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空间的演进与拓展.docx
- 文档编号:24418871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3.37KB
青岛城市空间的演进与拓展.docx
《青岛城市空间的演进与拓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城市空间的演进与拓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城市空间的演进与拓展
4.青岛海湾型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
一个城市景观特色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景观特色作为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资产,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对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
青岛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传统的发展空间已经饱和,2007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战略。
当下的青岛,处于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的关键时期,未来的大青岛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这是在这关键时期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此笔者从文化的角度提出青岛塑造海湾型城市景观特色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4.1从全球区域的视野塑造青岛海湾型城市景观特色
2007年10月4日至8日,世界最美海湾组织第四次全体大会暨世界最美海湾组织十周年纪念在巴西圣卡塔琳娜州玫瑰海湾举行。
此次会议上,青岛海湾以其整体的优美和“高质量”获得与会者认可,成为第一个来自中国的“世界最美海湾”,与巴西玫瑰湾、法国波尔多海湾、美国旧金山湾等分布于世界五大洲的29处海湾共享“世界最美海湾”美名。
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制约,青岛处于一面为陆、三面环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以低山丘陵为主,城市的东部和北部有群山作为屏障,其中信号山、小鱼山、青岛山等散落城市之中,海边有胶州湾、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和太平湾,并有多处伸向大海的岬角和半岛作拱卫,平坦的海滨和迂回的海岸线为城市的特色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青岛山、海、城相互依傍,浑然一体,山、海、城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向海湾型城市空间转变的今天,青岛应以从全球海湾型城市这一区域的视野对其城市景观塑造进行定位和思考,利用其独特的地域自然、文化条件,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海湾型城市。
4.2重新审视青岛殖民统治这一特殊历史文化
青岛作为曾受多国殖民统治的城市,其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从青岛城市形态、整体景观规划、道路系统方面都体现了当时现代城市理论的萌芽,形成特色鲜明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景观特色风貌。
可以说青岛是现代城市理论的实验场,现在看来这对于青岛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青岛整体景观布局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引入了霍华德“花园城市”的理论,把城市的中心区设为花园,居住区引入“宽阔的绿化带”、工业仓库地带布置在城市的外环,自然审美体现其中。
如德国人在规划中把市区内各山头保留下来,直接引入青岛的城市设计中,在道路景观设计方面,则引用欧洲城市设计的布局方式,采用对景或借景的手法,将重要建筑物置于放射性道路端点或者节点,起到对景效果。
如江苏路以小青岛为对景、沂水路以信号山为对景、平原路对基督教堂等。
由于特殊的殖民文化,青岛的建筑形式形成多种多样的风格,获得建筑博览会之称。
据不完全统计,青岛的建筑有20多个国家的风格,除中国古典建筑外,古希腊古罗马柱廊式建筑、西欧哥特式建筑、欧洲古堡式建筑、巴罗克建筑、法国现代建筑、庭院别墅式建筑以及日本建筑等都有分布。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其自身的历史价值,而且在它所在的辖区内起着不可估量的主导作用,它们所形成的街坊、街道、庭院空间维系着人们的情感,它们所提供的尺度宜人、富有质感的场所使人们对环境有强烈的“归属感”等等,它们已经成为城市记忆和城市形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4.3重视传统地域文化的挖掘
追溯一个城市在其发展历史中的文化渊源和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寻觅到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核,还可使城市精神植根于丰厚的文化土壤中,进而提升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涵。
青岛文化的渊源来自于儒家与道家文化,在发展中更多地融入了海洋文化、现代文化、异国文化和移民文化。
青岛文化具有源的双重性和流的多样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四精神,五四文化传统与齐鲁文化、海洋文化和殖民文化的融洽,形成了青岛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儒家与道家思想从源头上影响着青岛文化的形成。
海洋文化、异国文化与移民文化作为青岛文化的支脉,在青岛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文化成分相互交融,经过长期的融合与积淀,最后达到了青岛文化源流与支脉的水乳交融。
绵绵不绝的文化交流形成青岛儒、道、释,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中、西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独特文化格局。
从历史上看,青岛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她从诞生那天起,就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影响,较少传统文化的束缚。
青岛有齐鲁文化深厚的底蕴和优良传统,又有外国文化的冲击和融合。
这就使青岛这座城市更具开放性、兼容性,也逐渐培养形成了较强的创新意识。
4.4创新青岛城市文化,塑造城市新景观
青岛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从开埠到现在不过百余年而已,尽管创造出许多物质财富,但文化传统却显得单薄。
青岛应当尽快打造出具有较深文化底蕴和体现鲜明时代特色的城市文化,既要吸收悠久的齐鲁文化中至今仍具有生命活力的精华,又要吸收现代工业文明尤其是知识社会中所展现的新思维,形成具有突出特色的城市文化,如青岛海尔、青岛啤酒、双星、海信、澳柯玛等全国名牌企业相继崛起,使青岛的名牌企业,成为凝聚先进企业文化理念,构成城市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
唯此才创新青岛城市文化,塑造城市新景观。
青岛城市空间的演进与拓展
-滨海公路将引领城市向滨海区域有序拓展
马清(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摘要:
发展中的中国城市面临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城市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载体,无疑是构成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青岛百年发展为背景,描述和总结城市产生、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分析城市空间拓展的动力与机理,结合近期编制的城市发展规划,提出青岛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框架,重点阐明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城市文脉、城市特色、城市内外部的发展条件等方面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滨海公路对未来城市空间向滨海区域有序拓展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
城市空间 拓展 历史与未来 滨海公路
青岛市依托近现代的发展过程和特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它还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一、依托规划逐步形成
青岛原为默默无闻的小渔村,1891年,清朝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建制开始。
1898年,德国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胶澳沦为殖民地。
1900年,德国殖民政府编制最初的《青岛城市规划》。
当时城市建设区域选址于主城区西南角,西临胶州湾,具有良好的建设港口的条件;南邻黄海,有优美的海湾岬角,礁石和沙滩岸线相间,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
德人在青岛修建了港口和铁路,规划建设了前海一带的别墅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业区、青岛路一带办公区等,配套建设了城市道路、市政基础设施。
1910年德国殖民政府制定了《青岛市区扩张规划》。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第一次占领青岛,城市建设基本按照德人规划进行建设,1922年南京国民政府收回了青岛主权后,于1935年由青岛市工务局制定了《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规划城市空间沿胶济铁路方向发展,城市也逐步向南北长、东西短的带形城市方向发展。
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于1940年由日本在青的兴亚院青岛都市计划事务所编制了《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母市计划设定纲要》,把沿胶济铁路周边区域规划为工业仓储区,南部地区为居住商业区,同时还作出了东扩的规划。
解放后,于1950年市政府编制了《青岛都市计划纲要(初稿)》、1956年编制了《青岛市发展远景轮廓的估计》、1957年《青岛市初步规划》和1960年编制了历史第一个《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直至改革开放前,城市空间没有明显的变化,发展相对缓慢。
1981年编制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于1984年经国务院审批,确定了200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15万人,用地规模为115平方公里;城市分为南、中、北三个组团。
1989年青岛市政府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增加了东组团和胶州湾西岸的西组团,城市空间由原来的带形向环绕胶州湾方向发展。
九十年代初期,青岛市行政中心东迁,拉开了东部建设的序幕,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前湾港优良的建港条件迅速发展,为城市规划确定的空间架构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支撑。
1995年编制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确定的城市布局为“两点一环”,即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区域形成发展组团环。
至此城市跳出原有的发展空间,形成了组团式的发展格局。
二、沿滨海区域和交通轴线,是城市空间的拓展主导方向
从青岛发展的过程分析,城市空间的拓展方向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首先是围绕滨海区域展开,第二是沿交通干线发展。
城市依海而建,港口是城市产生的先导因素,随后沿胶州湾东岸和胶济铁路向北发展形成带型;八十年代为利用前湾港良好的建港条件,发展港口运输和贸易,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最近青岛市政府已将西海岸作为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其标志是将青岛港外贸货物运输由原来位于主城的大港区迁移到位于西海岸的前湾港区,城市形成环绕胶州湾发展的态势,1994年环胶州湾公路的建成,大大缩短了青黄之间和环湾区域的时空距离,环胶州湾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红岛、河套、上马、棘洪滩、营海、红石崖六个相对集中的发展组团。
与此同时,城市东部区域依托优越的滨海自然条件和资源,成为城市新行政办公旅游商务商贸的中心,城市沿香港路、东海路自西向东展开,滨海区域成为城市东扩的首选区域,东部区域的发展不仅适应了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为旧城区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奠定了基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历史风貌得以较好的保留与城市空间的跳跃式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三、开放给城市空间带来跳跃式发展
青岛城市城市空间与城市的开放度关系密切,青岛城市空间的重大突破均来自于开放,殖民地统治,虽然是对国家主权的践踏和民族的耻辱,但是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生机,港口、铁路和城市基础设施在殖民地统治时期发展相对较快,以近现代工业为标志的城市文明得以迅速发展,以资源为导向的空间布局合理展开,城市功能进一步明确和强化。
四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城市空间基本维持在原有带形的格局下,除城市向外适当延伸外,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是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东西两翼展开,环绕胶州湾发展态势的端倪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青岛的城市地位要求未来城市空间做大、做强、做优、做美
青岛未来的城市定位主要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发挥港口优势,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第二是承接日韩的产业转移,成为东北亚新的制造业基地中心;第三是依托山东省及沿黄流域广大的腹地,发展成为东部沿海的经济中心,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城市。
要实现这样的战略定位就要求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城市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青岛市域乃至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一体化发展。
从山东半岛区域的整体出发,将主要形成青岛--济南城市连绵带和青岛--烟台城市连绵带,两条带分布济青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和若干条、纵向高速公路与之相衔接;同时在两条带上还有胶济铁路和国家沿海铁路大通道的组成部分兰烟铁路,可谓交通引导型的城市连绵带。
利用优越的交通条件,发展以物资集散为特征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应为首选;青岛市域范围内结合城镇分布和交通网络分布,将形成三条以制造业为主体功能的发展轴线,即胶州--平度发展轴、即墨--莱西发展轴、黄岛--胶南发展轴。
青岛是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气候条件,是我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滨海区域的资源,是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青岛拥有730公里长的海岸线,由“一湾(胶州湾)、两翼(胶州湾东西两翼)”组成,沿岸线分布有崂山、大珠山、小珠山等生态空间和地势平坦适宜进行建设的区域,两者相间分布,适合组团式发展模式。
滨海公路沿线城市组团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
与滨海自然景观资源紧密相关的产业,如旅游度假、房地产以及相关的服务业;能够利用海滨环境的吸引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产业,如高等院校、科教园区和围绕这些园区的研发基地及相关产业;结合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如海洋生物科技和培育基地等;与港口密切相关的物流和临港工业。
五、滨海公路是支撑城市滨海空间有序拓展的轴线
滨海公路全长280公里,串联了青岛市滨海“一湾两翼”区域,其规划定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
1、滨海公路是城市空间向两翼地区扩展的主轴线
彰显青岛滨海发展战略,逐步形成由滨海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市发展组团组成的带状滨海城市,滨海公路的建设将成为城市滨海发展的主线,通过交通先导(TOD)的原则, 串联城市滨海发展空间,从时间和空间上拉近滨海发展组团与中心城区的距离,促使城市线性、组团化的发展。
2、滨海公路是连接中心城区与滨海城市组团的主通道
滨海公路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起到连接中心城区和滨海空间的作用,城市过境交通主要由青威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组成的快速交通走廊承担,从城市外围切过,由此构成两个层次功能明确的交通走廊。
3、滨海公路沿线是青岛市滨海特色产业发展带
青岛市发展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滨海区域依靠其优越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吸引力,将成为承载城市特色产业的主要区域。
4、滨海公路是青岛滨海旅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滨海公路及其观光支线的的建设,将沿海重要的风景区串联起来,形成连续的旅游线路,扩展了青岛市滨海旅游空间,充分展现了青岛市优美的滨海岸线。
5、滨海公路是城市滨海区域的一条生态大道
通过滨海公路的建设,将滨海地区的保护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中来,并在公路沿线大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将有利于青岛市滨海生态系统的完善。
6、滨海公路沿线是城市形象的体现区
滨海公路一线串联了青岛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核心,成为一条展现青岛市城市风貌特色的游线,滨海公路沿线将成为青岛未来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区,沿滨海公路穿越不同城市地区,就如同在阅读一本城市发展的历史书。
7、滨海公路为滨海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条件
沿线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风景资源,通过滨海公路,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同时也避免了低水平的开发建设活动。
从城市空间的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出青岛是沿滨海岸线和交通轴线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属典型的交通引导型滨海城市。
依港建市、依港兴市、沿胶济铁路形成带型、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带动城市环湾发展,未来滨海公路必将引领城市向滨海区域有序拓展。
青岛市滨海地区城市设计成果解读
1 概况
青岛市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城市地处胶东半岛南部,面向黄海,中间环抱胶州湾,胶州湾东岸为青岛主城(包括市内六区),胶州湾西岸为黄岛区。
行政辖市内七区及郊区五市。
本文涉及的滨海地区是指青岛南部海滨地区,西起团岛东至崂山区石老人。
城市东有崂山、西有小珠山,市区内丘陵起伏,山峦叠翠。
城市海岸线蜿蜒绵长,海岸线长约730km,拥有良好的天然建港条件。
市区南部海岸礁石、岬角、海湾、沙滩遍布其中,近海岛屿与滨海挺拔峻秀的高山隔海相望,形成了旅游价值较高的自然景观。
在城市所依托的这条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的人文景观与遗址,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载体。
城市建城之始就编制了总体规划,这也使青岛有别于国内其他历史形成的城市。
由于城市发展的前半叶处于德、日殖民统治时期,所以青岛老城区南部海滨地区初期是按照殖民统治者意志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具有浓郁的异国文化风情,带有明显的欧洲滨海城市功能设置特点。
老城南部海滨现已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区内城市设计讲究背山面海开放式格局,结合自然特,叔合理分区,优化利用滨海岸线,建筑依山就势与自然有机融合,道路顺应地势自由式布置,线型灵活,体现了与山、海的呼应,形成了青岛所特有的“山、海、城”相得益彰的城市风貌。
1992年青岛市行政中心东移,带动了东部新区的建设高潮,新区的开发建设使青岛老城区城市风貌得到了保护,沿海岸线发展的新区亦有了充足的伸展空间。
新区滨海地区成为青岛市新的行政商务中心。
新区滨海地区的城市设计在发展老城区城市设计特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制定城市设计框架,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布置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城市竖向轮廓,研究城市道路和绿地系统,使新区滨海城市景观与老城区滨海城市景观形成新旧融合、与城市发展轴线相一致的丰富轮廓线。
2 区域、通道、节点、标志物
凯文·林奇曾说:
组成城市意象的元素是通道、边缘、区域、节点与标志物。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重叠、相互引申的。
青岛滨海地区城市设计可以从区域、通道、节点、标志物四方面来认识和评价。
2.1区域
依托城市发展轴线,青岛滨海地区分为两大区域:
老城区、新区。
老城区自西向东沿海岸线分布着青岛市七个历史文化保护区,集中了大量历史优秀建筑和文化遗址。
该地区多为低山和丘陵,地形复杂。
利用地形是城市设计的特色之一。
区域交通干道的分布和道路网的布置,都结合地形、利用地形,在道路选线、道路线形和道路纵横断面的设计上都充分考虑了降低坡度、联系便捷、与建筑物结合、与海结合、建筑物高度与道路宽度的比例等。
如观海一路、观海二路等。
道路尽端和转折点上都有良好的对景。
如青岛路以胶澳总督府为对景;中山路以栈桥为对景;江苏路、大学路以小青岛为对景等。
地形的利用还体现在城市排水上,利用山地道路的自然坡度,因势利导,设暗渠或管道。
在街坊规划、建筑群体和单体建筑设计上,因地制宜,在实用、经济和美观上创造出比平地更好的效果。
建筑物的布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利用踏步甬道垂直相通,建筑物和道路与地形的结合非常合理(图1)。
利用地形起伏、道路曲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位置,布置一些比较重要的公共建筑,丰富城市景观,也是城市设计的特点之一。
如天主教堂、公安局、胶澳总督府等。
沿海岸线分布的山体如小鱼山、信号山等在许多道路上都可以看到,人行道上多处能看到山景,增加了山城的城市风貌。
建筑石材及围墙、挡土墙、台阶大门等也是城市设计的特点。
以沿海岸线分布的别墅建筑群、休疗养建筑群、办公建筑群等为主体,以远处隐约可见的天主教堂为依托,组成了优美的海滨轮廓线,是青岛城市建设文化的宝贵遗产。
新区滨海地区是青岛市新的中心区,在总体规划的过程中从整体上制定了城市设计框架,用地布局上充分考虑了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有空间,建筑布局上借鉴老城区城市设计善于利用地形的特点,注重空间疏密有致及对城市开敞空间的处理。
城市设计的重点在行政商务中心区、东海路。
行政商务中心区以市政府为中心布置了高层建筑群,强调公共空间如广场及绿地景观系统的组织;香港路是临海的第二条道路,是行政商务区内的主要交通干道,两侧以商务、办公建筑为主,每一个单体建筑都在位置和外形上寻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保持滨海城市特色。
由于城市设计框架为单体建筑开发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两侧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建筑空间丰富多彩,成为新区的一条景观路。
东海路是临海的第一条道路,西起八大关风景区,东至崂山石老人风景区,是老城区海滨游览线的延伸,是连接新、老市区的海滨旅游大道,集旅游、商贸、休憩、居住、交通为一体(图2、图3)。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创造高品位的城市滨水空间。
城市设计特点是突出海滨特色,发挥环境优势,将园林、建筑、雕塑、道路、市政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城市视觉形象,注重各地段的有机结合;突出绿化雕塑广场的布置,以五四广场和青岛雕塑园为重点,布置了总面积约18万m2的11处雕塑园区,雕塑以中华文明和海之情为主题,分为标志性雕塑、主题雕塑、名人雕塑、对景点雕塑共100座(图4)。
2.2 通道
新、旧脱开的总体布局结构,有效地保护了老城、控制发展了新区,沿滨海一线可以领会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加上山、沙滩、礁石、岬角、港湾、岛屿等自然诸要素的巧妙配合,使沿海岸线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成为市民感受自然、体会文化、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场所。
前海景观步行道的建设更为人们提供了最佳的滨海观光场所。
它是一条靠海以步行为主要特色的旅游线路,西起团岛,东至崂山区石老人,将新、老市区滨海景观区和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全长35.5krn,宽度为3至5mo前海景观步行道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创造高品位的城市滨水空间,强化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旅游产业环境。
平面布局结合不同地段岸线的自然条件,修筑不同特色的步行道,如在人工驳岸上的步行道采用花岗岩或砖材铺装;在礁石或沙滩外侧岸线采用木质铺装;局部地段考虑少量的鹅卵石健身路面及其他铺装材料。
交通组织保障前海景观步行道的通畅;保障前海景观步行道与机动车游览线路联系通畅;既保障人车分离,又要游人步行与机动车旅游系统换乘方便。
绿化环境设计以自然海湾为依托,突出滨海特色,尊重地形与自然相融合。
开敞空间组织利用人流集散较集中的地方和主要视线节点处,适当扩大步行道宽度,提供方便自如的驻留空间,带来更好的观赏角度。
公共设施的布置与景观区相互结合,合理配置停车场和其他旅游服务设施。
城市轮廓线观赏组织分陆上和海上,陆上观赏选择了多处最佳观赏地点(图5、图6)。
2.3节点
青岛南部海岸线集中了内容丰富的景观节点,这些节点留住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自西向东有团岛湾景观节点、栈桥景观节点、海军博物馆景观节点、汇泉湾景观节点、汇泉角景观节点、太平角景观节点、五四广场景观节点、燕儿岛奥运比赛基地景观节点、青岛大剧院景观节点、雕塑园景观节点、石老人公园景观节点等。
其中,团岛湾景观节点以汽船航运参观为主,包括团岛灯塔、中苑海上广场、八大峡公园。
栈桥景观节点有迂回曲折的礁石岸线、海水浴场,海岸线上集中了许多历史优秀建筑,山海城相融合的城市风貌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民俗博物馆、栈桥展览馆,丰富了该节点的文化内涵。
海军博物馆景观节点集中了小青岛、海军博物馆、水族馆、海产博物馆、海底世界等景点,成为人们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的重要场所。
汇泉广场景观节点以体育健身、旅游休闲为主要职能,城市设计突出融海特点,突出体育休闲健身功能,通过调整南海路的交通功能,将阻隔海水浴场和广场联系的繁忙的过境交通从滨海区转移出去;通过拆除山东省外贸会展综合楼,改造第一海水浴场更衣室(利用地形将其做成半地下),打通广场观海视廊,将山、海、活动空间利用景观轴线联系起来;保留现有的体育场、体育馆,增加户外公共体育运动设施,将这些设施和广场融为一体,改善城市视觉景观;通过海水浴场的改造,整治沙滩,扩大沙滩面积,延长沙滩长度,改善浴场的整体环境,提高浴场的环境容量;滨海步行通道在这里与广场、浴场紧密结合(图7)。
2.4标志物
纵观青岛的海滨城市风貌;反映了城市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城市功能的城市建设特点,老城区的风貌反映了青岛建制至德、日侵占青岛的历史,东部新区的城市风貌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的历史。
在滨海地区城市设计框架中,老城区将栈桥作为青岛的标志物,五四广场作为新区的标志性地段。
13 总结
青岛市的城市起源和发展与海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靠海港资源创立并发展起来,城市空间形态依托滨海自然形态形成。
自1900年编制青岛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城市设计思想就一直贯穿在城市规划的每一个阶段。
无论是老城区还是新区,城市设计有以下共同特点:
(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2)突出整体性和滨海特色。
在每一个层次的城市规划中,把整体性和滨海特色作为规划的原则,并注重上位规划与下位规划间的延续。
比较系统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形成特有的山、海、城相融合的城市风貌的保证。
(3)尊重自然地形地貌特点,保护地形地貌,创造城市特色。
体现在道路的设计、建筑的布置、城市公共空间的组织、绿地系统的组织等方面。
(4)尊重历史文脉的延续,保护历史优秀建筑和文化遗址。
(5)重视滨海视线、山体视线的开敞与通透,景观的组织与设计注重对景点的使用。
(6)重视滨海地区的交通组织。
将交通主干道布置在滨海第二条道路,靠海布置旅游路和步行道,注重垂直于海岸线道路的交通组织。
(7)重视滨海公共空间的组织。
保证滨海地带的共享性,增强滨海空间的观赏性、亲水性、可游性、可达性和历史文化内涵。
青岛滨海地区城市发展与规划实践
潘丽珍
【摘要】本文分析了青岛市城市空间发展与滨海自然形态的关系,对青岛市城市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岛 城市 空间 演进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