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数学成就.docx
- 文档编号:24317860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59KB
高中历史数学成就.docx
《高中历史数学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数学成就.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数学成就
高中历史数学成就
(考试总分:
120分考试时长:
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0小题,共计80分)
1、(4分)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
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
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C.推动古代数学向纵深发展D.表明明代数学成就落后于西方
2、(4分)《红楼梦》中迎春曾用一个灯谜来说明我国古代一工具的神奇: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乱纷纷?
只为阴阳数不同。
”该灯谜的谜底应是
A.罗盘B.浑仪C.算盘D.活字
3、(4分)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
“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据此可知
A.中国的科学技术依然处于世界前列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4、(4分)江晓原在《科学史十五讲》中写道:
“明代中国数学的发展表现得非常特殊。
一方面,对理论数学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甚至连宋元时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逐渐被人遗忘;另一方面,实用数学的普及程度超越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
”对这一现象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明代实用数学的普及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
B.明代理论数学的衰退与宋明理学的盛行有关
C.明代数学的特点反映了中国科技的普遍特征
D.明代科举考试的改革促进了实用数学的普及
5、(4分)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
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
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推动古代数学向纵深发展D.表明明代数学成就落后于西方
6、(4分)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数学九章》中设计了一道算术题,大致意思是:
甲乙丙丁四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个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金、银、盐等,相互之间互有假借。
“海外赴务抽毕,除纳主家货物外”,剩余的商品有沉香、胡椒和象牙,那么,他们应该得到多少回报。
材料表明南宋
A.古代中国数学高度发达B.已出现近代经营管理的萌芽
C.贡赐贸易宋代十分兴盛D.海外市场扩大盛行以物易物
7、(4分)古代中国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包括了分数、开平方、开立方、二次方程和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还提出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运算的方法。
这一现象反映古代中国
A.科技注重实用性B.理论数学领先于世界
C.数学对西方影响大D.数学成就先进辉煌
8、(4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高度评价古代某科技成就:
“它蕴含着坐标几何学的原理,是人类最早利用工具代替大脑进行复杂计算的例证。
”该科技成就是
珠算算盘B.浑仪C.《九章算术》D.《授时历》
9、(4分)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
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
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B.《九章算术》C.《几何原本》D.《汜胜之书》
10、(4分)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说:
“《九章算术》的编纂者似乎认为:
所有具体问题得到解答,已尽‘算术’的能事,不讨论抽象的数学理论无害为‘算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
”这一言论表明中国古代数学
A.处于世界领先水平B.涉及领域狭窄C.注重实用性D.服务于农业
11、(4分)唐朝时期,面对乘除算法难以被人理解和掌握的窘境,数学家边冈“用算巧,能驰骋反覆于乘除间。
由是简捷、超径、等接之术兴。
”“算巧”技巧的运用
A.标志着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B.有利于乘除等数学算法的推广
C.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与普及D.推动了对数学原理研究的加深
12、(4分)两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涉及的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等范畴,都与当时生产生活实际直接相关。
魏晋时期的《九章算术注》不但推证了原书各面积、体积公式的正确性,还在推证过程中提出了“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来贯通各公式的关联。
明朝的《几何原本》最大的优点在于运用了具有确定性的演绎推理的方法和严密的逻辑结构。
据此可知我国古代数学
A.由传统到具有近代色彩B.注重理论的探讨和概括
C.冲击了儒家的传统规范D.具有浓厚的实用性特征
13、(4分)宋代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中提出“数与道非二本”,并且认为,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撰《数书九章》,通过数学而“进之于道”。
由此可知秦九韶
追求奇技淫巧B.践行格物致知C.探索格心致知D.追求科学理性
14、(4分)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
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诸侯听命于周天子B.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
C.人民受到残酷剥削D.人们已掌握广泛数学知识
15、(4分)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成果表述正确的是
A.东汉《九章算术》的问世标志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B.王羲之《兰亭序》注重规范法度,当时书法理论日趋成熟,开始发展为自觉艺术
C.苏轼《赤壁怀古》飘逸豪放,表达报效国家的悲愤心情,反映了丰富的城市生活
D.李时珍《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16、(4分)《九章算术》第五章“商功”:
土石工程、体积计算;除给出了各种立体体积公式外,还有工程分配方法;第六章“均输”:
合理摊派赋税;用衰分术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
这表明其成果
A.源自使用经验的总结B.涉及领域较狭窄
C.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D.服务于农业生产
17、(4分)今天数学课本中的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术语的汉文翻译,应该归功于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
A.徐光启与利玛窦B.毕昇与马可·波罗
C.徐光启与汤若望D.沈括与马可·波罗
18、(4分)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主要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的著作是
A.《授时历》B.《石氏星表》C.《九章算术》D.《齐民要术》
19、(4分)《红楼梦》中迎春曾用一个灯谜来说明我国古代一工具的神奇: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乱纷纷?
只为阴阳数不同。
”该灯谜的谜底应是
A.司南B.浑仪C.算盘D.活字
20、(4分)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
“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据此可知
A.中国的科学技术依然处于世界前列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4小题,共计40分)
21、(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月球上令人瞩目的地形,莫过于比比皆是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均以世界著名人物的名字命名,镌刻在硕大的月面上。
其中有五位中国人的名字:
石申(是世界方位天文学家的创始人)、张衡(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祖冲之(将圆周率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郭守敬(推算的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与当今世界通用的公历值相同)、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他们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
材料二雕版印刷是将整页文字或图形反向雕刻在木板上,在上面涂上油墨,然后将纸张压在上面印制。
活字印刷也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它由一位普通艺人试制成功——胶泥刻字,制成字印,将字印镶嵌于铁板,再用火烤,使松脂、蜡熔化,把版面压平,便可刷墨印书。
后来中国人又用木头和各种金属活字代替了泥活字。
印刷术由中国传到中东,再经中东传入欧洲。
在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和科学复兴的手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
相比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有哪些优点?
印刷术的传入对欧洲的历史发展起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概括火药与指南针的发明分别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圆盖盖在地上。
这种学说能够解释很多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
浑天说认为全天星辰都布于“天球”之上。
汉武帝对争议双方采取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定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接受检验,看谁更符合实际从而确定使用谁的历法。
结果浑天说一方胜出,制定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
由此,浑盖之争也拉开了帷幕。
争议中,双方大都秉持通过天文观测、仪器校验等方式进行,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持续上千年的浑盖之争,促成诸多成就。
《太初历》、浑天仪等天文仪器的发展,勾股定理以及相关测高望远之术,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这些都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
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浑盖之争”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徐光启生平事迹摘要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与耶稣会士利玛窦第一次晤面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在南京由耶稣会士罗如望受洗加入天主教,获教名保禄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启中进士,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和《测量法义》
万历三十六年-万历三十八年,整理定稿了《测量法义》,作《勾股义》一书,探讨商高定理;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作物引种、耕作试验,作《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与传教士合作研究天文仪器,撰写了《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
万历四十年(1612年),向耶稣会教士熊三拔学习西方水利,合译《泰西水法》6卷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在房山、涞水两县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实验,先后撰写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书
天启五年(1625年),增订、批改以前所辑《农书》,经过勤奋钻研,日夜笔耕,终于在天启七年(1627年)完成了《农政全书》的初稿。
崇祯二年(1629年),擢升礼部左侍郎。
主持开局修历
崇祯三年(1630年),升任礼部尚书
崇祯四年(1631年),陆续进献历书多卷,即《崇祯历书》
崇祯五年(1632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依据《明史·徐光启》编辑
(1)依据材料概述徐光启生平(不得照抄材料)。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能够编成《农政全书》的原因。
24、(10分)材料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
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与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
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日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
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1)中国人取得的让“西方望尘莫及”,并对人类世界步入近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除此之外,中国还取得了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
(至少举方面的成就)
(2)通过材料一的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中国古代科技不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0小题,共计80分)
1、(4分)【答案】A
【解析】材料“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题干中提到明代数学普及程度在民间很高,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用得到,结合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与数学相关的需求就大大增加,故A项正确;虽然明朝也确实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其产生于江南的个别地区而且是在明朝中后期产生的,所以不完全符合题中的“民间”和“明朝”这两个限定词,故排除B;由“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可以排除C;题干没有提到中国数学与西方的比较,故D也不符合题意。
2、(4分)【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算盘上下两部分珠子所代表的数目是不同的,符合题干中“阴阳数不同”的说法。
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没有涉及到数字不同的意思,故排除ABD三项。
3、(4分)【答案】B
【解析】由“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结合所学知识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前列”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是西学东渐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D项错误,题干主要是说科技没有说进步思想。
4、(4分)【答案】D
【解析】科举考试主要是词赋,考试形式是八股取士,压制人的思想自由,并不会促进实用数学的普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实用数学的普及程度超越以前任何一个时代”说明明朝数学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A正确;宋代理学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导致理论数学研究的衰退,B正确;明代数学属于总结性特征符合该时期科技发展特点,C正确。
故排除ABC。
5、(4分)【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到明代数学普及程度在民间很高,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用得到,结合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与数学相关的需求就大大增加,故选B;虽然明朝也确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其产生于江南的个别地区而且是在明朝中后期产生的,所以不完全符合题中的“民间”和“明朝”这两个限定词,故排除A。
由“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可以排除C;题干没有提到中国数学与西方的比较,故D也不符合题意;
6、(4分)【答案】B
【解析】材料“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个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海外赴务抽毕,除纳主家货物外”“他们应该得到多少回报”中的情况类似于近代的股份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ACD项。
7、(4分)【答案】D
【解析】“开平方、开立方、二次方程和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还提出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运算的方法”属于现代数学的成就发明,当时出现这些数学说法说明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先进,故D正确;A中实用性无从体现;B中理论数学是西方领先;材料没有说明中国数学对于西方影响,故C错误。
8、(4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珠算算盘。
浑仪是天文观测仪器,而不是进行计算的工具,故排除B项;《九章算术》和《授时历》都是著作,也不是计算工具,故排除C、D项;根据“人类最早利用工具代替大脑进行复杂计算的例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科技成就指的是中国的珠算算盘。
9、(4分)【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是成书于东汉的应用数学著作,材料中韩信很可能应用了数学方法才能统计出新谷和陈粮,因此,韩信的智慧可能记载于《九章算术》,B项正确。
《石氏星表》是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的作品,而韩信是秦汉时期的人物,时间不符,排除A。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集整个古希腊数学成果和精神于一书,与材料不符,排除C。
《氾胜之书》是西汉的农学著作,但是韩信的智慧重在粮仓管理,而不在农业生产方面,排除D。
10、(4分)【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九章算术》的作者认为数学家应该解决数学中的实践中的知识,这反映了古代科学注重实用性。
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古代数学与世界信息,A错误。
材料并不是说明古代数学涉及范围窄,B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数学对于农业的服务,D错误。
11、(4分)【答案】B
【解析】从材料“用算巧,能驰骋反覆于乘除间。
由是简捷、超径、等接之术兴。
”可以看出,算法的简化,促进了乘除等算法的推广,故B项正确;A项是指《九章算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算法简化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民间教育和数学原理研究的发展,故CD项排除。
12、(4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数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从两汉时期到明朝中国古代的数学逐渐由服务于生产生活实际,到逐渐进行数学原理的推理,到明朝时又运用了具有确定性的演绎推理的方法和严密的逻辑结构,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数学呈现由服务于生产实际的传统到研究数学原理的具有近代色彩的发展特点,A项正确;B、D两项对材料解读片面,只表述了材料一部分信息,排除;材料未体现对儒学传统的冲击,排除C。
故选A。
13、(4分)【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所谓“通神明”是指往来于变化莫测的事物之间,明察其中的奥秘;“顺性命”是指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在秦九韶看来,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通神明,顺性命”的崇高境界;故B项正确。
奇技淫巧是指过于奇巧,让人着迷,却又无益的技艺与制品,与材料强调秦九韶践行格物致知的思想不符,排除A。
秦九韶认为学习数学可以明察事物之间奥秘,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与“心”无关,排除C。
D项中的科学理性与材料“通神明”、“顺性命”等信息不符,排除。
14、(4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春秋时期各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很多方面的广泛的数学知识,D项正确;此时是春秋的诸侯争霸时期,A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未体现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C项错误;人民受到残酷剥削,材料未体现。
故选D。
15、(4分)【答案】A
【解析】王羲之《兰亭序》属于行书,注重法度的是楷书特点,故B错误;表达报效国家的悲愤心情是辛弃疾词的特点,故C错误;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是《千金方》,故D错误。
本题选择A项。
16、(4分)【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的科技属于经验的总结,材料中“用衰分术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说明传统经验对于科学的影响,故A正确;材料涉及的范围广泛,故B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中国科技和世界的比较,故C错误;材料中没说明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故D错误。
17、(4分)【答案】A
【解析】明末来我国传教的意大利天主教神父利玛窦把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原本》做教材,教授徐光启,翻译过程中,徐光启依靠其聪明才智,创造出“点”、“线”、“面”、“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相似”、“外切”等词汇,故A正确。
18、(4分)【答案】C
【解析】《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社会各种实际需要(计算田亩面积、仓窖沟堤体积、交易、税收、编制历法等等)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主要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的记数系统来进行各种运算,形成了一个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的体系,故C正确;《授时历》《石氏星表》属于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19、(4分)【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算盘上下两部分珠子所代表的数目是不同的,符合“阴阳数不同”,故C项正确;司南是中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浑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都不符合材料,故AB项排除;活字不符合“阴阳数不同”,故D项排除。
20、(4分)【答案】B
【解析】由“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结合所学知识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前列”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是西学东渐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D项错误,题干主要是说科技没有说进步思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4小题,共计40分)
21、(10分)【答案】
(1)方面:
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火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2)发明者:
毕昇。
优点:
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制效率。
作用:
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3)影响:
火药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指南针为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打开世界市场和建立殖民地创造条件。
【解析】依据材料一中“其中有五位中国人的名字:
石申(是世界方位天文学家的创始人)、张衡(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祖冲之(将圆周率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郭守敬(推算的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与当今世界通用的公历值相同)、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的信息归纳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费用和效率角度回答;第三小问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角度回答。
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层以及新航路开辟角度回答。
22、(10分)【答案】特点:
争议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规模大、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成就丰富;注重实际测量方式进行检验(重以实践检验真理);学术争议较少受政治、宗教权威的影响;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影响:
促进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促进古代数学发展;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天文学与专制皇权结合的更加紧密(加深了天人感应观念)。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持续上千年的浑盖之争”得出争议延续时间长;据材料一“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得出参与人员多、规模大、涉及面广;据材料一“持续上千年的浑盖之争,促成诸多成就”得出影响深远,成就丰富;据材料一“都秉持通过天文观测、仪器校验等方式进行”得出注重实际测量方式进行检验;据材料一“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和“接受检验,看谁更符合实际从而确定使用谁的历法”得出学术争议较少受政治、宗教权威的影响;据材料一“解释很多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得出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浑天仪等天文仪器的发展”得出促进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据材料一“勾股定理以及相关测高望远之术”得出促进古代数学发展;据材料一“《太初历》”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得出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据材料“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结合所学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在汉武帝时期被采纳得出天文学与专制皇权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数学 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