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docx
- 文档编号:2431248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41KB
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docx
《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
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
【内容摘要】
在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中,周作人是一位具有重要和特殊地位的文学家、思想家。
由于抗日战争时期投敌叛国,他成了人所不齿的民族罪人,而被文学史遗忘几近半个世纪。
新时期以来,周作人研究的禁区逐渐被打破,他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重又获得了公允得当的评价。
本文通过对周作人在“五四”前后文学思想的描述,对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文学思想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
“人学”理论体系是周作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也是贯穿于他整个散文创作的思想中心。
随着周作人“人学”理论体系的不断调整他的文学思想体系也日渐成熟完善。
周作人的文学思想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存在。
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理性分析,对他在新文化史和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做出正确评价,并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
周作人;文学思想;“人的文学”
引言
周作人(1885-1967)是开创中国现代小品文的一代宗师,新文学运动的翻译家、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是对新文学理论建设有巨大贡献的理论家。
周作人曾经参与领导过文学研究会的活动,首倡“人的文学”,确立了“五四文学”启蒙的理论纲领。
在革命文学兴起后,周作人又推崇晚明小品,主张“性灵说”,反对“载道”的文学观,多次提出“文学无用论”,这使得他的文学观点成为现代文学史中一个集聚着巨大矛盾的重大问题。
因此,要全面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就无法忽略周作人的存在。
但长期以来,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学术界对他不是绕过不提就是进行批判,而且偏于政治与道德评价的研究视角,无法将周作人的政治观与其文学观分开来进行讨论,有意忽略取消了对他文学理论与创作应有地位与贡献的肯定。
当然,周作人在政治上的附逆变节行为是不容掩饰的,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但是,周作人是作为思想型的文学家毕其一生的,对其文学思想的探讨应从美学的和历史的角度出发,既要认清他的思想局限性,也要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和进步意义,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一、“人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人学”是周作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也是贯穿于他整个散文创作的思想中心。
周作人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刚刚开始接触社会人生,思考社会问题时,就强烈感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危亡的现实威胁,并由此产生了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周作人也在积极思考着振兴民族的道路问题。
同时,作为东方古老封建大国的知识分子,他又敏锐地感受到了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栽害人性、否定个体价值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渴求着人性的全面解放和发展。
1908年前后,以《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和《哀弦篇》等文言论文的公开发表为标志,周作人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界。
在民族复兴道路方面,他力排众议,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竞言维新”和“竟趋实质”的“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倾向,指出作为民族构成的“二要素”,“精神”的作用要远远超过“质体”,因为“若夫精神之存,斯犹众生有魂气”,只要精神不灭,一个民族就仍有复兴的希望。
而由于几千年封建帝制和儒学思想的扼制,“中国国民思想”“类皆拘囚蜷屈,莫得自展”。
因此周作人大声疾呼,要振兴民族必先启发“国人之自觉”,获得思想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发展,这些主张都鲜明地体现出了周作人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特色。
在日本留学时期,周作人由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安特路朗的人类学派知识,这一“发现”对他一生的文化选择产生了决定性意义,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
“我因了安特路朗的人类学派的解说,不但懂得了神话及其同类的故事,而且也知道了文化人类学”,而“我对人类学稍有一点兴味,这原因并不是为学,大抵只是为人。
”正是出于对“人”自身的浓厚兴趣,周作人广泛涉猎了道德观念起源发达史、生物学、性心理学、童话学、历史学、医学史、妖术史、民俗学等多个科学领域,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解放,这使得他对以“把人不当做人”为根本特征的中国专制主义文化传统的批判获得了极大的理论深度,取得了与20世纪“人”的觉醒与解放的世界性潮流的同步姿态。
出于对“人性”全面发展的要求,周作人考察了物质与精神在人的存在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人的解放和人性的健全发展只有在物质生存欲望和精神自由发展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得到充分满足后才能真正实现。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人学”理论体系,它是周作人首次超越了国家、民族的层面,以一个“世界民”的视角对“人”自身进行思考的理论成果,成为西方“人的发现”思潮在东方古老中国的最初回响,在当时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应。
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评价的,他的确是做了“辟人荒”的开拓性工作。
周作人认为:
“我们的意见,是先要考究人是什么东西,与人类关系如何,对于自己及人类应该如何,有了这个解决,才好起手做人。
”
正如他在《人的文学》一文中说:
“我所说的人道主义……乃是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理由是:
第一,人在人类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树木,森林盛了,各树也茂盛.但要森林盛,却仍非靠各树各自茂盛不可;第二,个人爱人类,就只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墨子说,‘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便是最透彻的活.……所以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至于无我的爱,纯粹的利他,我以为是不可能的.……那是超人间的道德,不是人所能为的了.”
在肯定人、我、群己统一的同时,周作人又突出强调以个人为本位,认为个人的物质发展和精神自由具有至高无上性,这是因为群体的强大有赖于个体的健壮,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必须以个体的充分发展为前提。
个人是社会人类存在的中心和联结的理由,所以,“我要幸福,须得先使人类幸福了,才有我的份;若更进一层,那就是说,我即是人类。
所以这个人与人类的两重的特色,不但不相冲突,反是相成的。
”本着这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精神,周作人对他理想中的“人”的生活做了如下的阐述:
“第一,关于物质的生活,应该各尽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
……第二,关于道德的生活,应该以爱智信勇四事为基本道德,革除一切人道以下或人力以上的因袭的礼法,使人人能够自由幸福的生活,这种人的理想生活,实行起来,实于世上的人,无一千利.富贯的人虽然觉得不免失了他的所谓尊严,但他们因此得从非人的生活里救出,成为完全的人,岂不是绝大的幸福吗?
……这可真说是二十世纪的新福音了。
”
在周作人描述这一幅美丽图景中,穷人与富人,被吃者与吃人者之间的尖锐对立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都“成为完全的人”之后的共同利益。
但他没有意识到人性的具体形式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人类制度的体系所决定的,是不断改变的,而将人性视作超历史超时间的、凝固不变的、先验的本质和规定。
从这种认识出发,他所理解的个人与人类,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也只能是一种超越现实阶级冲突的纯粹理念性关系,而不能科学地反映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规律。
但周作人这一“人学”理论体系在五四时期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
五四是中华民族和个体生命从封建传统的桎梏中全面觉醒的时代,“被称为长期完全停滞的国家的典型”的中国刚刚从“中世纪的停滞状态”中“觉醒过来”,就迸发出了巨大的生命活力,促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以科学和民主为精神特质的思想和艺术。
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以其敏锐而独到的发现,深刻而富有建设性的思想主张,为那个觉醒的时代增加了相当的重量。
“五四”是中华民族从没经历过的伟大变革,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也产生了时代所需要的巨人,从思维能力和学识渊博等方面而言,周作人的确无愧于“巨人”之称,他的文化思想体系在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发挥了极大的战斗作用。
周作人的“人学”理论体系是反封建的产物,主要来源是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正是凭借这一系统的人文主义理想并依靠科学的先进成果(如生物学、性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与明晰的理性分析,周作人以一种居高临下、从容自信的意志和深刻简洁的理论,将封建主义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封建伦理道德批驳得入木三分,获得了极大的理论深度,而没有简单地流于情绪性的呼喊和抗议。
从他这一思想出发的理论主张:
“人的文学”的提出和建设、“思想革命”的主张和实践、妇女儿童的发现和重视……都深化了五四“人的解放”的时代主题,真正显示了人道上义和科学理性的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学革命的纵深发展,深刻启发了青年对自身和世界的觉悟,并在相当程度上补救了当时新文化运动中破坏激烈而建设不足,主张稍嫌空泛的弊病。
1935年,胡适在《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说到:
周作人先生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引起一班青年男女向上的热情,造成一个可以称为‘个人解放’的时代。
"30年代的左翼文艺理论家阿英在谈到周作人这一思想体系时也认为它“对于当时的运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都不失为公允的评价。
二、“人的文学”的内涵
“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周作人以一个理论家的姿态登上文坛。
他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中,阐明了关于“文学革命”的个人主张—即所谓“人的文学”。
这一命题的提出和诊释,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学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打出的一面鲜明的旗帜,具有明显的文学功利性。
它一方面具有思想启蒙的性质;另一方面,它对文学自身的规律也进行了初步的阐释。
可以说正是周作人“人的文学”的主张使“文学革命”的进程从理论上走向了深入、系统与规范。
什么是“人的文学”,周作人的解释是,“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他的这一文学思想,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
1.“人的文学”的目的:
发扬“人性”
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基础是一种对人性即人的本质的认识。
“人的文学”直接源于周作人的“人学”理论。
和许多早期觉醒的知识分子一样,周作人最先关注的中国问题是“人的问题”。
从梁启超到“五四”运动,中国文化革命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人的发现。
把人从封建束缚下解放出来,肯定人的价值,这意味着历史的进步。
要把中国从腐朽的封建制度下挽救出来,致力于民族富强,人的觉醒就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周作人正是从社会和历史的构成上,深入挖掘人之为人的价值。
周作人指出“人的文学”的理想:
首先承认个人与人类、利己与利它原是一体,因此表达个人的情感欲求与表达人类的意志是统一的,于是个人的自我表现同时也就是人类普遍的思想感情与共同理想的表达,所以文学是能够沟通人们的心灵情感的;而人道主义文学的任务便是以富于人道主义理想的文学来感染人,并影响于个人的思想情感,使人道主义理想成为每个人的思想根基,以期达到人们共同改造生活与社会的目的。
2.“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认为,正是周作人“人的文学”开了“为人生的艺术之门”。
事实的确如此,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看作是人生派文学思想的宣言。
在讨论平民文学时,周作人提出“平民文学应以普通的文体,写普遍的思想与事实。
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业,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因为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是世上不常见的人。
普通男女是大多数,我们也便是其中一人,所以其事更为普遍,也更为切己。
”此段话就可以看作是人生派文学思想的最初宣言,亦可看作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最早提法。
作为新文学主潮的带头人之一,周作人在“五四”初期,无论是“人的文学”还是“平民的文学”主张,都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对文学的功利原则的追求。
他认为,纯艺术派以造成纯粹艺术品为艺术惟一之目的,“不是我们所要求的人生的艺术品”。
周作人在以后的“表现自己”思想中还谈到了“人生的艺术”问题,进一步指出,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所以既不必使他隔离人生,又不必使他服侍人生,只任他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
由讨论文学人生性而转到艺术性上,是周作人自身观念不断完善深化的一种表现。
3.平民文学
平民意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周作人“人的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人人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