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参考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4319409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44KB
记承天寺夜游参考资料.docx
《记承天寺夜游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参考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承天寺夜游参考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1]承天寺:
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2]元丰六年:
即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3]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想到,考虑。
与为者乐,共同游乐的人。
[3]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4]遂:
于是。
[5]寝:
入睡。
[6]相与步于中庭:
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一同,共同。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7]庭中如积水空明:
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8]如积水空明:
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ìng):
泛指水草,水草总称。
荇,一种多年水生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0]盖:
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11]闲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12]但少闲人:
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13]耳:
罢了。
欣然:
愉快地
念:
想念
遂:
于是
至:
到
相与:
于是
空明:
清澈透明
交横:
纵横交错
盖:
原来是
闲人: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如:
像
耳:
语气助词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
关于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出身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又同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合称为“三苏”。
幼年时,受封建文化教育与熏陶。
少年时代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苏轼一生处于激烈的政治斗争中。
21岁考中进士,他的思想比较保守,又因写讽刺新法的诗句,被捕入狱。
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
在宋哲宗元祐年(1088年)旧党当权,他被召回任翰林学士等官。
新党再度执政后,他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
苏轼一贬再贬,从惠州至遥远偏僻的儋州(今海南岛)。
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救北归,第二年就死在常州。
苏轼是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
在散文方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欧阳修死后,苏轼成为文坛的领袖。
他的散文如《前赤壁赋》《石钟山记》。
在词方面,苏轼在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与辛弃疾齐名,如《水调歌头》为千古传诵。
在诗方面,苏轼也是北宋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
此外,苏轼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
首先朗读全文,理解内容,体会诗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读准字的音 藻(zǎo) 荇(xìng) 寝(qǐn) 二、解释加红的字 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盖竹柏影也 盖:
连词,表示原因。
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如吾两人者耳 耳:
罢了。
三、学习本文 在中国文化人物长廊中,苏轼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人物。
他不仅在诗、词、散文方面开创了一代之先,而且在书法、绘画等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修为。
笔记之文,原来大都是客观地记录人物、事件或事物,述怀抒感之作是不多见的。
苏轼的笔记文却有许多是从日常生活片断的记述中,或抒写情怀,或因事见理。
它们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用简洁的文字,鲜明地而又仿佛极不经意地渲染出一种情调或一片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这篇随笔式的散文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
(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写承天寺夜游的缘由。
文章起笔点出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xù)的年号。
“解衣欲睡”中的“欲”是“将要”的意思,“月色入户”一句既补叙时间,又提示夜游之因。
户:
单扇的门,泛指门,月色能照进到门里想见月亮升高,时已夜深人静了。
“欣然起行”美妙的月色诱发了作者的游兴,作者再也不能入睡,愉快地起身要到外面走一走了。
思量着身旁没有和自己一起领略这月夜乐趣的人,这时候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同样被贬到黄州的好朋友--张怀民。
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而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两个人一起在庭院中漫步,欣赏着月下美景。
本文只用85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夜游起因及同游人,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言简而意明。
第二层:
(庭下……盖竹柏影也。
)描绘月夜庭中景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月光如水”,而且突出了“水”之清澈透明,使人感到融融的月色充溢了整个庭院,顿觉心旷神怡,俗念全消。
“水中藻荇交横”,直接把月中景写成水中景,看着那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错纵横地浮游着,人们仿佛感受到水的流动,头脑中会产生无限的遐想,进入诗画的意境。
“盖竹柏影也”,这句是说:
(水中哪里来的藻荇呢?
)那原来是竹柏映在院中的影子啊!
这样,竹柏和藻荇、天空和地上浑然一体,月夜之美尽在其中了。
本层写月色,写竹柏,视角奇特,比喻新颖,如诗如画。
第三层:
(何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抒写作者的感慨。
文中作者说他和张怀民两人是“闲人”,这里的“闲人”,与人们所说的“闲人”不同。
苏轼元丰三年(1080)被御史李定等三人构陷为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被贬黄州,既无职守,也不受管制,真正称得上是“闲人”。
苏轼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心情苦闷,只有到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寻求解脱。
文末作者以惋惜无人赏月作结,既表露作者超然物外,“无所往而不乐”的旷达乐观的态度,同时也含蓄地流露出在闲居生活中排遣寂寞的心境。
这篇短文,作者以淡雅的笔触,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月色如水、竹影婆娑,月下游寺的图画。
意境清新隽永,情感纯真自然,语言活泼明畅,千百年来,为无数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的享受。
四、迁移练习
1、文中有一个二字词语能概括作者夜游的感受,这个词语是:
_______.
2、文中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中藻荇交横”中的“水”指的是什么?
“藻荇”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自称“闲人”,你对此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欣然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水”指“月光”,“藻荇”指竹柏的影子。
4、“闲人”指政治上的“闲人”,大自然的主人。
《记承天寺夜游》在线测试
一、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欲 遂 寝 藻 荇
A.yǜ suì qǐn zǎo xíng
B.yù suì qǐn zǎo xìng
C.yǜ suí qǐn zǎo xìng
D.yù suí qīn zǎo xìng
二、“相与步于中庭”的意思是( )
A.相约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B.相约在一起散步在庭院中。
C.我们两个人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D.我们两个人一起散步在庭院中。
三、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于”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贫者语于富者曰。
B.尝射于家圃。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其一犬坐于前。
四、选出下列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五、《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宋朝文学家。
参考答案
一、B 分析:
注意拼音规则和正确读音。
二、C 分析:
这句话是状语后置句,翻译的时候要把状语提前。
三、A 分析:
例句中的“于”是“在”的意思。
A句中的“于”是“对”的意思。
四、B 五、苏轼
中 考 解 析
御者之妻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驾车的人)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妄观其出,志念(志向)深矣,常有自以为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是,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1、解释文中加红的两个词语 ①既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领悟到什么样的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词语的翻译。
“既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译为“不久、一会儿”,“故”在句中是名词,解释为“原因”。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可以译为:
晏子感到很奇怪,问马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了他。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的道理有:
①有了错误要勇于改正;②指出别人的缺点要讲究方法;③对勇于改过的人可以重用;④借他人的威势来炫耀自己是不可取的。
苏东坡作诗环饼
宋朝绍圣年间,苏东坡被贬在海南岛詹县。
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
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
苏东坡怜悯她生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老妪将此诗高悬门上,果然顾客迎门,生意兴隆。
东坡风味:
北宋的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位美食家,许多美食经他品尝后,由他妙笔生花地评点,从而名扬千古。
最有名的当然首推家喻户晓的“东坡肉”。
东坡谪居黄州的时嗜食猪肉,并逐渐摸索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方法。
他在《食猪肉》里写道: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这也许就是最初烧制“东坡肉”的方法吧。
后来,他去杭州做官,传说因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过节时,当地百姓送他许多猪肉。
而他却把五花肉切成大块,加葱、姜、酱油、料酒,慢火细焖,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分与每户,获得了很大声誉。
从此民间便把这种红烧肉命名为“东坡肉”,成为传统的名菜,与苏氏的诗词、品格一同流传至今。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课文分析 2.《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苏轼贬官黄州时作的一篇短文,全文84个字。
全文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到“相与步于中庭”。
这一层是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和经过。
第二层就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
这一句是写景。
作者用了精巧的比喻,将清明的月光洒在庭院中的景色描摹得清幽、逼真。
正是如此,这句话也成为了描写月景的千古绝唱。
第三层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作者用了两个反问句和一个陈述句的排列搭配起到了意在言外的效果,能够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
这篇文章虽短,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比较复杂。
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但更多的应是一种充满自嘲的落寞与无奈的人生感慨。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从作者的叙事来看,他先是“解衣欲睡”,但事实上难以入睡,赏月只是他为自己找的一个借口,因为后文他说“念无与为乐者”,可见他在黄州的生活是无聊无趣的。
为了找寻乐趣,他“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为什么要找他呢?
一是因为他是作者的朋友,二是因为他也是贬官至此。
读到这,我们自然就明白作者赏月要找一个志趣相投的人才行。
怀民确实“亦未寝”。
一个“亦”字包含了深刻的含义:
作者与怀民不但遭遇相同,而且心境相似。
这样两个朋友“相与步于中庭”自然是心灵交流多于语言交谈。
所以作者并未叙述二人赏月的详细经过,直接就过渡到了对景物的描写。
而且他描写的月景是清幽宁静的,透着凄凉之感。
最后一层的议论抒情更集中地表达了作者这种落寞无奈的心情。
一个“闲”字,表面含有终于有了闲暇时间、有了闲情雅致欣赏月景,但实际上作者为自己胸怀大志而无用武之地的这种“清闲”感到无限愤懑,充满了自嘲意味。
因此,我们说作者写这篇短文时的心情虽然是极其复杂的,但总的来说,落寞无奈是主基调。
我们在诵读本文时,要将自己假想为作者,力图读出作者这种心情来。
这一篇短文需要积累的词语就以注释和练习题中的为准。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为下列语句中的红色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2.解释下列语句中红色词语的意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默写这篇短文。
附参考答案 1.tuí yù suì qǐn xìng 2.都,全 消散 坠落 考虑,想到 只是 3.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了。
月光洒在庭院中,就像积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相互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略。
提示:
根据文本分析,掌握好每篇短文的层次和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别写错别字。
秋之韵初二
(2) 张倪
随着阵阵秋风吹走夏天的燥热与喧闹;伴着树上的叶子由绿变黄,然后轻盈飘舞着落下,秋天到了。
北京的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是迥然不同的世界与感受。
秋天带来了满山的红叶,带来了丰收的稻田,带来了高而少云的天空,也带来了宁静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秋之韵味的所在吧!
秋天的韵味在满山的红叶上。
每至秋季,京郊的山坡上便长出满山的红叶,城里的人们便编算着去欣赏红叶的奇美。
从山下望去,满山的红叶就像红色的火苗,烧掉心中一切的烦躁。
在红叶的怀抱中,人们欣赏着红叶,也感受着秋所带来的独特的韵味。
秋的韵味也在丰收的稻田中。
金黄的麦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随着阵阵秋风飘飘起舞,像平静的大海,鳞光闪闪,一望无垠。
农民伯伯在麦穗的怀抱中,怀着喜悦的心情,感受着秋天撒在麦穗上的美妙的韵味。
秋天的韵味同样也在高而少云的天空下和人们宁静的生活中。
忙碌的人们在秋天的清晨,迎着秋风,在落叶下行走、锻炼。
他们的胸怀也在秋风中变得像天空一样宽广无际。
人们在这一切的一切中体味着秋天的韵味。
对于学生,秋天是新的开始,我们在秋的怀抱中背起书包,走进学校。
在秋天独特而美妙的世界中,体味秋的韵味,找到新的自我,开始新的生活。
[评语]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
小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几幅画面,表达了对秋天韵味的独特感受。
反复强调“秋天的韵味”这个题眼,不但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而且也更好的表现了主题。
文章最后一段,小作者由人及己,写出了秋天对自己的意义所在,使文章主旨更加深入了一层,提高了整篇文章的品味。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被后人誉为“写月色的绝唱”,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
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
”(《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
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
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
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
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
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
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
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
究竟干什么呢?
“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
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
干什么呢?
寻“乐”。
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
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
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
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燥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
“止”于什么呢?
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
谁看竹柏?
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
于是总括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
“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承天寺 夜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