 (三)透皮吸收促进剂 (四)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 11、例举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的主要途径 答: ①、静脉、肌肉注射: 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系统,因此亦不存在首过效应。 ②、口腔黏膜吸收: 口腔粘膜下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动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 一般可制成口腔粘膜贴片。 ③、经皮吸收: 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 ④、经鼻给药: 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 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 ⑤、经肺吸收: 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 ⑥、直肠给药: 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作用,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4cm给药。 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 第三章药物的分布 1、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 影响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质结合率有关。 再分布: 对于血流灌注速度快的组织(肝、肾),药物进入组织后会返回血液,进行再分布至中等灌流速度组织 药物蓄积: 药物对某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 2、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 ①定义: 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按照血浆中药物浓度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总量。 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状况。 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的常数。 ②Vd=D/C反映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 答: 药物+血浆蛋白,V<真实分布容积; 药物+组织蛋白,V>真实分布容积。 (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较慢)。 3、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分布有两步: 药物随血流转运——透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进入组织(透膜) (1)毛细管壁细胞通透性: 亲水性分子和大分子难透膜,故透膜为限速步骤,不同组织部位不同。 (2)血流速度: 亲脂性药物透膜快,故转运限速。 快(肺、肾)中(肝、心、脑、脾)慢(皮肤、肌肉) 4、药物蛋白结合率与药效 答: 药物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视为药物贮存形式,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饱和时可能发生毒副作用。 是引起表观分布容积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药理作用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 5、为什么弱碱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 答: 在血浆pH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性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 一般来说,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 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好的药物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 6、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 答: ①、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使血脑屏障暂时打开,增加药物入脑 ②、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引入亲脂性基团,制成前药,增加化合物脂溶性 ③、使用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乳酸等高分子材料,将药物装载制成纳米粒,可提高药物的脑内分布 ④、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性载体 ⑤、通过鼻腔途径给药,可以使药物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组织 第五章药物代谢 1、药物代谢对药理活性的影响: ✓代谢使药物失活,如普鲁卡因→水解成无效物 ✓代谢使药物活性,维拉帕米 ✓代谢使药物活性,如非拉西丁→对乙酰氨基酚 ✓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如前体药物→活性成分 ✓代谢使药理作用改变,如可待因(镇咳)→吗啡(镇痛) ✓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如异烟肼→乙酰肼 2、首过效应(first-pasteffect): 指药物被吸收至体循环之前,发生代谢而失活的现象。 (胃肠道、肝、肺) 3、药物代谢类别 Ø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脂溶性药物→极性基团 Ø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极性基团+体内内源性物质→结合物 葡萄糖醛酸结合(最重要的结合反应)、硫酸结合、乙酰化和甲基化反应(其代谢产物极性小,难排除,肾结石) 3、肝提取率: 式中CA和CV分别代表进出肝脏的血中药物浓度。 ER是指药物通过肝脏从门静脉血清除的分数。 4、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 简述它们的作用。 答: 代谢酶常分为微粒体系酶和非微粒体系酶二大类 (1)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 微粒体酶系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的亲脂性膜上。 其中最重要的一族氧化酶,被称为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称为单加氧酶CYP450。 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类型极为广泛,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 (2)非微粒体酶系: 非微粒体酶在肝脏、血浆、肾、肠粘膜及其他组织中均有存在,在体内除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外的其他缩合,以及某些氧化、还原及水解(除酰胺键外)反应均为该酶系所催化。 通常凡是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都有这组酶系代谢。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答: 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②、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③、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④、酶抑制和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⑤、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第五章药物排泄 1、药物肾排泄的三种机制 答: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 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 通透性——分子量<2000容易滤过;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不能滤过;负电荷药物不能滤过。 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 每分钟滤过血浆容积,多用肌酐清除率来测定。 3、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 答: ①、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自尿中排泄量小。 ②、尿pH值和药物的pKa: 弱酸类药物,pH升高增加解离程度,重吸收减少,如苯巴比妥(酸性)中毒可通过碱化尿液来解毒。 对于强碱性药物,在任何尿pH范围内均呈解离状态,几乎不被重吸收,其肾清除率也不受尿pH值得影响且常较高。 ③、尿量: 尿量增加,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 4、肾小管主动分泌的特征 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不影响肾小管分泌速度 5、肾清除率(renalclearanceCLr) 肾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多少体积血浆中的药物。 CLr=U*V/C=Q*ER U尿中药物浓度,V每分钟尿量,Q肝血流量 6、胆汁排泄药物要求 分子量300~5000,要求具有较强的极性基团(如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7、肝肠循环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enterohepaticcycle) 答: 肠肝循环是指由胆汁排泄到小肠中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又被重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意义——较大药量反复进行肠肝循环可延长半衰期和药效; 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贮留时间长,某些药物血药浓度形成双吸收峰。 第二章 一、单选 1、下列成分不是细胞膜组成成分的是 A、脂肪B、蛋白质C、磷脂D、糖类 2、下列属于生理因素的是 A、物理化学性质B、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 C、制剂处方及工艺D、生理和病理条件差异 3、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B、小肠C、大肠D、均是 4、各类食物中,()的胃排空速率最快 A、糖B、蛋白质C、脂肪D、均一样 5、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a-Ph= A、lg(Ci/Cu)B、lg(Ci*Cu)C、lg(Ci-Cu)D、lg(Ci+Cu) 6、下列()可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 A、粒子大小B、多晶型C、溶剂化物D、均是 7、胞饮作用的特点 A、有部位特异性B、无需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E、无部位特异性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的科学 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 C、主动转运是一些生命必须的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 D、被动扩散不需要载体参与 E、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称为胞饮 9、下列哪条不是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B、有部位特异性C、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运 D、不需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 10、下列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征 A、消耗能量B、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 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状态 11、下列哪条不是促进扩散的特征 A、不消耗能量B、有结构特异性要求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 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状态 12、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 A、脂肪性食物能增加难溶药物的吸收 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 C、一些情况下,弱碱性食物在胃中容易吸收 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增快 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通过细胞膜 13、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B、离子大小C、多晶型 D、解离常数E、胃排空速率 14、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胃肠液成分和性质B、胃肠道蠕动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E、胃排空速率 15、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 16、对于同一药物,吸收最快的是 A、片剂B、软膏剂C、溶液剂D、混悬剂 17、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哪项表示 A、Noyes-Whitney方程B、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C、Ficks定律D、Higuchi方程 18、下列属于剂型因素的是 A、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B、制剂处方及工艺 C、A、B均是D、A、B均不是 19、可作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部位是 A、十二指肠B、盲肠C、结肠D、直肠 20、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的吸收速度 A、胃B、小肠C、大肠D、均不是 21、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性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A、25/1B、1/25C、1D、无法计算 22、多晶型中以()有利于制剂的制备,因为其溶解度、稳定性较适宜 A、稳定性B、亚稳定性C、不稳定型D、A、B、C均不是 23、下列属于生理因素的是 A、种族差异B、性别差异C、遗传因素差异D、均是 24、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是 A、小肠B、盲肠C、结肠D、直肠 25、消化道分泌的pH一般能影响药物的()吸收 A、被动扩散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 26、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状态 A、漏槽B、动态平衡C、均是D、均不是 27、消化液中的()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A、胆盐B、酶类C、粘蛋白D、糖 28、漏槽条件下,药物的溶出方程为 A、dC/dt=kSCsB、dC/dt=kS/CsC、dC/dt=k/SCsD、dC/dt=kCs 29、膜孔转运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A、脂溶性大分子B、水溶性小分子C、水溶性大分子 D、带正电荷的蛋白质E、带负电荷的蛋白质 30、在溶媒化合物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顺序为 A、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B、无水物<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 C、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水合物D、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媒化物 31、淋巴系统对()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A、脂溶性大分子B、水溶性药物C、大分子药物D、小分子药物 32、弱酸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 A、随pH增加而增加B、随pH减少而增加C、与pH无关D、视具体情况而定 33、pH-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 A、FicksB、Noyes-WhitneyC、Henderson-HasselbalchD、Stocks 34、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 A、该药在肠道中的非解离性比例大B、该药的脂溶性增加 C、肠蠕动快D、小肠的有效面积大E、该药在胃中不稳定 35、用减少药物粒度的方法来改善吸收,仅在()情况下有意义 A、吸收过程的机制为主动转运B、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C、药物在碱性介质中较难溶解D、药物对组织刺激性较大 E、药物在胃肠道内稳定性差 36、如果药物溶出剂型比固定剂型好,则 A、固定剂型不崩解B、说明溶液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药剂学 药物 动力学 考试 资料 eb4fe157b8f67c1cfbd6b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