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前诗歌备讲材料.docx
- 文档编号:24361612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3.08KB
三调前诗歌备讲材料.docx
《三调前诗歌备讲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调前诗歌备讲材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调前诗歌备讲材料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试题(11分)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①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谢公:
即谢安,东晋名士、宰相,早年曾隐居东山。
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
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
(1)“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5分)
(1)拟人。
(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点,(2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2分)
或:
比喻。
(1分)以潮涨潮落比喻人世的聚散离合,(2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2分)
(2)请简要概括词的下片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
(6分)
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及对二人友情的珍惜;(2分)表达了离别之际对参寥子的劝慰和自我宽慰之情;(2分)还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志向。
(2分)
赏析:
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
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
所以,“有情卷潮来”和“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
下面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
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几度斜晖”,即多少次看到残阳落照中的钱塘潮呵!
这里指与参寥多次同观潮景,颇堪纪念。
“斜晖”,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在傍晚时分,二则此景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意象。
此句以发问的形式,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
地下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这是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
“不用”以下四句,意谓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必须超凡脱俗,“白首忘机”,泯灭机心,无意功名,达到达观超旷、淡泊宁静的心境。
这几句,带有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喟和强烈的哲理色彩,读来令人感慨。
从上片写钱塘江景,到下片写西湖湖景,南江北湖,都是记述他与参寥在杭的游赏活动。
“算诗人”两句:
先写与参寥的相知之深。
参寥诗名甚著,苏轼称赞他诗句清绝,可与林逋比肩。
他的《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云“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妙趣横生,传诵一时。
他与苏轼肝胆相照,友谊甚笃。
早在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他专程从余杭前去拜访;苏轼被贬黄州时,他不远二千里,至黄与苏轼游从;此次苏轼守杭,他又到杭州卜居智果精舍;甚至在以后苏轼南迁岭海时,他还打算往访,苏轼去信力加劝阻才罢。
这就难怪苏轼算来算去,像自己和参寥那样亲密无间、荣辱不渝的至友,在世上是不多见的了。
如此志趣相投,正是归隐佳侣,转接下文。
结尾几句:
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
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
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
词人借这一典故安慰友人:
自己一定不会象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10.2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
请作简要概括。
(2)宋人王灼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作简要分析。
(1)上片写友人一路的美丽山水,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2)①比喻新奇:
将山水比喻成女子的眉峰眼波。
②想象别致:
将春具象化,想象友人在江南遇上春天,和春天住在一起。
③一语双关:
眉眼盈盈之处,既指山水之间,也暗指友人翘首以盼的妻子;“赶上春”既指赶上现实中的春天,也指赶上家人团聚、前程美好的人生之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试题(11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1)①抒发了思乡之情。
萧萧寒声,秋风吹送,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③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
梧桐叶在秋风中瑟瑟有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的喧闹童趣与诗人孤身客居形成鲜明对比,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留恋之情。
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而此时诗人远离故乡,听着梧叶摇落的萧萧寒声,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①借景抒情。
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以动衬静。
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乐景反衬悲情,悲欢对比。
儿童夜捉促织的无限童趣与诗人孤身一人客居在外的凄凉形成对比。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鉴赏】此词尽显王观词清丽奇特,笔调轻快,构思新颖,以民歌入文的特色。
词的内容是作者在一个春末的日子里送别好友鲍浩然的作品。
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
第一句反用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并将离人的形象放得无穷大,以眉眼盈盈喻山川之美,故乡山河之美。
将人之眉眼与自然山水两组意象重复叠加,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
藉此轻快的一笔,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零点个成了美人儿的俏眉眼,活灵活现、盈盈动人了。
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
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
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
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一扫千古惜春佳句,独具创新之佳妙。
“送别惜春”为宋词常见题材,但此词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之情,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
前人吟咏别绪离愁的诗文多矣,大多离不开寓情于景,借物抒情,而王观则独辟蹊径,以拟人手法,将惜春伤别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堪称词林之上乘。
第一部分诗歌阅读完成1—4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金钱花
【唐】罗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注】劚:
掘,砍。
1.本诗一、二句描绘出金钱花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赏析。
1.第一句写出了金钱花的名称、形态、香气,其中“绕树芳”三字传神地写出了金钱花美丽柔弱的身姿与沁人心脾的芬芳;第二句写丛丛簇簇的金钱花迎着阳光开放的鲜艳清丽、娇美动人的景象,就像情投意合的伴侣,卿卿我我,亲密无间,给人以悦目怡心、美不胜收之感;“依依相伴”一语以比拟手法写出金钱花的楚楚动人、可亲可爱的形象。
2.本诗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两句意思是说:
金钱花如此娇柔迷人,如果它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那些豪门权贵就会毫不怜惜地把它全部掘尽砍光了!
这两句运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的痛恨。
《金钱花》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诗。
金钱花即旋覆花,夏秋开花,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状,形如铜钱,娇美可爱。
诗题“金钱花”,然而其主旨并不在咏花。
起句“占得佳名绕树芳”,一开头,诗人就极口称赞花的名字起得好。
“占得佳名”,用字遣词,值得细细玩味。
“绕树芳”三字则不仅传神地描绘出金钱花柔弱美丽的身姿,而且告诉人们,它还有沁人心脾的芳香呢!
这一句,作者以极为赞赏的口吻,写出了金钱花的名称、形态、香气,引人嘱目。
“依依相伴向秋光”,与上一句意脉相通。
金钱花一朵挨着一朵,丛丛簇簇,就象情投意合的伴侣,卿卿我我,亲密无间,给人以悦目怡心、美不胜收之感。
金黄色的花朵又总是迎着阳光开放,色泽鲜丽,娇美动人。
作者把金钱花写得多么楚楚动人,可亲可爱。
光就上两句看,诗人似乎只在欣赏花草。
然一读下文,便知作者匠心独运,旨意全在引起后边两句议论: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金钱花如此娇柔迷人,如果它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那些豪门权贵就会毫不怜惜地把它全部掘尽砍光了!
这二句,出言冷隽,恰似一把锋利的匕首,一下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
由此可见,作者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反衬出议论的力量。
前后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的主旨。
而后二句中作者故意欲擒先纵,先用了一个假设的口气,随后一个“尽”字,予以坚决肯定。
诗意迭宕,显得更加有力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不第后赋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根据诗句概括菊花的特点。
3.概括菊花的特点是九月开放,香气冲天,盛开繁茂。
4.“满城尽带黄金甲”充满豪气,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感情。
4.满城尽带黄金甲,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托物言志,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不第后赋菊》赏析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
其中,《题菊花》写道: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
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
“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
“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
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这些石破天惊、走雷挟电的诗句,像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
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
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
座。
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
意气飞扬。
3.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3.答案: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4.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答案: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析】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
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
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
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
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
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
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
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
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
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第一部分诗歌阅读完成1—4题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 ① 明时:
政治清明的时代。
愠:
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③天质:
天生的性质。
森森:
树木茂盛繁密貌。
寻:
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
凌霄:
形容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
1.诗歌前六句表达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5分)
1.枝繁叶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正直伟岸,虚心中空;岁月越久根越壮,太阳越炽烈树荫越浓密。
2.简要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6分)
2.本诗托物言志,孤桐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首联“森森”“孤高”写作者孤高向上,颔联“不屈己”“虚心”写作者坚强不屈,虚心扎实。
颈联写作者老当益壮,环境越恶劣越顽强。
尾联中说桐木在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弹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全诗说明作者志存高远,虚心扎实,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孤桐的意象】"孤桐"原本特指"峄山孤桐",这与峄山的历史地位、地貌特点及峄山梧桐的树木属性等密切相关。
历代文人赋予"孤桐"琴声意蕴和人格内涵两方面的意象,使之成为泛指。
"孤桐"的琴声意蕴包括知音意识及表现为清和安乐与清高孤苦双重性质的乐声特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鲍照作品中明确出现了孤桐意象,沈约等人也有吟咏孤桐的作品,但孤桐所象征的人格内涵尚未形成;唐朝时期,张九龄、王昌龄等人发现了孤桐树干之"直"、树心之"虚",白居易在此基础上明确赋予了孤桐"孤直"的人格内涵;宋朝时期,王安石更进一层,赋予孤桐"刚直"的象征意义。
近代章士钊以"孤桐"为号,正是源于"孤桐"的人格象征。
【赏析】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
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ng):
悲伤。
3.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6分)
3.参考答案: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
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
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4.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4.参考答案:
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第一部分诗歌阅读完成1—4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
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5分)
1.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
“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微羽五音呢?
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6分)
2.参考答案: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
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
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
怜,是爱的意思。
爱琴,一般说来,自然是因为喜音,作者则不然,爱琴不是为了听音,而是为其“弦直”。
爱棋,自然是为了较智消闲,作者又不然,爱棋不是为了对弈,而是因其“局方”。
“局”即棋盘,方形。
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寻其品。
言在物“品”,意在人“品”。
“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圆滑。
作者在宋徽宗宜和三年(1121)登进士后,官监察御史,“不避权贵”,他的为官态度正好作“方”、“直”的注脚。
次联二句分承首联,是对首联句意的补说。
“未用较得失”承“爱棋”句,因为只爱“局方”,不在对弈,所以没有用它较量胜负输赢;“那能记宫商”承“怜琴”句,因为只爱“弦直”,不在音声,所以没去记宫商五音。
有了这两句,上两句句意更加显豁,对“为弦直”、“因局方”具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并非赘语。
以“方”、“直”自守,其结果如何呢?
便过渡到下两联。
前两联言心之所尚,后两联言行之结局。
古谣谚云: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在南北宋之交腐败现实中,方直自然更无容身之地。
所以,年纪愈长,世也愈加疏远。
不是诗人有意疏世,而是正直乃为浊世所疏,“拙”是与“巧”相对的。
便佞应世,能圆转自如,所以为“巧”;直道而行,百途不通,所以为“拙”。
因此,一拙万事皆妨。
二句字字是说己,却无字不是讽世,反语藏锋,颇多余韵。
末联将诗意再推进一步。
虽然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直之品持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
感慨由一己浮沉提升到了家国兴亡的高度,诗境更高了。
方直主人无关国家兴亡,那么什么样人占据着有系国家兴亡之重位呢?
联系到徽宗以来,蔡京等“六贼”当路,国事日非的时局,更可体会到这联感慨之深。
但表现上又是多么含而不露.这联同时又回扣首联的琴棋,使首尾紧密关合。
全诗主要是以陈述语说理抒慨,这样的诗最不易写好。
由于作者抓住琴棋二物生发,便饶有趣味,并赋予琴、棋的品格以鲜明的形象性,构思极巧。
吕本中、陈与义曾评沦刘一止的祷说:
“语不自人来”,大约也正是感受到了诗人标格甚高,较少俗味吧.
即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3.简析首联“暖”和“晴”的表达效果。
(5分)
3.“暖”字,即“温暖””“和暖”,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的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因;“晴”字即“晴朗”“晴好”,写出了山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景象,正因为阳光朗照,所以春花才开得格外繁盛。
这两个字分别与“径”和“山”搭配,而不直接说“日暖”“天晴”,可谓突破常规,别有情致。
表现了作者的对山村春景的愉悦之情。
4.二三联描绘了一个什么画面?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6分)
4.二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
流水曲折,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
这种画面正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意境一致,所以诗人“疑是武陵源”了。
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安谧、悠闲恬淡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前六句绘景,造语平淡,而欣羡之情溢于言表;后二句抒写远足感受,直陈胸臆——对桃源生活的憧憬。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调前 诗歌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