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故事艺术领域.docx
- 文档编号:24378972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8.11KB
青春励志故事艺术领域.docx
《青春励志故事艺术领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春励志故事艺术领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春励志故事艺术领域
聂耳的故事
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于云南玉溪一个贫苦的中医家庭。
他自幼生性活泼,除了在校认真读书外,对音乐、戏剧、文学、美术和体育都有着广泛的爱好。
1918年,聂耳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
利用课余时间,他自学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乐器,并开始担任学校“儿童乐队”的指挥。
1922年,聂耳进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1925年,考取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
聂耳从15岁就开始读马克思的论著,还写了不少读书笔记。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昆明也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1928年3月28日,聂耳亲眼目睹了共产党员赵琼仙老师英勇就义的情景。
同年,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印刷散发传单、上街游行示威、到监狱里探望革命志士等活动,这使得他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不断成长。
1930年7月,他只身来到上海“云丰申庄”当店员,具体工作是采办、包装和寄发纸烟,由店里供给食宿,起初没有任何工资,生活非常清贫,但聂耳仍坚持抽空学习英语和革命文艺理论。
到上海两个多月后,经老乡介绍,聂耳加入了党领导下的反帝大同盟,投身到反对帝国主义的行列中。
后来有了点工资,他买了《音乐入门》和《口琴吹奏法》等书进行自学。
1931年3月,聂耳报考了黎锦辉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并成为乐队练习生。
在歌舞班里,聂耳除了担任乐队伴奏外,还经常在节目中扮演各种角色。
聂耳曾连续4天每天演出3场,全身大汗淋漓,但总共才得到6元钱的报酬。
1932年“一·二八”事变,聂耳亲眼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的侵略罪行。
他曾经跑到战火弥漫的闸北一带拍摄照片,结果被没收了胶卷,还差一点被日军抓走。
1932年9月14日,聂耳去报考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但没有被录取,于是他又去向外籍教师托诺夫学拉小提琴。
10月28日晚上,清华大学毕业同学会为给东北抗日义勇军募捐,特邀剧联的“芭莉芭剧社”到清华大学演出。
当聂耳在舞台上用小提琴演奏《国际歌》时,台下有一部分右派学生起哄捣乱,还往台上丢石子,把担任钢琴伴奏的人都吓跑了。
聂耳却鼓足勇气,在多数观众的鼓励和保护下,一直坚持把这首歌拉完,赢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1933年初经介绍,在白色恐怖最险恶的日子里,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他耳闻目睹了无数革命者和战友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英勇献身的事迹,那一幕幕都涌现在他的脑海里,使他满腔的激情像火山似的喷发出来。
他把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热爱,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满腔仇恨,都全部凝聚在这首杰出的革命战歌当中。
就是这首歌,随着影片《风云儿女》的上映唱遍了全国,给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梅兰芳的故事
1894年的大清国,正值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东部海岸线战火不断。
这年的10月22日,在李铁拐斜街梅家老宅里,梅兰芳出生了。
新生命的诞生给这个京城颇有名气的梨园世家带来了一缕暖意。
转眼间,梅兰芳8岁了。
作为这个家庭的传人,学戏,成了他没有选择的选择。
带着对无拘无束生活的留恋,梅兰芳来到戏班子拜师学艺。
初到戏班的他资质平平,刚开始时,简单的四句老腔楞是学好几个小时还是唱不下来,气得先生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就是这番话“激”出了一代大师的最初的决心--梅兰芳誓言一定要学出个样儿来。
从那以后,住在李铁拐斜街的街坊邻居们,几乎每天清晨都能听到一个清脆稚嫩的练嗓声。
数九寒冬,溯风呼啸,什刹海冰面上,总有一个瘦小的身影在那里“操练”——踩跷、踢腿、打把子、跑圆场……为了练好跷功,梅兰芳在一条长板凳上放上一块砖,再将双脚绑在两根木棍上,站到砖上。
开始练时,战战兢兢,痛楚异常。
一会儿工夫就支持不住了,只好跳下来。
慢慢地,从一炷香的时间,到两炷香的时间,梅兰芳站得越来越稳,腰腿也就越来越有劲了。
拿大顶是从艺的基本功,练习时间一长人就会头晕、呕吐,但梅兰芳挺住了,一练就是几个时辰,有时竟昏倒在排练场上。
见证了小梅兰芳这段成长经历的人,无不称赞这个孩子的倔劲和韧劲。
为了维持生计,梅兰芳一面学艺一面登台表演。
上了台,就要摸爬滚打专心演戏,下了台,就站在后台观摩学习。
别人唱戏的唱腔、亮嗓、精彩的地方他都一一记在心里,仔细揣摩,从不懈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几番寒暑后,梅兰芳的演戏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
梅兰芳的戏,彻底地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戏剧的看法,也改变了对中国人的看法。
当时美国的报纸评论称:
“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常香玉:
泪洒演艺路 终成一代大师
1923年,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南河渡镇董沟村一个穷苦的家庭,父亲曾是一名老艺人,但因为嗓子坏了,再不能登台演唱。
一家人以何为生,是最令他锥心刺骨的事情。
当时一家人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常香玉甚至跟母亲一起要过饭。
9岁的时候,家里曾想过把常香玉卖作童养媳,但是她的两个姑姑都是作童养媳被人家打死的,因此常香玉的父亲狠了狠心,说:
“还是让娃跟俺学戏吧,学出来了,她就有碗饭吃,学不出来,被我打死了,也好过作童养媳被人家打死。
”这样,她开始了演艺生涯。
在常香玉记忆中,学戏的路上洒满了泪水。
因为学戏,她没少挨父亲的打。
“练不好就打,唱不好就打,不用功就打,给你交代任务完不成你偷懒就打。
”学戏的艰辛一直留存在常香玉的记忆中。
在下着大雪的冬天,靠住墙倒立,苦练基本功是常事。
常香玉甚至曾经觉得“不如去要饭,要饭吧你拿个碗,他给你一碗饭吃吃,不至于这么受罪挨打。
”父亲有一次把香玉踹到了地上,打得满脸血肉模糊,被农会的人看见了,非说香玉是他拐来的。
可正是这种近乎残忍的磨炼,让常香玉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事。
1935年,常香玉的演艺生涯正式步入正轨。
《曹庄杀妻》——这是常香玉在开封的第一场戏,那时的她还是一个垫戏的小字辈,剧情中的一个“屁股蹲儿”被常香玉做得干净利落,加之追打时的“小翻”“劈叉”等等,赢来观众阵阵喝彩。
虽是垫戏,却让常香玉演出了名气。
凭着之前父亲和诸位师傅近乎残忍的打磨,不到两个月,还是“小妮子”的常香玉便凭借文武不挡、生旦俱佳的出色技艺,崭露头角,由垫戏改为中轴,成为太乙班的主演之一。
艺术的成就在于不断的追求,常香玉的父亲非常清楚,女儿常香玉要成为大唱家,必须要有自己的戏。
1937年,在剧作家王振南史书明等与父亲的扶持下,中州戏曲研究社成立了。
不久,常香玉的“代表作”《六部西厢》应运而生,前两部常香玉饰演闺门旦应工的崔莺莺,后四部饰演花旦应工的红娘。
一经出演,观者如潮。
对艺术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对作品的高要求上,更体现在对戏曲长远发展的谋划上。
1948年,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常香玉夫妇节衣缩食,招集豫籍流陕的难童,创建“香玉剧校”,后改为香玉剧社,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在为保家卫国“捐机义演”的同时,带领剧社将豫剧传播到了全国。
至此,标志一个艺术流派形成的四大要素:
天赋与师宗、代表剧目、传承人及观众群等均已具备,一个风格独具的豫剧艺术流派已宣告形成,那时她还不满30岁。
正是这样的坚持与努力,让常香玉的戏常看常新、常看常精,“豫剧皇后”是对常老最好的注释。
冼星海:
坎坷而壮丽的音乐人生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海边一条小渔船上。
伴着爷爷的箫声和妈妈的歌声,冼星海在殖民地澳门长到了6岁。
孤儿寡母的生活远不是艰难两个字能够表达。
刚刚懂事的小星海看着满街趾高气扬的洋人在中国人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而这土地本来的主人则猪狗一般任人欺凌,这一切,妈妈不能告诉他是为什么,但这种痛苦,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最懂得!
1931年,巴黎的冬天分外寒冷。
天已经完全黑透了,26岁的冼星海衣衫单薄,抱着一个破琴盒在街上疾走,他完全顾不得看一眼巴黎美丽的夜景,风一般地冲上一座破旧楼房的七楼房间,一头扎在床上,放声痛哭起来。
两年前,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在拮据的经济状况下,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这个世界艺术之都。
可等待他的是无尽的屈辱与饥饿。
在巴黎的这段日子里,他洗盘子的时间比拉琴的时间还多。
除了在餐馆打过工、在理发馆扫过地,替别人看过电话外,他还在街头卖过艺,这也算是他在巴黎和艺术发生的唯一联系了。
刚才在街上拉完一曲,他托着盘子准备要钱时,一个中国青年冲上来夺过他的盘子扔咬牙切齿摔到地上,随手又给了冼星海一记耳光,最后让他不要再给中国人丢脸了!
想到这些他止住哭声,从衣兜里翻出刚刚要到的钱,狠狠地扔到了地板上。
这时门铃响了,他知道这是女房东来要房租了。
他只好咬咬牙站起来,把地上的法郎一张张、一枚枚地重新拣了起来。
“有几次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在街上瘫软下来了。
我那时想大概快要死了。
”冼星海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
他在巴黎的前三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尽管对他来说生存还是死亡都是个问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成为伟大音乐家的梦想。
他的坚持终于换来艺术女神的垂青,音乐大师保罗·杜卡斯收他做了入室弟子,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也免费录取了他,他成为了这所音乐圣殿的第一个中国学生。
令人心酸的是,当招生老师问他在物质上有什么要求时,他的回答是:
饭票。
1939年3月31日,已经被激情煎熬了六天的音乐家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
4月13日,第一次正式公演就引起了轰动。
1945年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的冼星海勉强到了莫斯科治病,然而一切都太晚了,多年的贫困生活加上积劳成疾,10月,这颗中国南海升起的星星殒落于异国他乡。
诚然,覆巢之下无有完卵。
动荡的年代,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让他把满腔热血倾注在一首首高亢激昂、催人奋进的乐曲中。
冼星海是个音乐巨人,他有着不懈的奋斗意志,伟大的创造精神和不屈的民族灵魂。
无论怎样的挫折都不能战胜他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无论多少的艰难都不能改变他对生活的热爱!
今天,当我们欣赏冼星海优美音乐作品的时候,细心的人还能隐隐感觉到凝结在音符后面的苦难与不屈。
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
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
但是当小贝多芬3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
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
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贝多芬拖下床开始上课,有时上到天亮才算完。
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
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
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
可是三四年来,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
但是,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
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的心无时不充满热情,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
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
但是不解风情的朱列塔·圭恰迪尔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
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尔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
"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
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
齐白石:
从乡村木匠到艺术大师
1864年1月1日,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杏子坞,小名阿芝。
8岁开始入蒙馆读书。
齐白石出身寒门,读书不到一年,便辍学在家,砍柴放牛。
因他身体孱弱,干不了田里的重活,家里就想让他学一门手艺,以备将来养家糊口。
恰巧,齐白石有一位本家叔祖是大器作木匠。
大器作木匠,就是专门盖房子,做桌椅板凳和种田工具这类粗活的木匠。
这年年初,父亲就提出来让齐白石跟他学木匠手艺。
大器作是个苦力活。
瘦弱的齐白石扛不动大檩条。
时间不长,师傅见他干不动重活,就把他打发回家了。
这时,有人说闲话:
“阿芝哪能学得成手艺?
”自尊心很强的齐白石听见后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
16岁时,齐白石投师到周之美门下,改学雕花木艺。
雕花木艺比大器作更加精细。
齐白石看着生动的花样子,打心眼里喜欢。
他学得很有兴致。
师傅见徒弟聪明好学,也教得格外认真。
转眼三年过去了,从齐白石手里出来的花样子越来越生动精致,刀法运用自如。
他还特别将平日里自己所画的花卉果实加入到代代相传、一成不变的传统图案中,又根据乡里人喜闻乐见的吉庆词儿勾摹出许多人物故事,创造了许多有意思的新花样,很受人们的喜欢。
渐渐地,他成了方圆百里内有了小有名气的“芝木匠”。
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1853-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
1873年,梵高在伦敦其伯父经营的画廊中工作,并热烈追求房东的女儿。
后来,因为失恋,梵高尝透了爱情的苦楚,他辞去画廊的工作,一心投身传道,以安抚人类痛苦的心灵。
1876年,梵高在学校任义务教师,帮助低下层的小孩学习。
1878年,梵高到比利时矿区任传道员的工作。
就在这年冬天,矿洞发生坍塌的悲剧,伤亡惨重,上帝的神迹并没有出现,令梵高对宗教开始失望。
1879年,教会撤除了梵高的职务。
被撤职后的梵高仍然留在矿区,开始对绘画发生兴趣。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
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1886年,梵高跟随弟弟,去到艺术之都巴黎,认识了高更、塞尚、秀拉及罗特列克等同道中人,并深受印象派及日本板画的影响,开始形成了日后强烈的个人风格。
1888年,梵高受塞尚的影响,到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省,寻找创作的灵感。
他在阿尔定居,并在此绘画了二佰多幅油画,当中却只能卖出一幅,得到一则画评。
在贫困的生活中,赤热的阳光下,不竭的创作令梵高变得神经衰弱。
为了加强自己的信念,梵高喜孜孜地邀请高更到阿尔共同居住,并大肆粉饰了他的黄屋。
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共同生活的结果,却是不断的争吵。
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左耳。
从此,他不但失去高更这个好朋友,还给所有人笑作疯子。
1889年,梵高入住精神疗养院。
1890年5月,梵高靠近弟弟居住,并在短短两个月内,绘画了七十多幅油画。
狂热而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有如烈火焚烧着他的内心,使他心力交瘁,精神濒临崩溃。
1890年7月27日早上,文森特·梵高在麦田中开枪自杀,延至7月29日伤重不治,享年37岁。
海顿
1732年4月1日,维也维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出生于奥地利风景秀丽的罗劳村。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以修造马车为生,母亲是个厨娘。
尽管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
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
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
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
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救,才勉强活了下来。
由于海顿天生一副好嗓音,使他在8岁时被著名的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选中。
在这里,他如鱼得水一般刻苦地学习音乐理论与钢琴。
随着年龄的增长,从16岁起他甜美的歌喉开始不幸地逐渐沙哑。
1749年的一天,奥地利女皇在欣赏圣斯蒂花教堂唱诗班的优美合唱时,突然从合唱队里传出一声很不协调的怪音,女皇当场就挖苦道:
“这个孩子的声音听起来就像乌鸦叫!
”从此,海顿被迫流落街头,靠拉琴卖艺糊口谋生。
此后的10年是他的艰苦岁月。
他当过仆人,干过家庭教师,写过歌剧,作过大提琴手,任过乐队队长。
1760年,他娶凯勒为妻,犯了一个悲剧性的错误,为自己招来莫大的痛苦。
凯勒体魄强壮而智能低下,性格凶狠暴躁,素质极差!
她不仅在生活上虐待海顿,还常常把丈夫用大量心血创作的音乐手稿随便擦桌椅、包糖果、制点心盒等等。
对此,海顿只有仰天长叹,而这又会引起更大的麻烦!
1961年,海顿被匈牙利最有权势的保罗.安东.埃斯特哈齐王子任命为宫廷副乐长,在此,他度过了长达30年之久的音乐仆役生活。
在创作上,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内按主人的命题或要求,准时写成音乐作品。
尽管我们的大师其貌不扬,却十分善良、纯朴、幽默和平易近人,他的好友与崇拜者们都亲切而风趣地称他为“海顿爸爸”。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他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和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
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
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
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
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
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
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
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
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
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
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
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
电影艺术家卓别林的故事
1889年,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伦敦南部地区的一个演艺家庭,父母都是艺人。
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他的父母就分居,母亲带着他,过着含辛茹苦的生活。
卓别林的母亲是一个杂剧场的喜剧演员,平时常教儿子演唱一些歌曲,晚上演出时,就把小卓别林带到剧院去。
卓别林耳濡目染,小小年纪就有了一定的艺术才能。
有一天晚上演出,母亲的嗓子突然哑了,台下的观众发出一片嘘声。
她不得不含着眼泪走到帷幕后面,心情异常烦恼。
这时,舞台总管事可慌了手脚,正要大发脾气,忽然看到条幕后面的卓别林。
他灵机一动,决定叫卓别林临时上台表演。
卓别林亲眼目睹了母亲所遭到的歧视,为了给母亲争口气,他在一片混乱声中大胆地走到台前,面对刺眼的灯光和黑压压的观众,无拘无束地唱起了家喻户晓的歌曲《杰克·琼斯》。
开始时,台下观众还想起哄闹事,听着听着,剧院里安静下来,接着有人发出了赞叹声和欢笑声。
一首歌曲还没唱完,钱就像雨点儿似的扔到了台上。
这一来,卓别林更活跃了,又边唱边演了许多名曲。
当母亲走上台来领他走时,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1896年他的母亲失业,兄弟两人被送入伦敦兰贝斯区的一个少年感化院。
几周后他们又被送入一个收养孤儿的学校。
卓别林12岁半时,父亲酗酒去世,母亲患精神病,最后被送入一个精神病院。
当时雪尼和查理不知道他们还有一个被父亲抚养大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后来这个兄弟跟查理·卓别林在好莱坞的制片厂中工作。
1920年查理·卓别林将他的母亲接到美国,1928年母亲在好莱坞逝世。
因父亲在37岁时早逝,母亲又患神经病,年幼的卓别林被送进贫民孤儿学校。
7年後,他离开了孤儿学校,成了一名流浪儿。
他当过报童、杂货店小夥计、玩具小贩、医生的小佣人、吹玻璃的小工人,还在游艺场扫过地。
早年的贫困生活启发了他后来创造流浪汉的灵感;小胡须、细手杖、大号裤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礼服,暗示了在儿童天真的想象中的威严的成人,意在用一个天真无邪的形象重新塑一个下层阶级的代表。
17岁时,卓别林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剧团。
在这里,卓别林有生以来遇到了使他终生受益的良师卡尔诺,正是卡尔诺,把卓别林带进了喜剧的最高行列。
卓别林一生共拍影片八十多部,其中多是喜剧。
他所扮演的“流浪汉”等角色,风趣幽默,滑稽可爱,给人们带来了畅怀的笑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春 励志 故事 艺术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