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8.docx
- 文档编号:24320912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5.99KB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8.docx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8.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8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1.本试卷共八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然后用蓝、黑色水笔或圆珠笔直接在试卷上答题。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
(二)
分数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注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创伤/创新揣度/度德量力息事宁人/宁缺毋滥
B.粘贴/字帖炫耀/头晕目眩数一数二/数见不鲜
C.家畜/畜养屏风/屏气凝神妙趣横生/飞来横祸
D.狭隘/谥号讴歌/呕心沥血秣马厉兵/相濡以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沉湎 净化器 众口铄金 无上光荣
B.寒暄 绿茵场 记日而待 铤而走险
C.慰藉 栖息地 众志成诚 责无旁贷
D.提纲 电饼铛 专心致志 按步就班
3.古诗文默写。
(共8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2)《无题》中用双关语表达对有情人的思念,后人又用这句诗表达无私奉献精神的名句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4)《水调歌头》中作者由怀念弟弟转而感悟到人生的道理的句子是:
,
, 。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只听得门首有两个承局叫道:
“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
” (《水浒》)
这两个人让林冲带上刀到白虎节堂,两人借故离开后,发生了什么事?
请简述。
(2)走入《朝花夕拾》,我们可以追寻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轨迹。
请你概括鲁迅先生在南京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和在日本仙台学习时分别做出了怎样的人生选择,并简述其原因。
我选做 题
5.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4分)
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
其实,赛场上一句热情的鼓励是幸福;灯光下一次醉心的阅读是幸福;;
。
只要用心体会,幸福俯拾皆是。
6.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共8分)
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它的阅读史。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我国全民阅读的情况,倡导大家积极读书,某校准备开展宣传活动,请你帮助完成以下任务。
(1)分析下图,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两条主要信息。
(4分)
[注]综合阅读:
指包括图书、报刊、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阅读。
数字化阅读:
包括网络在线、手机、电子阅读器、光盘等形式的阅读。
①
②
(2)结合上面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全民阅读情况的思考。
要求: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③不少于50字。
(4分)
2、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10题。
(共15分)
母亲都有顺风耳
①这几年,我和姐姐相继在城市里买了房。
73岁的母亲仍住在老家。
为了经常能和母亲团聚,每到周末,我都会和姐姐一起,回老家看看母亲。
②假日里,我和姐姐又一起回到老家。
我们在门前菜园一边种菜,一边闲聊。
我说:
“这几年,我的颈椎疼得厉害,很不好受。
”姐姐说:
“年纪轻轻,怎么会颈椎疼啊?
”我笑着说:
“我的颈椎疼得厉害,可能是因为经常对着电脑写作的缘故。
”
③我和姐姐说话的声音不大,不料却被正在井边洗菜的母亲偷听到了。
母亲一边朝我们走来,一边问我:
“怎么了,颈椎疼得厉害?
”见母亲过来,我们立即停止了说话。
姐姐连忙小声说:
“妈虽然年纪大了,可她耳朵却特别好使,她在偷听咱们说话呢!
”
④正说着,母亲已来到我们的身边,她用粗糙的手,摸了摸我的颈椎,说:
“是啊,年纪轻轻,怎么就有颈椎病了呢。
以后要多运动运动,不要总坐在电脑前写呀写,挣那么多钱干吗?
”
⑤在母亲眼里,我写作是为了钱,她却不知我写作的快乐,一篇好的文章出炉,那种精神上的享受,母亲是不知道的。
⑥又一个假日,我和姐姐又回到老家,只见母亲从卧室里拿出一台颈椎治疗仪,对我说:
“我去镇上医院问了医生,医生说,颈椎病疼得厉害,会引起头晕,此类病手术会有风险,医生建议我还是给你买一台治疗仪比较适用。
”
⑦母亲还没有说完,我竟生出了万般感触。
原来,上次在老家,母亲偷听我和姐姐的谈话,并悄悄把我颈椎病的事记在心头,还特地花了好几百元,为我买了一台颈椎病治疗仪。
⑧母亲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好几次。
去年暑假,母亲从农村来到我家。
吃过晚饭,我和妻子谈到城里买的蔬菜既不新鲜,而且还有残留农药。
我们在客厅说话,母亲在卧室里看电视。
没想到,母亲回家后,把门前的菜园扩大了一倍。
品种也从以前的青菜、萝卜,扩大到扁豆、丝瓜、青椒等二十多个品种。
现在,只要我们回家,或是村里有人进城,母亲都会准备好一大堆新鲜蔬菜,托人捎来,或自己送来,真是让邻居羡慕不已。
⑨母亲的耳朵喜欢关注儿女们的谈话,只要母亲在我们附近,我们说话的内容,总逃不过她的耳朵。
其实,这是天下母亲对儿女们爱的本能。
⑩前几年,父亲因病去世了。
年迈的母亲可能因为悲伤过度,耳朵越来越不好使了,有时我们和她说话,不得不抬高声调,可是奇怪的是,每次虽然我和姐姐说话的声音很小,但是她却听得一清二楚,让我很是费解。
⑪也许,母亲的爱,已全部集中到了她的耳朵上,她很在意儿女们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因为我相信,只有爱,才可以让母亲耳朵如此灵敏,只要她在我们身旁,哪怕我们有一丝动静,也逃不过她的耳朵。
7.本文写了“我”和母亲的几件事,请对这几件事进行补充概括。
(4分)
①母亲听到“我”有病而担心。
②。
③。
④父亲去世后母亲听力下降却能听清儿女们谈话。
8.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9.细读文章第④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3分)
10.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
(14分)
我们为何如此钟情于春节
①在这个充满变量的世界上,我们是眼花缭乱的观望者,也是置身其间的推动者。
曾经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不见了,只需手指轻轻一点即可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电商火了起来;全家人乃至几家人守着一台电视机等待每天一集电视剧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屏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早已多样化,而且信息芜杂难辨——“变”,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容不得视而不见,也容不得退避。
②然而,每到一年此时——除夕,国人都会集体迎来稳稳的“不变”:
春节。
在这个节日里,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不约而同地将不同的时空与文化超越,以天干地支纪年,以传统习俗祭祖——这一既具有仪式感,又因人们太习以为常而几乎无视其仪式意味的节日,因为这份稳稳的不变,给人以安心的力量。
③不变的是它赋予人的可以被结结实实握在手心的归属感。
在返乡之前,你是上海写字楼里的金领,是珠三角某条流水线的女工,回到平时大多无暇顾及的内外六亲、发小、同窗身边,你是那个他们眼中的你:
他们曾经注视并编织着你的童年与少年。
社会身份会改变,童年或少年的那个你其实一直都在今天的模样里。
更不用说,我们所返的“乡”仍然多少保留着至今具有价值的人情与礼数。
④不变的是它体现的长幼尊序的伦理观和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虽然春节里孩子玩得热闹,大人忙活得辛苦,但晚辈郑重地向长辈行礼,不会有丝毫怠慢。
中国人习惯于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尤其面对家族长辈,很难大声说“爱”。
拜年时那一句句朴素的祝福,恰恰饱含着晚辈浓浓的爱意和感恩之情。
如今,受时代之“变”冲击者,不仅是直观的信息传递方式、职业、生活方式等等,还有情感观、价值观、时空观。
春节,这一古老节日恰恰周而复始地提醒着我们,哪些不能变、不能丢。
⑤不变的是它在除旧布新之时的迎新祈福。
万象更新之时,人们重新回到熟悉的环境,体味着亲情的温暖,在整顿心情的同时,也再次汲取了面向未来的力量和信心。
当拜年者表达喜庆祥和的祝愿时,对方也会以祝福作答。
言为心声,每个人心中都涌动着美好祝愿,蕴含着对万物的感恩。
与天地和、与众人和、与己和,春节的迎新祈福不仅体现着今人对未来的乐观与自信,也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一体的世界观与古老智慧。
⑥一年前,一部外国人拍摄的关于中国春节的纪录片盛传于互联网。
这部纪录片表现了中国人候鸟归乡般的团圆情结与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家国观,让异域文化者从中直观地感受到一个既具备当代发展速度,又以传统文化精神凝聚人心、有序前进的国家。
“身在此山中”的我们,则似乎“不识庐山真面目”:
虽然年复一年地制造着不断攀升的“春运”高潮,但或许很少问问自己,为什么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里,如此钟情于不变的春节。
⑦如今,我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而且所钟情的也不仅仅是春节——因为日渐觉醒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日渐强健的文化自信精神。
“二十四节气”去年成功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诸多传统节日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法定假期……它们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终于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交汇,并给予我们一份稳稳的可以依靠、可以生发无限可能的精神力量。
⑧在稳步流淌、好似无始无终的时间面前,个体不过是既善变又倏忽即逝的瞬间。
因了这从时空隧道深处走来的文化传统,华夏子孙有了彼此相认的符码,有了可奢求恒久的精神宝库,以及身处变化与挑战而不惧未来的心灵力量。
而这正是我们钟情于“春节”的理由。
1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12.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1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4分)
14.现在,很多青少年没看过赛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清明节的祭奠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可以淡化了。
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4分)
3、古诗文阅读(共13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选文,完成15--17题。
(9分)
【甲】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选自《捕蛇者说》)
【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
“用此何为?
”人云:
“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
“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选自《晋书》)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1)出:
殚其地之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食:
谨食之设酒杀鸡作食
(3)更:
更若役是日更定矣
(4)说:
故为之说爱莲说
16.把下边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3分)
(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7.【甲】文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陶侃都关注民生,请结合两文画线的句子,说说他们关心百姓方式的异同。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8--19题。
(4分)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本诗首句两个“笼”字好在哪里?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分)
1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四、作文(50分)
20.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
之花,开满青春的枝头 (阅读、感恩、友谊、梦想、宽容……)
要求:
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匹想要皮鞭的小马
牧马人家的母马生下了三匹小马。
小马一天天长大了。
这一天,牧马人对它们说:
“你们想不想成为能追风逐电、驰骋天下的宝马良驹?
”
“想!
”三匹小马异口同声响亮的回答。
牧马人一听,脸上绽开了笑容,说:
“好,这也是我所希望的。
那你们看看,你们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
”
“我想要一副精美的辔头。
”一匹小马说。
“我想要一副漂亮合体的马鞍。
”另一匹小马说。
“那么,你想要什么呢?
”牧马人问第三匹小马。
“我最想要的是一根皮鞭。
”
“皮鞭?
”牧马人和那两匹小马都吃了一惊。
“因为我知道,不论是谁都有惰性,有了皮鞭的时时鞭策,我就会克服惰性,从而踏上驰骋天下的征程。
”
要求:
①根据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600 66
800
2017-2018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和应用
1.C
2.A
3.
(1)似曾相识燕归来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
(1)①高俅诬陷林冲擅入白虎节堂;②诬陷林冲欲带刀行刺;③将林冲捉拿。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鲁迅矿路学堂毕业后选择去了日本求学,因为他在矿路学堂学习时对新学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