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4396300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52.19KB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题.docx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题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
单 位:
平顶山新华区香山街小学
专业:
数学
考试科目: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分数:
2011年12月24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课程名称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姓名唐耀军
单 位新华区香山街小学
专业数学
2011年12月24日
题号
分数
签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分
评阅教师签字:
年月日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卷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20分,每个4分)
1.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是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所谓“课”是指授业,“程”有进程的含义,按照这种解释,可以把数学课程理解为:
数学学科的授业和进程。
数学课程始终是遵循:
第一,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确定明确的课程目标;第二,依据课程目标,选择适当的课程内容;第三,按照某种方式将内容组织起来,形成数学学科的体系。
它揭示了数学课程的基本含义。
2.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是指师生双方为了达到数学教学目标,以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为中介,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开展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
数学教学不仅具有教学的一般内涵,又具有其独特性。
其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发展的过程。
3.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根据数学活动的不同情形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学习能力,一种数学研究能力。
数学学习能力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内容,顺利地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的能力。
数学学习能力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用以保证顺利地完成数学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数学研究能力是在数学研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力。
数学能力是理解数学的(以及类似的)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的本质的能力;是学会它们,在记忆中保持和再现它们的能力;是把它们同其他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结合起来的能力;也是在解数学的(或类似的)课题时运用它们的能力。
4.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数学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简述题(本题共5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影响数学课程设置的因素。
答:
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课程内部的因素,有又来自课程外部的一系列因素。
这些因素是课程改革、更新、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必须条件。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各主要的因素:
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理论因素、课程的历史因素。
(一)社会因素1、社会因素对数学课程的影响。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然要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影响。
在影响课程发展的诸因素中,再没有比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大了。
社会因素具体地在以下三方面制约着中学数学课程的设置。
(1)社会生产的需要。
社会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课程选择和接受科技成果的主要准则,它制约着课程发展的速度和方法。
社会生产的需要越是迫切,越是普遍,课程发展的步子就越大,速度也就越快。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在数学方面具备更高的素养,也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两方面影响着数学课程的设置:
一是科学技术越是发展,应用数学的程度越高,人们就越是要通过数学才能掌握其他的科学技术,数学课程就应该反映这一点。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数学修养,现代高技术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数学技术。
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数学课程内容的改变。
(二)数学因素1、数学科学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的影响。
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新的数学理论将不断充实到中学数学课程中,影响数学课程的设置。
本世纪,数学产生了惊人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集合论成为各个学科的共同基础,纯粹数学转向研究基本的数学结构;
(2)数学抽象化的势头越来越大,分科越來越细,内在联系揭露得越来越深;(3)电子计算机进入了数学领域,推进了数学的发展;(4)数学的发展使人们对“数学是什么”的认识有了变化。
数学的这些发展和变化,将迅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学数学课程。
(三)学生因素1、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数学课程的影响。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说,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数学课程的影响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已有的知识水平。
因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
(2)学生数学学习中认知、情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3)学生的认识兴趣。
学生的认识兴趣是影响学习的一个很有效的因素,它能大大地促进学习;(4)学生的认识特点。
2、学生身心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数学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基于这些规律,要求数学课程具有:
(1)可接受性;
(2)直观性;(3)启发性。
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及所经历的心理规律等等,成为影响数学课程建设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
数学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
2.简述现代数学教学观。
答:
现代意义下的数学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教学的交往、互动性。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历程。
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其重要职责,因而,必须真正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而非“解题的训练者”;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非简单的模仿者。
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产生积极的互动。
1、数学教学的交往性。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2、数学教学的互动性。
数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教学的本质在于“沟通”与“合作”,即师生双方围绕“教学文本”进行的“对话”活动。
二、数学教学的过程性。
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数学活动的结果,也包括数学活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状态下,所谓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数学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含义:
1、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地思考”,体会数学式的探索,掌握数学的知识、方法,学习以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
2、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
3、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教学是“生成”数学内容的过程。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4、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
教育心理的研究表明: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习才会是有效的。
5、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数学知识,获得数学发展。
事实上,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是生活经验。
三、数学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发展。
数学教学的结果是师生双方面的共同发展。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了数学发展和身心熏陶,而且教师也在不断完善自己从师任教的本领,促进了自己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1、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教学促进了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
优秀教师都是在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引领,同行之间的切磋、交流,不断的自我反思,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
3.简述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答:
一、数学概念学习的内容。
数学概念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成的。
概念的形成,标志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因此数学概念学习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数学概念学习的实质就是概括出数学中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正确区分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一般来说,数学概念学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数学概念名称。
第二,数学概念定义。
第三,数学概念的例子。
符合数学概念定义的事物是数学概念的正例,不符合数学概念定义的事物是数学概念的反例。
第四,数学概念属性。
二、数学概念学习的形式。
数学概念学习的形式一般有两种:
1、数学概念形成。
数学概念形成是从大量的实际例子出发,经过比较、分类从中找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对所发现的属性进行检验与修正,最后通过概括得到定义并用符号表达出来。
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
(1)观察实例。
观察概念的各种不同的正面实例,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事物,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典型事物。
(2)分析共同属性。
分析所观察实例的属性,通过比较得出各实例的共同属性。
(3)抽象本质属性。
从上面得出的共同属性中提出本质属性的假设。
例如,提出平行线的本质属性的假设是:
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不相交。
(4)确认本质属性。
通过比较正例和反例检验假设,确认本质属性。
(5)概括定义。
在验证假设的基础上,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本质属性,推广到一切同类事物,概括出概念的定义。
(6)符号表示。
用习惯的形式符号表示概念。
(7)具体运用。
通过举出概念的实例,在一类事物中辨认出概念,或运用概念解答数学问题,使新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建立起牢固的实质性联系,把所学的概念纳入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
2、数学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概念学习形式。
指的是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相互发生作用,实现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从而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某些变化。
数学概念同化的学习过程一般是直接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对数学概念的分类和比较,建立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数学概念的联系,明确新的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通过实例的辨认,将新数学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数学概念相区别,将新的数学概念纳入到相应的数学概念系统中,从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
数学概念同化的学习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
(1)揭示本质属性。
给出概念的定义、名称和符号,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2)讨论特例。
对概念进行特殊的分类,讨论各种特例,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3)新旧概念联系。
使新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建立联系,把新概念纳入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同化新概念。
(4)实例辨认。
辨认正例和反例,确认新概念的本质属性,使新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精确分化。
(5)具体运用。
通过各种形式运用概念,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使有关概念融会贯通成整体结构。
4.简述“好”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特点。
答:
数学问题是指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理论或方法,经过积极的探索、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的问题应满足三个特性,即接受性、障碍性、探究性。
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设计的关键,必须设计一些“好问题”,所谓“好问题”应该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1)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它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性。
(2)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有趣味和魅力。
从而,使学生能逐步认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美,感到数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而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
(3)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多种可能的解答,即开放性。
一个好问题常常可以用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4)具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可以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
给学生的问题能够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思考,成为丰富的数学探索活动的起点,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5)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蕴涵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不仅问题本身有价值,而且解决问题所涉及的思维模式也同样有价值。
(6)问题的表述应当简单易懂,容易接近。
即问题解决入口处不需要多少形式的背景、特殊的知识和方法。
5.简述当前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答: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关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其中,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因而,进行数学教学评价,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以及运算、空间观念、统计、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教学的过程。
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引起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促使中学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①评价目标的多元性。
在数学教学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新理念提出多元化的评价目标,旨在使评价发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作用。
针对学生的评价,其目标应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
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方法或学习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数学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导向作用。
评价目标的多元性表现在不只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而且要评价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评价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教师方面,评价的多元功能具体体现为:
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了解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进展状况,以做出恰当的调整;及时了解教师自身在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表现,随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针对教师的评价应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
通过评价应当使教师了解更多的有关学生学习和教学的信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和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②评价内容的多维性。
在新理念下,对中学数学教学而言,不同内容的评价可以通过设计反映不同内容的问题,如对某一方面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可以在综合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如在一项调查活动中,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投入的态度等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察来评价。
③评价手段、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在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评价主张应当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内容的特征,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宜多样化,而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涉及到评价学生的进步,调节教师的教学以及为家长们提供他们孩子在校学习数学的情况等几个方面,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
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可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④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新理念主张,评价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的多主体的选择、沟通和协商。
加强自评、互评等形式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不仅应当参与学习过程,而且也应当有机会参与评价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自评,也可是由学生来评价教师、评价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评价过程本身也促使同学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⑤评价结果处理的科学化。
首先,强调结论的全面解释与慎重处理。
其次,对收集信息要比对其数值给予更大的关注。
在新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核心目标在于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综合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
1.试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
思维的创造性是创造性人才的主要特征,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活动的高级表现;它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地,新颖地且有价值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
任何创造、发明、革新、发现等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根据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的研究,创造性思维具有如下五个重要特点:
①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思维活动。
“新颖”是指前所未有,除旧立新;“独特”是指不同寻常,别出心裁;“有意义”是指具有社会或个人的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精神病患者有时也会有某些新颖、独特的想法,但是因为不具有社会或个人的价值,因此不能称为创造性思维。
②思维加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成分。
面临一个别人未能解决的新问题,只有通过想象,加以构思,才能得以创造性地解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③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有突然性,常被称为“灵感”。
灵感是对巨大劳动的奖赏,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对思维方法的不断寻觅紧密相连。
如,数学家哈密顿关于四元数的发现,被誉为19世纪的七大发现之一,对近世代数产生了很大影响。
加强对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可为灵感的萌发奠定基础。
④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分析思维就是按部就班的逻辑思维,而直觉思维则是直接领悟的思维。
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
一是分析思维,即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逐步推导,最后获得符合逻辑的正确答案或结论;二是具有快速性、直接性和跳跃性,看不出推导过程的直觉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⑤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
发散思维是一种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
其特征是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道路扩展,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常常会由此得到新颖的观念和解答。
辐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是指要求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
其特征是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解答。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有些人认为,创造是科学家、艺术家的事,它与大众和普通学生无缘。
其实不然,邵瑞珍教授认为,创造可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两种。
真创造是科学家和其他创造发明家最终产生了对人类来说是新的知识和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
类创造是对个体而言的,其思维或品质对个人来说是新的,而对人类来说是已知的,所以将这种活动称为类创造。
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也说:
事实上,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创造是天才们的专利”的陈腐观念,树立起“人人能创造”的现代意识。
审视我国学生的创造性现状,情况令人担忧。
有调查资料表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中,95%以上的人长期不能或不会进行各种创造发明活动。
学生创造力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
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总是沿袭知识型教育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这种模式中,知识、技能是学生惟一的追求,智能被忽略,创造性被扼杀。
当然,我国也有一些优秀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效。
下面介绍的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若干成功经验:
(1)培养归纳、类比能力,鼓励大胆猜想。
归纳法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方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人们常常运用归纳法,得出对一类现象的某种一般性认识的推测性判断,即猜想,这种思想方法为归纳猜想。
(2)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对熟悉的事物,能够采用新的方法或从新的角度加以研究,从而在相同或相似之中看出不同的思维形式。
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虽是传统方法,但确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3)鼓励质疑提问,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的数学教学照本宣科多,注人式讲授多,批判质疑少,讨论研究少,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抑制创造能力的培养。
(4)重视直觉思维能力培养。
直觉思维是指人们不受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一样,都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应该做更多的工作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多方联想,学会从整体考察问题,注意挖掘问题的内部的本质联系,借助对称、和谐等数学美感,养成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等途径加以培养。
(5)引入数学开放题。
数学开放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其主要特征是答案不惟一或答案的可能情况不惟一。
(6)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
课堂教学因受到时间、空间、教材等限制,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其是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还应将视野延伸到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就是一个好办法。
(7)多一点耐心和宽容。
不宽容学生学习上的失败,就等于堵塞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道路,使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按照传统的学习模式被动的接受知识。
相反,宽容学生学习上的失败,让他们有作出新的选择的机会和勇气,才能为学生打开探索性学习的大门,不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试论述布鲁纳的主要教学思想和学习原理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答:
布鲁纳是西方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布鲁纳没有专门的学习理论专著,他的学习理论大多是和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在他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中蕴含着学习论的思想。
1959年美国科学院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改进中小学数理学科的教育。
布鲁纳是这次大会的主席,他在著名的大会总结报告《教育的过程》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在智育方面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
布鲁纳提出:
我们也许可以将追求优异成绩作为教育的一般目标,但是,应该弄清楚追求优异成绩这个说法指的是什么意思。
它在这里指的是,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
布鲁纳将“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列为教育的一般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
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接受必然是有限的。
怎样才能使这种有限的接受在他们以后一生的思想中有价值?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
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原理,是把每门学科的事实、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法则。
布鲁纳认为:
将学科基本结构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课程 教学 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