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教育管理者.docx
- 文档编号:24404919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43KB
如何做一名教育管理者.docx
《如何做一名教育管理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做一名教育管理者.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做一名教育管理者
如何做一名教育管理者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
我担任校长工作的几年来,让我深深感受到,办好一所学校确实不容易,要当一名好校长更是不容易。
严格地说来,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的“___”与“情感归宿”。
他的言行思维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
那么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于校长这个职位不能只将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方式,而应该作为一种追求的事业,来孜孜不倦,来兢兢兢业业。
老子曾有语云:
“治大国如烹小鲜。
”作为一校之长,好一个学校,也需要掌握一些烹小鲜的技艺。
一、做官:
淡化领导意识强化管理
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分粥”的故事。
七个人分一锅粥,如何分得公平?
分法很多,比如让指定一个人负责分,大家轮渡分,选举一个大家信任的人分,组成一个分粥监督委员会……后来他们发现这样分法总会出现不公平或者不满意的事情出现,后来他们发现了一个绝好的方法,那就是大家轮渡分粥,但分粥的那个却要最后一个领,结果碗里的粥就像科学计量过一样,非常平均。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好的制度是成功的一半。
说到制度,我想每一位校长都非常熟悉,相信每所学校也都能拿出一打一打的计划制度,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我们所订立的制度许多都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说在嘴上”。
这样的制度是没有生命的,我们所需要的制度不是一堆文字,而是要一种规则,这种规则最起码的要求是两点。
一是公平,二是有效。
所谓“公平”,简单地说就是制度没有“局外人”,我一直主张“制度第一,校长第二”,在学校内,我们制度之下没有一个特权者。
坚决不让制度成为一张供普通教师和上级领导观看的“菜单”。
所谓“有效”,也就是说,凭借制度,可以帮助一个有为的校长从真正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进行学校可持续性发展,学校未来定位等更深层次的思考,凭借制度,每位教师能为自己定出奋斗方向,知道要想达到某一个目标就应该去做怎样的努力。
在我们学校一直追求制度的公平性与有效性,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先是推出了教师的千分制,上学期我们又在此基础上,以推出学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细则。
其中详细列出了,每一个级别的教师的评选条件,也就是说教师们在学期初便可以根据本条例,给自己定位,同样到评选阶段,虽然结果没有出来,但自己应该属于哪一个级别,教师也心中有数。
再加上细则中明确规定,只有入选“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才可以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和“嘉奖”,这样就无形中也将年度考核这一终点性工作转化成了全程性检测。
自从实施评选制度来,以往因为评优而产生的纷争没有了。
领导评价教师时“凭印象,讲感情”的做法消失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当公平摊到了每个教师的办公桌上,当老师们感到自己的价值不再是靠一两个领导的提拔,而是自己的奋斗,那么冲劲与斗志也就随之来了。
一个学校的潜力便如压抑不住的火山,喷薄而出。
二、做事:
舍得放弃权力,敢于承担责任
现在学校都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也就是了事实意义上的“一家之主”。
现时代中,时代已不需要“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事务型校长了。
一个聪明的校长应该学会以人才治校,懂得放弃手中的权力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学校的良性发展。
上面我所说的以制度规范学校,其实也是一种决策权的适度放弃,校长不再把住这个权力,而是将他转化为一种制度,下放到每一位教师手中,在制度制定时,也不是由一人说了算,而是将草案发放到每个教师的手中,请他们来提供意见,从而保证行政决策的可操作性和科学合理性,同时也避免了政策出台后“朝令夕改”的问题。
根据教师们的建议,我们将制度倾向于一线教师,评选制度正式实行后,他所带来的是学校的同心同德,蒸蒸日上。
而作校长也可以学会摒弃个人的看法,更客观全面地认识每一位教师,这样的放弃获得了学校、教师以及我自身的“多赢”局面。
权力的放弃有时候还能带来经济效益,2000年我们学校进行大规模地学校改造。
当时经过反复商议,决定将原来的煤渣操场改建为人工草皮操场,这一项工程巨大,许多工程队也闻风而动。
这时候,___一人独揽大权,杜绝暗箱操作,而是理智地进行投标,让所有想参与投标的工程队都写来标书,然后公开竞标。
与此同时,我又与学校的几位领导一起到几所先一步辅设人工草皮操场的学校去考察,询问价格与质量,并且上网查询,并向德国一家公司进行咨询。
在熟悉了解所有情况以后,我再与他们谈价格,最后我们的操场费用比同类学校节省了近50万元。
权力的放弃其实是一种进步,一种民-主的体现,“我们校长说了算!
”这句话应该时时让我们警惕。
放弃权力并不是无所作为,作为一名校长,首先要在理念上领先一步,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迸发新的火花。
让自己始终保持一股向上的冲劲和不懈地势头。
要不停地推出新的思路,引领学校不断做强做大,我这几年中,一直坚持年年有新举措,从教师千分制考核,到学校旧貌改选,然后申报省实验小学,进而推出学校“新秀能手”评比制度,如今我们又与“精陶集团”联手,推出“陶文化”校本课程开发……
这一个决策推行时,总会激发部分有才有识的教师的兴趣,这时候我总是甘居幕后,热心地鼓励他们去大胆地实验,放手让他们尽情彰显才能。
倘若他们有新想法新思路却犹豫不新局面时,我坚决给与支持,并愿意主动为他们承担责任,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例如,我校的陶文化建设,一开始很多老师想搞,但是顾虑重重,家长是否支持,是否影响学生的成绩,是否有学生愿意参加……我得知这一消息后,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因为作为一个家乡人,我们有义务将家乡的文化传承下去。
于是,我将这批年轻人召集起来,与他们共同商讨如何将打造“陶文化”这个新版块,并鼓励他们“将陶文化进行到底”。
“有什么问题我负责!
”没了后顾之忧的教师们开始展现其无穷的活力,近几年来,我们学生的陶艺作品已经飘洋过海,在中外国际比赛中获奖,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陶文化的薪火相传,就这个而言,他的意义或许比我们当初开设“陶文化建设”的本意还要深远。
三、做人:
正己而后正物,自治而后治人
作为一名校长,是“师中之师”,孔子也曾经说过:
服人者,以德服人。
才服为中,力服为下。
校长的个人修为决定着他的威望与影响力,也决定着他管理水平的高低。
这些年主持工作的经验,让我同时积累了一些在校工岗位上做人的几个原则:
1、不断充电,善于反思
一个校长的素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当今社会已经被称为“数码时代”,达样的社会中,一个校长再也不能躺在以前的`“功劳薄”上,靠“吃老本”渡日子。
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心态。
现今的社会,必须树立“无功就是有过”,历史只承认“功劳”,不承认“苦劳”的观念。
应该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接受挑战,在挑战中谋生存,谋发展。
同时,作为一个校长领导,还要学会“冷思考”,叶澜教授所言:
“无论失败或成功,任何时候重要的在于反思,有了反思才有进步。
”在决定或者实施某个决策时,要学会分析他的“不可行性”,预料他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与未燃。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才能使你有足够的能力,带领全体师生从一人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2、谨言慎行,不搞亲疏
校长的身份,就决定了你代表着某种权力,某种组织,那么你的言行举止,也就会特别受人关注。
因此,一名校长不能象普通教师那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多年来的工作习惯让我养成了工作时间不闲聊的习惯,保持谨言慎行。
同时,作为平时的工作中,我从来不与某位教师走得过近或者过远。
孔子说:
“临之以庄,则敬”。
意思是说领导者不要和下属过分亲密,要保持一定距离,给下属一个庄重的面孔,这样就第一可以获得他们的尊敬;第二可以避免下属之间的嫉妒和紧张;第三还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___等行为;第四与下属过分亲密,可能使领导者对自己喜欢的下属的认识,失之公正,干扰用人原则。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谨言慎行,不搞亲疏,使我的管理工作更多了几分理性。
3、识人之才,容人之过
作为校长应该学会一个“容”,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
在平时工作中,总会遇一些不理解甚至误会的人与事。
面对这样的事,我觉得校长要学会宽容。
面对家长,我们要宽容“责难”;面对学生,我们要宽容“过错”;面对教师,我们要宽容“失败”,宽容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呵护他们,帮助他们寻找失落的原因。
让宽容变成一种动力,一种智慧。
与“容”字相对应的,还是一个“识”字。
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用人”。
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有识才之能,荐才之德,护才之心,容才之量,扬才之策。
人才是一个学校的精华所在,在他们身上往往体现出一个学校的底蕴,但是我们也同样应该知道,有才的人并不是全才,正如高峰以后便是深谷一样,有才华的老师身上一定会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或者个性,作为校长应该全面地看待每一个人,既不能因爱才心切而不去指出,也不能因其所短而弃其所才。
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严格精心地打造,真诚细致地关心,真正为他们打造一个适合他们起舞乃至飞翔的舞台。
让他们因为学校而成名,学校也就因为他们而出名。
校长工作有很多艺术值得我们去探讨,最后我借用一位名家的话来诠诠释我对学校管理者的定位,那就是:
“到位而不越位,用权而不专权,有为而不妄为”。
做一个有效的教学管理者xx-05-1016:
23|#2楼
教育者本身就是管理者。
如果身为教育者,同时又兼任学校教学管理事务的时候,管理的分量更显得重要——自身的价值专业引领本身就是管理,涉身之外的一切统筹与运作也是管理。
没有一个有效管理者是天生的,他们之所以有效,只是由于在实践中学会了一些有效的管理习惯。
在管理中通常会遇到这四种情况,而自己基本无法控制。
然而每种情况都会将工作推向无效,使管理不灵: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每天深陷___事物中。
开会,上课,听课,评课,布置上级通知、落实上级任务,解说、谈心,等等,不一而足;
(2)管理者往往被-迫按照老一套方法开展工作——学校的自身惯性以及___遗留,再加上上级的一些“规定性动作”,等等,裹足不前;
(3)只有当别人使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具有有效性。
这一点很有意思,只有被管理者感受到的甜头后才对你有所肯定,然而过程当中的的时候,复杂性与艰难性,被管理者是很难得到理解或认同的。
(4)管理者身处组织之内,但如果他要有效工作,还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
这就要求你必须协调内外关系,必须进行应有的全面沟通,不然自己内部管理与外部衔接就会进入死胡同,而没有出路和阳光。
知难行,还要行。
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心智上养成如下的习惯:
(l)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花用在什么地方。
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有系统地工作,来善用这有限的时间。
如何在大家都行走的时间长度中找到宽度?
挤,占,抢。
这三条可以说充分保证了我每天能花时间“独处”的习惯。
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务的综合。
既然是一种习惯,便是可以学会的。
从表面上看,习惯是很单纯的,一个七岁的小孩也能懂何谓习惯。
不过要把习惯建立得很好,却是不容易的。
习惯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就像有人打的比方一样,我们每天读乘法表,一遍又一遍,直到我们纯熟得不加思考随口可以说出“六六三十六”,那就成为我们固定的习惯了。
再如,作为教学管理者,工作极为繁忙,常常没有时间读书,那么一定要读经典的书。
而读好书一定要反刍,要结合自身的实践反复验证、反复咀嚼,这样达到管理的目的。
随着阅历的增加、能力的提升、胸怀的宽广,收获将更大。
所以要求人家读书,自己首先要读书,要求人家自律自己有先要自律。
当然,真正做到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很难。
在中国,职位越高,往往越管不住自己。
职位低一些,往往被上级牵着鼻子走——你必须服从。
这里就有一个“他用”和“自用”的问题。
就看当事人的“你”怎么把握。
所以,人的心态决定状态——迎难而上,不是一味地牢骚,不然,所有的时间都在埋怨宣泄中滑走了管理者的工作要有效,管理者不能为了显示特权和不平等,他甚至还要超出更多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习与反思——没有光环与虚荣,他必须以责任为基础,以卓有成效为目标,致力于带领整个组织或者团队,穿过不确定性的海洋走向成功的彼岸。
在日益变化的教育环境下下,每一位管理者都可能为自己能否胜任、能否有效而感到苦恼、担忧。
而我们必须明且的前提是——学会使用自己的时间。
这是对管理者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忠告与建议。
(2)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
在管理的有效性上,我的体会是,求是——创新。
在提高有效性的目的下去创新,再将教学创新的成果以求是的态度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在这个规律的指导下,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冲刺,以求在不断有效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
这样的管理着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
“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
”——这是业务干部不同于专门管理人员的重要地方。
每一个教师都要拿出自己的“绝活”,让自己的必要成果对老师有所引领。
当然,也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更深层的看,“成功靠不住,有效方长久”,关键则在于“知”,因为力行得以真知,但真知才能力行,也唯有从时间的系统化分析着手,逐一检视自己所花的时间的量、质、值是否有到位?
是否真正有生产性?
其次,是否有着眼于有效的贡献?
个人长处是否能有效发挥?
在重大工作的优先、优后次序的分配上是否恰当呢?
(3)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
要有成就,必得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从一而终”,把精力专注在“一件事”上。
在担任管理者的大多数人中,高度有效者,殊不多见。
为何有才华的人往往最为无效?
因为他们并没有领略到才华本身并不等于成就。
他们甚至于不晓得,一个人的才华,唯有透过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能所为有效。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的领域,在这少数主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
他们会为自己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其设定的优先次序。
他们知道:
“要事第一。
”此外也没有其他办法,否则反倒会一事无成。
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级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我们想做或者能做的事。
不要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也绝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比如,挖掘教师的才华并把其才华组织起来。
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
我渐渐认识到,与其马马虎虎做许多事,不如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
这件“事”一定是对教师整体发展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即抓能“立竿见影”的主干学科先行一步,然后带动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共同前进。
落实规划永远比制定计划重要。
管理有了标准,落实才是硬道理。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有两大挑战,一是人的诚实与正直,其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如果一个人在诚实与正直方面有缺失,则足以败事。
所以,真诚面对你的优点以及缺点,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长处,上级、同事和下级的长处。
以此前提下的管理就是有效的。
(4)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他们知道有效的决策,事关系统问题,也就是如何按适当顺序采取正确的步骤的问题。
他们知道一项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它绝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
他们知道快速的决策多为错误的决策。
真正不可或缺的决策,数量并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决策。
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我认为,那些有效的管理者,“异”中有“同”:
不管他们拥有什么,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能发挥有效性的共同习惯——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反之,我也发现,一个人如果没有有效性的决策,则无论他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努力、多大的想像力,和多丰富的知识,他必是一位缺乏有效性的管理者。
当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可以教会的。
有效性的学习是一种挑战,一种实践,你既不挑战自己的目标,又不去应对市场的挑战,就不会有学习有效性的动力和压力。
你想学习有效性,但又不肯在实践中去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不去探索创新的路径,企图找一个捷径,等待别人教给你一个现成的理论或模式,那你一定与有效性无缘。
如同禅宗里的一句话,“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
这些方法将推动一个管理者走向卓有成效。
看起来似乎有些平淡无奇,只有那些有一定管理经验的读者才会发现宝藏,深入浅出的观点背后是入木三分的深刻,反复咀嚼后更体会到甘甜无比回味无穷。
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做一名 教育 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