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
- 文档编号:24353559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122.37KB
高中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
《高中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试行)》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结合四川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第一部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理念
(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为满足时代发展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和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学科基础,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精选学科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公民的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一方面提供现代公民所必备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区域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了解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进一步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按照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普通高中课程的总体要求,建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了解现代地理科学应用技术与方法等不同需要。
在统一要求学生共同学习必修模块的基础上,不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标准规定的选修模块中自主选修,还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学时和学校自主开设课程的学时进行相关地理内容的研究和学习。
(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突出开放性和实践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实施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加强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学习以外,高中地理教学必须组织学生开展充分而必要的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讲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与合理应用,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四)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扩展了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丰富了地理学习的途径和手段。
因此,应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地理课程资源,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必须改进高中地理课程的既有评价方式,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综合评价要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以及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的结合。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
能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总目标的三个方面囊括了基础性学习的全部内容,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做人的必备基础,是今后适应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为了使总目标更具体,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分解,三个维度构成了高中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机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1)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地球作为宇宙中的天体,其运动和变化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
地球上发生的许多地理现象与宇宙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人们把宇宙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后备资源和后备空间来源。
(2)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组成的。
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汇集或在空间中的偶然结合,而是通过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等一系列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物质能量系统。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3)人文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
人文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人口、聚落、城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文化、旅游等组成的。
地理课程应当反映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要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因此,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
(4)区域差异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突出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强调不同尺度区域在各种地理要素综合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区域差异,从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
因此,课程目标规定学生要“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
(5)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地理信息已成为规划和管理、宏观决策、微观生产、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空间支撑信息,特别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许多领域的技术支撑。
地理课程对地理学的这些新发展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强调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学生直观地、感性地认识“3S”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原理。
2.技能目标
(1)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基本技能
地理实践是学生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与地理规律的主要途径,也是获取地理信息、学习地理知识、研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手段。
在地理实践中,联系生活,可以丰富地理知识内容;接近生活,可以涉及学生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
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
(2)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地理图表既能形象地显示地理事物的特征、空间位置和发展过程,又可把数据具体化、形象化、规律化,它不仅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及地理数据,可以获得有关地理事象的空间位置、联系及动态变化,地理事象演变,地理原理等信息。
课程标准采用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的方法,将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有机结合。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强调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表象。
倡导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从而体验学习的过程和学会学习的方法。
1.获取、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例如:
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收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关于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影响的小论文等。
2.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例如:
连续五天以上观测学校操场正午旗杆的影子变化,记录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模拟“选房购房”活动,通过上网浏览、收集广告资料、实地调查考察等多种途径,对几处商品房的区位、布局、设施、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3.表达、交流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例如:
观看介绍海洋的影像资料或参观海洋科普场馆,以“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为主题,举办一次演讲会;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问题的地理小论文,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包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1.培养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例如:
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亲身体验;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例如:
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力,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收集世界和中国旅游景区的各种资料,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
3.树立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区域联系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
培养具有世界观念和责任感的公民,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育新理念。
在这方面,地理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因此,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例如:
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不断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
参观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园区、清洁生产的工厂、污水处理厂等,写一篇观后感;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针对本地区某一突出的环境问题,开展调查,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一、高中地理课程及内容结构
二、模块主要教学内容
1.必修模块
《地理1》
《地理1》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重点是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它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内容。
“宇宙中的地球”:
主要包括天体系统、行星地球、日地关系、地球运动、圈层结构等核心概念,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等。
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宇宙观、地球观和生态观,逐步形成保护地球家园和科学探索的意识。
关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建议可安排8学时。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主要从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组成和特性)的角度,围绕岩石、地貌、大气和水等要素,选择和重点介绍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深刻影响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这些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洋流系统等。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建议可安排13学时。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在学习了若干具体要素发展和变化过程的基础上,以生物要素为例学习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进一步通过分析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最后通过分析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关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建议可安排6学时。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以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注自然资源开发与自然灾害防御。
建议可安排9学时。
《地理2》
《地理2》主要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是系统地理的重要分支,与自然地理学关系密切。
《地理1》的自然地理知识为《地理2》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地理3》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2》的学习成果。
因此《地理2》在高中阶段地理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包括:
“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三部分。
“人口与城市”:
主要包括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结构及服务功能,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口和城市变化的数据搜集和整理方法。
关注人口的时空变化及城市化的进程。
建议可安排14学时。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主要包括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等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问题的实地调查方法。
关注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建议可安排15学时。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主要包括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以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养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强调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建议可安排7学时。
《地理3》
地理必修3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理1》、《地理2》之后,即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与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之后,结合“区域的发展”内容,让学生把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研究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内容包括“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三部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主要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区域是发展的,区域又是在与相关区域的联系中发展的。
了解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与相关区域的联系对本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学习本内容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并能分析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注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
建议安排10学时。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案例如“环境与发展问题”、“流域的开发和综合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等,从中进一步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本内容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分析每一个典型的实例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注区域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
建议可安排16学时。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在学习地理信息技术概念、功能及其应用时,注重实践性的学习过程(如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
学习本内容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科学研究、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关注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建议可安排10学时。
2.选修模块
选修1《宇宙与地球》
“宇宙与地球”主要讲述了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今天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形成是其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演化历史,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珍惜人类的家园——地球。
本模块内容包括“宇宙”、“太阳系和地月系”、“地球的演化”及“地表形态的变化”四部分。
“宇宙”:
主要简介“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并讲述天体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对宇宙有一个概要的认识。
建议可安排13学时。
“太阳系和地月系”:
主要讲述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的概貌。
太阳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天体,其引力作用对地球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一部分学习,让学生对影响地球自然状况的太阳和月球有一个概要的认识。
建议安排11学时。
“地球的演化”:
主要讲述地质史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现今地表的形态、生物群落,都是地球自身长期演化的结果。
而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能较好解释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及火山、地震和高大山脉等分布的一种学说。
通过这一部分学习,使学生对地球自身演化的历史有初步的了解,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表的一些现象。
建议可安排7学时。
“地表形态的变化”:
主要讲述一些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通过这一部分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在外力作用下,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类在改造地表形态时,不可忽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建议可安排5学时。
选修2《海洋地理》
“海洋地理”使学生在“地理必修1”了解洋流分布及其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海洋环境特点和资源状况。
使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被海洋所覆盖,其在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模块内容包括“海洋和海岸带”、“海洋开发”、“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及“海洋权益”四部分。
“海洋和海岸带”:
以探究海洋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强调海洋自然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形成原因,认识海洋在地理环境中作用和影响。
建议可安排17学时。
“海洋开发”:
结合海洋资源开发实例,强调开发特点、现状及前景。
建议可安排9学时。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侧重理性分析、探究海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以及减灾防灾的对策措施,培养科学方法、科学决策能力,并将地理知识技能升华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环境价值观和珍爱环境的伦理观念。
建议可安排5学时。
“海洋权益”:
试图从各国普遍关心的海洋维权问题入手,通过关心和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海洋斗争,培养学生的海洋权益意识和爱国情感。
建议可安排5学时。
选修3《旅游地理》
“旅游地理”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诸要素为基础,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诸要素有反作用,因此,旅游地理与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许多内容有联系。
本模块内容包括: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及“旅游与区域发展”四部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主要从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分布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对旅游区的景点特点、开发条件进行评价。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区分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
建议可安排9学时。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学生可以了解“世界遗产”及其价值、旅游景观观赏方法、景观特点及其地理成因、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内容等。
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人地关系中地的认识从自然环境扩大到社会环境,形成爱国情感和环境意识和审美情趣,养成综合分析能力。
关注景观特点的地理成因与欣赏方法。
建议可安排11学时。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主要从旅游规划入手,了解旅游景区的要素及其规划,旅游活动的设计以及安全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旅游规划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制定自己的出游计划,了解旅游安全的潜在问题及防范措施。
理解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等。
关注旅游活动的设计以及安全。
建议可安排11学时。
“旅游与区域发展”:
主要从旅游与区域发展切入,阐述了旅游对社会的作用、对环境的影响、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等内容。
这些内容促进了学生综合分析、发散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形成。
有利于学生养成环境保护习惯。
关注旅游环境保护。
建议可安排5学时。
选修4《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继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必修2”中城市相关知识之后,为我国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少走弯路提供必要知识与方法等支持。
本模块内容包括: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城乡分布”、“城乡规划”及“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四部分。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作为基础和学科背景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城镇、乡村的基本概念,知道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对城市化形成初步的印象。
同时,还要求学生了解主要的城市问题、乡村聚落和集市贸易分布的情况。
建议可安排6学时。
“城乡分布”:
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城乡分布的一般规律、城乡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乡分布”包括城市与乡镇的地理分布、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等。
在学习城乡地理分布的过程中,加深对城市功能分区和中心地理论的理解。
城镇体系涵盖城镇等级体系、城镇职能体系和城镇空间体系三个方面。
建议可安排6学时。
“城乡规划”:
要求了解农业、工业和城市道路的基本布局原理。
“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是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养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科学的环境生态保护观念。
建议19学时。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认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城乡建设和规划问题。
在此,应让学生了解怎样协调城市与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的关系;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又怎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可安排5学时。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防治”是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较强实践性、应用性的模块。
自然灾害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危害,该模块是地理1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与选修6“环境保护”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此内容有利于学生开展自然灾害专项研究与实践活动,形成地理考察与自我救助的能力,以及运用地图、图表、图像、数据和文字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本模块内容包括“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环境”及“防灾与减灾”四部分。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通过对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并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通过事例资料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使学生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义,寻求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途径。
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建议可安排12学时。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主要从时空分布角度,讲述了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成因、发生、发展及主要危害等内容。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概况,认识自然灾害与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关注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成因、发生、发展和主要危害。
建议可安排12学时。
“自然灾害与环境”:
主要通过专题比较、综合比较、中心问题比较、纵向或横向比较等方法,突出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关注环境与自然灾害联系的分析方法。
建议可安排6学时。
“防灾与减灾”:
主要讲述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使学生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防灾减灾技术手段会不断更新,可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检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关注我国自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课程 地理 学科 教学 指导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