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三 世界史 第13讲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x
- 文档编号:24372667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144.29KB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三 世界史 第13讲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x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三 世界史 第13讲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三 世界史 第13讲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
总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整体性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政治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科技文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2)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3)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2.表现
国家
美国
苏联
政治
推行杜鲁门主义
组成社会主义阵营
经济
推行马歇尔计划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3.“冷战”与“热战”
(1)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2)朝鲜战争:
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
(3)越南战争:
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4.影响
(1)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一体化
(1)背景:
在经济恢复过程中,西欧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
(3)影响:
西欧国家加强政治联合,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
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进行民主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重视教育。
(2)结果: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后来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冲击了两极格局。
4.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
(1)东欧剧变: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和平与动荡并存
(1)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冲突。
(2)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3.多极化趋势加强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2)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的实力增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1.“冷战”的成因、过程与体现
2.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出现根源: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2)两层内涵:
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因而,对多极化趋势可以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方面去理解。
(3)“多极化”在当今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还在不断加强。
3.两极格局背景下美国不同的对外政策
(1)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2)对中国:
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3)对西欧:
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
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4)对日本:
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植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4.对国际格局变化的认识
(1)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源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新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衡的基础上,是各国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3)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的强弱。
(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短板1 将所学与史料关键词相结合的意识不足
例1 (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查短 “欧洲国家先联合再换取美国援助”是材料的核心信息,再结合所学,马歇尔计划由美国主导,目的是控制欧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确定,A项符合题意。
补短 巧用排除法确定答案:
1材料与选项对应法:
首先准确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意思,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哪三个选项不是对材料主旨意思的准确理解而予以排除。
2“绝对词语”排除法:
备选项中有说法过于绝对的词语如全部、都、完全、彻底和均等字眼一般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彻底”等这样字眼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排除。
3“说法错误”排除法:
备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备选项也可以排除。
4“材料无关”排除法:
备选项的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或材料无关的,也可排除。
析选项 B项、C项不符合史实,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对抗,由此排除D项。
答案 A
[针对练1]
(2016·天津文综)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
“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
”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
A.威尔逊时期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D.肯尼迪时期
答案 C
解析 威尔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总统,此时美国还没有确立世界金融的领导地位,故A项错误;罗斯福时期,美国经济受到打击,不具备领导世界的能力,故B项错误;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获得世界金融和贸易的主导地位,当时的美国总统是杜鲁门,故C项正确;肯尼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优势地位开始下滑,故D项错误。
短板2 历史意识滞后
例2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查短 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很快可确定答案为C。
补短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社会客观存在等一系列历史辩证思维关系需熟练应用。
析选项 各国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以冷战为主,世界局势虽然紧张,但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故C项正确;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紧张对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故D项错误。
答案 C
[针对练2]
2011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
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
A.联合国完全被美国操纵
B.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C.政治地位影响经济地位
D.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答案 D
解析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其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材料信息反映了这一原则,故选D项。
A、B表述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农业:
以农业为突破口,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种玉米;工业:
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以工业改革为重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农场的经营自主权
重点在重工业,从根本上触动经济体制,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后转向政治领域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联军事实力增强,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未冲破斯大林体制,最终失败
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其经济安全。
(3)利弊:
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
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4.“新经济”的出现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
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关贸总协定: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3)三大支柱: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4)影响
①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共体的形成及其发展:
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于1967年合并成欧洲共同体。
③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1985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
④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美、加、墨三国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亚太经合组织: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成员间差异较大,形成了独特的“APEC方式”。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世界贸易组织
①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②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③目标: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②技术手段:
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③消除障碍:
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体制保障:
市场经济体制。
⑤推动者:
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1.苏联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1)处理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2)处理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4)处理好借鉴外国经验与从本国国情出发之间的关系,对国情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方面,欧洲的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
(3)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发展掀起了新的高潮,进入了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3.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体现
(1)金融方面:
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
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工业科技方面: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政治格局方面:
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5)国际事务方面:
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短板3 数据信息与所学史实衔接不到位
例3 (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读下表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查短 “原材料生产、输出国走向联合”是材料隐含的核心信息,这是判断选项的唯一依据,明显是发展中国家联合捍卫民族利益、权益的活动,对比备选项,明显只有B项与此主题相符,其他备选项无论说法是否符合史实,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答案为B项,
补短 图表数据类题目是高考选择题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题型。
此类题型解题的关键是能从图表中看出数据变化及趋势,然后与所学知识建立相应的衔接,进而准确分析其前因后果,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析选项 表格中的国际组织都与新兴独立国家有关,这是它们应对不利国际经济秩序的努力,故选B。
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对外进行资源掠夺,表格所列国际组织与发达国家资源紧缺无关,排除A;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涉及生产领域,排除C;表格中的经济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排除D。
答案 B
[针对练3]
(2016·江苏单科)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
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
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 B
解析 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表述正确;欧洲政治一体化只是一种趋势,目前仍未真正实现,C项表述错误;欧元于1999年问世,于2002年进入流通领域,与题目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短板4 重大历史概念、术语的内涵不清晰
例4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查短 准确理解世界银行的主要职能是扶贫与救济性援助,贷款总额与数量上升意味着申请贷款国家数目的增加,据此可确定答案为A,其他备选项均与此主旨无关。
补短 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银行成立后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世界银行贷款的对象、数额、总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题即考查了二战后世界银行这一变化的原因。
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对当今社会热点相关的事件进行梳理并掌握。
析选项 世界银行属于世界金融机构,与贸易体系中关税税率的降低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欧联合的深入,经济实力显著上升,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 A
[针对练4]
据统计,1948年至1976年间,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7.8%,是二战前的10倍。
马歇尔计划实施后,西欧国家经济得到较快恢复,美元也结束了几个殖民帝国货币竞争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
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D.“关贸总协定”的推动
答案 A
解析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扶植控制西欧的措施,与“美元也结束了几个殖民帝国货币竞争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不符,故B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但不会形成美元货币中心的地位,故C项错误;“关贸总协定”的推动也与美元的世界中心地位的形成不符,故D项错误。
一、现代信息技术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开发信息技术,互联网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功能:
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
3.影响
(1)它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
(3)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
(4)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2.成就:
贝克特《等待戈多》,海明威《老人与海》。
3.特点: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4.影响:
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
三、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也对到底什么是艺术产生了长久的迷惘。
四、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2.爵士乐在一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3.二战后,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五、电视的发展
1.普及运用:
二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2.影响:
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对世界
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
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差距。
④改变社会生活结构,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2)对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的姿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中苏关系破裂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的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2.全面理解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背景
(1)残酷的世界大战和令人触目惊心的经济大危机,使人们对资本主义本来就已失望、不满的心理受到更大的打击,心灵遭到扭曲
(2)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现代主义的特色表达得更加充分、效果更加明显
表现
文学领域
作品打破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故事缺乏完整的情节,甚至缺少常规的开头和结尾,令人难以捉摸;注重人物的描写,但是人物动作无聊,出现一些乏味的对白
美术领域
由于心理压力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许多的美术流派,他们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手法,艺术上更趋向于极端化
音乐领域
既有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流行音乐,又有震耳欲聋、节奏强烈,广泛运用声、光、电技术的爵士乐等
影响
现代主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现代人受到心灵的震撼;使人们产生迷惘的心理,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剖析社会的变化
短板5 忽略了时段特征对解读材料的价值
例5 (2016·新课标全国甲卷文综)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查短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资助艺人在非洲宣传美国”是材料的核心信息,要分析美国的目的,必须紧扣50年代中期的史实判断。
补短 基础史实的准确识记一直是文学艺术方面高考命题关注点。
析选项 在非洲巡演与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不合逻辑,可排除A项;展示实力与赢得歌迷信息不一致,可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美苏反目争霸,争夺非洲中间地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答案 D
[针对练5]
(2016·北京文综)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
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电影主题的转变和美苏冷战有关。
二战结束后,美苏争霸,美国采取各种措施遏制苏联,“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都是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①②正确,故选A项。
联合国成立和美苏关系变化无关,③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④错误。
1.经济全球化历程中六大阶段
(1)开始起步阶段(15~18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的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三 世界史 第13讲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 高考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4372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