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第四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生物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4322747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15.94KB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第四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生物试题.docx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第四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第四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生物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第四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生物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第四初级中学【最新】七年级上学期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海洋中美丽迷人的珊瑚礁
B.面包上长出的“白毛”
C.中毒而死的鱼
D.弹钢琴的机器人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是()
A.生物的生长繁殖
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C.生物对环境的刺激能够作出反应
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3.俗话说: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这说明了生物具有()的特征
A.遗传
B.新陈代谢
C.生长
D.变异
4.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而蚯蚓的活动又能提高土壤的肥力。
这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5.稻花香里说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越来越少。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原因的是()
A.栖息地和繁殖地环境遭破坏B.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C.青蛙之间的生存斗争加剧D.人类的大量捕杀
6.某生物研究小组的同学要为环保部门提供当地的有关环境污染报告,他们应采取下列哪种方法来了解当地的环境质量状况?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模拟法与实验法相结合
7.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
张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提出:
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
这属于实验法研究步骤中的
A.作出假设B.设计实验方案并设施、记录
C.发现并提出问题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8.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以下几组对照设置不合理的是()
A.光照与黑暗
B.潮湿与干燥
C.光照与潮湿
D.有其他生物干扰与无其他生物干扰
9.为了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
(其他条件均相同)
大棚
甲
乙
丙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2%
0.2%
温度
25℃
25℃
10℃
对该种植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10.从高倍镜转换到低倍镜,视野中看到的结果将是()
A.细胞数目增多,亮度变暗
B.细胞数目增多,亮度增多
C.细胞数目减少,亮度变暗
D.细胞数目减少,亮度增多
11.如图显示的是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12.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深度为11084米)有生物生存却没有绿色植物,这主要是因为那里()
A.没有氧气
B.温度太低
C.没有阳光
D.没有营养物质
13.在光照明亮的实验室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内容物.为便于观察,此时应()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14.使用显微镜时,下列操作中符合要求的是
A.AB.BC.CD.D
15.用显微镜观物像时,物像在视野中的位置是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的移动方向应是()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16.将写有“b”字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物像是
A.bB.PC.dD.q
17.“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山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大雁秋天为什么要往南飞
B.鼠妇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C.为什么不同品种花生品质不一样
D.哪种颜色的花好看
18.在青藏高原某山区,植物的分布情况是:
山顶是针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底为落叶阔叶林。
决定该山区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温度B.海拔高度C.水分D.阳光
19.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标本时,小明同学正在用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至接近装片,此时他的双眼应()
A.同时从侧面注视物镜B.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C.右眼注视目镜,左眼睁开D.双眼同时注视目镜
20.下列关于目镜和物镜叙述正确的是()
A.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B.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C.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D.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二、综合题
21.图是显微镜的结构,以及某小组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物像,请回答:
(1)具有放大物像作用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若使物像甲移到视野的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____方移动。
调整后,观察到物像乙,要使物像乙更加清晰,应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
(3)制作装片的材料必须______________,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装片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
(六个字概括)
22.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有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
(2)鼠、鹰等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是__________者。
(3)图中鹰和蛇两种生物之间关系______________。
(4)如果狐大量减少,那么兔将会______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中还缺少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如果受到DDT污染,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
(7)写出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3.某兴趣小组在探究环境对生物影响的实验中,选择鼠妇做实验。
取一个厚实的纸盒,一侧盖上纸板(阴暗),一侧盖上玻璃板(明亮),在两侧的中央各放入10只鼠妇,静置2分钟后,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明亮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填写下表,统计10次。
时间(分钟)
环境
1
3
4
5
6
7
8
9
10
明亮
3
2
2
3
3
1
1
1
1
阴暗
7
8
8
7
7
9
9
9
9
(1)本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
(3)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用20只鼠妇做实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根据表中数据,你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
(6)该兴趣小组还可以探究非生物因素中的______________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A.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构成了珊瑚礁。
珊瑚礁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A不符合题意。
B.馒头上的“白毛”是霉菌,它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如:
生长和繁殖,因此属于生物,B符合题意。
C.中毒而死的鱼,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C不符合题意。
D.机器人的行为受人的操纵,它无生命现象,不属于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C
【分析】
生物的特征有: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生物的特征有: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描述了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这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故选C。
【点睛】
解答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基本特征。
3.D
【分析】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说明了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存在着差异,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4.D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详解】
蚯蚓身体呈长圆柱形,可以减少钻土的阻力。
体表有粘液,也能减少钻土时的阻力还能维持呼吸适应在黑暗的土壤里生活;蚯蚓钻洞能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因此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而蚯蚓的活动又能改变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这说明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5.C
【分析】
两栖动物是很多农业害虫的天敌,但由于环境污染以及水域面积缩减等原因,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正在减少。
应加大保护两栖动物生活环境的力度,同时禁止对它们乱捕滥杀。
【详解】
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蛙类减少的原因:
人类的大量捕杀,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20%;栖息地的丧失使蛙类减少,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60%;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20%,因此不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的是青蛙之间的生存斗争加剧,C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威胁蛙类生存的原因。
6.A
【解析】
试题分析:
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某生物研究小组的同学要为环保部门提供当地的有关环境污染报告,他们应采取调查法来了解此处的环境情况。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7.C
【分析】
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详解】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
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
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
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可见,张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提出:
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
这属于实验法研究步骤中的发现并提出问题,C正确。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8.C
【分析】
对照实验:
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详解】
选项A光照与黑暗,有唯一的变量光照;选项B潮湿与干燥,有唯一的变量水分;选项C光照与潮湿,有两个变量光照和水分;选项D有其他生物干扰与无其他生物干扰,有唯一的变量有无其他生物干扰。
因此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对照组设置不合理的是选项C。
故选C。
【点睛】
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解题关键。
9.C
【分析】
对照实验:
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A.甲、乙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二氧化碳浓度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正确。
B.乙、丙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温度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正确。
C.甲、丙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不唯一,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错误。
D.甲、乙、丙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即乙、丙和甲、乙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高倍镜下所观察的细胞数目少,视野暗,低倍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多,视野亮。
考点: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显微镜的使用及成像特点。
考查学生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依据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分析作答。
11.C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解答即可。
【详解】
显微镜的操作使用包括:
取镜和安放、对光和观察等步骤;图中①为安放标本、②为镜筒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③为对光,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
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④为镜筒上升寻找物像,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所以正确的顺序是:
③→①→②→④,故C符合题意。
【点睛】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平时多使用,多观察,多思考即能做好此类题。
12.C
【分析】
此题主要考察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
【详解】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有绿藻等绿色植物;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有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有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绿色植物生存。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3.D
【解析】
试题分析:
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载物台下面的遮光器上有直径大小不同的圆孔,叫光圈,转动遮光器,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不同光圈具有不同的进光量。
大的进光量多,视野明亮,小的进光量少,视野较暗。
要使显微镜的视野变暗,应改用平面镜、缩小光圈。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14.D
【解析】
分析:
根据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方法分析.使用显微镜时左眼看目镜,右眼记录.
解答:
使用显微镜时,观察者的双眼都要睁开,目的是左眼看目镜,右眼记录.
故选D
15.B
【分析】
解答时可以从显微镜成倒立的像方面判断。
【详解】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如,玻片标本的位置在左下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左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
故选B。
【点睛】
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正确使用显微镜,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正确使用显微镜是历年生物中(会)考必考内容,应给以重视。
16.D
【分析】
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
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像了。
【详解】
在一张小纸上写好一个“b”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q”。
所以小明将写有“b”字母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在显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q”。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成倒立的像,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
17.D
【分析】
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详解】
A.大雁何时南飞,有科学研究价值,因为对于研究大雁的迁徙行为很有价值,A不符合题意。
B.鼠妇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有科学研究价值,是研究鼠妇生活行为,B不符合题意。
C.为什么不同品种花生品质不一样,有科学研究价值,是研究花生品质不一样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
D.哪种颜色的花好看,是人的感觉喜好,没有科学研究价值,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18.A
【解析】
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
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在青藏高原某山区,由于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的分布情况是:
山顶是针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底为落叶阔叶林。
19.A
【分析】
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当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到不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
【详解】
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放到通光孔的正中央,为了防止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降低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和载物台之间的距离,转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物像就更加清晰。
因此,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标本时,小明同学正在用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至接近装片,此时他的双眼应同时从侧面注视物镜。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
20.C
【解析】
试题分析:
A、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A错误;B、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B错误;C、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C正确;D、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D错误。
故选C
考点:
本题考查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1.1目镜4物镜右下10细准焦螺旋薄而透明擦、滴、撕、展、盖、染
【分析】
图示显微镜的结构:
1目镜;2镜筒;3转换器;4物镜;5遮光器;6通光孔;7压片夹;8反光镜;9粗准焦螺旋;10细准焦螺旋;11镜柱。
【详解】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因此显微镜具有放大物像作用的结构是1目镜和4物镜。
(2)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图甲中的物像偏右下方,向右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左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细准焦螺旋可以小幅度的升降镜筒精确调焦,因此观察到物镜乙后,可以调节10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更加清晰。
(3)光学显微镜看到的物像是透过标本的光线,因此要观察的材料必须做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为:
“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因此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装片的步骤可简单的总结为:
擦、滴、撕、展、盖、染。
【点睛】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5消费捕食和竞争增多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鹰草→兔→鹰(或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
【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
(1)图中的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
因此,该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
(2)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
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生产者是草;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
因此,鼠、鹰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
(3)鹰捕食蛇,鹰和蛇之间属于捕食关系,同时鹰和蛇都以鼠为食物,鹰和蛇之间又属于竞争关系。
(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使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生态系统就达到了生态平衡。
如果大量的捕杀狐,兔的天敌大量减少,食物充足就会大量繁殖,导致兔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多。
(5)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因此,该图中还缺少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6)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只能随着食物链的传递逐渐积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所以如果受到DDT污染,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鹰,营养级最高。
(7)根据
(1)的解答可知,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草→兔→鹰(或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3.光照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光照形成对照排除偶然性鼠妇喜欢在阴暗环境中温度、湿度等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详解】
(1)
(2)该实验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临沂市 临沭县 第四 初级中学 学年 年级 上学 月考 生物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