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4395433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90
- 大小:111.18KB
微生复习资料.docx
《微生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复习资料.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
绪论
一、什么是微生物
1、微生物:
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2、特点:
1)小(个体微小):
(微米)级: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
nm(纳米)级:
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器,病毒)
2)简(构造简单):
单细胞、简单多细胞、非细胞(即“分子生物”)
3)低(进化地位低):
原核类:
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真核类:
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二、人类对微生物界的认识
1、微生物难以认识的原因:
1)个体微小
2)外貌不同
3)杂居混生
4)形态与其作用的后果之间很难被人认识
2、代表人物
科赫:
以划线方式进行样品稀释。
列文虎克:
发明显微镜
巴斯德:
曲颈瓶试验
三、微生物的五大特征
1、体积小,面积大
若把某一物体单位体积所占有的表面积称为比表面积,则物体体积越小,其比表面积值就越大。
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物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产生其余4个共性。
2、吸收多,转化快
此特征为微生物的高速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能在自然界和人类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超小型“活化工厂”的作用。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即使变异频率十分低(一般为10
~10
),也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出大量变异的后代。
5、分布广,种类多
对于整体而言,微生物适应能力强(高温、低温、强酸、高盐等)
微生物多样性体现在:
1)物种多样性2)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3)代谢产物的多样性4)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5)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第一节细菌
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凡在温暖、潮湿、碱性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都是各种细菌的活动之处,在那里常会散发出一股特殊的臭味或酸败味,用手抚摸一下,常有黏、滑的感觉。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1、形态和染色
基本上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螺旋菌分为弧菌(螺旋不足一圈)、螺菌(旋转满2~6环)、螺旋体(旋转周数超过6环)
表示:
球菌:
直径
杆菌:
长×宽
螺旋菌:
长、宽、螺距
费氏刺尾鱼菌,现知最大的细菌
细菌染色法
简单染色法
普通染色法抗酸染色法
正染色复杂染色法
死菌染色体特殊染色法芽孢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染色法负染色荚膜染色法
活菌染色体细胞壁染色体
各种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能分为两大类:
一类最终染成紫色,称革兰氏阳性细菌(G
);另一类被染成红色,称革兰氏阴性细菌(G
)。
2、一般构造
一般细菌都具有的构造称一般构造;把仅在部分细菌中才有的或在特殊环境条件下才形成的构造称为特殊构造。
①细胞壁:
是位于细胞最外层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功能:
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
2)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的;
3)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
4)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看书图P15图1-1,P16图1-2
(1)G
细菌的细胞壁:
G
细菌的细胞壁特点是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肽聚糖含量高,含有磷酸壁。
肽聚糖:
又称黏肽、细胞质或粘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1,4-糖苷键被溶菌酶溶解。
磷酸壁:
是结合在G
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酸糖醇磷酸。
功能:
1)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
、Ca
等两价阳离子,以提高细胞膜上的一些合成酶的活力;
2)贮藏元素
3)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4)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5)赋予G
细菌表面特异的表面抗原,因而可用于菌种鉴定;
6)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具有抗补体作用。
(2)G
细菌的细胞壁:
G
细菌的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较G
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复杂,肽聚糖层很薄,故机械强度较G
细菌弱。
脂多糖:
是位于G
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类物质,有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功能:
1)类脂A是G
细菌治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2)脂多糖的负电荷较强,有吸附Mg
、Ca
等两价阳离子以提高其在细胞表面浓度的作用;
3)由于LPS的结构多变,使G
细菌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4)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5)具有某种选择性吸收功能。
看书P20表1-4
(3)抗酸细胞:
是一类细胞壁中含有大量分枝菌酸等蜡质的特殊G
细菌。
因它们被酸性复红染上色后,就不能像其他G
细菌那样被盐酸乙醇脱色,故称抗酸细菌。
特点:
在抗酸细菌细胞壁的外层,是一层厚实、无定形的蜡质,它可使营养物、染料和抗菌药物难以透入,从而造成抗酸细菌的生长极为缓慢和对药物的高度抵抗力。
索状因子:
是分枝杆菌细胞表层的一种糖脂,分枝杆菌与海藻糖结合,因能使结核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相连成索状而得名。
(4)古生菌:
细胞壁含假肽聚糖,假肽聚糖以
-1,3-糖苷键交替连接而成。
(5)缺壁细菌:
虽然细胞壁是一切原核生物的最基本构造,但在自然长期进化中和在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少细胞壁的种类。
自发缺壁突变:
L型细菌
实验室中形成彻底除尽:
原生质体
缺壁细菌人工方法去壁
部分去除:
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
支原体
(6)革兰氏染色机制
步骤:
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复染
G
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地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G
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是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在经过翻红等红色染料复染,呈现红色。
②细胞膜上有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
生理功能:
(选择、判断、填空)
1)能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2)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
3)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如肽聚糖、磷酸壁、LPS和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场所。
4)是细胞的产能基地
5)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并可提供鞭毛旋转运动所需的能量
间体:
它是一种细胞膜的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
古生菌的细胞膜具有某些独特性和多样性,与原核细菌细胞膜不同。
③细胞质:
原核生物的细胞质是不流动的
贮藏物:
聚-
-羟丁酸:
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
PHB和PHA是由生物合成的高聚物,具有无毒、可塑和易降解等特点,因此正在大力开发用于制造医用塑料和快餐盒。
磁小体;具有导向功能,即借鞭毛引导细菌游向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
羧酶体:
在自养细菌的CO
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气泡:
具有调节细胞相对密度,以使其漂浮在最适水层中的作用,借以获取光能、氧和营养物质。
核区:
是细菌等原核生物负载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
糖原
碳源及能源类聚-
-羟丁酸(PHB)
贮藏物硫粒
藻青素
氮源类
藻青蛋白
磷源(异染粒)
3、特殊构造
一般指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鞭毛、菌毛和芽孢等
(1)糖被:
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层次厚:
荚膜
在壁上有固定层次层次薄:
微荚膜
包裹在单个细胞上
糖被松散,未固定在壁上:
粘液层
包裹在细胞群上:
菌胶团
功能:
1)保护作用
2)贮藏养料,以备营养缺乏时重新利用
3)作为透性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
4)表面附着作用
5)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6)堆积代谢废物
(2)S层:
是一层包围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外、由大量蛋白质或糖蛋白亚基以方块形或六角形方式排列的连续层。
(3)鞭毛:
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构造:
钩形鞘、鞭毛钩、基础小体
G
鞭毛由4个环构成:
L、P、S-M、C环
G
鞭毛由2个环构成:
S、M环
观察:
1)从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判断
2)光学显微镜(悬滴法)
3)特殊鞭毛染色
4)电镜
5)半固体穿刺培养
功能:
1)鉴别细菌:
鞭毛的有无、数量、着生位置
2)与致病性有关:
粘附性
(4)菌毛:
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比鞭毛简单,无基体构造,直接着生于细胞质膜上,不具有运动功能。
(5)性菌毛:
构造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且每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一般见于G
细菌的雄性菌株中,具有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的作用。
(6)芽孢:
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或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裂停止,细胞内细胞质浓缩,逐步形成一个圆形、与椭圆形或圆柱形的,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特殊结构,称为芽孢。
芽孢成熟后可自行从芽孢囊中释放出来,又称为内生孢子。
研究芽孢的意义:
1)分类鉴定
2)保存菌种
3)分离菌种
4)生物杀虫
5)灭菌标准
(7)伴孢晶体:
在芽孢形成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物农药。
4、细菌繁殖:
主要以裂殖法,少数以芽殖
裂殖:
二分裂、三分裂、复分裂
二、细菌的菌体形态
菌落:
将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
菌苔:
把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地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较大表面上,结果长出的大量“菌落”已相互连成一片。
第二节放线菌
放线菌:
是一类具有丝状分枝细胞和无性孢子的G
原核微生物,由于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
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大部分放线菌由分枝状的菌丝组成,菌丝大多无隔膜,属单细胞。
菌丝的粗细与细菌中的杆菌宽度相近,细胞壁含胞壁酸、二氨基庚二酸,不含几丁质、纤维素;革兰氏阳性
1、构造
基内菌丝体(营养菌丝):
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的功能,可产色素。
气生菌丝体:
分化繁殖结构
孢子丝:
繁殖功能,形成孢子。
2、繁殖:
主要通过无性孢子,也可通过菌丝断片。
应用:
1)能产生大量的、种类多的抗生素
2)生产维生素和酶
3)进行甾体转化、烃类发酵和污水处理
危害:
1)有的放线菌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如人类皮肤病
2)有的放线菌能使水和食品变味,或破坏棉毛织品和纸张
二、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1、液体静止培养
表面常形成一层膜,有些大型菌丝沉在瓶底
2、固体培养基培养
菌落特征:
质地致密、干燥、多皱、小而不蔓延、不易挑起,表面有放射状沟纹
少数原始放线菌因气生菌丝不发达,其菌落外形与细菌相似。
菌落形状:
产生大量分枝状菌丝的菌种和不产生大量菌丝的菌种
三、放线菌的主要属
1、链霉菌属:
产生许多著名的抗生素,如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
2、诺卡氏菌属:
烃类发酵、产生抗生素(万古霉素、头孢菌素等)
3、小单孢菌属:
可产生多种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利福霉素等
4、放线菌属:
多为致病菌。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
真核生物:
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看书P46表2-1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植物界:
显微藻类
动物界:
原生动物
真核微生物
黏菌
菌物界假菌单细胞真菌—酵母菌
真菌丝状真菌—霉菌
大型子实真菌—蕈菌
1、真菌:
具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以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的真核微生物。
特点:
1)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
3)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
4)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
5)以产生大量无性和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6)陆生性较强
2、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多糖,另有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质
低等真菌的细胞壁成分以纤维素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为主,而高等陆生细菌则以几丁质为主。
细胞壁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免受外界不良因子的损伤等功能。
3、鞭毛:
由鞭杆、基质和过渡区组成,为“9+2”型
第二节酵母菌
酵母菌:
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特点:
1)个体一般以单细胞非菌丝状态存在;
2)多数出芽生殖;
3)能发酵糖类产能;
4)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
5)常生活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
危害:
使食物、纺织品等变质,发酵工业污染,引起人和植物病害。
一、酵母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酵母菌的细胞直径为细菌的10倍。
1、细胞壁:
呈三明治状,外层为甘露聚糖,中层为蛋白质(包或多种酶),外层为葡聚糖。
2、细胞膜:
含有甾醇分子
3、细胞核:
具有多孔核膜包裹着的细胞核,核膜是一种双层单位膜,上面有大量的核孔,其内含有线粒体、质粒和线状质粒,是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库。
二、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1、繁殖方式:
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主要是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
芽殖、裂殖和产生无性孢子
芽殖:
母体细胞通过长出芽体进行无性繁殖方式
酵母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胞分离,在子、母细胞壁上都会留下痕迹。
母细胞出芽位点称作出芽痕,子细胞细胞壁上的位点称诞生痕(蒂痕)。
通过酵母细胞表面留下芽痕数目就可确定该细胞的菌龄。
无性孢子:
掷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
假酵母:
只能进行无性繁殖过程的酵母。
真酵母:
具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过程的酵母
有性繁殖:
产生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过程:
接触:
相邻两个不同性别细胞接触
融合:
接触部分局部融合形成一个通道
质配:
细胞质融合
核配:
细胞核融合
减数分裂:
使合子减数分裂成4或8个子囊孢子
孢子壁形成
3、生活史:
又称生命周期,指上一代生物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
1)单倍体型:
八孢裂殖酵母
2)双倍体型:
路德类酵母
3)单、双倍体型:
啤酒酵母
第三节丝状真菌—霉菌
霉菌是丝状菌体的一个俗称。
一、霉菌的菌落特征
类似于细菌:
毛细管水、湿润、表面光滑、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颜色单一
有别于细菌:
较大、较稠厚、较光滑、较不透明
二、霉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把霉菌的菌丝分为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
1、菌丝体分为:
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子实体)
营养菌丝:
1)吸收养料:
假根、吸器
2)附着:
附着胞、附着枝
3)休眠及蔓延:
菌核、菌索
4)延伸:
匍匐枝
5)捕食线虫:
菌环、菌网
气生菌丝:
1)简单:
无性:
分生孢子头、孢子囊
有性:
担子
2)复杂:
无性:
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
有性(子囊果):
闭囊壳(完全封闭)、子囊盘(开口、盘状)、子囊壳(有孔口)
三、分布与人类关系
在自然界分布相当广泛,无所不在,而且种类和数量惊人。
在自然界中,霉菌是各种复杂有机物,尤其是数量最大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主要分解菌。
一般情况下,霉菌在潮湿的环境下易生长,特别是偏酸性的基质当中。
危害:
引起霉变、引起动植物病害、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四、霉菌的孢子
霉菌的繁殖能力极强,主要通过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来完成的。
特点:
小、轻、干、多、形态色泽各异、休眠期长、抗逆性较强
霉菌孢子容易传播和生存。
菌落特点:
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松或紧的蛛网状、绒毛状、棉絮状或毡状,颜色多。
看书P63表2-6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真病毒:
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
非细胞生物类病毒:
只含有独立侵染性的RNA组分
亚病毒因子拟病毒:
只含有不具独立侵染性
朊病毒:
只含单一蛋白质组分
第一节病毒
病毒:
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
特性:
1)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
2)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故又称“分子生物”
3)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4)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组分
5)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
6)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7)对一般抗生素不感染,但对干扰素敏感
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分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原核生物病毒(或称噬菌体)
分类依据:
1)病毒DNA分子有线状和环装之分
2)病毒核酸有正链(+)和负链(-)的区分
3)是闭口环还是缺口环
4)基因组是单分子、双分子、三分子还是多分子
5)核酸的碱基或碱基对数
6)核苷酸序列
病毒的蛋白质主要在构成病毒结构、病毒的侵染与增殖过程中发挥作用:
1)结构功能2)吸附3)破坏宿主细胞壁和细胞膜4)增殖
一、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1、病毒的大小:
绝大多数的病毒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微小颗粒,直径多数在100nm上下,观察病毒的形态和精确测定其大小,必须借助电镜。
2、病毒的形态:
1)病毒粒:
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又称病毒颗粒
2)对称体制:
螺旋体制:
烟草花叶病毒
二十面对称:
腺病毒
复合对称:
T偶数噬菌体(由头部、颈部和尾部组成,尾部由尾鞘、尾管、基板、刺突和尾丝组成)
3)病毒的群体形态
包涵体:
感染病毒的宿主细胞内,出现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数量不等的小体。
本质:
大多数是病毒粒子组成,少数是细胞对病毒的反应
噬菌斑:
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
空斑:
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
枯斑:
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
二、繁殖方式
1、噬菌体的繁殖:
噬菌体和一切病毒粒并不存在个体生长的过程,而只有其两种基本成分的合成和进一步的装配过程,分为:
1)烈性噬菌体:
指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够使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过程:
吸附:
噬菌体与其相应的特异宿主在水环境中偶然碰撞,把刺突、基板固着于细胞表面
侵入:
头部核酸迅即通过微管及其末端小孔注入宿主细胞中,并将蛋白质躯壳留在壁外
增殖:
包括核酸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增殖过程基因表达的特点
1)基因表达有先后
2)基因表达的顺序为:
早期表达,次早期表达,核酸复制,晚期表达
3)前一次表达产物是后一次表达的mRNA、聚合酶等
4)晚期表达的结果是合成了各种装配蛋白(另外还有溶菌酶)
成熟(装配):
把已经合成的“部件”进行自装配的过程
裂解:
当宿主细胞内大量的子代噬菌体成熟后,由于水解细胞膜的脂肪酶和水解细胞壁的溶菌酶的作用,促进细胞裂解,从而完成子代噬菌体的释放
裂解方式:
裂解(多以裂解细胞的方式释放)和分泌(噬菌体穿出细胞,细胞不裂解)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效价:
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或感染中心数,常用方法为双层平板法详见书P76
优点:
1)可弥补培养皿底部不平的缺陷
2)可使所有的噬菌斑都位于近乎同一平面上
3)上层培养基中琼脂较稀,可形成形态较大、特征明显以及便于观察和计数的噬菌斑
2)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分类:
原噬菌体(前噬菌体):
整合在宿主和DNA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溶源菌:
指在核染色体上整合有原噬菌体的细菌。
可进行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
三种形式:
游离态、整合态和营养态
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侵染敏感细菌后不裂解它们,而与细菌共存的特征
溶源菌的特点;
1)可稳定遗传:
子代细菌都含有原噬菌体,均具有溶原性
2)可自发裂解:
温和噬菌体的核酸也可从宿主DNA上脱落下来,恢复原来的状态,进行大量复制,变成烈性噬菌体
3)可诱导裂解:
用化学、物理方法诱导
4)具有“免疫性”:
溶原菌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同源的噬菌体不敏感,对同源噬菌体具免疫性,对非同源噬菌体没有免疫性
5)可复愈:
自然遗失前噬菌体,但不发生自发裂解和诱导裂解
6)溶源转变:
由于溶源菌整合了温和噬菌体的核酸而使自己产生一些新的生理特征
检验某菌株是否为溶源菌的方法
将少量溶源菌与大量的敏感性指示菌(遇溶源菌裂解后所释放的温和噬菌体会发生裂解循环者)相混合,然后与琼脂培养基混匀后倒一个平板,经培养后溶源菌就一一长成菌落。
由于溶源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极少数个体会引起自发裂解,其释放的噬菌体可不断侵染溶源菌周围的指示菌苔,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中央有溶菌酶的小菌落,四周有透明圈围着的这种独特噬菌斑。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营养:
微生物获得与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通常称为营养。
营养物:
那些能够满足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物质通常称为微生物的营养物
影响化学元素组成比例因素:
微生物种类、菌龄、培养条件
第一节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与摄食型的动物和光合自养型的绿色植物十分接近,称为营养需求上的统一性,以碳、氢、氧、氮、硫、磷6种元素为主,在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6大范围内。
微生物和动物、植物营养要素的比较
营养要素
动物
(异养)
微生物
绿色植物
(自养)
异养
自养
碳源
糖类、脂类
糖、醇、有机酸等
二氧化碳、碳酸盐等
二氧化碳、碳酸盐
氮源
蛋白质或其降解物
蛋白质或其降解物、有机或无机氮化物、氨
无机氮化物、氨
无机氮化物
能源
与碳源同
与碳源同
氧化无机物或利用日光能
利用日光能
生长因子
维生素
部分需要维生素
不需要
不需要
无机元素
无机盐
无机盐
无机盐
无机盐
水分
水
水
水
水
一、碳源
凡是提供微生物营养元素所需的碳元素(碳架)的营养源称为碳源。
碳源物质的功能:
构成细胞物质;为机体提供整个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异养微生物)
异养微生物:
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
自养微生物:
以无机碳源作唯一或是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C
H
O”型中的糖类是最为广泛利用的碳源,其次是有机酸类、醇类和脂质等,在糖类中,单糖优于双糖和多糖;在多糖中,淀粉明显优于纤维素或几丁质多糖,同多糖则优于琼脂等杂多糖。
对一切微生物来说,其碳源同时又兼作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