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行不放逸.docx
- 文档编号:24357015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1.06KB
九行不放逸.docx
《九行不放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行不放逸.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行不放逸
九、行不放逸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具足成就五支所摄不放逸行。
一、前际俱行不放逸行;二、后际俱行不放逸行;三、中际俱行不放逸行;四、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五、俱时随行不放逸行。
再者,菩萨安住律仪戒的时候,圆满地成就了以五支所摄的不放逸行,即是在前际、后际、中际上具体行持的不放逸行,以及先时所作的不放逸行、俱时随行不放逸行。
一、前际俱行不放逸行
谓诸菩萨于菩萨学正修学时,若于过去已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前际俱行不放逸行。
这是说,菩萨们对于菩萨的学处正修学的时候,对于过去曾经违犯的地方,如法忏悔,这叫菩萨前际俱行不放逸行。
前际,指过去,对于过去发生的种种全面、具体的行不放逸之行。
因为以前肆无忌惮地造下各种的罪过,现在对此全都悔除,这是在前际方面的不放逸行。
二、后际俱行不放逸行
若于未来当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后际俱行不放逸行。
如果对于未来将会违犯的菩萨学处,比如应做的不做、应禁的不禁等,对此都如法悔除,这是菩萨后际俱行不放逸行。
也就是对于未来的方面全面的、具体的行持不放逸行。
三、中际俱行不放逸行
若于现在正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中际俱行不放逸行。
如果现在正在违犯种种学处,对此如法悔除,这叫菩萨中际俱行不放逸行,就是在现前阶段所行的不放逸行。
四、先时所作不放逸行
若诸菩萨先于后时当所违犯,发起猛利自誓欲乐,谓我定当如如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无所犯,是名菩萨先时所作不放逸行。
再者,菩萨先就对将来时会违犯的地方发起猛利的、自己发誓的欲乐,就是说:
我一定要按这样这样来做、按这样这样来安住,按这个标准如是如是而行、如是如是而住,使得无所违犯。
这叫菩萨先时所作的不放逸行。
五、俱时随行不放逸行
若诸菩萨即以如是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为所依止,如如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毁犯,是名菩萨俱时随行不放逸行。
如果诸菩萨以此预先就发下的不放逸行的誓作为依止,按照这样所应行、这样所应住而如是行、如是住,不起毁犯,这叫菩萨俱时随时的不放逸行,也就是事情正现行同时随行的不放逸行。
原先自己是这么考虑的:
如果到了那个时候、遇到了那种的状况、那种境缘,那我一定要这样做、要这样安住。
等到这个情况真实出现的时候,他就能按照过去决定好的、发誓的如实地修这个不放逸行,这叫菩萨俱时随行不放逸行。
完整地成就以上五支所摄的不放逸行,是使菩萨律仪戒圆满的第九个因素。
十、具足轨则净命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覆藏自善,发露己恶,少欲喜足,堪忍众苦,性无忧戚,不掉不躁,威仪寂静。
再者,当菩萨具足轨则、安住律仪戒的时候,会隐藏自己的善行,发露自己的过恶。
对于未得到的各种衣食等受用不贪求,住在少欲中,对于已得的受用非常欢喜满足。
他能安忍各种劳苦、辛苦,在性情上,没有忧虑、哀伤等不良的心理,心情非常健康、开朗。
他的心不会掉动、不会浮躁、烦躁,行住坐卧的威仪都调柔寂静,这叫具足轨则。
离矫诈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而且他的人生非常清净,远离各种狡诈之心等所有能起邪命之法,这叫具足净命。
以上“具足轨则净命”是使菩萨律仪戒圆满的第十个因素。
以下是摄义:
菩萨成就如是十支,名住律仪戒,善护律仪戒,谓不顾恋过去诸欲,又不希求未来诸欲,又不耽著现在诸欲,又乐远离不生喜足,又能扫涤不正言论诸恶寻思,又能于己不自轻蔑,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轨则净命。
菩萨成就了如是十支——十个大的方面的修行,就叫做住律仪戒,是善护律仪戒。
具体来讲,菩萨的心不顾恋过去的上妙五欲,也不会希求将来出现多好的五欲享受,也不会耽著现前有的各种高级感官享乐等等。
他欢喜独处或者于大众中的远离,也就是心不著在世俗法当中,不著在轮回法当中。
对于自身所持的律仪戒不生得少为足的心,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修行无数的菩萨等持。
而且那些口中发出的不正言论、心中生起的恶劣寻思等菩萨都能扫除干净,又能于自身不自卑而起增上心,具有大志愿、大心力,能勇于上进,要求自己一定修到跟过去的诸大菩萨一样清净、圆满的律仪戒。
再者菩萨能不看他过,不起嗔恚,唯一以悲心待众,因此性情柔和。
又能对各种加害具足堪忍,又不放逸而能够严密地守持菩萨应行的学处,又能具足轨则和净命。
是这样真实住于律仪戒、真实善护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分三:
一、略说;二、依照《菩萨地》广说;三、依照《菩萨地》宣说圆满摄善法戒的正因
一、略说
摄善法者,谓缘自相续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长。
摄善法戒,就是缘自相续的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的六度等的善法,未生者使其生起,已生者令不退失,并使其辗转增长。
“善法”就是指六度等善。
“摄”是摄集的意思,包括没有生的善都让它一个个生起来,已经生的善要护持不让它失掉,而且要让它加倍地增长,这是摄的涵义。
二、依照《菩萨地》广说分二:
一、总说;二、别说
一、总说
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就说菩萨受了律仪戒以后,所有一切为了成就大菩提而由身语意三门积集起的各种善法,总的称为“摄善法戒”。
“为大菩提”是所为,也就是为了自他成就菩提。
“身语意”是集善的工具。
“所有一切诸善”是指这个善法的种类。
总之,为了实现此目的而由三门积集各种种类的善法,这就叫摄善法戒。
二、别说分三:
一、略说;二、对待有情时应当如何摄善;三、护持、增长善法之方法
一、略说
此复云何?
谓诸菩萨依戒住戒,于闻于思于修止观于乐独处,精勤修学。
那么这个摄善法戒情形如何呢?
就是说诸菩萨依于净戒,住于净戒,对于闻思修、对于止观的各类行法、对于乐欲独处,这些方面都精勤地修学。
二、对待有情时应当如何摄善
常常要遇到各种的有情,在这种因缘下应当怎样摄集善行?
这又分若干类,从各角度来说明当如何摄集善法。
一、敬事尊长
如是时时于诸尊长,精勤修习合掌、起迎、问讯、礼拜恭敬之业,即于尊长勤修敬事。
像这样,在受菩萨律仪后,时时对于尊长们精勤地修习两手合掌、起身迎接、见面时问讯、作礼拜等这些恭敬的善业,就是对于尊长要精勤地修恭敬承事的善行。
二、侍奉疾病
于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给。
对于疾病者要发悲愍的心,态度上是非常殷重,然后去做一些看护、侍候、供给医药等等的善行。
三、称许妙说
于诸妙说,施以善哉。
对于世间出世间的能给众生真正带来利益安乐的善妙教法、各种教典等,要做“善哉”的称许,或者说要做赞扬、要给与肯定。
这里说的妙说,比如世间的布施论、持戒论、生天论等教导人行善而得暂时利益的这些言说,出世间宣说四谛等能得解脱、成佛的妙说,如果是符合正理的真实言论,那就是善说或妙说,对此都要做称叹、肯定。
这是口上赞叹善说的善行。
四、赞美有德
于有功德补特伽罗真诚赞美。
对于那些具有戒定慧等功德的有情,应当发自真心而做赞美。
这里的功德也包括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功德。
就世间来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的品德,出世间具有无漏戒定慧三学的功德等等。
当有情具足功德的时候,应当做真心的赞美。
五、随喜福业
于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业,以胜意乐起净信心发言随喜。
对于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这十方世界里的所有种类的有情,所做的所有种类的福业,都以殊胜的意乐起清净的信心,发出言论而做随喜。
这是对于众生的善业以普贤行的意乐非常相信这些是好的,哪怕他有一点一滴的善业,都是真心地说出“随喜”,来集善业。
六、安忍违犯
于他所作一切违犯,思择安忍。
对于他者所作的一切身口意上的违逆、触犯的恶行,都以思择真实的道理而作安忍。
也就是在面对逆境的时候,别人做毁骂、殴打、嘲讽、诽谤、呵斥,乃至作各种触恼人的事,就叫“违犯”。
“思择安忍”,就是通过思惟抉择真实的道理,明白嗔不应理,忍具功德。
比如思惟本来事事如幻,没有实义,或者众生具有大的烦恼病,要倍加怜愍,等等。
由思择各种缘起和空性上的道理,而使心住于安忍,不起恼怒。
在面对违缘境时,这样以安忍来摄集善法。
七、回向菩提
以身语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这是增长善根方面的摄善法的一种方便。
也就是自己以身体、语言、心念已经做过的和没有做过的所有善根,为了利益有情共同成佛而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这里“未作”也有将来想作的善根等。
八、常发正愿
时时发起种种正愿。
时时都发出各种以普贤行愿为代表的各类正愿。
比如,兴盛圣教的愿、利益有情的愿等等。
九、供养三宝
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佛法僧。
就是常常以一切种类的上等微妙的供养具来供养佛法僧三宝,这样摄集善法。
于诸善品,恒常勇猛精进修习。
总之,对于以上各类的善法品类长期坚持,心非常地勇猛精进来作修习。
三、护持、增长善法的方法
于身语意住不放逸,于诸学处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护根门。
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修觉悟。
亲近善士,依止善友。
自身已经修集了各种善法,然后又要常常护持而增长它,这须要在内外、食睡等各个方面注意缘起上的掌握。
如果能够按照这样的方便来做,的确善法不会失坏,而且会得以增长。
这是在以上明确了要修什么样的善品之后,还要懂得怎么让它已生者不失而且辗转增长的方法。
这包括了以下很重要的几条:
一、于身语意住不放逸:
身体、语言和心要住在不放逸当中,也就是先前所说五支所摄的不放逸行。
这样就能护住善法,且增长善法。
二、于诸学处正念正知:
就是对各类的学处,常常要提起正念和正知。
先是正念,也就是明记善法的所缘境,知道该怎么做。
正知就是时时能察觉、认识自己身心业行的状况,我的身语意现在到底在干什么?
是在趣向善品吗?
还是在趣向不善品?
有一个当下的觉知。
如果有这样的正念和正知,那就能护持而不失坏善法,以及增长善法。
三、正行防守,密护根门:
这是指真实地修眼根乃至意根的律仪,时时防守,绵密地护好六根的门。
一般在根和境接触的时候就会生心,密护就是很严密地护着根,在根尘相对的时候不让心堕在染污当中,或者处在不善法当中。
四、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修觉悟:
之后又要注意食和睡两个方面。
如果食和睡没有注意,常常因为饮食过量或者昏睡而失坏善法或者使善法不能增长,因此这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饮食上要知量,不能过多、过少、不合宜等等。
睡眠上,除了中夜以外,初夜、后夜都不作睡眠,长修觉悟瑜伽。
然后在与人相处方面,要常常亲近善知识、依止善友,这会使得相续中的善法没有生的会生起,已经生起的不退失,而且辗转增长。
这是属于人方面的助缘力量。
在犯过失的方面如何处理呢?
于自愆犯审谛了知,深见过失。
既审了知,深见过已,其未犯者,专意护持,其已犯者,于佛菩萨同法者所,至心发露如法悔除。
对于自己所犯的过失,要很审细正确地了解,一条一条很细地能看清楚,而且很能够认得到它的本相,然后深深地见到这样做是很有过失的。
这样已经很审细地认识了,深深见到了过患之后,那些没有犯的方面要很专一地去护持,那些已犯的就在佛菩萨、同法者那里至心发露,如法地悔除。
如是等类,所有引摄、护持、增长诸善法戒,是名菩萨摄善法戒。
就像上面列举的这些种类,所有的这些怎么把它引摄出来,怎么能护持好,以及使之进一步增长的这些善法方面的戒,就叫菩萨摄善法戒。
三、按《菩萨地》宣说圆满摄善法戒的正因
这里说到了圆满摄善法戒的十种因,包括布施渐次乃至静虑渐次,以及五种慧,由此就能使得摄善法戒得以圆满。
一、布施渐次
又诸菩萨已能安住摄善法戒。
若于身财少生顾恋,尚不忍受,何况其多。
再者,诸菩萨已能安住摄善法戒,假使心里对于色身、财物稍微生起顾恋,他都不会忍受,何况生起多的顾恋,由此将能够摄布施的善法。
也就是使布施能渐次的进行,由于对内身外财没有少许的顾恋之心,当需要布施给众生的时候能随即施舍,这样就能摄布施度的善行,能使布施未生者生起,已生者不退,而且辗转增长。
二、持戒渐次
又于一切犯戒因缘根本烦恼少分烦恼忿恨等生,亦不忍受。
再者,对于一切犯戒因缘的根本烦恼,下至有少分烦恼、忿恨等生起也不会忍受,而能立即灭除。
以这个因素,就能使得持戒度的善法未生者得生,已生者不退,以及辗转增长。
三、安忍渐次
又于他所发生恚害怨恨等心,亦不忍受。
对于其他有情所生起恚害、怨恨等的心都不忍受,也就是当起这样的染污之心时,能很快除掉,由此能使安忍度的善心善行未生者生起,已生者不退,乃至辗转增长。
四、精进渐次
又于所起懈怠懒惰,亦不忍受。
又对于自身上所起的懈怠懒惰不会容忍,而能立即消除。
这是使得精进度的善行未生者生、已生者不退及增长的因素。
五、静虑渐次
又于所起等至味着,等至烦恼亦不忍受。
对于自身上所起的对于禅定乐味的耽著,以及在修三摩地时,所生的爱、慢、见、疑、无明等随烦恼的染污,都不忍容受。
也就是当这些状态起来的时候,会马上消除,由此使得静虑度的善行未生者生、已生者不退乃至增长。
六、五种慧
又于五处如实了知,谓如实知善果胜利,又能如实了知善因,又能如实知善因果倒与无倒,又如实知摄善法障。
又在五个方面能如实了知。
一、如实了知善果的殊胜利益,也就是由增上生和决定胜所摄的善行果报上的利益。
二、又能如实地知道哪些是成就这些善果的善因,比如信心、智慧等。
三、如实了知什么是无颠倒的善因和善果。
四、如实了知什么是颠倒的善因和善果。
五、如实了知摄善法的障碍,指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的执著。
是诸菩萨能于善果见大胜利,寻求善因,为摄善故,如实了知倒与无倒,由此菩萨获得善果。
不于无常妄见为常,不于其苦妄见为乐,不于不净妄见为净,不于无我妄见为我,如实了知摄善法障,为摄善故,速疾远离。
像这样诸菩萨由于他的智慧的力量,能够对于善果如实地见到有很大的利益。
再者,会知道它的善因是什么而作寻求;为了清净的摄集善法的缘故,如实地了知哪些是颠倒的因和果,从而远离;哪些是无颠倒的善因和善果,从而摄取;由于他的智慧无误地抉择而起了正确的指导作用,这样菩萨就将获得善果。
从违品上看,他不会对无常发生虚妄的见解而认为是常,也不会对于本是苦的妄见为乐,不会对于不净的妄见为净,不会对本来没有我而妄见为我。
他如实的了知摄善法的障碍,为了摄集善法的缘故,速疾远离这样的四种大颠倒。
由于心不处在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里,就能转趣各种以正确的见解为指导的善行。
以上是说发起五种慧是能圆满摄集无量善行的因素。
总结:
菩萨由此十种相故,名住摄善法戒,速能摄善一切种相,谓施渐次,若戒渐次,若忍渐次,若精进渐次,若静虑渐次,及五种慧。
菩萨由于具足这样的十种心理上的行相之故,称为是真的安住于摄善法戒中,能很快摄集一切种类善行的状况,也就是能全面地摄集到各种种类的善法。
所谓的具十种相或者说十种修行的内涵:
有施渐次,就是在布施上能速疾远离违品的缘故,能够不断地生起,已生不退而且增长,这是在布施度上能渐次推进,如此不断地摄集善法。
以此类推,由于不能忍受诸波罗蜜多的违品还存在于心的缘故,速疾除灭,因此诸度的修行都能顺利地开展。
其它的因素就是有戒渐次上进的内涵、忍渐次上进的内涵、精进渐次上进的内涵、静虑渐次上进的内涵,以及有五种慧无误地了知缘起的正道,而且不为四颠倒心所障。
这样智慧非常清晰、正确,以它的摄持就能全面展开各种善道的摄集。
这样的十种修行的内涵就叫做真正安住在摄善法戒当中,能够速疾摄集一切种类的善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行不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