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概况.docx
- 文档编号:2439605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53.41KB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概况.docx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概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概况
班级_____小组______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
审核人:
包科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
1课时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
不读课文,不做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待课堂讨论解决。
)
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
1、导入新课
2、诗人简介
一、作家作品
◎地位: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
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
班级_____小组______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
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以隐士终身。
孟浩然轶事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人格:
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
※体裁:
擅长五绝和五律。
※题材:
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语言:
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
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
《孟浩然集》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一、作者简介(见教材P28)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745)
班级_____小组______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
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背景回放: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自主研习】
一、.预习学案:
1、孟浩然(689~740_____代诗人,本名_______,字______
。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
以写_______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________,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__________,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不乐于_____________。
他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参考答案:
唐代浩浩然孟襄阳田园山水孟山人盛唐困顿失意洁身自好趋承逢迎耿介不随
清白高尚
三、【我的疑问】
在预习中,你存在哪些疑惑呢?
请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寻求答案吧。
班级_____小组______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
探究案【展示交流】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
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
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
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
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
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整体感知
开头两句,(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
第三、四句,(译文: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第五、六句,(译文: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
班级_____小组______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
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
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
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第七、八句,(译文: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写隐居处的境况:
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五、探讨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
(1)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
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
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
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
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
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
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二、赏析学案:
1、分析第1句:
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分析第2句:
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班级_____小组______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
明确:
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分析第3句:
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教师版 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