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4365125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51.74KB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王丽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
革命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概述,引入新课:
革命战争能取胜的最根本原因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人民是基础,也是强大的后盾,这是战略;另外,也重视了各个战役的战术。
得当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
古代的军事家,在战略战术方面也很重视。
今天我们来读读我国《左传》中记载的《曹刿论战》,看看曹刿是怎样在这两方面论述战争的。
(板书课题)
二、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根据我国春秋时代鲁国历史编写的编年史书。
作者据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
这部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
三、听读朗读课文,疏通感知、全文。
四、指导预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鄙间徧帛勺辙轼夫靡
2.解释下面的词语,并注意黑体词的古今含义:
师伐肉食者间鄙牺牲加信孚
属败绩既克夫一鼓作气狱
五、读全文
1.个人默读。
2.全班齐读。
(订正读错的音)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预习情况
让学生试翻译全句,然后辨析黑体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4)大小之狱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示:
古今异义的词,如何确定古义?
一是靠比较记忆,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
文中除了上面加黑的,还有一些这样的词,自学时要加以注意。
)
二、学习新课
学生逐段试译,并质疑、互解疑。
学生译后,教师订正,提示重点。
(1)古今义不同的重点词。
(2)判断句式:
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3)省略句式:
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4)倒装句式:
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下面是各段中的重点词、句,学生翻译时教师相机板书。
三、小结强调
1.判断句的常见形式:
2.“也”表判断,也有表语气用的,如:
“弗敢加也”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总结,指导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翻译全文,重点句强调、强化。
二、学习新课(重点分析)
1.提问:
(1)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
(2)哪些详写?
哪些略写?
(3)以什么为线索?
(上面三个问题答完一个再答一个,学生边回答,老师边作如下板书。
)
2.提问:
前面四件事为什么略写?
后面三件事为什么详写?
还有什么事没提到?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
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
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
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
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3.提问:
我们写记叙文在材料剪裁方面要注意些什么?
(要求学生能答出:
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
4.根据以上的分析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1)提问。
①文章记叙了什么?
(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史实。
)
②说明了什么?
(要讲究正确的战略战术,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
③表现了什么?
(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
(2)让学生把上面分析回答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
5.联系实际。
(1)古代战争要注意战略战术,现代战争也同样要讲究战略战术。
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主席很重视。
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评论了这次战争。
请同学们联系革命战争的实际,谈谈对战略战术的认识。
(2)不但战争要讲究战略战术,我们的学习、工作也得讲究战略战术。
请大家想想,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可以先几个人议论,然后发言)
三、复习巩固,指导作业
1.整理生字、重点词、几种句式。
2.自己做课后练习,有不懂的要提出来。
《诗经》两首教案
王秀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3)反复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
(1)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2)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2)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教学时数】三课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语:
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一本书,然后请大家在听完老师的描述之后回忆一下这本书是哪本书。
(1)它是儒家经典之一。
(2)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3)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4)它收集了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中期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儒家经典之一。
它收集了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共160篇。
三、介绍《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见大屏幕)
四、课文讲解
(1)请学生们朗读课文并分析各章大意(提问)
第一章:
写诗人看到洲上一对雎鸠,而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第二章:
姑娘劳动的优美身姿,让诗人日夜追求。
第三章:
诗人追求失败后忧思想念的情况。
第四章:
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
第五章:
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
(3)分析这首诗歌的特点(提问):
1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反复咏唱,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2追求对象和追求方式的特点:
劳动妇女,弹琴鼓瑟。
3整首诗体现出了极强的古朴美。
(4)艺术特色:
1用“起兴”。
“兴”即触景生情,托物兴辞。
这种委婉含蓄、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多次运用,产生了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使人由雎鸠成双成对联想到君子淑女终成眷属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2韵律和谐:
运用重言(关关)运用双声(参差)运用叠韵(窈窕)
3采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各章大致相同,更换几字使内容递进,逐层抒发强烈感情,读起来节奏鲜明铿然。
五、总结:
(1)主题:
本诗写一位青年男子对美丽女子的爱慕之情。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率直、淳朴、真挚、健康的情感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2)思考:
1、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恋爱观?
2、你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背诵课文《关雎》。
第二课时
引入课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
(播放幻灯片3)
一、初读诗文:
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3.教师明确:
《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运用叠词,如:
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三、(播放幻灯片5)听读诗文:
现象诗歌的画意美。
1.引导:
唐代的王维,不仅是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语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3.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
4.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
有什么景物?
有什么人物?
他们的衣着打扮?
各自的活动?
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5.审美提升:
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而诗又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现出来,得确是诗中的精品呵!
四、赏读:
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1.请男女生各一人完成朗读,同学们一起体味作品流露的各种情感,说说这些情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2.学生讨论、交流后,发言。
3.教师点评,明确: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
4.全班再读诗歌,表现情感美,配乐。
五、品读:
欣赏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
要求学生将画面中的情境与刚才自己所想象的情境对照,全身心的体味诗歌各个角度的美。
六、创读:
播放背景音乐,鼓励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读出自己的个性美!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读比赛。
七、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 )( ) 窈窕( )( ) 好逑( )( )寤寐( )( ) 溯洄( ) 坻( ) 荇菜( )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能力提高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4、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选取一首,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开放探究:
阅读《君子于役》,(见大屏幕)回答问题。
1、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下面对《君子于役》上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头两句点明全篇主旨,陈述了所咏之事。
用“不知”来说明丈夫役期之长。
这两句是第一层:
妇人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
B、中间四句勾画出一幅典型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并且以此来反衬主人公的不平静心境:
家畜出入尚且有时,而人却无归期。
C、最后两句极言思念丈夫很深,以致不能自已。
D、“曷至哉”是反问句,女主人公用反问的方式来揭露封建统治苛酷的兵役给千万个家庭带来痛苦的罪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潘维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过程与方法:
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 质疑法鉴赏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二、作者作品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弄清字音和停顿。
读音:
(见大屏幕)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齐读全文。
4.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自己试着翻译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读课文二、整体感知1.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
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
“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
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字词的解释。
(见大屏幕)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三、内容结构分析(见大屏幕)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
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3.“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
请根据下面一则孟子的语录概括总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
5.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
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6.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
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
“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五、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
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
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
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
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完成本课点津
第三课时
一、师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
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
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
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
明确:
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
所以,“一箪食。
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朱熹说:
“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第四课时
知识总结,课堂练习:
一、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
故患有所不辟2)辩通辨辨别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二、一词多义为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得到故不为苟得也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予呼尔而与之
三、虚词之代词他呼尔而与之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而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四、古今异义
1.钟古义:
一种量器今义:
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古义:
代词,这种今义:
判断动词,例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五、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得: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
例句:
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2.省略句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七、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见大屏幕)
1.翻译课文(见大屏幕)
2.提问: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
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
3.提问: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
此题无固定答案。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提问: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
此题无固定答案。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
提问: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提问:
“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
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7.提问: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四、小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曹刿论战 语文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论战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