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用研究 》.docx
- 文档编号:2441194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3.01KB
最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用研究 》.docx
《最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用研究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用研究 》.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用研究》
学校代号10536学号
分类号密级
研究生论文选题报告
论文名称: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用研究
姓名:
陈永涛
学号:
学位级别:
硕士
学科专业:
MBA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赵华教授
所属单位: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1年11月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用研究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1990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先后出现了亚洲及俄罗斯金融危机和以安然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司破产或欺诈案。
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拉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序幕,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然而,也有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有效地实施了价值管理,其不仅未受影响,还维持了他们的发展态势,这些使人们认识到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重视资本安全及增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与此相适应,在学术界和企业界,价值管理重要性观念日益得到共识。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詹姆斯·蒙田提出了价值流管理(ValueCurrentManagement)理论,会计学家汤姆-科普兰提出了价值管理(ValueManagement)理论,并获得了管理界的普遍赞同,价值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
但是,企业价值的计量与评价可以说是理论界的难题之一。
多年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的探索和研究举不胜举,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也因此应运而生。
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型业绩评价方法,克服了传统业绩指标的不足,在计算中扣除包括股本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在内的全部成本费用,反映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经过推广和应用,基于EVA指标和传统的贴现估价模型衍生EVA价值评估模型应运而生,使从股东财富增长角度评估企业价值成为现实,并在西方一些著名企业中取得显著成效。
企业经营中经营目标不明确、资本利用效率低下、内部人控制严重等等是影响财务绩效评价的重要问题。
如何有效地衡量公司的成长能力及评价公司价值已成为企业必须忠实的现实问题。
在我国,有许多企业由于缺乏科学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对企业效益最大化目标也有不足,没有反应出资本成本和机会成本问题,因此很可能会造成企业决策的短期行为,忽视企业长期价值的创造。
在这种背景下,EVA应运而生,同时这一阶段也被称作“价值最大化阶段”。
由此可见,股东价值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指标EVA,在我国的应用已成为一种必要性。
基于这种优势,2009年12月28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84次委主任办公会议第二次修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对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使用经济增加值指标,从2010年开始,央企将全面实行EVA考核。
价值创造将成为考核央企负责人的重要指标。
但无论是国资还是非国资公司,要想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成为一家具有长期竞争力、为股东不断带来回报的公司,实施EVA价值管理体系都是必不可少的。
EVA作为财务评价指标的调整,自被美国SternStewart咨询公司创立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指标体系的修正与应用、描述性统计研究使其理论得以深入地研究下去。
本文构建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在EVA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真正全面、并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盈利或价值,培育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能力强迫上市公司关注股东价值,将主要精力放在公司价值创造上,改善企业整体财务分析评价水平。
1.2研究意义
本文对基于EVA的公司成长性及价值性的财务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财务分析理论和方法的丰富和拓展,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理论意义:
(1)在EVA业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出新的财务评价指标,构建了评价公司成长性、价值性的财务指标体系,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思路。
(2)为基于EVA的企业财务业绩评价体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持和方法论参考。
其现实意义:
(1)可以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对股权融资过度偏好带来的资本使用效率不高,会计报表报出信息含量低的现象。
(2)完善我国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提升公司内在价值,培育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能力,推动价值管理,改善公路运输行业整体财务分析评价水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企业财务业绩评价理论的研究综述
2.1.1国外研究现状
财务业绩评价的思想产生得十分久远,应该说自从有了生产经营活动,财务评价的行为和方法就相伴而生了。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公司的激励需求问题的出现,关于如何对财务业绩进行评价的研究在19世纪40年代股份公司里已经产生,国外的财务业绩评价方法研究的发展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成本业绩评价时期。
在19世纪的100年里,管理者根据各自行业的经营特点先后建立了相应的业绩评价指标用于评价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
由于产品和业务较为单一,这些企业使用了一些较为简单的产出指标,如每码成本、每吨公里成本、每吨铁轨所耗焦炭成本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罗通过工作效率研究为每一产品建立了原材料、人工消耗的数量标准。
后来在简单成本业绩评价的基础上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和业绩评价,进而建立了产品的标准成本。
随着成本会计、差异分析、激励制度的运用,成本类评价指标更加完善,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19世纪中叶,由于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外部融资数额日益扩大,企业信用评价也随之产生。
(2)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时期。
20世纪初,多元化经营和分权化管理为业绩评价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机会。
早在1903年,杜邦火药公司就开始执行“投资报酬率”法来评价公司业绩,显然这是第一次使用这种重要的手段。
杜邦公司的财务主管唐纳森·布朗(DonaldsonBrown)将投资报酬率法发展成为一个评价各个部门业绩的手段。
根据杜邦公式和杜邦系统图,投资报酬率指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应的预测和控制方法被建立起来用以规划和协调各个分部的经营活动。
杜邦分析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也奠定了财务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的统治地位。
会计数据易于获取,可比性强也使业绩评价更具可操作性。
1932年英国管理专家罗斯(T.G.Ross)提出了评价企业部门业绩的思想,并设计采用访谈方式了解部门业绩。
1929一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来自企业外部的会计准则和各种规范越来越多,这些要求使企业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编制对外财务报告上。
鉴于信息收集、处理及编报的高成本,使得企业向外部利益集团报告的信息用于指导企业的内部经营,而忽视了用于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信息系统建设。
因此,业绩评价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3)财务指标的调整时期。
从财务指标成为主要的业绩评价指标以来,对它的批评也从未间断过。
财务指标的不足主要在于具有强烈的短期性,容易受到会计政策影响;容易被人为操纵;只反映过去业务的结果,无法反映未来价值的创造等等。
但由于其优越性,以后提出的业绩评价模式都只是针对其缺陷从不同角度进行修正。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能更好地反映企业整体价值、未来机会和风险的贴现现金流量指标的应用日益广泛,如内部报酬率、净现值等。
1986年,阿尔弗雷德·拉帕波特(Alfredpaport)在《创造股东价值》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从股东价值角度评价企业业绩的方法。
极大地促进了基于股东财富、公司价值和价值影响因素研究的发展。
1991年,斯腾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提出了EVA(EconomicValueAdded)指标。
经济增加值从计算过程来看,是扣除了包括股权成本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后的利润。
其之所以能取代财务指标是经过了逻辑推理和实证检验的。
1997年,杰弗里(Jeffery)等人提出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finedEeonomieValueAdded,REVA)指标,进一步发展了经济增加值指标。
尽管EVA试图建立一种优于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指标,但是,它仍是通过对财务数据的调整计算出来的财务指标。
由于对非财务指标的考虑不足,EVA无法控制企业的日常业务流程。
此外,该指标也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4)对财务指标的补充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开始注意到必须将营销、生产、研发、财务、人力资源各职能部门协调统一,从整体上来加以考虑,而不再将它们割裂开来。
因而,孤立地从某一方面研究业绩评价是毫无意义的(RollandMunro,1996)。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作用日益突出。
财务指标的短期性使员工的日常行动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脱节。
单纯地以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非财务指标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Aikinson,1998;KaldandNilsson,2000)。
在20世纪80年代末,对基于战略管理的业绩评价的研究迅速升温。
1990年马克奈尔、林奇和克罗斯(McNair、Lynch和Cross)提出了业绩金字塔模型。
该模型从战略管理角度给出了业绩指标体系之间的因果关系,反映了战略目标和业绩指标之间的互动性,揭示了战略目标自上而下和经营指标自下而上逐级反复运动的层级结构。
德鲁克(P.Drunker)于1991年提出的以改革为核心效绩评价法,罗伯特·霍尔(RobertHall)的“四尺度”论评价法,凯文·克罗斯(KelvinCross)和理查德·林奇(RichardLynch)提出的等级制度评价法以及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和大卫·P.诺顿(DavidNorton)创建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
其中以平衡计分卡最为著名,它给出了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创新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构建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以后的论文中给出了可操作性的实施步骤,使其成为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为效绩评价体系的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1.2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企业财务效绩评价的形成与管理、财务分析体系的改进分别从效绩形成、影响因素、两者关系及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樊行建(2009)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概念和相关理论,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科学又能适合我国企业实际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张诚君,董文(2007)对委托代理环境下的财务效绩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李兴东,张青等(2008)对企业财务效绩综合评价模式的改进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李洪波(2008)对企业集团效绩评价财务指标的选择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冯雪莲(2010)认为公司的财务效绩评价与财务分析有很多不同,提出财务效绩评价是公司财务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的观点;张先冶(2004)系统论证了财务分析的学科地位,并由其地位引出财务分析体系与内容的构建。
曾梅(2009)根据国有粮食企业的行业特征,构建了国有粮食企业财务评价及其预警指标体系和储备粮业务财务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王鲁捷,钟磊(2010)认为,企业经营者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净经济增加值(NEVA)指标、财务效绩评价指标、客户效绩评价指标、内部运营过程效绩评价指标、和学习与成长效绩评价指标五方面指标体系构成的综合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刘振沛,王继凯(2011)对国有银行资本金的财务评价取向、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测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程小可等提出运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树型”分析结构的原理,构建了以净资本增值率(EVADE)为核心指标的财务分析体系,将净资本增值率分解为净资产收益率与股权资本成本的差额,同时并以康佳集团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覃丽华将价值链与财务分析相融合,运用相关财务指标对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内部价值链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用研究 最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用研究 最新 施工 企业内部 控制 审计 应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