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工程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4418617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1.87KB
农业生态工程习题.docx
《农业生态工程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工程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生态工程习题
绪论
一.什么是生态工程和农业生态工程(概念)
生态工程是利用生态工程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和功能协调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分层多级利用的物质生产工艺系统。
农业生态工程(Agro-EcologicalEngineering)是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共生,系统内多种组分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地球化学循环的规律,实现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与转化,从而设计与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高效、高生产力功能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所涉及的工程理论、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
二.无公害、绿色与有机农业的区别(概念)三者之间的定位、消费层、发展与认证方式有何不同
定位
消费层面
发展
认证方式
无公害农产品
解决基本安全问题
大众消费
政府推进、公益性的
产地和产品相结合
绿色食品
发达国家质量安全水平
高收入人群及出口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
质量认证和商标管理
有机食品
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不以安全为取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国际市场
中介行为、市场运作
一年一认证
无公害:
1.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由无公害蔬菜扩展而来。
2.最基本的要求是:
优质、营养、无污染。
绿色食品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储藏和运输标准。
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
有机农业是指在作物种植与畜禽养殖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家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利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平衡,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
三、.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和目标
意义:
1、发展有机农业将有助于解决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2、发展有机农业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
3、有助于提高劳动就业率,帮助小规模的农户持续发展
4、可向社会提供优质、美味、营养丰富的安全食品,满足人们的需要
5、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持续性
目标:
1、环境目标
2、健康目标
3、经济目标
4、社会公正目标
四.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和生态农业有何不同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比较
1、时代背景不同
2、科学基础不同
3、生产条件不同
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的比较
西方国家的生态农业就是有机农业的另一种叫法,等同于有机农业
我国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与有机农业相比,对常规农业技术如农药、化肥、基因工程品种等不特意限制,没有一定的标准,但其涉及的内容与范围较有机农业更广,其生产模式更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整体生产力,并正在朝着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中国农业生态工程与西方农业生态工程有何相同与不同点
项目
欧美
中国
背景
经济及科学技术发达,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
经济及科学技术正在发展中,生态危同表现在人口众多、资源破坏、能源不足、食物不充裕和环境污染多方面
理论基础
生态学、生态控制论为主,自然基础学科相辅
生态学、生态控制论为主,自然应用技术和社会科学相辅
对象
自然生态系统或重建生态系统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目的
环境保护,偶兼经济效益
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
设计原理
自我设计,辅以人为干预
按预期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目的及规律,人为干预为主
技术路线
主要调控强制函数
主要通过生态工艺调控系统内结构功能
能源
太阳以为主,辅以化石燃料或电能及很少人力
太阳能为主,辅以人为及较少化石燃料或电耗
再生循环
可采用
绝对需要
商品生产
通常无
农、林、渔、畜禽产品及一些轻工原料
生物多样性
单纯
复杂
价值
美化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少无或市场价值
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产商品,废物充分利用,环境保护
六.农业生态工程分为哪些类型环境保护型农业生态工程又分为哪些类型
按自然地理条件分:
平原型、山地丘陵型、内陆水域型等。
按主产品或主要产业类型分:
专业型
综合型:
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型、农林牧型、林农牧型
农渔型、农副型等。
环境保护型农业生态工程分类:
第一,无(或少)废弃物农业生态工程。
第二,分层多级利用废物农业生态工程。
第三,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废物循环、再生系统。
如桑基鱼塘生态工程。
第四,污水自净与利用生态工程。
第五,城乡(或工、农、副、牧、渔)复合生态工程。
第六,以退化土地(如水土流失、沙化等)治理为中心的农业生态工程。
第二章
一、农业生态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1促进农业生态工程战路的实施
2利于地域农业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保护
3利于合理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二、农业生态工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
指导思想:
是协调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增值,平衡生物与环境关系、输入与输出关系,优化农业生产的效益,因此能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
技术路线:
是着重调控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优化组合,提高系统本身的迁移、转化、再生一些物质和能量的能力,以及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自净作用及环境容量,充分发挥物质生产潜力,尽量利用时间、空间、营养生态位,提高整体的综合效益。
三、农业生态工程设计的原则
1实现结构合理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2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3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原则
4动态调控的原则
5人工合理调控和技术集成原则
6依据系统的综合性,建设高效复合的生态系统的原则
四、农业生态工程设计的内涵及设计层次
内涵:
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品与商品内涵;
资源利用为基础的产业内涵;
自然生产条件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内涵。
层次:
第一级: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包括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工商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农商模式等。
第二级:
农林牧副渔加工业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它是大农业为主的种养加层次联结模式。
第三级:
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它是农、林、牧、渔层次联结的农业生态工程建设模式。
第四级:
专业经营与综合经营型经济子系统,即农田、畜牧、水产、养殖子系统。
第五级:
产品生产系统,它是空间、时间及物种的不同组合模式。
五、农业生态工程设计的程序及内容
设计程序:
1确定系统的规模和等级
2系统诊断与分区
3方案设计
4设计方案的评估与选择
六、农业生态工程设计的技术体系
1加环技术生产环
增益环
减耗环
加工环
复合环
解链
2延链技术延链即通过增加或替换一种或几种环节,将原来已有的生产链条进一步延伸,使之在产品品种和效益等方面均能获得良好回报的过程。
3接口技术
七、农业生态工程的结构组成
1结构元、它是构成系统的基本结构单元,是完成系统功能的基本组分。
2结构链、不同结构元通过一定方式连接而成的链状结构即为结构链。
3结构网、它是多条结构链通过一定耦合方式形成的网络关系,是系统结构的高级形式和较完整形式。
八、农业生态工程的结构原理
1结构多样性原理
(1)结构多元性①决策过程的多样性;
②资金多样性;
③资源多样性。
(2)结构链和结构网的多样性:
2结构主导性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成分,从其在系统中的地位、功能和其对系统影响等多方面带动或制约着系统的发展。
系统的这种结构特性就称为结构的主导性。
主导组分主导链主导网络
3结构开放性原理两种内涵:
系统的开拓能力,即系统在大环境中的竞争能力,或者说是系统与外部的联结程度;
系统的适应能力,即系统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改变自身生存和发展策略的能力。
4结构的自主度自主度是系统依赖自身反馈机制形成的有序结构的能力,自主性是系统稳定的基础
5系统的结构和可持续之间的关系
九、农业生态工程的功能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不是为了提高某一环节的生产能力,而是提高整个生态系统整体的生产效益)
2互惠共生原理
3自适应性原理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状态如何,一方面取决于人工塑造的结构是否成功,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其本身生物学过程的机能作用,应设法释放与调动其本身的自适应能力。
4效益协调原理(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生态系统,应该注意各方面效益的协调)
十、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理论和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技术进步概念:
技术进步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是指新技术从被创造到生产、应用和广泛推广的过程,从而使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第三章
一、.农业生态工程模式按不同生态农业建设层次分哪几种类型试述各种模式的主要特点。
1农户层次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多样化的经营)
2农场层次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种植业为主的粮食生产生态工程
养殖业为主的畜禽生态养殖工程
3村(镇)层次农业生态工程模式(以改土为起点,以现代化的沼气工程为核心,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
4县市(区)层次农业生态工程模式
二、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应用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内容
农业生态系统原理及其结构和功能原理
生物与环境协调原理
农业生态平衡原理
三、立体共生农业生态工程与综合养殖技术有何不同
立体共生农业生态工程定义:
指在一定的区域或土地面积(水域)内,充分利用光热、时空条件,建立多层次配置、多种生物共处的一种立体种植、养殖或种养结合的高产高效的集约型农业生产技术。
一)平原地区立体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二)山地丘陵立体农业生态技术
综合养殖生态工程定义:
应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与系统科学等原理,采用生态工程方法,融汇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以畜禽(鱼)养殖为中心,合理搭配动植物生物种群,形成综合性的人工复合生态工程。
该项生态工程一般包括畜禽养殖、水体养殖或复混养殖等三种类型。
四、举例说明生态恢复与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
(一)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第一,农耕技术措施与途径。
第二,林草措施与农林牧复合治理途径。
(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体系)
物质循环利用的食物链加环技术
畜禽粪便综合处理技术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泥和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
沼气发酵残余物利用技术等
五、农业区划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基本特征:
地域性、宏观性、综合性
基本理论: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特别是热量、水分分异规律)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差异规律
农业资源经济效益理论和配置理论
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理论
六、中国综合农区分为哪10个一级区简述各区的主要特点及资源环境保护及持续利用途径与模式(重点了解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
1.东北区
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3.黄淮海区
4.黄土高原区
5.长江中下游区
6.长江上游及西南区
7.华南区
8.甘新区
9.青藏区
10.海洋水产区
黄淮海区:
1继续综合治理旱、涝、碱,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型农业,2坚持用养结合,培肥地力,改进耕作制度,适当恢复养地作物如大豆、花生、油菜的种植面积,同时与区域农牧结合建设相适应,积极发展粮饲兼用或饲料作物;
3开展多种经营,改善农业生产结构。
建设我国中原肉牛带和发展猪羊为主的农区畜牧业。
长江中下游区:
特点①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种作物和经济林、用材林生长,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
②粮食、经济作物、经济林、淡水鱼均占全国重要地位;
③低山丘陵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
④农业集约化水平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沿海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较快。
环境资源保护及持续利用途径
2加强水利建设,根除洪、涝、旱灾害;
3合理利用丘陵岗地
4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和油茶、油桐、茶叶、柑橘等基地;
5发展特种水产品、特种蔬菜和果品,争创外汇。
华南区
(1)特点:
①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为全国之冠,作物可一年三熟;
②我国唯一的橡胶等多种热带作物产区;
③人多地少,近90%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
④甘蔗、香蕉、菠萝、荔枝、龙眼的主产区,也是重要的蚕丝生产基地;
⑤毗邻港、澳和越、老、缅等国,有利于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2)环境资源保护和利用途径
①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发挥热带地区优势
②大力改善水肥条件,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③大力发展热带林业,开发与保护并重;
④因地制宜发展畜禽、水产生产;
⑤发展名优农产品。
第四章
一.绿色农业病虫防治的思路是什么
1、生态学原理、环境保护观点
2、经济学原理
3、多种措施协调原理
4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
二.简述绿色农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增加作物品种多样性,大力推广抗性品种,建立平衡生态体系
(二)建立合理轮作体系,抑制专性寄生病虫发生
(三)加强土壤肥水管理,促使作物健康生长(正确的培肥土壤、正确的灌溉)
(四)强化科学的田间管理,减少作物病虫发生
(五)采取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措施
(六)利用有机生产标准中允许限制使用的矿物源农药
三.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实用技术有哪些
1、防虫网的使用
2、杀虫灯的使用
3、黄板防治蚜虫、潜叶蝇,蓝板诱杀蓟马
4、微生物制剂
5、使用植物强壮剂,增强植物抗病能力
6、糖醋液的使用
7、无机杀虫剂的配置与使用
四.绿色农业生产中对杂草的基本观点(杂草观)包含哪些内容耕作对控制杂草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杂草观:
①干扰农业生产行为的杂草确实有多方面的危害,对这些杂草应清除,但必须采用非化学方法进行控制,以免损伤土壤与作物,且低密度的杂草是可以容忍的。
②一些杂草是土壤结构与营养状况出现问题的指示。
③某些杂草在维持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控制害虫、提供牲畜营养方面起重要作用,这类杂草应得到保护。
6杂草控制不能采取全部清除的手段以达到田园十分干净的程度。
低于经济阈值的杂草没有必要控制。
控制杂草的主要手段:
1.防止杂草种子的传播;
2.作物种植前清除杂草;
3.利用太阳能除草;
4.改进播种、栽培技术;
5.应用覆盖物控制杂草,保护土壤;
6.适时进行机械与人工除草,尤其是作物生长的前三分之一阶段,清除杂草于幼嫩状态;
7.利用作物轮作减少杂草生长;
8.生物防治控制杂草;
9.火焰枪烫伤法除草;
10.植物毒素抑制杂草生长;
11.应用堆肥作为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第五章绿色农业生产的土壤管理和培肥技术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利用
自然土壤中的有机质来源于地面植物残留物,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微生物和少量动物;耕地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所施用的有机肥料及作物残留的根茬。
作用:
(1)提供植物养分
土壤有机质中含有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
(2)能够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腐殖质带正负电荷,可以吸附阴、阳离子,避免养分随水流失。
(3)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4)能够促进微生物活动
(5)其他作用
刺激植物生长发育,消除土壤农药残毒及重金属污染物的毒害等。
2.土壤生物有哪些类群及主要作用是什么
土壤微生物类群:
在土壤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
此外还有许多病毒和噬菌体聚居在土壤中。
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数量极大,每克土壤中含有300~500万个。
(1)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是土壤形成的实质,而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都有微生物参与。
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先锋。
(2)在营养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空气中的CO2和土壤里N、P、K等都是有限的,要使这些有限的元素变成无限,源源不断地供给植物需要,主要靠土壤微生物对这些元素的转化作用。
(3)在热能供应方面的作用
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有机质的分解中,发生着能量的转化,微生物在对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中常放出一定的热量。
(4)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
很多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抗生素、生长素、氨基酸等物质,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促进或刺激植物生长(如赤霉素)。
另外,某些微生物分泌的抗菌素物质可以抑制植物病原菌的发育,对植物生长有利。
但是,也有的微生物分泌有毒物质,抑制植物生长或使植物中毒。
(5)微生物酶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酶是有机体细胞及组织中的特殊蛋白质,它具有生物催化剂的作用。
土壤生物特别是土壤微生物产生的各种酶,与土壤微生物一样,是土壤生物活性的重要部分,酶的活性不仅影响到土壤中各种重要物质的转化,也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胶体的品质和数量,从而对土壤肥力产生深刻的影响。
3.绿色农业土壤培肥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根据有机肥特性进行施肥
(二)根据作物品种及其生长规律进行培肥
(三)根据土壤性质合理施肥
(四)建立合理的轮作复种体系,加强土壤的自身培肥能力
(五)重视地表覆盖在土壤培肥与保护土壤方面的作用
4.堆肥的腐熟原理(四个阶段的作用)及堆制的条件
1.腐熟原理①发热阶段。
②高温阶段。
③降温阶段。
④后熟保肥阶段。
2.堆制条件
①水分。
堆肥适宜的含水量,一般为原料重(湿重)的60%~75%
②通气。
堆肥应掌握前期适当通气后期嫌气的原则。
③碳氮比。
一般微生物分解较适合的C/N比约为25:
1。
④温度。
只有堆温在50~60℃时,才能兼顾高温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几类微生物发挥最大的分解作用。
⑤酸碱度。
纤维分解菌、氨化细菌以及堆肥的大多数有益微生物都适于中性至微碱性。
5.沼气发酵肥的原理及方法,沼气肥的性质及施用。
沼气发酵是在一定温度、湿度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由多种厌气性异养型的微生物参加的发酵过程。
液化阶段:
非甲烷细菌将多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单糖多肽,脂肪酸和甘油等中间产物;
产酸阶段:
非甲烷细菌将上一阶段的产物进一步分解为脂肪酸、醇、酮和氢气;
甲烷化阶段:
由甲烷细菌起作用,在严格的嫌气环境中,产甲烷细菌从CO2、甲醇、甲酸、乙酸等得到碳源,以NH4+为氮源,通过多种途径产生沼气。
性质:
沼气发酵肥包括发酵液和残渣,两者分别占总肥量的%和%,其养分含量因投料的种类、比例和加水量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残渣是一种优质有机肥,碳氮比窄,含腐植酸%~%(平均%),氮、磷、钾等养分均较丰富,速效和迟效养分兼有。
残渣可直接作基肥,适于各种作物和土壤。
发酵液适宜作追肥。
也可将两者混合后施用,做基肥或追肥均可。
6.绿肥种植在有机农业中的作用
凡是利用绿色植物体作肥料的均称绿肥。
1.提高土壤肥力
(1)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
(2)增加土壤氮素
(3)富集和转化土壤养分(4)加速土壤熟化、改造低产田土
2.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3.绿肥饲料促进农牧结合
第六章有机生产系统的轮作设计
引起土壤病的因素有哪些
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地上有计划地按顺序轮种不同类型的作物和不同类型的复种形式。
连作是指同一块地上长期连年种植一种作物或一种复种形式,又叫重茬,两年连作称为迎茬。
(1)养分缺乏和不平衡的营养组成
(2)作物残茬
(3)根系分泌的有毒物质
(4)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轮作设计的主要原则举例说明蔬菜轮作的注意事项。
意义:
一、解决土壤病和土壤肥力问题的途径之一
二、轮作控制病虫草害
三、轮作和复合种植能保持生物多样性
原则:
1、良好的轮作要能保持土壤肥力;
2、轮作设计要从平衡理想的农业生态因素及经济考虑,如收入、劳力和资金分配的问题;
3、轮作设计的起点应以农场和土地的能力为基础,考虑土壤类型、土壤结构、气候条件和这些因素对农场生产的作物与养殖的牲畜的效果;
4、轮作应综合考虑以下技术因素:
①根系:
深根作物应作为浅根作物的后茬,以使土壤结构疏松和利于排水;根系稠密与稀疏的作物轮流种植;
②肥力:
固氮作物与需氮量高的作物交替种植;只要有可能,富集养分的作物(Catchcrops),绿肥和底层播种技术应尽可能应用;
③病虫草:
生长缓慢的作物对杂草很敏感,所以应作为抑制杂草作物的后茬作物;阔叶与茎杆类作物(单子叶)进行轮作,有利杂草抑制;当病害或土生病虫问题严重时,潜在的寄生作物在轮作设计中时间间隔要合适;
④作物布局:
可能的情况下,实行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混合种植;秋季播种和春季播种作物交替种植;实行水旱轮作;
⑤其它:
所选作物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合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平衡以及市场的需求;作物对劳力的需求情况;栽培和中耕操作的方便性。
蔬菜轮作的一般次序(养分消耗、抗病性等,轮作次序的因素及模式等)
在有机蔬菜生产中,养分消耗和抗病性是决定轮作次序的主要因素。
1.以养分消耗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几大类蔬菜的次序为:
豆类(大豆、四季豆、豇豆、豌豆、苜蓿等)→块根(茎)类蔬菜(萝卜、山芋、山药、芋头、洋葱、大蒜等)→叶菜类(菠菜、甘蓝、生菜、大白菜等)→瓜果类(西红柿、茄子、辣椒、苦瓜、黄瓜、南瓜等)。
2.从抗病性方面排序,几大类的蔬菜从高到低的次序为:
根茎类→豆类→叶菜类→瓜果类
3.在蔬菜轮作中,一般选择4类蔬菜轮流种植:
4.轮作顺序可安排为四种模式:
①叶菜类→块根(茎)类→豆类→瓜果类;
②块根(茎)类→叶菜类→瓜果类→豆类;
③豆类→瓜果类→块根(茎)类→叶菜类;
④瓜果类→豆类→叶菜类→块根(茎)类。
第七章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农业环境生态工程与技术
1.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有哪些方法堆肥法和制取沼气法的原理是什么
(一)海洋处置1.海洋倾倒。
2.远洋焚烧。
(二)陆地处置陆地处置包括土地耕作、工程库或贮留地贮存、土地填埋以及深井灌注等几种方法。
(三)堆肥法
该方法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可供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进行系列化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
间歇堆积法:
又称露天堆积法,它是把新收集的垃圾、粪便、污泥等废物混合分批堆积,一批堆废物堆积之后不再添加新料,让其中的微生物参与生物化学反应,使废物转变成腐殖土样的产物,然后外运。
连续堆制法:
这是使原料在一个专门设计的发酵器或称生物稳定器的设备内完成的动态发酵过程。
通过动态发酵的产物再运往后发酵室堆成难体,再静态发酵。
(四)制取沼气
液化阶段是固体有机物受微生物胞外酶解作用,使多糖类水解成单糖,蛋白质转变成肽和氨基酸,脂肪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都形成可溶性物质;
产酸阶段中,产酸细菌将液化阶段的液化产物降解成低级挥发性脂肪酸、醇、酮、醛、二氧化碳及氢气等,产物80%为醋酸;
产甲烷阶段中,产甲烷细菌将产酸阶段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降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同时利用产酸阶段产生的氢将二氧化碳还原成甲烷。
2.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有哪些
(一)吸收法
(二)吸附法
(三)生物法
(四)膜分离法
(五)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技术
3.污染水处理技术有哪些方法污水处理一级、二级、三级标准是什么
物理法有沉淀分离法、筛滤(截留)气浮、反渗透等;
化学法有混凝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电解法、吸附法、电渗权法、汽提法、吹脱法、萃取法和化学沉淀法;
1.一级处理
去除污水中漂浮物和部分悬浮状态污染物质,调节pH值,减轻污水的腐化程度和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
2.二级处理
主要是大幅度地去除污水中呈胶态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生物化学需氧量BOD物质)。
3.三级处理
目的在于进一步除去二级处理所未能去除的污染物质,其中包括微生物未能降解的有机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生态工程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