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4363744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66
- 大小:87.34KB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泥土的歌唱》,回答问题
泥土的歌唱
①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八种,称为“八音”,其中有一音曰土。
②土——顾名思义,就是由泥土发出的声音,泥土本身是发不出声音的,即使一定要它发音也要伴随着尘土飞扬的壮观场景。
但是人类大约在1万到1.5万年前获得了一项革命性的技艺,那就是借助水和火将土重新幻化为一种全新的形态,也就是陶。
③经过这一神奇的转化过程,泥土不仅拥有了全新的样貌,而且也被赋予了全新的质地与功用。
毫无疑问,这项技艺是古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当然作为早期文明的先锋的中国先民,在这方面也拥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甲骨文中的陶字,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至少在4000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制陶了。
陶轮的使用,或者说借助陶轮的转动,人们就可以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
④土本身是不发声的,但是由土制成的陶器,则既可以作为吹奏乐器,又可以作为打击乐器。
尤其是那些比较标准的圆形器,在发音的原理上,与葫芦完全一样,所以很容易让古人通过自然的联想,而发现它们拥有的音乐天赋。
这里面,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埙。
⑤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⑥作为一种在民间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充满了草根气息的乐器的埙,经历了漫长阶段,最初的埙只有最上面的一个孔,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又过了大约1000年,也就是3500前,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了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
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
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上一、前三、后二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2004年,河北邢台的侯义敏,对传统的埙进行改良,设计出了10孔的低音埙。
这种埙与古代的埙相比,音域宽广,音色低沉深厚,空灵柔美。
⑦还有一种比较著名的陶制乐器,虽然在古代的名声并不很好,但是在最近突然时来运转了。
这种乐器就是缶。
缶本来是一种实用器皿,具体的说就是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和咱们现在看到的泡菜坛子差不多。
后来,随着青铜时代的来临,逐渐被青铜器所取代,至少在贵族的生活中是这样的。
⑧像这样的一个器物,要想作为乐器来使用,毫无疑问只能充当打击乐器了。
⑨用装酒的坛子当乐器,一边拍打着这个装酒的坛子,一边唱歌,通常来说给人的联想都是醉鬼,或者性情豪放的经不起任何酒精催动的野蛮人的形象。
事实上,李斯在他的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今》的文章中,就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的句子,意思就是,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
就是以此为例,来说明秦国当时文化的落后。
也就是说,在古代击缶而歌并不是什么文明的象征,恰恰相反,那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
⑩但是击缶这种乐器,在2008年突然时来运转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击缶而歌,让这种古老的乐器,不仅突然以一个完全正面的新形象获得了一瞬但足以永恒的新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人使泥土“歌唱”的过程。
(2)请将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填写在括号中。
(每空填一种说明方法)
①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________
②这种损与古代的损相比,音域宽广,音色低沉深厚,空灵柔美。
________
(3)根据选文,填写下表A、B、C处内容。
时间
“损”的发展阶段
大约七千年前
只有最上面的一个孔
大约在四五千年前
A________
大约3500前
进一步发展,有了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
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
B________
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C________
2004年
设计出了10孔的低音坝
(4)如何理解第⑦段加点词“时来运转”的含义。
【答案】
(1)古人借助水和火将泥上制成陶,再用陶轮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再将圆
形器皿作为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使泥土歌唱。
(2)列数字;作比较
(3)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损已有六个音孔——上一、前三、后二,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4)古代击而歌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段荡气回肠的《击行而歌》,让“行”这种古老乐器获得了永恒的完全正面的新形象。
【解析】【分析】
(1)泥土本身是发不出声音的,但是人类大约在1万到1.5万年前获得了一项革命性的技艺,那就是借助水和火将土重新幻化为一种全新的形态,也就是陶。
人们又借助陶轮的转动,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
这种标准的圆形器皿则既可以作为吹奏乐器,又可以作为打击乐器就可以唱歌了。
据此答题即可。
(2) ①“七千年的历史”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②这句话把现代的这种损与古代的损从音域和音色两方面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本题比较简单,只要能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即可从文中筛选出准确答案。
根据“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可筛选出A处答案;根据“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可以筛选出B处答案。
根据“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可以筛选出C处答案。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从文章第⑨段“也就是说,在古代击缶而歌并不是什么文明的象征,恰恰相反,那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可以看出古代击而歌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而根据“在2008年突然时来运转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击缶而歌,让这种古老的乐器,不仅突然以一个完全正面的新形象获得了一瞬但足以永恒的新生”可知“时来运转”的含义是: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段荡气回肠的《击行而歌》,让“行”这种古老乐器获得了永恒的完全正面的新形象。
故答案为:
⑴古人借助水和火将泥上制成陶,再用陶轮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再将圆形器皿作为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使泥土歌唱。
⑵1、列数字;2、作比较
⑶1、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2、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3、损已有六个音孔——上一、前三、后二,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⑷古代击而歌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段荡气回肠的《击行而歌》,让“行”这种古老乐器获得了永恒的完全正面的新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分析能力。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
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⑶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道题,需要阅读全文,寻找相关段落,提炼关键信息解答。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含义的能力。
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塑料:
“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
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
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
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
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
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
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
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
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鯨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
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
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
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威危害。
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統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害就难以预料。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
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
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
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
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
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威环境污染。
在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__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
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
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________颗柔珠。
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
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
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
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责源化回收利用效率。
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5日,《新民晚报》2019年2月25日等,有删改)
【链接材料1】关于海洋塑料的事实
每年,1300成吨塑料注入海洋
海洋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占50%
海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60%至80%
受到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达817种
【注】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胶带。
(选自新浪网)
【链接材料2】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
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
具体而言:
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6月9日“民生·民声”专栏,有删改)
(1)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来源看,海洋里的水生物误食的微塑料都属于次生的微塑料。
B.存留在人体内的微塑料,经过长期的蓄积,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C.微塑料既可以通过海洋贝类进人人体,也可以通过呼吸、饮用水进入人体。
D.海洋塑科垃圾占全球垃圾的一半以上,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选文划线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针对链接材料2的说法,请你概括选文中海南省禁塑行动的内容加以印证。
(4)有人认为,微塑料与个人无关,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1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A
(2)通过举例子和列数据,说明微塑料由海洋生物进入人类餐桌,对人类的影响。
事实胜于雄辩,数字醒目清晰,使说明的内容一目了然,使读者更易接受或理解。
(3)海南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
全面禁止不可降解一次塑料同时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寻找替代品;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实施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
(4)微塑料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类包装产生的塑料垃圾在垃圾产生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这些都是产生微塑料的源头。
所以微塑料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都应该在生活中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包装,或参与分类回收利用,让我们的未来更绿色、更环保。
【解析】【分析】⑴A项“海洋里的水生物误食的微塑料都属于次生的微塑料”“都属于”太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
“误食的微塑料”来源,一种是原生来源,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另一种是次生来源,
⑵结合画线句的内容,从“19吨、50颗”这些数字表明词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画线句列举了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19吨的柔珠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
这就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通过举例子和列数据,说明前文中“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
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说服力强。
⑶针对链接材料二中:
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
具体而言:
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
仔细阅读选文最后两段内容,由“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
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
”“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责源化回收利用效率。
”把这几点,分条整理出来即可。
⑷按照题目要求,细读材料一,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结合生活实际,围绕“微塑料与个人”的关系,从“环保”的角度谈论。
生活中有很多快递塑料包装、胶带,我们都使用过。
所以微塑料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都应该在生活中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包装,或回收利用,让我们的未来更环保。
据此整理作答。
故答案为:
⑴A;
⑵通过举例子和列数据,说明微塑料由海洋生物进入人类餐桌,对人类的影响。
事实胜于雄辩,数字醒目清晰,使说明的内容一目了然,使读者更易接受或理解。
⑶海南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
全面禁止不可降解一次塑料同时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寻找替代品;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实施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
⑷微塑料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类包装产生的塑料垃圾在垃圾产生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这些都是产生微塑料的源头。
所以微塑料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都应该在生活中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包装,或参与分类回收利用,让我们的未来更绿色、更环保。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发表观点。
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认真研读材料,整体把握材料大意,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意结合实际情况发表观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柳畔鸳鸯作伴,花边蝴蝶为家。
”蝴蝶离不开花儿,花儿也离不开蝴蝶,蝴蝶与开花植物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典范。
那么,地球上是先有蝶还是先有花呢?
以前科学界认为:
虹吸式口器的出现是适应吮吸花蜜而发生的进化。
然而,荷兰进化生物学家蒂莫·范尔代克等人最近的研究显示,虽然在当今的地球生态系统中蝴蝶扮演着关键的授粉角色,但早在开花植物出现之前蝴蝶就已存在。
只不过在进化的早期——大约2亿年前蝴蝶刚出现时,它们可能靠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的渗出物来补充水分。
至今,仍然有少数蝴蝶保留了这种原始特性,例如,枯叶蛱蝶和琉璃蛱蝶主要以腐烂的水果或树液为食。
另一些蝴蝶则将这种原始特性发扬光大,例如,炎热的夏天,燕凤蝶常在溪滩上一边吸水,一边从尾都有节奏地射水,利用水分带走热量,降低体温。
随着进化历程的推进,裸子植物出现了,蝴蝶很快就尝到了裸子植物营养丰富的传粉滴的甜头。
不过,原始蝴蝶对裸子植物仅仅是单方面利用,直到大约1.5亿年前开花植物诞生后,蝴蝶在吸食花蜜时也起到了传粉作用,双方形成了互利关系,于是蝴蝶和开花植物就开始协同进化。
关于蝶恋花,苏轼有一句诗特别有名:
“明日黄花蝶也愁。
”秋天,菊花独放,是蝴蝶唯一的依傍,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大减、即将凋零,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不禁愁眉紧锁。
花和蝴蝶相互依存,断掉任何一环,都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
正如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所言:
亚马孙丛林里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会引发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在生物界中确实存在着类似的“蝴蝶效应”:
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如因为喜欢花朵的芬芳而随手采摘,或者因为欣赏蝴蝶的美丽而随意捕捉,都可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正如社会生物学的奠基人爱德华·威尔逊所言:
“地球表面的土壤、水、大气层,经由生物圈的活动,进化了几亿年才达到现在这种状态。
而这个由生物构成、极端复杂的生物圈,其中的活动都是以极精确但又脆弱的地球能量流动及有机物质循环,紧密地环环相扣。
”
“鲜红未许佳人见,蝴蝶争知早到来”是唐朝诗人戎昱写槿花的精彩诗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蝴蝶对于鲜花的热爱。
“时逢舞蝶寻香至”,春暖花开之时,蝴蝶与花共舞。
蝶是花卉的爱情使者,花卉是蝴蝶的食品供应商,二者合作共赢。
然而,蝴蝶既有天使般可爱的模样,也有魔鬼般恶毒的心肠。
它们在与花卉合作时也经常夹带一点私货:
悄悄把虫卵产在这些植物的枝叶上,以便其幼虫孵化出来时不愁吃喝。
例如,菜粉蝶就是这样对待十字花科植物的。
用咀嚼式口器啃食植物的蝴蝶幼虫可能是害虫,但是,蝴蝶的成虫却是益虫,它们帮植物传粉授精,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功不可没。
(节选自秦自民《鲜红末许佳人见,蝴蝶争知早到来——蝴蝶漫谈之口器与传粉》,《百科知识》2019年04A期)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科学界一致认为:
蝴蝶的虹吸式口器并不是为适应吮吸花蜜而发生的进化。
B.蝴蝶与开花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经历了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才逐渐形成的。
C.花和蝴蝶相互依存,失去任何方,都会产生一系列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后果。
D.蝴蝶幼虫以啃食植物为主,是害虫;它的口器为咀嚼式口器,与成虫不同。
(2)下列对原文说明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举枯叶蛱蝶和燕凤蝶的例子说明,早在开花植物之前蝴蝶就已存在。
B.第二段为了说明花与蝴蝶的依存关系,引用专家观点,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C.“爱情使者”“食品供应商”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形象、生动。
D.文章在说明过程中,多处引用古典诗词,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了蝴蝶与花之间的紧密关系,这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
B.蝴蝶是情绪敏感的生物,“明日黄花蝶也愁”,菊花凋零也会引发它的愁绪。
C.地球生物圈极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保护地球,人类需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D.通过传授花粉,蝴蝶对维持当今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
(1)B
(2)A
(3)B
【解析】【分析】
(1)A项有误,原文是“然而,荷兰进化生物学家蒂莫•范尔代克等人最近的研究显示,虽然在当今的地球生态系统中蝴蝶扮演着关键的授粉角色,但早在开花植物出现之前蝴蝶就已存在”,所以“最近,科学界一致认为:
蝴蝶的虹吸式口器并不是为适应吮吸花蜜而发生的进化”说法错误。
(2)B项正确。
C.有误,原文是“花和蝴蝶相互依存,断掉任何一环,都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花和蝴蝶相互依存,失去任何一方,都会产生一系列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后果”说法太绝对化。
D.有误,原文是“用咀嚼式口器啃食植物的蝴蝶幼虫可能是害虫,但是,蝴蝶的成虫却是益虫”,“蝴蝶幼虫以啃食植物为生,是害虫;它的口器为咀嚼式口器,与成虫不同”与原文不符。
(3)B项有误,第二段引用苏轼的诗句,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社会生物学的奠基人爱德华•威尔逊的原话,是为了说明花和蝴蝶相互依存,断掉任何一环,都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
此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B;
(2)A;(3)B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章内容的把握。
答题时应注意,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结合选项,聚焦所涉及段落,然后揣摩选项正误。
(2)本题考查说明文综合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结合说明文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回到文中仔细辨析正误。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相关联关键语句,然后提取信息仔细故选,比照辨析正误。
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
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弟子曰:
‘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
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
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
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
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图形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
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成为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
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
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操控。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
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六人。
其中,两个着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2)请简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材料二中划线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4)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答案】
(1)风筝的起源、发展过程、图案寓意、各国风筝的独特风格。
(2)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中国人常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 中考 语文 说明文 阅读 专题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