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采访整理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4353183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36.10KB
电视采访整理资料.docx
《电视采访整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采访整理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视采访整理资料
电视采访整理资料
电
视
采
访
曾祥敏著
第一章电视采访概论
电视采访是什么?
电视采访是求知、探索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电视采访是一门探究人的艺术,是对人的心理、人的本质、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的揣摩、印证与对质。
“新闻因人而生动”,我们依仗电视这种媒介,可以更有助于我们去展现并揭示被访事件以及事件当中的人。
记者的采访报道是对真相、对事实的捕捉与抓取,同时也是对人在事件中的多面的展示与揭露。
电视采访的技巧何在?
学习技巧的时候应该注意的:
1、技巧是手段,技巧是服务。
2、技巧至简原则。
3、灵活把握原则。
第一节电视采访的界定
新闻采访的界定:
新闻采访的主体是新闻记者、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新闻报道,为了向大众传播新闻事实。
新闻采访的客体是新闻事实。
新闻采访的方式是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素材采集活动。
新闻采访的内涵:
1、新闻采访是一种选择,新闻报道是一种提炼。
采访是记者作为把关人而对事件最前沿所做的选择活动。
记者的采访工作其实就是一个对事件,对被访者,对报道角度的选择活动。
需要记者思考这几个问题:
1、如何选择事件才能反映当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与本质发展?
如何选择被访者才能给事件提供一个更客观的表述、更全面丰富的视角和更多样性的解读方式?
如何从一般事实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选择什么样的切入角度?
2、采访报道的对象是事件本身吗
报道要在陈述事实的情况下,重点去表达某一方面,注重报道所产生的影响。
3、事实的采访与事实的解读融为一体
过去,我们判断新闻媒体的重要标尺是其独家新闻的抓取能力。
应当说现在这个标准仍然适用。
但是随着传播工具的普及和各级政府与社会机构信息发布的程序化、标准化,新闻媒体对事实的独家获得、独家占有变得越来越困难,各个媒体机构获得的信息几乎相同,而且这种信息越来越成为标准化的“罐头信息”。
这个时候,对新闻事实的独家判断,对信息的独家整合和独家解读便成为传媒竞争的核心。
从这个意义来考量,我们认为采访本身就应该包含摄取和整合新闻事实之外的新闻背景、不同观点与解读这一工作环节,应通过独家角度、独家背景资料、独家观点来体现媒体的新闻竞争能力。
4、采访体现新闻的历史观
在历史的长河中,记者肩负着记载的使命。
电视采访的界定及具体内涵
电视记者综合运用电视技术手段,为报道新闻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
电视采访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建立在电视媒介技术特性基础之上:
拍摄:
电视记者使用摄像机录声画一体的现场形象。
出镜采访报道:
记者出镜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过程。
画外采访:
记者围绕事件所进行的文字、背景、资料等非形象素材的采集等。
第二节电视采访的媒介特征
着重理解电视采访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的采访观念的进步。
尤其,电视采访正在经历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即其采访方式与新媒体技术手段逐渐融合的趋势。
一、电视采访的技术特性
1、电视采访初期
这个时期是电视采访的婴儿期,电视采访形态上很大程度没有摆脱电影的制作模式与创作观念。
电视传媒还没有成为一个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观众收看电视还是偏重于娱乐。
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电视采访大量使用的是1
6毫米胶片摄影机。
而胶片机在摄影之后,必须经过冲洗,新闻的时效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这时期,电视采访的技术特点是“声画分离”,没有新闻事件现场声,采访也没有关注事件的现场感以及观众对现场的参与感。
“初期的纪实,除解说外,对16毫米影片的新闻节目,不论其内容是否适合配乐,一律按新影厂{电视简报}的惯例配以背景音乐。
2、电子新闻采集(ENG、EFP)时期
ENG即“电子新闻采集“摄录一体摄像机。
只能拍摄。
EFP即“电子现场制作方式“,它是以一整套设备连接为一个拍摄和编辑系统,进行现场拍摄与现场编辑的工作方式,实质是在拍摄的同时进行编辑,追求前期拍摄与编辑制作一次完成。
它可以与播出系统相连。
现场采集、现场编辑,即可实现现场直播。
EFP可以兼容ENG或者DNG的工作系统,但在现场多机拍摄的多路信号进行现场的切换、加工和录制。
EFP除了拍摄新闻节目之外,也用于其他演播室节目的拍摄。
3、卫星新闻采集(SNG)时期
SNG是指将ENG和EFP与卫星相连,实现电视拍摄、
编辑与播出三者同步合一的工作方式。
即卫星新闻采集车到达现场后,现场作业后通过卫星发射播出。
全程约为15分钟。
4、数字新闻采集(DNG)时期
DNG译作数字化新闻采集,即基于数字摄像机和数字录像机等数字摄录和编辑设备基础上的新闻采集方式。
二、电视采访的信息形态
尼尔波兹曼认为:
“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
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
”
直观是指信息存在的一种状态,拍摄下来就是直观的存在。
形象是电视记者传达信息的更高要求,而且只有体现出形象性,才能体现出电视媒介的采访特点。
关于形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1、现场信息的形象性
现场信息的形象性实际上要求记者用形象的观念去体现
现场信息与新闻价值,把静态的信息变成动态的信息,把过去单靠文字、声音构成观众想象的信息表达转换为以画面为中心的直观信息表达,把以空间展开的信息变为以时间延续的信息。
2、理性、抽象信息的形象性
电视记者未必是一个专家,但一定要是一个好的”翻译家“,要把干枯的。
难以理解的数据、文字等理性信息转换成观众可以感知的直观、形象信息。
(1)数据的形象性与贴近性
马未都先生在讲解历史朝代的时候,列举了自己的年龄53岁,两个人收尾相连接就可以进去清朝,十七个人收尾相连接就可以看到宋徽宗。
有几个方法可以处理数据:
1、利用形象的视听语言表达
如:
三维动画、flash动画等等。
2、使用类比方式表达
3、用比率及概数代替具体的数字
4、避免在相邻的段落里出现过多的数据
5、提供数据的解读
记者在提供数据的同时,要紧跟着提供对数据的解释——数据产生的原因、后果等等。
6、赋予数字人的维度
为出现的数字或数字变化提供背后的人的因素,从而赋予数字个性化。
说明一串数字的展现是对谁产生影响,产生怎样的影响,报道会因此而生动。
(2)会议简报、文件的形象性
会议报道往往是许多记者报道的难点。
有如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
把会议的要点化整为零,从内容中提取最有特点、最能体现会议情况的新闻价值点。
关于电影周的报道,记者直接选取了出席电影周的蒋雯丽作为报道点,从其参演的体育电影深入下去形成报道。
为什么选择这个报道点?
实际上,记者采用以小见大打方式,以蒋雯丽这个报道点带出整个电影周的情况。
同时,因为蒋雯丽的现场出席,从而也使这个角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视性。
方法二:
从会议的同期声中提炼最有价值的同期声引语,作为新闻报道的实证性语言。
获奖电视新闻北京听到我心声
3、内心感受、氛围的形象性
电视媒介可以通过画面、解说词、文字等多种手段去表达内心无形的信息。
这种表达应当以画面信息为主,当画面信息不足时,可以通过解说词与音乐弥补。
但无论是画面表达还是声音传递,都应该有这样的把握:
即要用具体形象的视听语言去表达,避免用大量抽象的解说词去描绘。
例如:
为了表现返乡大学生的孤独时,记者向他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孤独的时候做什么?
他回答:
我问邻居他家的狗生了,我向他要一只。
4、再造想象、引发联想
通过画面信息,引发观众的想象与联想,这种联想意味着观众主动参与到信息的构建当中。
当调动了观众的主动参与意识时,新闻就成了观众挥之不去的念想,节目也就提升到了必看的地位。
例如:
凤凰卫视在拍摄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镜头拍摄到了一道做错的加减的数学题,以衬托出恐怖分子的凶残。
鲁迅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你看。
我们在采访中应当揣摩的是,怎么样把冷冰冰的媒介工具转换成可感可知可触摸的生命与情感体验的载体。
三、电视采访的信息采集方式
通过现场信息本身的直观性、多义性和透视性,电视采访给观众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
从这一特性来看,电视记者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亲历现场
2、尽快给观众现场
3、“视点”的亲历性
四、电视采访的交流形式
第一,如何体现互动。
即称之为互动,就是一个双向沟通的状态。
此外,交流中的碰撞与交锋同样也是人的思维与感情在交流中的自然闪现。
第二,如何还原自然的交流状态。
五、电视采访的信息表现方式
具体来说,画面可以包含现场环境、背景画面、人物活动以及图表、静止图像等:
声音包含客观声音、如现场同期声采访、同期音响、有源音乐、以及主观声音,如解说、音乐、主观音响等:
除文字广播新闻外,文字包含节目片头标志字幕,新闻内容提示标题,记者、主持人、采访对象身份交代字幕,时间、数字的说明,以及重点强调的引语、评述和翻译等。
如何调动综合表现元素,发挥电视优势。
第一,熟悉不用信息载体和表现手段的表现力,把现场画面元素、声音元素、文字元素这些具有不同表现特点的元素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第二,理解不同素材的特点,打开素材状态,形成一个富于变化的节奏。
六、电视采访的工作特点
1、采摄分家
2、协同工作
第二章采访线索与新闻敏感
第一节采访线索
一、采访线索的定义
采访线索就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
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和报道。
它的特点是比较简略、笼统,而且没有细节、过程,最多告诉记者一个片断或一个由头。
二、采访线索的特点
1、以某种客观事实为基础
2、表现往往是简单的、零碎的、不完整的
3、具有突现性,稍纵即逝(时效性)
4、可信度小,变动性大
5、采访线索不是新闻事实本身,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三、采访线索的来源
1、国家和政府的文件、决议、指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讲话
2、各种会议纪要、简报、情况反映
3、主管部门直接提供新闻事件的线索
4、从其他媒体中获取采访线索
5、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
6、记者的日常观察
7、记者的信息网络
四、新记者怎么找线索:
1.利用互联网寻找新闻线索:
可以进入聊天室、BBS、博客、微博等,看看最近网民都在关注什么?
那些帖子点击率高,跟帖最多?
2.从其他新闻媒体中发现新闻线索
从同行的报道中寻找新闻线索是很普遍的
重新进行采访,挖掘出事实的新内容、新观点、新思想
揣测他们的不全面和欠缺之处
肤浅的内容可以进行跟踪补充报道
变换角度,变换思路进行深入挖掘,重新报道
3.制作特殊日历
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变化等,对记者来说,都是重要的新闻源
记住这些日子,在它到来之前寻找相关的人和事进行采访报道就是新闻
第二节新闻价值
二、新闻价值现代标准要素
1、影响
记者在判断事物时需要考虑对哪些受众产生影响,是否会立即产生影响,直接影响有多大,间接影响有多大。
一般来说,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重要意义的硬新闻都是首先以影响这一要素为基础的。
2、趣味
3、信息
4、可视性
第三节新闻敏感
一、新闻敏感界定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和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政治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也是灵感思维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体现。
它表现为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一种迅速、综合的反应判断力。
二、新闻敏感的特点
突发、偶然、顿悟、敏捷、创新、
三、新闻敏感的内涵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众多的观众
3、从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ppt:
政治敏感
对受众需求、社会热点的判断能力
对现象和本质、一般和典型的敏锐判别能力
遇见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
见微知著的能力)
第三章电视采访策划
新闻策划:
包括新闻选题的策划,报道方式和角度的策划,组织形式的策划,报道者组织方式的策划,对新闻规模效应的策划,报道时机和规模的策划等一系列环节。
选题策划是整个策划的第一个环节。
第一节选题策划(以教师ppt为准)
对采访选题的界定:
根据国家、社会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事物从平衡向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对事件的新闻价值形成判断,从而做出的关于报道内容、报道方向、报道角度的选择。
从多方面具体理解:
不同事实构成不同选题
同一事实有不同阶段
同一事实有不同侧面
同一事实有不同层次
相似事实的纵向串联
相似事实的横向串联
一、如何确定选题原则
1、以栏目的总体定位为核心诉求
2、以报道思想为依据
报道思想是编辑部在一定时期内或阶段内,为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的设想与、意图。
它一般包含一个时期的总体设想和具体的报道指示。
3、受众需求
紧紧围绕观众需求展开报道思路,是选题策划的核心原则。
二、选题角度的具体要求
选题角度即新闻角度、报道角度。
新闻角度即报道角度,是指记者观察、挖掘、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侧重点。
选择报道角度同确立主题思想也是密切相关的,它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客观效果选择最佳的角度,以增强报道的新闻价值.
1、以事实为基础选题角度应以事实为基础。
选题的角度既包含媒体看待、分析问题的角度,也包含媒体筛选、组合事实的角度。
确定选题不能不顾事实地想当然,更不能无中生有地编造
2、以独特为方向选题角度应以独到为目标,若没有独家新闻,可以有独特的视角
3、以可视性为要求
4、以观众的兴趣点为参照
5、以具体的核心人物作为承载
6、政策原则:
选题角度应以政策为依据。
政策是为保护绝大多数人利益而制定出来的规范,只有顺着政策的角度深入,做出的报道才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认可。
三、如何确定选题角度
1、从现场中寻求选题角度
2、从事物变化中寻求选题角度
3、从历史延展中寻求选题角度
4、从事物特点中寻求选题角度
5、从事物对比中寻求选题角度
6、从事物联系中寻求选题角度
新闻第二落点:
指子啊新闻第一时间发布之后,寻找、挖掘新闻的更多内涵和外延。
新闻是媒体必须告诉受众的事实信息,发表对事物、事件、人物、问题的看法,是抢占第二落点的关键。
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都有第二落点。
第二落点的报道价值并不在于把所有事实信息简单地堆砌,而在于根据第一落点在报道当中所构成的人们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把那些确实的信息补上,把那种信息之间的结构上的某种偏态,通过结构性的详尽报道加以纠正。
这是第一轮报道老百姓接受和认知状态下有针对性的一种价值提供,也就是第二落点价值的营造。
四、策划性选题(分类)
•1、节日主题策划,周、月、年新闻盘点策划。
•2、社会热点问题策划
•3、重大事件报道策划
•4、媒介事件、媒介活动策划
五、选题的单一化和明晰化
一句话里不能有一个以上的主题与形象。
第二节策划的基本方式
1、以编辑部为核心策划选题:
优点:
指导思想明确协调组织方面资源多重开发
编辑部为核心策划选题的步骤:
⑴明确阶段性报道任务
⑵确定采访意图和具体的报道目的
⑶统一协调采访各部门各工种
⑷记者完成具体采访策划
2、记者完成具体的策划工作(前前期深入采访,收集资料等)
第三节记者采访准备
一、研究背景
正式采访拍摄前进行的前期采访,是采访的入手点。
1、研究背景的目的和作用
研究背景的目的:
开掘报道深度。
研究背景的作用:
武装记者头脑、提高认识、增强洞察力、发现线索、吸收使用。
2、研究背景的基本环节
四个步骤:
广泛浏览、分门别类、综合分析、消化吸收。
•广泛浏览:
从已有的资料中获取与选题相关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现实状况、人物经历、个性等资料;
•分门别类:
对背景资料进行分类研究。
理清头绪,使提问设计细致准确,挖掘深层信息;
•综合分析:
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立体化构建
•消化吸收:
将死材料变成活材料的过程
二、确定重点
即是寻找采访的主攻点——就是确定采访的重点范围和重点对象以及主要画面。
•1、重点范围:
根据采访目的确定
•2、确定重点采访对象
•3、了解分析采访对象
三、设计问题
1、通用原则
•⑴必须明确你采访的要点什么;
•⑵必须准确无误地让对方知道你要问什么;
•⑶提出的问题应该通俗易懂。
2、设计技巧
A.一级提问:
寒暄类的问题(调节气氛的问题);
B.二级提问:
导入类的问题(步入采访正题的问题);
C.三级提问:
基础类的问题(涉及主题的基本问题);
D.四级提问:
要点类的问题(产生新闻价值点的问题);
E.五级提问:
独家类的问题(发掘重大新闻价值的问题)。
“GOSS”公式基于这样一种理论:
•大凡制造新闻事件的个人和组织总是出于某种目的和目标(GOAL);
•并且总是面临或即将面临实现其目标的障碍(OBSTACLE);
•新闻制造者已经找到或者正在寻找某种避开障碍的解决办法(SOLUTION);
•然后再返回目标,追问这一目标是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的意见而开始的(START)。
提问的四项基本原则:
有备而问为拍而问“融洽”中问问有标准
有备而问
1.确定谁是最佳的信息来源。
继而收集整理目标对象(个人或单位)的详尽资料(即背景资料:
各种数据、成就、问题,人物的性格、经历、隐私等文字与图片资料)。
尽可能地熟悉、了解他(他们),“像一个未见面的老朋友”。
2.具备与人交流的相应知识,营造好交流的平台(环境、服饰、工具的选择与运用)
3.听取同行或专家、学者的建议、指导、确认媒体的要求(问题)。
4.适宜时空环境(仰望天空——国际、国内的大局、大势,脚接地气——本地、本报(台、刊)利益设问,游刃于传统与现代,对政治、经济、地缘、政策、观念、文化等方面多角度思考)。
5.同被访者打好招呼(谈你的期望,谈他愿意谈又有能力谈的话题,让他有所准备,双方形成约定(时间、地点及工具等)。
6.重要的采访、关键的问题,在所必得,不达目的不罢手、不收口。
有了以上的准备,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单(把自己想到的、同行与专家们建议的、媒体指令的问题、替受众想到的(他们应该知道的、有兴趣的)问题都列上)。
之后确定重点,排出顺序。
关键要点在:
一是“第一次提的或别人没有这样提过的”,二是不把对话者神圣(密)化,而视为世俗化的人。
使自己处在“临界点”:
兴奋、自信而又冷静。
为拍而问
1.最先提出而且是必须先问及到问题:
询问当事人、见证人、叙述者:
发生的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亦称谁、何事、何时、何地、为什么、如何—即五个W与H)。
2.围绕报道的类型及主题(消息类新闻、深度报道等),选好切入点,抓大放小,突出对重要的人、事、数字、情节发问。
问“问题”而不是陈述、评价。
3.问一些开放性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开放性问题不那么私人化,具有探索性和伸缩性,让回答者有一定的灵活、回旋余地。
封闭式问题是指问题涉及范围小,指向明确,能够引出具体的、明确的答案,甚至带来故事性的内容。
4.允许采访对象思考、争论、质疑以及停顿(要引导好、不跑题,从对方的反应与解释、辨疑中获得更多细节)。
5.注意交谈现场的变化(态度、肢体语言、情绪、访题等),随机变换提问、交谈方式或提出新的问题,直到采访对象给出充分地或适宜地回答。
6.及时地或在采访结束前,再次核对答问中提及的人、事、数字、引语、情节等重要内容。
“融洽”中问
1.由一个轻松的小话题开始,逐渐地进入主题(目的)。
可以聊聊屋内的陈设、天气、花草树木、爱好、家庭,或向采访对象展示你们的共同点。
从而营造一个宽松、互信的氛围,从“排斥”、“警觉”、“防范”过渡到“接近”、“信任”、“乐于交流”。
(P28)
2.尊重被采访者(投入真情、认真倾听,替对方考虑),不在音调、语气或姿态上带有居高、甚至是胁迫的味道,不要勉为其难。
“与被采访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关心被采访者”;“一点点的感情投入,便可以消除人们对媒体普遍的惧怕和敌意”。
(要尽量少说“我”多说“你”;不轻易打断、抢人话题;不触怒或得罪人;提问—聆听—用脑—用心—追问)。
3.激活对话、讨论的兴趣,寻求双方的共识(善意地刺激、“将军”,广泛而又易谈的话题,扬己所长、保持风格,适当妥协)。
4.遵守事前的约定,不涉及第三者,注意禁忌、不搞自我封杀(注意:
问题的底线,容忍的程度,风俗习惯,尊重隐私,警惕偏见,留有余地),见好就收(但不轻易关门)。
问有标准
1.提问时交流过程中最能显示智慧、能力、人品和知识。
问是答的前提,问得好才能引出好的答案。
2.提问要让被访者留有印象,双方能碰击出思想火花,引出联想及更多需要破解的问题。
3.提问要做到“坦诚交流,深刻对话”,要有政策法规观念、道德的约束、价值理念及行事原则。
四、拟定采访方案
•1、先期采访方案
•对象、时间、地点、资料准备、采访对象及内容的联络协商、正式采拍。
•2、具体摄制方案
•⑴确定电视报道的风格、样式
•怎么采访,采访谁,问什么,如何表现。
•拍什么,能拍到什么,如何拍,什么画面能表现采访意图,拍不到拿什么弥补。
•同期声在哪里,能采到那些同期声
•是新闻还是专题、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各需作那些准备。
•⑵确定具体的拍摄方案。
•意料之内、意料之外
采访方案内容示例
•一、采访目的
•二、采访主题
•三、采访方法
•四、人员分配
•五、采访对象
•六、采访过程
•七、采访内容
第四章采访的步骤与记者的采访
第一节采访的步骤
采访步骤
1、明确采访目的、资料准备
2、采访预约、策划采访
3、打破僵局、提第一个问题
4、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5、提出敏感问题、总结此次采访
一、明确采访目的
见到采访对象,你可能首先会面对的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偏要采访我呢?
”这时,你必须向对方明确交代你的采访目的。
交代什么呢?
你是谁?
你是哪个媒体的?
写一篇什么样的稿件/做一期怎样的节目?
你需要对方提供什么?
v为什么交代采访目的那么重要?
v1、扫除对方的不信任
v2、帮助对方知道你需要什么
v3、表明你是来倾听、了解的,不是来找茬的、作乱的。
二、资料准备
v采访一分钟,准备十分钟
v搜集跟采访事件/话题有关的资料
v熟悉采访对象/准备采访问题
v了解采访对象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
v①采访对象的简介。
v包括性别、年龄、职务、家庭情况、主要社会关系、基本的政治态度等等。
v②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等。
v③采访对象的特点。
v包括性格、爱好、目前的心理状态、是否健谈、对接受采访是否习惯、有何忌讳等等。
v此外,还要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是否愿意回答问题,会不会隐瞒事实真相等
三、采访预约
v别人没有义务接受你的采访,必须明确。
v预约内容:
表明身份、解释你的需求、提出采访要求。
v示例
v“我是XX电视台的记者,我刚刚开始研究一个有趣的话题,它有关职业压力和婚姻失败的关系。
我阅读了一些资料、也请几位记者谈了他们自己的经历,现在我想得到一些来自专家的评述,因而准备了几个问题请教您。
”
四、策划采访
v策划1、在见到采访对象时,再次解释采访目的
v我如何产生了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目前采访进行到哪一步了,今天来是为了什么……
v策划2、怎样和首次见面的客人打招呼
v先闲聊一会儿,也许带点见面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视 采访 整理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