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 单元测试.docx
- 文档编号:24339585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63KB
届人教版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 单元测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单元测试
1.(2018·沧州模拟)(15分)
材料 汉文帝慎于用法,主张用法当正,以禁暴导善,他即位后即对刑法进行改革,以进一步完善封建法制。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
诏中有“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
与此同时,又下诏废除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的法令。
文帝十三年还下令以笞刑、徒刑、死刑取代三种肉刑(黥、劓、刖)。
他说,现在有三种肉刑,而奸不止,这是未尽训导之过;而用了肉刑,造成终身残废,这不是为民父母之意。
尽管事实上仍有受刑致残致死者,但无论如何,文帝对原来的肉刑有所减轻是无疑的。
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但责大指,不求细苛,所以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之说。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刑法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文帝刑法改革的意义。
(9分)
【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慎于用法,主张用法当正,以禁暴导善”可知特点为德刑结合,导善禁暴;根据材料“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放松了对言论的控制;根据材料“下令以笞刑、徒刑、死刑取代三种肉刑(黥、劓、刖)”,减轻刑罚,废除肉刑。
第
(2)题可通过对国家政治、经济、司法、社会等角度的作用作答。
答案:
(1)特点:
完善法制,减轻刑罚;放松言论控制;废除肉刑;礼法结合,刑德并用。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与经济的恢复;刑罚从野蛮走向相对文明;将儒家道德精神引入司法与立法领域,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
(9分,任答三点即可)
【方法点拨】
归纳特点、分析历史意义成为近年来改革类高考命题的一大特色。
本题以中国古代汉文帝刑法改革为切入点,契合了当今社会热点“建设法治社会”。
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学会怎样归纳特点、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同时也要抓住社会热点思考可能考查的角度,并加强这方面的题型训练。
2.(15分)
材料 东汉学校的教育大体与西汉相同。
东汉太学,建立于建武五年(29年),当年就“诸生横巷”,学习人数空前。
就学的不仅有太子和诸侯功臣子弟,甚至匈奴也遣子弟入学。
和帝、安帝时,由于政治黑暗,太学一度很不景气。
永建六年(131年),顺帝扩建太学校舍240房,1850室。
同时扩大生源,除太常所择及郡国选送外,又增加公卿子弟及明经下第两种,并增加太学生的俸禄。
西晋建国之初,沿用汉魏旧制设置太学,太学生中既有高门大族子弟,也有寒门庶族子弟。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因高门子弟耻与寒门为伍,不入太学,下诏遣散部分太学生,令“大臣子弟堪受教者”入学。
咸宁二年(276年)便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
到惠帝时,仍嫌国子学招收太滥,更具体地规定只准“官品第五以上得入国(子)学”。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东汉至西晋教育改革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晋教育改革的影响。
(9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因高门子弟耻与寒门为伍,不入太学”“咸宁二年(276年)便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体现了教育的日益贵族化;第二问可从经济上田庄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士族阶层的壮大和文化上选官制度的变化归纳。
第
(2)题主要围绕教育的贵族化的危害分析。
可以从壮大士族势力、破坏社会公平、加剧腐败和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归纳。
答案:
(1)趋势:
教育日益贵族化。
(2分)
原因:
庄园经济的发展;士族阶层的壮大;官员选拔的贵族化。
(4分)
(2)影响:
维护和巩固了士族门阀势力;滋生豪强势力和累世公卿;加剧政治腐败;不利于人才培养,导致人才素质的下降;破坏社会公平;削弱统治基础。
(9分)
3.(2018·许昌平顶山联考)(15分)
材料 唐以关中为腹心,朝廷消费浩大,物产不足供应,不得不依赖江南漕运。
安史之乱后中原残破,赋入甚微,而运河又因战乱失修,运输成本大增,运量大降。
代宗初即位时,长安斗米价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郊农搓谷穗以输官。
刘晏根据运河各段水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采用分段转输之法,又制造专门船只,改进造船材料,用盐利雇船工专司行船,并调军队押运,终使成本降低,安全系数及运输效率大为提高。
由京师至各地巡院遍设“疾足”(情报员),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动用各处粮仓储备以调节丰歉,丰则入籴,歉则出粜,以防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波动,官府又从中获利,此名为“常平法”。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推行的理财措施及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推行理财措施的意义。
(7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刘晏根据运河各段水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以防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波动,官府又从中获利,此名为‘常平法’”可知,整饬漕运和平抑物价。
第二问根据材料“唐以关中为腹心……运量大降”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凋敝、税源枯竭、财政困难等;第
(2)题主要针对刘晏理财的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刘晏整饬漕运有利于降低漕运运输成本和保障漕运安全,有助于漕运效率的提高和物资流通的畅通等。
答案:
(1)措施:
整顿漕运;平抑物价。
(2分)原因:
安史之乱后唐朝关中地区急需江南物资;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凋敝、税源枯竭、财政困难。
(6分)
(2)意义:
降低了漕运运输成本,保障了漕运安全,提高了漕运效率,促进了物资流通;打击了囤积居奇,调控了物价;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重振了中央权威。
(7分)
4.(15分)
材料 明朝开国之初,明太祖于洪武元年八月宣布:
“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
”这是针对有子孙的老人而言的。
洪武五年,令各州县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者。
政策执行后,收养了一些贫困无依的孤老。
收入养济院的孤老,衣食及死葬均由当地政府负责。
洪武十九年规定:
“贫无产业八十以上者,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
九十以上者,岁加赐帛一匹,肉五斤。
”凡有田产有赡养能力的人家,家中有年龄在八十以上、九十以上者政府不支给粮食,“只给酒、肉、絮、币”,其数量与同一年龄段贫无产业者同,定期定量供给。
《大明律》设有“弃亲之罪”专目。
规定“凡祖父母年八十以上及笃疾别无以次丁弃亲之任,及妄称祖父母老疾求归入侍者,并杖八十”。
对年在七十以上的高龄老人家属犯罪的处理,作出规定:
“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而祖父母老无养者,得奏闻,取上裁。
”
——据王兴亚《明代的老年人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初养老制度的主要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明初养老制度的积极影响。
(7分)
【解析】第
(1)题从养老的途径看,据材料“针对有子孙的老人而言的”“令各州县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者”得出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以多种途径等。
第
(2)题主要从对老人生活、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风气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
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以多种途径;政府重视,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兼顾养老的物质保障和生活服侍两方面;政府养老保障覆盖面较小,主要涉及老人中的弱势群体;体现了儒家尊老恤老观念。
(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
(2)影响:
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存、生活状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弘扬了传统美德。
(答出一点3分,答出两点5分,答出三点7分)
5.(15分)
材料 1885年10月,刘铭传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
在其抚台生涯中,对台湾的开发建设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其《条陈台澎善后事宜折》中说,“查设防、练兵、清赋三端,皆可及时举办,惟抚番须待三者办成之后方可议行。
其次设电、购轮、造桥、修路,以通南北之邮;理屯、兴垦、开矿、取材,以兴自然之利”。
其中设防、练兵两项,是针对外敌逼临而做的应急措施;清赋、抚番两项则主要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此后依次开展各项建设。
刘铭传在台湾调整行政体制,按照省的设置,在台湾设3府1直隶州,领11县5厅,将台湾分为南、中、北和后山四路。
这套行政建制奠定了今天台湾省行政区划的基础。
建设海防,练兵整军,兴办军事工业,添修军事设施。
1886年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铺设两条海底电缆,将台湾与澎湖、台湾与大陆联系起来,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电讯联系。
1887年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自1887年至1893年耗时6年,建成基隆至新竹90千米的铁路。
1887年设西学堂于台北,聘英人布茂林为教习,“课以英法之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之学”。
同时派汉文教习二人教以经书。
1890年在他即将离任之际,又设电报学堂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摘编自《浅谈刘铭传与台湾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作用。
(8分)
【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有一个长远的计划”,注重规划的长远性;根据材料“查设防、练兵、清赋三端……其次设电、购轮、造桥、修路,以通南北之邮;理屯、兴垦、开矿、取材,以兴自然之利”,改革内容比较全面等。
第
(2)题根据材料“这套行政建制奠定了今天台湾省行政区划的基础”得出行政体制的改革,为日后台湾的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等。
答案:
(1)特点:
注重长远规划;优先侧重国防建设与部署;内容较为全面;近代化色彩浓厚。
(7分)
(2)作用:
改革行政体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增强了台湾海防,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创立新式学堂,为开发台湾奠定人才基础。
(8分)
6.(15分)
材料 “国语”即满语,因在清代又叫“清语”;骑射即能在骑马奔驰中射中箭靶的中心,是满族的民族特技。
“国语骑射”是满族在统一全国时的有力工具。
入关前,皇太极指出:
“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
朕发此言,实为子孙万世之计也,在朕身岂有变更之理。
”入关后,随着政权不断扩大和汉人增多,专用满文出现了众多不便,统治阶层也认识到要实现对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的统治,就要转变思想,推崇汉族传统思想统治体系即儒家思想。
并且,随着生产方式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以及大批满族人被授予官职,他们享有厚禄,逐渐养成了奢靡的生活方式。
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积极地吸收儒家思想,把崇尚武力思想逐渐过渡到“文治”。
——摘编自王锺翰《“国语骑射”与满族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入关前后统治者对“国语骑射”政策态度变化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语骑射”政策变更带来的影响。
(6分)
【解析】第
(1)题据材料“入关后,随着政权不断扩大和汉人增多,专用满文出现了众多不便,统治阶层也认识到要实现对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的统治,就要转变思想,推崇汉族传统思想统治体系即儒家思想”得出国家统一,社会政治稳定等。
第
(2)题可以从适应了满族贵族加强统治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满汉民族融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族的进步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政治稳定;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满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统治者思想的转变。
(9分)
(2)影响:
适应了满族贵族加强统治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满汉民族融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族的进步。
(6分)
7.(2018·岳阳模拟)(15分)
材料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宦官集团祸乱朝政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东汉的党锢之祸源于宦官专权;明代的阉党为祸更加严重……清朝除继续沿用朱元璋制定的各项约束宦官的法规外,还进一步采取了诸多措施……顺治元年,清世祖作出取消厂卫的决定,同时确定宦官事务归内务府管辖,撤销宦官衙门……与此同时,顺治帝还下诏旨:
“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
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决不姑贷。
特立铁碑,世世遵守。
”……明末宦官多至十万,顺治时裁减为数千人,到清末仅剩八九百人……此外,康熙帝时明确规定:
“各衙门官品虽有高下,寺人不过四品。
”……乾隆时还废除太监读书制度,奏事宦官一律改姓为秦、赵、高,其用意是“借此三字以自儆也”,可随时汲取秦代宦官赵高擅权乱政、祸国亡秦的历史教训。
——摘编自朱子彦《中国朋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为解决宦官乱政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措施。
(6分)
【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顺治元年,清世祖作出取消厂卫的决定,同时确定宦官事务归内务府管辖,撤销宦官衙门”可知改革宦官机构,裁撤宦官衙门等。
第
(2)题根据改革措施从改革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两方面进行评析,改革有效减少了宦官祸乱朝政的现象,有利于加强皇权、维护统治;但因改革措施未触及专制主义制度本身,故无法根除宦官祸乱朝政的问题。
答案:
(1)措施:
改革宦官机构,裁撤宦官衙门;严厉惩罚宦官干政;削减宦官人数、品级;废除宦官读书制度;以史为鉴,警示宦官不要干政。
(9分)
(2)评析:
有效减少了宦官祸乱朝政的现象,有利于加强皇权、维护统治;(3分)但因改革未触及专制主义制度本身,故无法根除宦官祸乱朝政的问题。
(3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人教版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 单元测试 中国 历史上 重大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