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docx
- 文档编号:24346738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8KB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
一、写景抒怀篇
1《桃花源记》一一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丄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辔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岀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精要笔记:
(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⑵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
(3)采用虚虚实实的写法,开头、结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
想世界。
一古今异义词答案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味道好。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妻子和儿女。
今义:
男子的总称。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连词,表示
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不值得。
今义:
不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答案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3、上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4、有良出美池桑竹之属类
5、具答之详细地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邀”邀请
7、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便扶向路沿、绝
9、寻向所志寻找
10、遂迷终于
11、寻病终随即、不久
12、无问津者渡口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辔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安适愉快。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都感叹惊讶。
四、简答填空题答案
1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光亮。
世外桃源:
后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2漁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3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使人觉得桃花源
可望不可及,给桃花源增添一了奇异的色彩。
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美好的地方:
1)自然环境:
优美富饶:
2)社会环境:
安泄和平;3)人文环境:
自由快乐。
通过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5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看出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因为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2三峡[南北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疇,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英间。
淸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髙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精要笔记:
赞美三峡雄伟而秀丽的山水风光。
第一节写三峡的山髙,第二节写夏水之急,第三节写春冬山林间的水淸,第四廿写深秋时盯的凄凉。
一、解释词语答案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缺”
2、重岩叠嶂直立象屏障的山U金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上
5、常有髙猿长啸,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
即使。
奔:
飞奔的马。
疾:
快
7、素湍绿潭,回淸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淸波
8、飞漱苴间急流冲荡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很快。
2、淸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淸、树木茂盛、山髙、草盛,真是情趣无限。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太阳或月光的。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
5、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天刚晴或直霜的早晨,树林和山间显出一片淸凉和寂静。
三、简答:
1依次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这些景象有一种怎样的美感依次烈军属了夏、春冬、秋四个
季节的风景:
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
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淸幽美:
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2体会最后一段写景的语言特色,看用了什么词把秋景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岀来林寒涧肃
记承天寺夜游一一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特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精要笔记:
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逆境中达观处世,自适其适,自乐其乐。
写法:
(1)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
(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
一解释词语:
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4但少闲人只是
二翻译句子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特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淸水一样澄淸透明,水里水藻、青特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淸闲的人晏了。
三填空简答题:
1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岀其,写影突出英,写人突出其,写情突出其o(请各用一个字)
2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特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石潭记一一柳宗元【唐朝】(八年级下册)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淸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岖,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伶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火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英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卄,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淸,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精要笔记:
(1)思路:
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小潭源流一潭中气氛。
(2)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岀”说明是"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瞭亮,说明水鸣因石而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岀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淸澈透明。
“凄神寒件”不尽是石的冰凉,亦含蓄地表达了优伤、悲凉的心境。
(3)寄情山水,排遣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悲凉、抑郁的心情。
(4)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5)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淸之状具有实感。
一、解释词语:
1水尤淸冽尤:
格外
2为址,为屿,为堪址:
水中高地。
屿:
小岛。
呱:
不平的岩石
3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大多。
许: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4伯然不动伶然:
呆呆的样子
5往来翕忽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6以其境过淸,不可久居淸:
凄淸。
居:
留。
7隶而从者隶:
跟着
二、句子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淸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火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淸楚。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丹,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帀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卄,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7以其境过淸,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地方过于冷淸,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藹去了。
8岳阳楼记一一范仲淹【宋】(八年级下册)
精要笔记:
借助对洞庭湖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感情的描写,发表议论,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理淸文脉:
大观——览物之情
以物喜一一不以物喜
以己悲——不以己悲
(叙事岀景)一(由景生情)一(情景交融)一(由情入议)一(警句,振起全篇,点明主旨)
(2)“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箫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洒临风,其喜洋洋。
(3)“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
悲和喜;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厲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叙事出景)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由景生情)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通“嘱”。
予:
我。
作:
写
4予观夫巴陵胜状胜状:
胜景,好景色。
5横无际涯横:
广远。
际涯:
边。
6朝晖夕阴日光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色
8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9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
虽然如此。
极:
尽。
10迁客騎人,多会于此迁客:
谪迁的人。
骚人:
诗人。
二、翻译句子
1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水势浩大,无边无际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
3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若夫窪雨滋孤,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檣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情景交融)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情景交融)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若夫窪雨需孤,连月不开若夫:
像那。
孤需:
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开:
放睛。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
3日星隐縫,山岳潜形隐没
4薄暮冥冥迫近
5则有去国怀乡离开
6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7而或长烟一空全
8此乐何极哪有穷尽
9宠辱偕忘宠:
荣耀。
偕:
一起
10把酒临风持、执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萧条冷落,(就会生岀)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3)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英喜洋洋者矣。
心胸开朗、精神愉快:
荣辱全忘,举酒临风,(就会生岀)髙兴极了的种种感概了。
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由情入议)一(警句,振起全篇,点明主旨)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时品徳髙尚的人。
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或:
或许,也许。
为:
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
在……之前;后:
在……之后。
5)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没有。
归:
归依。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居庙堂之髙则忧苴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苴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
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3)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
4)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
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9醉翁亭记
精要笔记:
(1)文章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妙景色以及他和滁州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岀一幅"官民同乐”的图画,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借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特殊心理。
(2)第三段写游琅珈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
4、太守醉。
(3)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
(5)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6)虚词“而”的用法:
A表承接(顺接)关系,“接”,“接着”,或不译:
B表转折,
却、可是:
C表并列关系,而且:
D表因果关系,因而:
E表修饰关系,“地”,或不译。
(一)
环滁皆山也。
英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岀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岀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环滁皆山也环绕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格外漂亮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5醉翁之意不在洒情趣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洒也得:
领会。
寓:
寄托。
7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若夫:
如果。
需:
雾气。
暝:
昏暗。
8野芳发而幽香芳:
香花。
9、佳木秀而繁阴秀:
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二、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时之景的句子:
春:
野芳发而幽香夏:
佳木秀而繁阴
秋:
风霜高洁冬:
水落而石出者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环滁皆山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
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英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哪山。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4、若夫日出而林舔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岀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放,散发淸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谿,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漁,溪深而鱼肥,酿泉为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英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负者歌于途背
2、佢偻提携腰背弯曲,这里指老年人(用了借代手法)
3宴酣之乐,非线非竹尽兴地喝酒
4山肴野藏,杂然而前陈者簌:
菜蔬。
陈:
摆开
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觥:
洒杯。
筹:
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讣数用的签子。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原意指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上下:
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8太守谓谁为,是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乐:
以……为快乐。
2)乐:
快乐。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3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二、阐明事理篇
1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下册)【元末明初】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上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徳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犠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勒且艰苦此。
精要笔记:
(1)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君则要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
(2)对照的写法:
述少时求学之难,写从师,以名师的辞色严厉与自己的恭谨虔敬相对照:
写衣饰,以同舍生的绮绣珠玉悴然若神与自己的旧袍敝衣略无慕艳相对照。
1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3走送之跑
4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
6既加冠加冠以后,即成年后。
既:
已经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师:
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
大。
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
请教
9援疑质理援:
弓|、提出。
质:
询问。
10或遇其叱咄叱咄:
训斥,呵责
11礼愈至至:
周到
12俟其欣悦俟:
等待。
13至舍舍:
学舍,书馆
14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通“肢”
15媵人持汤沃灌媵人:
服侍的人。
汤:
热水。
沃灌:
浇洗。
16以衾拥覆衾:
被子。
17寓逆旅逆旅:
旅店。
1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披”,穿。
19腰白玉之环腰:
用作动词,腰佩。
20右备容臭容臭:
香袋。
臭:
气味,这里指香气。
21怦然若神人坤然:
光彩照人的样子。
22綿袍敝衣綿:
旧絮。
敝:
破。
23略无慕艳意慕艳:
羡慕
2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25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
26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暧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暧和过来。
2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鱼我所欲也一一《孟子》(九下)
精要笔记:
孟子借鱼和熊掌的比喻,阐明人生在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舍生取义”,那些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则是可耻的。
(1)孟子这段话的主旨,在于呼唤人们,要不为物欲所蔽,永葆一颗正义之心,做舍生取
义的贤者。
第一层:
以鱼与熊掌的取舍作比,说明“舍生取义”。
第二层:
讲逍理,对舍生取义的命题做正面阐述。
第三层:
讲道理,对舍生取义的命题做反而论证。
第四层:
例证,先正而,不受不屑。
第五层:
例证,再反面,受之。
第六层:
总结,人应保持本心(义)
(2)大虽的采用了对偶的句式。
行文之中,两两相比,两两对照。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3、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4、贤者能勿丧耳丧:
丢掉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
用脚踢。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6、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通“向”,从前。
7、是亦不可以已乎是:
这
8、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有什么益处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通“徳”,恩惠。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两样东四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貝本心。
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一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三、托物言志篇
1闍室铭一一刘禹锡[唐]山不在髙,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徳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复习资料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