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docx
- 文档编号:24383498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69.04KB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docx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国庆小学公玉琴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每一个国家的政要、科学家、企业家以及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反思历史,都在力求从历史的反思中探求新世纪的到来与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关系和逻辑必然。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通过反思大家至少在一点上形成了共识,即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关键,都集中地体现在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
一、研究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重大意义
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之后,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又为提高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有序性、有效性提供技术手段。
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有效的技术手段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各行各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狂飙时代。
所以,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水平,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以“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新时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社会在经历了300多年以前那场工业革命以后的今天,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支持当前这场变革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学习方式。
更为明显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着教育的改革向着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中世纪以来所实践着的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以班级授课制为标志的传统教育在300多年前的出现,在人类教育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它满足了工业化社会对智能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它承袭了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它丰富了人类教育的理论宝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人的智慧和能力参与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需求,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策略,班级授课的“一齐化”教学缺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差异的针对性;以语言和文字为主体的教学媒介的抽象性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学习对直接经验和感性经验的需求,认知活动的优化受到阻滞;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有限、封闭,使学习者失去探求学习、个性发展的时空条件和必要的资源支撑;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评价的偏颇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学校教育滞后于社会的需求;……。
总之,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对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既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当前这场变革对教育提出的紧迫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在信息时代里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势在必行。
信息技术具有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功能特点,它的应用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变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工作,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渠道。
因此,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起来,以“整合”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带动教育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中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对“e--learning”(数字化学习)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此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其他国家——例如日本、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泰国等——都出台了力度相当大的信息政策,推动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本国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分别于1998年12月和1999年6月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个重要文献,都强调了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对于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中国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启动,改善了中国教育科研网络系统、建设了现代远程教学系统、丰富了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库,为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提供了环境保障;“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开设,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探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和实践创设了基础条件。
总之,进入21世纪以后,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选择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促进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途径,而踏上这一途径的第一步则是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二)以“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的教育国策。
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使受教育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推进状况却不令人满意,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造成这种状况固然有认识上的、机制上的、条件上的原因等等,但传统教育的旧有模式无法承担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时代的教育只能满足一个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建立在工业化时代的传统教育,只能满足工业化时代对知识和经验的需求。
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经把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功能特点加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为切入点,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技术上来说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从功能上来说,它给教学活动增添了许多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所不具有的新机制:
1、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
形声化表达,并且可以以链接的技术以图片、动画、声音、文字说明等多种形态的知识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证和说明,这对优化学习者的认知活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传播的多样化——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
单一传播方式不一样,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增添了许多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方式,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课程和远程学习等。
3、教学资源的共享化——网上教学资源是对广域范围内的教学
资源的集合,可以满足各类学习者在各种学习形态(一齐化教学、个别化学习)下的学习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4、教学形态的多样化——班级形态的一齐化教学、个别形态的自主学习、校际和国际间的协作学习等,都可以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
5、教学时空的扩大化——学校和课堂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场
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很大的灵活性。
6、教学环境的虚拟化——根据教学需求创设虚拟的教学情境和
训练条件,为认知活动的优化和技能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保证。
7、教学效果反馈的及时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克服了以往教学延时反馈的弊端,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供诊断性反馈,也可以在教学结束后提供总结性反馈,为教学过程的调控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及时提供依据。
显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这些技术、功能特点,可以改变教学的功能结构、丰富教学的形式内容、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使教学活动的价值功能得以改善,充分促使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创造型人才。
研究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所要探求的是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以“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丰富发展教学基本理论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就社会的发展来说,21世纪是“后工业社会”;就经济发展来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就人类的生存来说,21世纪是人类面临着的“第三次浪潮”。
时代、社会和经济的这样变化,必然促使教育产生以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为核心的一系列变化。
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或以经验、活动和学生为中心的、以培养经验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育,都无法承担起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重任;只有具有三结合——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学指导思想的现代化教育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有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功能特点。
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所具有技术、功能特点,也进一步证明了“三结合”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在理论上的科学性,也为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践行“三结合”提供了广泛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探讨和发现以信息技术实施“三结合”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特点和规律的过程。
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理性认识结果,对于丰富和发展已有的教学基本理论,使之成为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含义、特点和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含义、特点和目标,是实施“整合”研究与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地认识这些基本问题是科学地研究、有效实践“整合”的前提条件。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含义
“整合”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结果。
教育界引用“整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意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一个包含着多种思想、多样实践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整合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祝智庭教授:
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
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与课程才是有效的。
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
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
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
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特点
从上面引述的各位专家对“整合”的界定可以看到,每种界定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视角,这充分体现着“整合”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每种界定都包含着“整合”的基本特点,有利于保障整合研究和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整合”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提
供的新的沟通机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课程与远程学习)和丰富资源的环境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造思维、合作精神与交际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整合”必须有正确明晰的指导思想——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
的整合具有多种价值取向可供选择。
一定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把整合的研究和实施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整合”要坚持整合要素的个性特点——在研究和实施“整合”
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也要严格遵循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以体现教学过程规律的需求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
“整合”是功能特点和基本规律意义上的整合。
4、“整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把两个以上的具有不同特点的
事物整合在一起,不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推理就能实现的;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去实验、探求和总结,才能发现“整合”的本质和规律。
5、“整合”的结果是“双赢”的——成功的整合应当是把课程教
学目标的实现和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整合”的结果,既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程教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学科智能水平的提高;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授了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在新时代——信息时代和新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切入点。
通过这个切入点的研究和实践要达成的目标是多方面的。
1、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才得以进行;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水平越高,对信息环境的要求也越高。
因此,随着“整合”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会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校信息环境的建设应根据“整合”的研究和实践的需要,围绕下述三个方面分层次地进行:
(1)创设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硬件环境
①创设满足教师“教”的需求的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
②创设满足教师“教”、学生“学”的需求的硬件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3创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硬件环境——校域、城域、国
际网络
(2)创设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教学资源软件环境
①满足优化课程学习需求的课本资源
②满足扩展性学习需求的校本资源
③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社本资源
(3)创设以教师为主体的人文技术环境
①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把“整合”的研究和实践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②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开发技术、媒体传播技术和教学系统的设计技术,提高实施“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智慧和能力。
③形成完整的教学价值观体系,以“整合”的教学活动全面地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2、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改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并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制,这为在多方面上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
(1)探求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和普遍规律
(2)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计算机及其网络、专业网站、电子图书馆、网上搜索、网上课程和远程教育等机制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稳定的教学模式群落和有效的方法策略
(4)在已有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发展和创新性研究,形成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基本理论
3、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研究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其根本目的在于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通过优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具有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发展和生存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自觉地以不断地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5)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格、超群心理、开放意识、必胜信念、主人公姿态等高尚品格。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在体现教学规律、落实教学原则、应用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策略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所具有教学功能特点和所提供的多种沟通机制的作用,使教学活动按照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变革和发展。
这为我们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提供了基本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
1、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相整合,使教学活动更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的客观存在的认识结果,是教学活动成功或失败的最高层面的制约因素,是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的根据。
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首先要考虑如何以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使教学活动更符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的要求上下功夫。
(1)按照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推进两种经验有效结合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任何人的学习来说都是必要的,只是处在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对具体的直接经验和抽象的间接经验的需求有所不同,下列的表格表明了这一点。
不仅如此,
就同一个教育阶段的学生具体的学习活动来说,它的进程也是由形象具体向着抽象逻辑发展的。
所以,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不同学习进程中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不同需求。
(2)按照知识与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教与学的方法策略。
学生学得知识、提高智力、是在不同类型的学习中以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的,例如:
●简单的学习——学习语文性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以教
师讲授为主——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
●复杂的学习——学习程序性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以教师组织为主——学生以协作学习为主
●高级的学习——学习策略性知识——学会学习——以教师引
导为主——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
可见,在教学活动中,需要针对学习类型的不同而导致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教师角色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运用不同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概括地说,教学活动所运用的方法分为两大体系:
一个是客观主义方法论体系,运用这个体系中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清晰、明瞭、高密度、高质量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结果表现为学生获得大量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另一个是建构主义方法论体系,运用这个体系中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启发、帮助、协调学生的学习,教学结果表现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掌握进行有效学习的方法策略。
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就要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和所提供的多种构建机制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为实现知识与智力的统一创造有利条件。
(3)按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以信息技术开辟多种途径满足学习者的多种学习需求。
任何学习活动,都是智力因素——感知、理解、记忆、思维和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情感体验等同时参与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当作为学习操作系统的智力因素得到作为学习动力系统的非智力因素支持的时候,学习活动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则不然。
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教学活动中,要应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方法策略促进两种因素的协调和顺遂,而有效的方法策略要围绕多方面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选择和应用。
①以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②以教学形态的多样化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③以教学媒体的多样化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学方法、教学形态、教学媒体的多样化,扩大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学习节奏的需要进行选择的余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适应性,使学习活动在两种因素的统一、协调中获得良好的结果。
(4)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以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①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优
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把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作为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学媒体的选择、组合和应用的重要依据,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教学活动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予成方案。
●应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沟通机制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多提供的计算机及其网络、专业网站、网上搜索、人机交互等沟通机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全体、全面、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把信息时代的能力素质作为评价教学结果的标准
以信息素养的提高、基本学习技能的掌握、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评价教学结果的标准,在教师的主导下,引导教学改革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②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目标导向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把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作为师生双边活动共同努力的方向;允许学生根据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策略、决定媒体的应用和资源的收集、寻求学习伙伴和必要的支持等。
●开放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时空条件
把教学设施——例如计算机房、电子图书馆、专业网站等——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条件。
●提供学生参与设计、实施、评价教学活动的机会
在研究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对整合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参与,这样才能根据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提高整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给学生
掌握信息技术是在信息技术环境学会学习的关键。
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给学生,教学才能由内容导向教学转向目标导向教学、学生才能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的探求性学习、师生才能由教学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学,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按照传授知识与转变情感相统一的规律,充分认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
根据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和情商在人的学习和发展中地主导作用的教育观(高曼:
20%IQ+80%EQ=100%成功),在整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充分认识、开发、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不仅要重视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学生智商的提高,更要重视发挥它在促进学生情商提高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智商和情商两个方面的需要,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2、信息技术与教学原则相整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指导原理,它综合地体现着实现教育目的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工作,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反之,违背了教学原则,就会降低教学效果。
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应特别重视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教学原则的贯彻落实。
(1)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以“人为本原则”的贯彻落实
以人为本原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师生之间应当人格平等,真诚相爱,相互合作和彼此尊重。
在“整合”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应围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这一原则的贯彻落实。
①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②把信息技术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技术和方法。
③尊重和支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及媒体应用的选择,并对学习结果及时给予评价。
(2)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面向全体原则”的贯彻落实
面向全体原则,要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学习,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信息技术在教学重点应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原则提供了可能。
①“整合”教学应面对全体学生,关注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②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③以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构通机制为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必要环境。
(3)以信息技术应用优化“落实基础原则”的贯彻落实
落实基础原则,要求教学活动落实基础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 课程 教学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