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人才培训开发6000003.docx
- 文档编号:24321140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50.42KB
跨国企业人才培训开发6000003.docx
《跨国企业人才培训开发60000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企业人才培训开发6000003.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跨国企业人才培训开发6000003
培训开发
第五章跨国企业人才开发
一、跨国经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际企业的人事管理和一般国内企业相比,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超越国界,其国际经营活动比国内环境复杂得多,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及心理发展方面具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对国际企业的人事管理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国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比一般国内企业更具广泛性和复杂性,它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规律性。
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对劳动力的管理和对管理者的管理两方面。
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指对海外子公司经理人员的管理,由于国外子公司经营的成败对整个国际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公司经理人员的管理在整个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更具特殊性和重要性。
因此,本章将以较大的篇幅介绍国际企业海外子公司经理人员的选择、培训、待遇及对异国文化的适应等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使得国际企业总部难以对人力资源实行全面集中的管理。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国际企业总部只负责各子公司经理人员的管理,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诸如海外子公司劳动者的招募、培训、工资政策等方面的决策和管理权则分散给各子公司。
充分发掘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发挥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提高国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国际企业劳动力管理的根本目的。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使职工的才能与其从事的工作所必需的要求相称,即做到让员工从事各自适合的工作,或让每项工作都由合适的人来完成。
如果两者不相匹配,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为此,国际企业必须选择和招收合适的员工,为了招收合适的员工而收集和处理有关信息的过程,便是国际企业人力资源选择,也叫劳动力资源选择。
长期以来,西方国际企业在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劳动力资源选择方面的经验,其中又以美国国际企业的做法最有代表意义。
下面以美国国际企业为主,介绍劳动力资源选择的有关内容和步骤。
(一)职务分析
国际企业劳动力资源选择的第一步,便是进行“职务分析”,即有目的地、系统地收集并确定与工作有关的各种重要信息的过程。
这类信息包括具体的任务或活动内容、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工作环境以及完成此项任务所必备的资格条件(如知识、技能)等。
概括地说,职务分析包括两项相关的活动:
①工作说明,即说明某项工作的主要任务、职责及全部活动过程;②工作要求,即指明在某个特定工作岗位上,完成某项任务的个人所必须拥有的素质和资格。
职务分析最初是为了改进工作进程,作为运用时间研究、动作研究、技术的测定和观察手段而发展起来的。
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职务的标准化,制定工作效率基准,并让最合适的职员按照这一基准去完成工作。
后来,职务分析转而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务评价,并广泛用于评价职务工资、定员、调配、录用、教育培训、改进工作程序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管理。
1.职务分析的方法
国际企业职务分析的方法因国家、企业及工作而不同。
美国国际企业最常用的职务分析方法有三种:
(1)职务分析会谈。
指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职务分析专家向有关的基层管理人员及职工询问某项工作的职责、责任、所需的知识及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诸如“你是如何干这一工作的?
”、“干这项工作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
”等等。
询问的结果归纳为一份工作陈述书,上面包括该岗位的员工应该做什么;这项工作应该与谁一起协作完成;所期望的结果是什么;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何种材料、工具、设备及经过什么样的工作程序,等等。
(2)职务分析问卷。
职务分析会谈具有数据缺乏标准化和系统化、时间长、成本高,以及缺乏广泛性等局限性,而职务分析问卷则可弥补这些缺陷。
职务分析问卷是一份标准的问答卷,上面列有工作职责、任务及员工个人所必备的一些特殊条件。
答卷人在这些问题旁边打勾或在等级量表上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标出等级。
这种问卷一般有两种:
一类是事先设计好的问卷;另一类是为某一工作特别设计的问卷。
(3)岗位分析问卷。
这是一份包括194个问题的现成的标准化问卷,其中有187个问题与工作活动有关,其余7个问题是与报酬有关的。
这些问题从总体上描述了工作中的一般活动,通常包括信息投入、脑力程序、工作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及其他一些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工作分析方法各有利弊,许多国际企业更多的是综合使用各种方法。
2.职务分析的主要作用
(1)使每个员工明确职务的内容、任务、职责和职权。
对于各部门、各岗位的要求,需用职务分析进一步详细说明,用详尽的文字使其具体化、明确化、标准化,使得人人都清楚自己该做哪些事,应负哪些职责,具有哪些职权。
这样就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现象;为提高工作效率奠定了基础。
(2)职务分析所揭示的职务特点和任用标准为选用人才提供了客观依据。
每一职务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要求,需要相应的特定人才。
职务分析明确了人员任用的资格、条件、标准,防止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大才小用、小才大用的现象发生。
只有按照职务的内容要求选用人才,才能使之完成职责,取得预期的效果。
(3)为考绩提供了依据。
考绩就是考核评定一个人的业绩,考绩的依据只能是职务分析。
把职务分析所规定的内容和被考核者在业务上的实际作对照,就可以确定员工的工作成绩。
失去了职务分析所提供的依据,考核就失去了意义,也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4)为进行职务评价、建立合理的工资标准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职务评价是为了确定不同职务之间的工资率差别,对企业中不同职务的相对价值加以确定的工作。
由于各种职务所要求的责任大小和完成责任的难易程度不同,各种职务之间有一个相对价值,根据职务的相对价值,实行职务工资。
职务评价实际上就是合理确定工资的制度。
只有进行职务分析,明确职务的性质、内容、任务和责任后,才能进行职务评价。
(5)为员工培训提供了依据。
经过职务分析,确定了职务要求,规定了担任某一职务的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可以确定培训内容,尽快尽好地培训出合适的人才。
3.职务分析形成的文件
职务分析所形成的文件是职务说明书。
职务说明书详细地说明在执行职务方面应尽的义务、责任和复杂程度以及执行职务的要求。
职务说明书包括两大部分,即职务描述和职务规范。
①职务描述包含的内容:
①职务名称、编号、等级和所属部门;
②工作目标和职务的职责、职权的范围;
③工作关系,包括受谁的领导、领导谁以及横向协作关系;
④工作环境和条件,包括使用的工具、装备及机器;
⑤工作顺序和方法,包括动作、时间、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及标准。
(2)职务规范的内容:
a.个人知识和经验、技能及其他资格、受教育程度;
b.个人能力,包括灵敏度、适应性、分析判断能力及创造性等特殊能力;
c.身体条件,包括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体力要求;
d.思想条件,包括道德、情操、品德、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它是在职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推理出顺利完成特定工作所必备的个人条件的过程。
确定对任职者的要求,因国家而异,因企业不同。
有的国际企业采用量化的评分法,即每项工作规定以一定的分数,员工的素质只有达到这一分数,方可担任相应的职务。
有的国际企业采用智能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责任三个维度来展开分析。
美国企业多采取以下步骤推断员工从事某项工作所必备的个人条件:
①确定并列出工作任务的等级。
职务分析问卷是这一步骤的起点,通常的做法是利用在职务分析问卷或职务分析会谈中所列出的等级来决定任务的关键程度和重要性。
②详细说明成功的工作表现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一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说明知识技能时,应表明需要哪一些知识技能以及要达到何种程度,要尽量具体化。
③按各种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作出等级排列。
首先应该了解某项工作所要求的不同的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使那些对工作影响最大的知识技能在选择员工的标准中占较大的比例。
④设计选择员工标准的范围。
这是确定对任职者要求工作的最后一步,即结合所要完成的任务和知识技能信息,设计出一份包括对求职者的特殊要求的选择标准。
(二)挑选人才与训练员工
进行了劳动分析,并确定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特定的个人条件之后,紧接着便是挑选具备这些条件的求职者,而选择合适的求职者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获得他们的有关信息。
获得有关信息的手段有很多,但国际企业选择合适员工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申请表,即利用申请表上的问题(如受教育程度、以前的工作经历、健康状况等等)获取求职者的有关信息。
(2)面谈,这是西方企业劳动力资源选择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
因为这种方法既可以有效地获取求职者各种知识技术及其他方面的有关信息,从而更好地判断求职者是否适合做某项工作,又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宣传自己的良好机会。
(3)行为考试,即要求求职者在规范的考试条件下,完成一套特定的任务。
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直接表明求职者的工作技能,而不是像申请表及面谈那样提供间接证据。
由于必须录用当地人,可是受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尽管国际企业海外子公司对劳动力进行严格的挑选,但绝大部分劳动力仍无法一开始就胜任公司里的工作,因此,必须对招收的工人进行一定时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使其符合国际企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在岗位上工作的工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们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不断充实新知识,因此持续的训练也是不可少的。
例如在日本,每一个员工,不论其职务的高低,经常接受各种训练,并且将这种训练当作其正常工作的一部分,直到退休为止。
国际企业内部培训工人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在职训练,另一种是通过与学校或其他培训机构合作进行培训。
通过与学校或培训机构合作训练职工的方法,是国际企业常用的,例如在美国,公司就经常把职工送到专门的学校或机构去培训,员工在那里参加获得学位的学习,或专门为达到某种目的的短期学习。
有些公司还有自己的教育中心为自己的员工提供专门的训练。
通过培训机构训练员工,还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
在东道国的教育部门建立培训中心,国际企业向当地教育部门提供一些师资和经费,以利用该国已有的设施,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此外,在职训练,即在有经验的人员指导下工作,以获得经验和技术,这也是国际企业训练员工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训练子公司工人的指导人员,大多来自国际企业总部。
为了利用本公司有经验的人员培训东道国的工人,国际企业有两种选择:
一是把在东道国雇用的工人送到母国接受母公司人员的培训;另一种是从母公司带一批人员到东道国指导培训,两种形式各有利弊。
把东道国工人送到母国的形式虽然成本高,但工人能在总公司或设在母国的子公司里感受到国际企业的文化氛围,并在总公司有经验人员的指导下接受良好的训练,一般来说效果良好。
此外,国际企业还把本企业有经验的人员送往东道国,以指导培训当地工人。
但有时东道国对外国指导人员入境加以限制,原因是担心一旦有了外国雇员,公司就可能不尽力培训当地人,不让他们尽快胜任工作。
国际企业训练员工的内容是专门的技术。
在生产过程中,一项复杂的工作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简单的操作,对这些简单的操作,即使是没有技术和经验的工人,经过训练也能掌握。
这就要求工人掌握专门技术或简单操作的训练,其成本低、收效快。
(三)绩效考核
考绩就是检查和评定职员对职务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
考绩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目标和标准;第二阶段,记录工作绩效;第三阶段,对照原定目标和标准进行考查;第四阶段,对任职者的业绩进行评定,采取各种改革措施。
包括随新情况的发生,要修订新的目标和标准
1.考绩的内容
考绩的内容是围绕考绩的目的设置的。
企业进行考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准确地评价员工的成就,为确定员工的工资、奖金、晋升和培训提供依据。
考绩主要从工作成绩、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三方面进行。
不同的考绩目的,考绩的内容各有侧重,考绩的对象不同,考绩要素、标准也不相同。
如分配奖金,可着重考核成绩;职务和工资的升降级,则侧重考核能力。
图5-1所示为日本跨国企业人力资源考绩的一般内容结构。
2.考绩的时间和人选
考绩的时间应该按照工作的性质而定,不宜作一般的规定。
原则上可以在一个项目告一段落的时候进行。
一般来讲,基层的绩效考评可以半年左右一次;随着层次上升,考绩期限可以适当放长,高层的考评期限可以长至一个工作任期内,如2~4年。
因为属于全局性的问题和比较远景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
对考绩的人选问题,从绩效的信息来看,至少有五个来源:
直接上级、同级的同事、下级、外界人员和被评者本人。
原则上,考绩人选常决定于考绩的目的性。
有时几个来源可以结合使用。
如考评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常由他的直接上级担任;如绩效考评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和培训,则这类考绩的着眼点不在于评比,而在于了解被评者的不足和需要,就宜由直接上级和接受考评者协商决定;如对于高级专业人员的考绩,像研究机关的科研人员,为决定提升职务和工资级别,就要依赖同事或同行和被评者本人结合进行。
3.考绩的方法
这里主要介绍因素评分法和标定行为评价法两种。
(1)因素评分法
它是将一定的分数分配给各项考绩因素,使每一项考绩因素都有一个评价尺度,然后根据被考绩者的实际表现,在各因素上评分,最后汇总得出总分,即为被考绩者的考绩结果。
如某企业把考绩因素定为四项:
出勤、能力、成绩、组织纪律和思想作风。
①出勤,占总分的30%,即权重为0.3,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满分为30分。
对各种不同出勤情况酌情扣分。
例如迟到或早退一次扣5分;病事假一天扣1分,旷工一天扣30分。
②能力,占总分的20%,即权重为0.2,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技术高、能独立工作、完成任务好、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评为上等,低于这个水平的评为中或下,而在考核阶段某个期限内未完成任务的扣10分。
③成绩,占总分的30%,分为上、中、下三等,积极主动工作、安全生产、完成任务好、协调性好的评为上,低于这个水平的,视情况评为中或下。
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差错造成损失或在安全、质量方面发生事故的,视其情节轻重予以扣分。
④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占20%,即权重为0.2,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遵守规章制度、工作服从分配、富有责任心、协作互助的,为上等,否则评为中或下。
违反规章制度或工作失职,经企业处理者,一次扣10分,最后将其分数汇总在考核表内。
(2)标定行为评价法
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的考评,困难在于其绩效难以量化,为此,美国创造了“标定行为评价法”。
这是在外界专家的主持下,由被考评者的代表、执行考评的直属上级和有关的企业领导共同组成的考评标准制定小组。
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找出对某一具体工作进行评价时必须加以测量的各个方面;其次对每一方面列出代表高绩效和低绩效的典型行为;最后对每一关键行为进行估价,看它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高绩效或低绩效。
这些标准是具体可测的、与一定测评分数相对应的具体工作行为。
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
一是高度可操作性,即“行为标定”把分数与具体的工作行为联系起来;二是民主性,有关人员参与制定,尤其是最了解自身工作的被考评者代表的参与,保证了他们对此标准的认可与接受。
4.考绩结果的反馈
考绩结果如何通知本人,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般说来,将考绩结果传给被考绩者本人,应对他有所促进和帮助。
反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通知和说服法
这种方法最常用。
考绩人员根据考绩结果,把被考绩者的优缺点都告知其本人,并以实际的事例说明考绩工作的正确性。
同时鼓励和帮助被考绩者发扬优点,针对不足之处改进工作,以取得更好的绩效。
(2)解决问题法
被考绩者在上级的帮助下进行自我考评,把重点放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上,使被考绩者充分认识和理解考绩的目的,而并不在意结果,以提高被考绩者的绩效。
除非出于被考绩者的要求,考绩人员一般不将结果反馈给本人。
5.考绩的作用
(1)为职工的工资、奖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工资和奖金要根据职工的职责履行程度和贡献大小等情况来确定。
考绩的结果是员工工作的正确反映和总结,据此确定职工工薪和分配奖金,比较公平、合理。
(2)利于检查、监督和促进各级人员的工作。
对各级人员工作的检查、监督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
考绩使得这种检查经常化、定期化、制度化,对监督和促进各级人员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利于职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4)为人才的合理配置、晋升和开展员工培训提供了依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通过对员工考绩累积资料的分析,可以揭示一个人是否胜任本职工作,是否具备担负高一级职务的条件,以及更适合胜任于何种工作。
通过考绩资料分析,不仅可以发现人才,而且为培训现有员工提供了依据。
二、跨国企业经理人员选择策略
国际企业在选拔其国外子公司的经理人员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经理人员的民族来源,即选择哪一个国家的公民出任子公司的管理者。
一般来说,国际企业征聘海外子公司经理有三个基本来源,即母国公民、东道国公民及第三国公民。
相应地,国际企业经理人员的选择可采取三种国籍策略:
“母国中心策略”、“当地中心”或“多中心策略”、“全球中心策略”。
这三种不同的策略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
(一)“母国中心”策略
母国中心策略也叫本国中心策略。
采取母国中心策略的国际企业从本国权益出发,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重要职务,都由母国公民担任。
具体做法是:
从母公司选拔或在母国公开招聘人员,经过必要的培训后,派往海外子公司,担任经理及其他重要职务。
国际企业采取母国中心策略有许多优点,它们是:
1.有利于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达成有效沟通。
母国公民,特别是母公司派出的人员,他们了解母公司的战略、目标、政策、经营观念及一贯作法,因而能较容易地与母公司进行沟通,与母公司保持默契的配合。
2.有利于母公司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引入海外子公司。
一般来说,国际企业的生产技术大多是由母公司发展来的,因而母公司人员比东道国人员更了解母公司的生产技术,因而在新产品新技术引入子公司等事宜上,由母公司人员担任更为合适。
3.有利于保护母公司的尖端技术和商业机密。
4.有利于母公司培养自己的国际管理人才。
扩大自身国际管理人才的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5.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
派母国公民,尤其是母国公司人员担任国外子公司经理,他们和母公司可以保持紧密联系,并忠于母公司,从而可以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
6.保护国际企业的利益。
当国际企业的利益同东道国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由东道国公民担任子公司经理,他可能把自己的民族利益放于首位,而母国人员在同样情况下则倾向于维护母公司的利益。
7.如果东道国是第三世界国家,可能会面临当地人素质差、经验少,难以胜任子公司中高层管理职务的情况,这时派有较强业务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母国人员担任子公司经理,是子公司经营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8.可以避免东道国的政治冲突。
如果东道国分为彼此对立的不同民族和派别,聘用其中的人员担任子公司经理,可能会导致子公司卷入东道国的帮派冲突和政治漩涡之中。
母国人员担任子公司经理则可避免这一点。
母国中心策略也有一些明显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
1.容易导致母公司忽视东道国经营环境的特点,生硬套用母公司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风格。
2.容易使母国人员不适应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不能熟练掌握东道国的语言,因而难以对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
3.使母国人员和当地政府及各行政部门,以及同公司上下级难以进行有效沟通。
特别是母国人员同子公司的当地员工之间,由于价值观念及处事态度的差异及语言上的障碍,很难进行合作和沟通,因而员工对公司往往缺乏信任和忠诚。
4.由于母公司人员对东道国的社会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对某些工作,尤其是在与当地的社会关系和劳资协调等方面,难以胜任。
5.限制了当地有才干的管理人员的提升,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国际企业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
6.往往和东道国政府的外国公司管理人员当地化的有关政策和法令相矛盾,因而不利于改善同东道国政府的关系。
7.人事成本高。
国际企业不但用于选择和培训国外子公司经理的费用高,而且还要负担这些经理及其家属在海外生活的大额支出。
8.海外子公司经理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影响他们家庭的稳定性和生活的安排,从而影响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人才本土化”策略
“本土化策略”,即利用子公司当地的人来管理子公司。
由于母国中心策略有各种弊端,特别是国际企业业务的扩大和地区分散化,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国际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实行海外子公司管理的当地化,选择东道国公民担任海外子公司经理及其他重要职务。
“本土化”策略的主要优点有:
1.人力资源成本低。
选择当地人作为子公司的经理,他们对本国的市场状况、商业习惯、消费习惯等经营环境有较深刻的认识,并且他们没有语言障碍,又谙熟本国的经营之道,因此,可以为国际企业节省大笔的培训费用。
此外,维持他们正常工作及家庭生活的费用支出也较低,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可以做到以有限的代价吸引高质量的管理人才。
2.聘用当地人担任子公司经理,有利于子公司同当地顾客、雇员、政府机构、工会组织等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使子公司在东道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搞好子公司同政府的关系,办事更方便,效率更高。
3.选择当地人出任海外子公司经理及其他高级职务,一般任期都比较长,可以避免子公司经理人员的频繁更换,从而保证子公司经营政策的连续性。
4.利用当地人管理海外子公司,为当地管理人员提供了晋升及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从而可以增强他们对公司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5.“本土化”策略可以使国际企业在东道国敏感的政治形势中,以一种不太引人注目的形象存在,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东道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国有化政策的压力。
国际企业选择东道国公民担任海外子公司的经理,也有一些缺点,主要有:
1.当地经理人员往往对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管理风格等缺乏深入了解,因而既不利于使子公司同国际企业的其他部分保持一体化,又不利于企业总部对子公司的控制。
2.利用东道国公民担任子公司经理,减少了母公司人员到国外任职的机会,因而不利于母公司人员取得跨国经营的经验,也不利于国际企业发挥总部管理资源的优势。
3.东道国经理人员往往偏向民族利益。
他们难以做到全心全意为母公司服务。
许多东道国人员到外国公司任职,仅仅是为了获得技术和管理经验。
此外,利用东道国人员,还可能导致公司陷入家族和人情网络,不利于国际企业全球战略的实施。
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大型国际企业采用当地中心策略,尤其是美国的国际企业
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企业任职的员工中,绝大多数是当地人,美国人只占极小的比例。
不同国家的国际企业,利用东道国人员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在巴西,当地的美国、欧洲及日本的国际企业雇用巴西籍员工占整个企业员工的比例分别是:
50%,38%和10%。
(三)人才全球化策略
采取这种策略的国际企业,聘用母国和东道国以外的第三国公民管理海外的子公司,这种策略的突出特点是不考虑海外子公司经理的国籍,惟才是用。
“全球化”策略有下列优点:
1.从理论上讲,全球中心策略与国际企业的经营优势是相一致的。
国际企业能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资金和技术等,那么就没有理由怀疑它能在国际市场上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2.选择面广,容易发现有良好的管理知识和经验的经理人员。
目前,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一批职业的国际工商管理人员应运而生,他们一般都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和专门培训。
他们的产生,为国际企业选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跨国企业 人才 培训 开发 6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