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440601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52.47KB
《望洞庭》教案.docx
《《望洞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洞庭》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
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同时,作者别具匠心的把洞庭美景惟妙惟肖的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设计理念:
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满堂灌。
有学习生字开始,然后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诗意,这样,不仅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而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负担。
我认为,古诗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引领作用,注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感受诗的意境,从而达到理解全诗的效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读懂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4、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象。
5、感受洞庭湖月夜的景色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收集洞庭湖资料。
2、洞庭湖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
相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
看到了洞庭湖的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生:
水平如镜、水天一色
生:
迷迷蒙蒙、朦朦胧胧
生:
宁静和谐
师:
你们的词汇积累得真丰富。
5、引出课题。
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绘洞庭湖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诵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óng潭tán螺luò磨mò
3、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学生反复读“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
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
生:
湖光,湖水的光。
生:
相,相互。
生:
和,和谐,协调。
生: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
你们读得真仔细,理解的非常好。
师:
谁能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师:
你们理解的真好。
学生读:
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
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生: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生:
末,没有。
生: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生:
湖面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
把潭面比作镜子。
(2)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反复诵读。
师:
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
遥望:
远望。
师补充“山水色”的意思。
师: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生:
把(君山)比作(青螺)
师:
谁能读好这两句诗?
生读,师指导,再读。
三、想象已经,练习背诵。
师: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跟着背诵。
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1、指名背诵。
集体评议。
2、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师:
你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描绘出了仙境般的画面,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洞庭湖玩一玩,如果灵感来了,你们也可以写首诗来表达对洞庭湖的美景。
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风光锦绣,你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大好河山吗?
生:
热爱。
四、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三实”。
“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目标的确定锁定一个“实”字,着重以学生自学、朗读为主,引领学生一步一趋的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生活。
还能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关注学困生,课堂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整堂课都好像带领学生进入实地旅游似的,让他们陶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会写生字“谙”。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根据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感知词的大意。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在读中悟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课件)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请看图片。
还有一首好听的歌呢!
猜一猜,这是哪?
【江南】
江南风光旖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江南为官,那里的风景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他辞官回乡后,在67岁那年写下一组绝唱《忆江南》,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一首词——《忆江南》。
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课题。
二、知词人、解词题
1、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先来介绍一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我们学过他的诗有《草》。
2、解词题。
出示《草》和《忆江南》让同学们观察古诗与词的不同之处,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
老师介绍,词最初为曲,也叫曲子词,因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忆江南》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却是一致的。
齐读词题——《忆江南》,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用一句话概括题目:
这首词写的是诗人白居易回忆江南。
3、自学这首词。
(同学们自学前交流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出示提示:
1、自读词句,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2、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学习方式:
先自学,再同桌交流。
学习时间:
3-4分钟。
三、明词意、悟词情
学生汇报,老师指导。
1、指名读,小组合作读,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2、学习生字“谙”、解释其意思并组词。
重点指导写好“谙”字。
写字时要注意交给学生写规范字方法:
一看、二写、三对照。
让学生先看字的结构,然后自己书写,教师加以指导,最后让学生与规范的字对照查找不足,修正之后再写。
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
3、理解“蓝”的意思。
蓝的意思是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它不是现在我们常说的蓝色的蓝,而是一种植物。
4、理解词意。
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全词中,默读全词。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5、找词中美景。
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找出作者描写江南美景的词句。
板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体会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江南的绚烂春景。
对比感悟:
日出江花红胜火
日出江花红似火。
哪个好,为什么?
体会作者用字之妙。
指导学生们读出这两句词的停顿、重音、语调来。
播放音乐,让学生们闭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这两句词描写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形象生动的图片,引导学生们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把想到的意境,看到的景象和词中表达的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情感朗读。
借助多媒体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内容。
6、悟词中情感。
你可知道当江南“江花胜火,绿水如蓝”的时候,诗人在哪里怀念江南?
【洛阳】
洛阳在北方,这时候洛阳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资料介绍《魏王堤》了解北方的春天,通过对比,体会作者思念江南的心情。
了解到此时洛阳的春天的情景,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吗?
【伤感】
而他想起旧曾谙的江南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赞美】
这让他怎么能不忆江南啊?
理解、指导朗读“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
【反问句】
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请你读出不能不忆的语气来。
同学们此时,你们愿意把所有感情都投入到江南美景中吗,那就朗读吧,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感受来。
诗人忆的仅仅是美景吗?
还有什么呢?
【江南的人】
老师资料介绍:
诗人在苏州做官时,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
后来,他生病了,要回到洛阳养病,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
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请同学们: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齐读:
能不忆江南?
7、拓展知识,延伸情感:
恰恰是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勾起了白居易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于是作者妙笔生花又写下另两首: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每一首词中都有一句话渗透着作者对江南的眷念和向往之情。
它们是“能不忆江南”“何日更重游”“早晚复相逢”。
四、诵词文、抒真情
美丽的江南,我们早已在心中游览多次,优美的词句,我们也早已熟记于心中,让我们用歌声动情地唱出来吧。
(播放忆江南歌曲,师生吟唱)
五、谈感受
好美的江南,好美的词啊!
同学们,请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吧。
白居易还有许多优美的诗词,到课外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六、板书设计
这首词简洁明了,我选用“忆、景、人”三个字用线连成一个大圈,是本首词内容的精华所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
乡村四月》
一、设计理念:
本设计立足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充分留给学生诵读时间,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词,走入意境、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会写2个生字。
正确读写“了、蚕、桑”等词语。
2、理解诗词内容,揣摩其中蕴含的情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并默写这首古诗。
三、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前两句着重写景: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
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诗人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再插田,实际上可能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代诗歌基础知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望洞庭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