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docx
- 文档编号:24413992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3.50KB
爱莲说.docx
《爱莲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莲说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可爱者甚蕃A、fānB、fánC、pán()
②濯清涟而不妖A、zhuóB、díC、zhuō()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A、zhíB、xièC、xiē()
④出淤泥而不染A、yúB、yūC、yóu()
⑤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A、xiǎnB、xiānC、xuān()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可爱者甚蕃(多)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B、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庄重)
C、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树立)
D、陶后鲜有闻(新鲜)宜乎众矣(应当)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
从李朝、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C、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莲,是花中的君子。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用“A”表示,错误的是“B”表示。
[1]《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唐代理学家。
()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
[3]《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本文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
[4]《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借莲花来表达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
[5]作者写莲花的同时,还写了菊花,牡丹,其用意是以菊花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形象,用牡丹正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
[6]骈句是相接的两个句子,字数相同,意思相对,两句成联,多句成排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骈句。
()
[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
()
[8]课文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的修辞方法。
()
5、请给下列加点的“之”选择正确的用法
A、代词他(它)B、动词,去、到
C、助词,的D、代词,这件事
E、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可不译
F、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可不译
①水陆草木之花。
()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④孔子云:
“何陋之有”?
()
⑤操蛇之神闻之。
()
6、造句练习
模仿造句,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造句,
例句:
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不同流合污,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因为……
《爱莲说》专题练习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6.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7.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8.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3.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1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5.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目的何在?
16.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
谈谈你的理解。
17.文中说: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1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19.“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20、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21、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2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23.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2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2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26、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填空题:
1、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的品质。
2、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一句形成照应。
“众“和()相照应。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和()。
4、指出句式:
(1)菊之爱:
()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5、从句子种类看,第2段第一句属()句,第二句是()第三句属()句,第四句属(),第五句是()。
6、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
7、衬托分()和()两种。
本文用()来衬托莲。
其中菊花属于(),牡丹属于()。
8、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在《爱莲说》中找出一句:
()
9、用一组骈句来描写你熟悉的一种花:
()
10、鲁迅有诗: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随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什么花?
()
11、作者以()自况;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婉曲地批判了()的世风。
1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课本中学过他的作品(),与“鲜有闻”的“鲜”字构成反义词的是()。
阅读《爱莲说》,回答文后几道题:
1、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3、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4、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5、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
谈谈你的看法。
6、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咬定青山巧放松(已发表)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文言文复习备考指导及专项训练
特约撰稿[陕西]王臻
【仙人指路】
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历来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而,对于文言文知识的复习备考来说,就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复习备考策略才行。
那么,怎样的复习备考策略才算是切实可行的呢?
一句话,我们在复习备考当中一定要做到“咬定青山巧放松”。
这里的“青山”指的是课本和课标,也就是说,在复习备考中要以课本为范例,以课标为准绳,以具体文言文中涉及到的诸如准确把握文言文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理解、识记常用的实词和了解常用的虚词用法;理解文言句尤其是一些重点句的大意;背诵默写课文及课标中明确要求背诵默写的文言篇段;把握文言文的结构及内容;积累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把握文言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了解文言文的写作特点等知识点为中心来展开。
这一展开不是随意的放松,要讲求一个“巧”字: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完善的复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完成复习任务,确保对以上提到的所有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其次,了解清楚本地近年来中考文言文知识的考查形式也极为关键,因为中考是风向标,它势必会对其它年级的阶段性考试命题思路产生重大影响,这样,我们的复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避免造成事倍功半的严重后果。
再次,我们还要掌握一些答好试题的方法,如在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时,“知识迁移法”就称得上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这种方法,我们在下面的文字中还要结合有关试题给同学们做讲解。
【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2006年邯郸市课改区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分析]
因文言文相对难于理解的客观原因,所以,现在大多数地市在中考及七、八年级的阶段性考试中均会以课内文言选段并辅以课外文言选段的形式对文言文知识进行考查,像该题的阅读文段《记承天寺夜游》就出自我们教材。
第1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三苏”及“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的,只要平时做过这方面知识的积累,那么,做出“苏轼(苏东坡)”及“唐宋”的答案就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了。
第2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篇段的背诵默写能力的,而教材“习题”当中明确要求我们能对该文进行背诵,复习备考过程若能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完成好这一任务,那么,这道题就显得极为简单。
答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第3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只要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以“语音”或“语意”断句的文言文朗读基本规律,那么,我们就不会读破该句,也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出“盖/竹柏影也”的正确解答。
第4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常用的文言实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具体涉及“念”和“步”两个实词。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类题中加点词的含义一般与它在现代汉语中最为常用的意义有很大区别,所以在答这道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特别谨慎。
可以结合对全句及上下文的分析,做出“念”为“考虑”和“步”为“散步”的正确解答。
第5题是翻译句子题,我们在解答的时候,一是要注意理解好句中的重点词,如①中的“户”、②中的“但”等,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原句做好“留、删、补、换、调”的工作。
答案如:
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第6题是考查考生对所选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的。
答好该道题的前提是答好前面1-5道题,道理很简单,只有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我们才能最为彻底地理解文言文。
答案如:
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
二、阅读《楚子发母》选文,完成1-3小题。
楚子发母(节选)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
母问使者日:
“士卒得无恙乎?
”对日:
“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①。
”又问:
“将军得无恙乎?
”对日:
“将军朝夕刍豢②黍粱③。
”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④,使人数之日:
“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⑤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⑥。
异日,有献一囊糗精⑦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⑧,而战自十也。
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
”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注释】
①[并分菽粒而食之]大家分吃豆粒。
②[刍(chú)豢(huàn)]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
③[黍粱]好粮食。
④[内]通“纳”,接纳、进门。
⑤[注]倾倒。
⑥[战自五也]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
⑦[糗(qiǔ)鞴(bèi)]干粮。
⑧[甘不逾嗌(yì)]美味过不了咽喉。
嗌,咽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士卒得无恙乎?
()
②子发于是谢其母。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使人数之日:
“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
3.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子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006年莱西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分析]
新课标特别强调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这一点来说,以课内选文考查考生文言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做法显然过于牵强,于是,近几年各地中考及七、八年级阶段性考试的文言文阅读选段已大有以课外文言文代替课内文言文的趋势,相信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这一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那么,如何答好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呢?
这就要用到前面我们提到的“知识迁移法”了。
请看上面这道《楚子发母(节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第1题让考生解释“恙”和“谢”两个实词,解答时我们先不妨进行联想,比如说我们从“恙”联想到了某一篇读过的文言文中的成语“安然无恙”,而我们也知道,“安然无恙”是指“人平安没有疾病”,这样我们就能获知“恙”是“疾病”的意思,而联系该阅读文段内容我们即可对这一意思做出肯定判断。
接下来的工作最为简单,只要我们将这一意思做个“迁移”,第①题就能得到正确解答。
用同样的办法,我们也能对第②题做出“谢”即“道歉”的正确解答。
第2题翻译句子也是这样,遇到不甚理解的词语或句式等先联想,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判断,肯定判断后再来做“迁移”,即可完成对该道题的解答。
答案如:
(他的母亲)叫人责备他说:
“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情吗?
”
第3题是让我们概括该文段中“子发母亲”的思想性格特点的,更像是一个现代文阅读题了。
答这道题时,我们只要学会“迁移”我们先前已有的通过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表现对人物思想性格特点进行概括的经验,那么,我们就能对“子发母亲”的“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思想性格特点做出完美概括。
须要强调的是,课内相关知识是进行“迁移”的基础,缺少了这一基础,“迁移”就无法如愿完成,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夯实这一基础才行。
【一试身手】
一、阅读《爱莲说》一文,回答文后1-4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3.本文赞美对象无疑应该是“莲”了,那么,作者为什么又要写“菊”和“牡丹”呢?
4.本文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阅读《禽鸟钟情》一文,回答文后1-4题
禽鸟钟情
蒲松龄
天津弋人①得一鸿②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抓之。
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③。
弋人悟其意,乃曰:
“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
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
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悲莫悲于生别离,物亦然耶?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
①[弋(yì)人]以猎鸟为业的人。
弋,射猎。
②[鸿]大雁。
③[铤]同“锭”,做成块状的金属。
1.试给短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加标点断句。
2.用现代汉语翻译短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3.短文中让你最为感动的一个人物形象是谁?
为什么?
4.读了这则短文,你有什么样的深刻感受呢?
附:
【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一、1.①长蔓;更加。
②陶渊明;少。
2.(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提示:
是为了衬托莲花高洁可爱的品格的。
(具体分析略)
4.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意思对即可)
二、1.天津弋人得一鸿。
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2.唉,禽鸟知道什么,却感情真挚到这种程度!
悲痛的事情中没有比生离死别更悲痛的,动物也是这样吗?
3.提示:
不管回答的是弋人,还是雄鸿抑或雌鸿,一定要言之有理。
4.示例:
真挚的感情比金钱更能打动人。
(言之有理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