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点整理.docx
- 文档编号:24312829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5.47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点整理.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点整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点整理
AbstractionofFundamentalPrinciplesofMarxism
编者:
Cindy
目录(改进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略)
第一部分哲学
第一章唯物论和辩证法………………...…………………...2
第二章认识论………………………………………...……...6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10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
第四、五章资本主义……………………………………………..14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略)
第六章社会主义
第七章共产主义
第一部分哲学
第一章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
(Ⅰ)概念
⑴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两大类现象: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⑵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前者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后者)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⑶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可知论不可知论
辩证法:
联系发展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原因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否认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⑷物质:
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统一性:
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本原:
物质
⑸实践:
定义:
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Ⅱ)原理
⑴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基础。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⑵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反映物质,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要求我们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⑶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原理:
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主义。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
②可知论&不可知论: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辩证法&形而上学: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自然&历史: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彻底的唯物主义
⑷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⑸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静止是运动在一定状态下的特殊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两者相互依赖,包含,渗透。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和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⑹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原理: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二者不可分割。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无限,具体物质的时空有限。
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⑺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原理
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①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靠实践获得物质资料,实践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⑻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原理: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①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⑼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原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
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形成社会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意识③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领域④形成社会发展动力⑤构成社会的人是实践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实践。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是实践。
辩证法
(Ⅰ)联系
定义: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普遍性,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要求我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整体与部分联系原理:
因果联系原理:
(Ⅱ)发展
实质:
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新事物:
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
旧事物:
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①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合理仍然适合新条件和因素③添加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社会历史领域的新事物:
先进,富有创造力,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他们的拥护
事物的发展史一个过程。
正确认识事物所处的阶段。
发展原理:
(Ⅲ)矛盾
⑴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贯穿质量互变规律不,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中心线索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①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②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斗争性和同一性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促进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②使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③规定着转化的可能和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创造条件②是一种矛盾体向另一种矛盾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两者相互结合发生作用,一定条件下地位不同。
⑵和谐:
矛盾发展的特殊形式。
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双方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出现和谐。
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⑶矛盾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
展阶段各有特点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
⑷质量互变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相互渗透:
总的量变中有阶段的局部的质变,质变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事物发展就是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⑸肯定因素:
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
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克服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原理:
事物发展经过一次否定,矛盾初步解决,仍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矛盾得到解决。
事物辩证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要求我们科学分析一切事物,分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
⑹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前者是后作者的前提,后者丰富了前者
(Ⅳ)规律
⑴定义:
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志。
尊重客观规律。
认识利用规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联系:
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被认识利用
区别:
前者作为一种盲目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后者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
⑵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
定义:
人的意识特有的反映,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
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②创造性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⑶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规律②实践是基本途径③依赖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原理:
第二章认识论
㈠认识
⑴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
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
人客体:
对象中介:
工具、手段,程序、方法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①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②主体实际地作用于客体③反馈、调节,使目的手段结果按一定方向进行
⑵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原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⑶认识的本质
认识/认识的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规定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离开实践谈认识,离开辩证法谈认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的反应具有两方面的特点:
摹写性客观性,创造性
⑷认识的规律
(ⅰ)认识运动的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ⅱ)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对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感觉器官直接认识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的认识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特点:
抽象性间接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依赖感性,以感性为基础。
感性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
二者相互渗透,包含,区分是相当的。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于实践。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
①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经过理性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制作加工。
非理性因素:
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控制作用
(ⅲ)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
①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②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③检验和发展
实现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②中介环节③为群众所掌握④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因:
①认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是一次完成的。
主观:
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
客观:
受科学技术条件,客观过程发展和表现程度限制②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认识运动的任务是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具体的:
主观认识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
主观认识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㈡真理和价值
⑴真理
(ⅰ)真理及其特性
真理: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
内容客观,检验标准客观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的认识差别和变化而变化
真理的绝对性:
无条件性,无限性。
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认识能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
有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①真理受实践水平、范围,认识能力的限制,是对事物某一阶段,方面,层次的认识②真理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相对正确。
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
①相互渗透、包含,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通过相对表现出来②辩证转化。
真理永远处在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③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非至上性:
能够认识,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
。
(ⅱ)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
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对立。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②相互联系。
相比较存在。
③真理的实现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④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坚持整理,修正错误,树立终身为真理奋斗的理性信念,随时准备为真理献身。
(ⅲ)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因: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本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直接实现性的特点。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唯一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
绝对性唯一性
不确定性:
相对性条件性实践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局限。
⑵价值
(ⅰ)价值及其特性
实践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价值: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客观性:
人的需要客观,用来满足需要的对象客观,满足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客观
主体性:
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
社会历史性:
多维性:
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必须对价值作全面的考察,决定取舍。
(ⅱ)价值评价和价值观
价值评价:
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特点:
①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知识性认识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评价性认识以客体和主体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题的特点而转移的。
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评价是客观的认识活动。
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常常会产生差异或矛盾。
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相一致,才是正确的。
价值评价的作用:
激励制约导向
价值观:
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原则、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
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⑶真理和价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按客观规律办事”和“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③相互制约,引导,促进
要求我们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人文精神,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以人为本”。
㈢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
把客观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①历史的:
从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②具体的:
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③规律:
从客观规律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
解放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
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客观律行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㈣坚持和发展真理
创新的重要性:
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理论创新:
在继承的基础上,吸取新经验,新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指导实践,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党的作用:
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一条重要政治经验,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
怎样做到理论创新:
①对马克思主义:
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
②对建设: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㈤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互依赖,制约。
认识是为了更好地改造,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认识能力、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人受主观驱使,要求客观满足自己需要,而客观有自己的规律。
要求在实践中正确的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科学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协调的和谐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
(Ⅰ)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4个原理
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意识。
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方法论:
①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正确而充分的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
⑴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⑵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⑶社会意识形态: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⑷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
①内容的客观来源②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③随着其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进步的社会意识预见未来,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经济发达未必意识发达,经济落后未必意识落后)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的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㈢先进文化原理:
①定义:
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
②地位:
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作用:
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是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方法论:
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①对社会历史观:
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它的基本问题,是它革命性变革的基础②对社会发展规律:
用两个划分、两个归结揭示了它: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⑴两个划分:
①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②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
⑵两个归结:
①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②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Ⅱ)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2个原理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
①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②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阻碍。
③进程:
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方法论:
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挥其促进作用。
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三个代表第一句、生产关系、改革开放、创新、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特色建设)
⑴生产力:
人类在生产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特性:
客观实在性社会历史性
内容:
生产力水平、性质、状况、发展要求
系统结构:
①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⑵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分类: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②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
①对于社会进步的标准:
确立了生产力发展,否定了“道德说教”评判历史功过的思想体系②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它指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原理:
①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②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
①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随其作相应调整变革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要服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③在当代中国:
a.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上层建筑的改革。
b.把握利益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⑴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
实质:
基本经济制度
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
基本经济制度采取得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相应制度、组织、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包括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设施、政治组织,包括政治制度,立法司法行政制度,政权机构,政党军队法庭监狱。
政治上层建筑是主导,国家政权是核心
⑶国家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
(Ⅳ)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4个原理:
㈠一般规律原理: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
⑴社会形态:
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不同质态的范畴
包括:
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同义语:
社会形态
㈡统一性和多样性原理:
统一性:
一般规律
多样性:
依次更替、跨越式,交叉渗透,快速跃迁,倒退、停滞,同种形态不同国家不同特点
㈢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原理:
客观必然性:
一般规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①客观必然性为历史选择提供基础②历史选择受目的制约、必须遵循规律③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
㈣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
前进性、渐进性:
一般规律
曲折性、跨越性:
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制度发展的充分的国家开始,而更易于从旧制度发展并不很充分的国家。
新制度取代旧制度,曲折反复的斗争,不成熟到成熟。
(Ⅴ)关于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要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