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24314422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4.57KB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 ②去后乃至(________)
③相委而去(________) 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
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
(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
合适。
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
不合适。
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
(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面对友人发怒的情况,元方从“无信”“无礼”两个方面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就是“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结合前一句“友人惭”,可知他下车来拉元方,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再结合元方反驳他的语言来看,可知“引之”是出于对元方的语言、智慧的赞美与认可。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
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回答合适,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来说;回答不合适,从尊重长辈的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⑴①约定;②才;③离开;④拉,牵拉
⑵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⑶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⑷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⑸示例一:
合适。
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
不合适。
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
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
⑷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提示的句子。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
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或“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
“不尔,是欺之也。
”
【注释】①陆少保:
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
指洛阳。
③遽:
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
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D.不尔/尊君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
(1)A于:
在/对。
B是:
这是。
C言:
话/认为。
D不:
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
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
“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
”故句子划分为: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
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
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
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
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
⑴B
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对选项要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括。
3.文言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①,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
“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
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释】①陈寔(shí):
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观 君 形 状 非 恶 人 应 由 贫 困
(2)解释加点的字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呼其子训之________
④乃遗布二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
【答案】
(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3)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元方:
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
陈寔:
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解析】【分析】
(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的句意是:
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本题中的“期”是“约定”;“遗”是古今异义词,“赠予,赠送”的意思。
(3)本题①句中的“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乙文叙写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对梁上君子不是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
⑴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⑵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⑶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⑷元方:
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
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点评】⑴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⑶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
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
“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
”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
陈寔说:
“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
”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③。
【注释】①王戎:
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
曾经。
③信然:
确实如此。
(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①尝与诸小儿游________
②唯戎不动________
(2)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
(1)玩耍;只
(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解析】【分析】
(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戏”意思是“玩耍”。
(2)本题翻译需注意:
子:
果实;此:
这;必:
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
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
故答案为:
⑴玩耍;只
⑵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⑶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方与客对弈②,见其神格③非凡,遽诘之曰:
“童子何来?
”庄以实对。
将军曰:
“汝曾读书否?
曾属对否?
”庄曰:
“对,小事耳,何难之有!
”将军曰:
“能对几字?
”庄曰:
“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④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
“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
(选自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①庄有恭:
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②弈:
下棋。
③神格:
神色与气质。
④厅事:
指大堂。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为放风筝之戏/元方时年七岁
B.庄直入索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童子何来/将复何及
D.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选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描写的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
(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
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
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
示例二:
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
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
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解析】【分析】
(1)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时”分别为“时常”和“当时”;B.选项中的“入”的意思都是“进去,进入”;C.选项中的“何”分别是“哪里,什么地方”和“怎么”;D.选项中的“因”分别是“于是”和“趁,乘”的意思。
故选B。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与下文的“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是对联。
据此知,正确的句读是: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也依据句意来句读。
(3)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及分析能力。
从两篇文章所叙写的内容:
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完成将军所出的对子;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批驳。
可以看出,庄有恭和元方都是聪明睿智、才思敏捷的孩子。
两文中所写的将军和友人,都是对孩子不尊重,少礼貌的人。
这可从“遽诘之曰”和“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可心看出来。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
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
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
示例二:
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
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
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用词语意思的掌握和积累,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要求考生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和概括,要抓关键语句和相关的描写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
(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
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
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
“小孩从哪来的?
”庄有恭实话回答。
将军说:
“你读书了没有?
可以对对子吗?
”庄有恭回答说:
“对子,小意思罢了,这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
“能对几个字的对子?
”庄有恭回答:
“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将军认为他自大并且夸张,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有恭说:
“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
”应声对道: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①目似瞑________
②将舐其喉________
③信不诬哉________
④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
(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
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答案】
(1)闭上眼睛;咬;的确、确实;遗留、留下、招致
(2)D
(3)B
(4)阴险、狡猾奸诈;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5)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瞑”,动词,闭上眼睛;“信”是古今异义词,的确、确实;“贻”,动词,遗留、留下。
(2)A.以:
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B.之:
助词,无实义,和缓音节/代词,代狼C.于:
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D.乃:
两个都表顺接,于是、就故答案选D。
(3)“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今义是指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
故答案选B。
(4)两文中的狼都阴险狡诈。
例如,甲文中的“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体现了狼的阴险狡猾;乙文中的“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体现了狼的凶恶阴险。
甲文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表现了作者对狼的讥讽嘲笑;乙文中“‘狼子野心’,信不诬哉”揭露了狼野心不改的本性。
(5)①句中,“犬”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翻译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
②句中,“阳”指表面,“阴”指暗中、暗地里。
故答案为:
⑴①闭上眼睛;②咬;③的确、确实;④遗留、留下、招致
⑵D
⑶ B
⑷阴险、狡猾奸诈;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⑸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⑶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古今异义。
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甲)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跃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匹狼。
他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匹狼正在柴堆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匹狼。
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也真狡猾啊,而一会儿两匹都被杀死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七 年级 上册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答案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