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师家长学校讲座材料.docx
- 文档编号:24307298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55.25KB
十三师家长学校讲座材料.docx
《十三师家长学校讲座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师家长学校讲座材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三师家长学校讲座材料
如何关注青少年心灵成长
我国是一个具有重视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家庭教育的迅猛发展。
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
家庭教育的对象、环境、内涵正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然而,在独生子女背景的当下,我国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
这些问题的症结何在?
家庭、学校又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灵成长?
这是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各自功能
1、家庭教育:
养成教育;生活教育;修身、立德、成人;
2、学校教育:
认知教育;生命教育;求知、明志、成才;
3、社会教育:
公民教育;生存教育;合作、体验、成事;
二、当代家庭教育内涵的变化
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中,通常是把家庭教育理解为父母对于子女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等活动。
在美国,通常把家庭教育称作家庭生活教育.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家庭教育认识的深化,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发展到家庭教育是关乎社会的事情;
(2)从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学习生活技能、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发展到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3)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父母长辈)对于子女的教育.发展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和指导:
(4)从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发展到终生教育,即人的一生始终都受家庭教育。
近年来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不再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更为重要。
夫妻关系(父母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中枢,如果夫妻两人失和势必影响整个家庭的心理气氛,进而影响他们建设家庭和教育子女的情绪;亲子关系直接伴随着两代人交流的过程,亲子关系出现障碍势必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而家庭网络已成为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中国父母的育儿观
许多调查表明.中国父母的育儿观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西方国家父母育儿着眼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许多国家的家庭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
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父母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
中国的不少家庭父母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
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
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
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
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
四、中国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
由于育几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导致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
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
即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其一,社交上的“过度保护”;其二,生活上的“过分溺爱”;其三,学业成绩与未来工作上的“过高期望”。
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
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一是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二是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三是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
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的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
五、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家长在家庭教育观上存在偏差,父母的“知”、“行”分离现象突出。
上海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显示,0—6岁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绝大多数为“放任型”.即一方面对孩子给予的关注有限.另一方面对孩子提出的发展要求也非常少。
属于“随便孩子怎么样”的状态。
而12一18岁儿童的父母的养育方式则更多倾向于“专制型”,
也就是对孩子的拒绝性高,而情感理解性低,要求多,但给予的肯定少。
尽管今天独生子女父母基本认同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轻道德、重智力”现象又十分突出。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发现.父母主观上将“道德教育”排在第一位(52.8%),第二是“生活习惯培养”(18.3%),第三才是“智力开发和学习教育”(15.1%);但在现实中,家庭教育任务排序却是“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教育”(46.4%)、“道德品质教育和如何做人”(41.6%)和“生活习惯教育”(5.9%),这一主客观上的差异正体现了父母“知”、“行”的分离与冲突。
同时调查还显现,越是年轻的父母在家庭中给予孩子的道德教育越少。
第二,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在研究中发现:
6—14岁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旦出现分歧,只有11.84%的父母会去请教教育专家,大部分父母不知或很少寻求教育专家的帮助。
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后,只有3.6%的父母会“看家庭教育方面的电视节目、报刊或请教专家”。
家长们缺乏向专家咨询请求帮助的意识.致使当前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陷入了经验模式。
据广州市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近10年来,广州青少年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由23.2%增长到42.8%。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而沟通是了解孩子思想的唯一途径.最终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同时,研究显示,温暖理解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则能给独生子女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他们创造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三,应试教育理念仍较深地影响着中国父母。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期望偏高,早期儿童家庭教育中学习比重过大,年轻父母普遍存在较高的育儿焦虑。
我们的研究发现,O一6岁独生子女的年轻父母更多地认同“学习第一”,在比例上甚至高于6一14岁、19—25岁两组孩子的父母。
而且,从对高学历的期望上,也反映出越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越高,越倾向于高学历。
0—6岁儿童的父母希望孩子“本科或本科以上”的达到了89.8%,而19—25岁组的父母客观上希望孩子“本科或本科以上”的为77.2%。
北京中央教科所的调查也证实:
中国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求知(85.95%),求知在孩子的各类素质中排到了首位.而孩子的实践(40.86%)、创新(39.24%)、审美(36.80%)等素质却被忽视。
而云南省少工委对该省129个县市区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调查则显示,父母最关心孩子是否学到了知识,他们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
这说明,尽管素质教育已喊了很70多年,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操纵下,导致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误区。
最明显的就是家庭教育的学校化,表现为家长为孩子请家教,双休日补课,寒暑假上各种辅导班,使家庭教育单纯的重复和延续学校教育的内容。
由此导致了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的紧张和孩子的逆反心理、厌学等问题的产生。
六、失败的家庭教育案例
1、“留日学生刺母案”汤某判刑,母亲声泪俱下为儿求情。
1987年出生的汪某从2006年起留学日本。
为支持儿子在日学习生活,顾女士每年要给儿子人民币20万元以上。
刚开始几年,顾女士还可以承担,但之后越来越力不从心,孩子可能不知道,其中很多钱都是问别人借来的。
从2010年开始,顾女士对儿子索要生活费表现出了为难。
至今年3月底,身在日本的汪某多次打电话给母亲催讨生活费,遭到拒绝。
汪某当即说要回上海跟母亲说清楚。
2011年3月31日20时,汪某为向母亲顾某索要在日本留学所需学费、生活费而搭机从日本东京回国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在机场2号候机楼,汪某与接机的母亲顾某因费用问题发生不快,当其母顾某明确表示已没财力再供汪某继续在日本留学时,汪某从随身携带的背包内拿出自己准备防身用的两把尖刀,对其母顾某的头部、手臂、腹部、背部多处进行砍、刺,经法医学鉴定,顾某的伤势已经构成重伤,但母亲声泪俱下为儿求情。
2、中国最年轻博士张炘炀:
要求父母全款北京买房
张炘炀的确是个天才。
两年读完小学的张炘炀,在中学时代续写着“像玩跳棋一样连跳快进”的故事。
2002年秋天,他考入盘锦市第三初级中学。
初一念了半年,张炘炀就直接上了二年级。
初二也只念了半年,就升入初三。
一年后,张炘炀初中毕业。
2006年,年仅十岁的张炘炀参加高考。
16岁少年北航读博士神童仅用五年读完12年课程至今,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的纪录无人打破。
2008年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十六岁时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在采访中,这位16岁的博士生把“成就好的标准”定义为“北京户口,买房,找着好工作”,引发了网友热议。
他对父母提出的“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的要求也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
而张炘炀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公务员.
七、“三角结构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化
(一)影响儿童成长的“三个点”
(二)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三条边”
学会做事(学习)
学会做人
身心健康
(三)“家庭三角结构”理论
“亲职教育”
(怎样为人父母?
)
“子职教育”“配偶教育”
(怎样做好子女?
)(父母怎样进行自我教育)
(四)影响儿童发展的“三个角”
社会
社会
社会
(五)不同阶段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的“拉力”
社会
八、青少年心灵成长与家庭、学校的社会支持
(一)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
家庭是国民性格的摇篮。
一个孩子在家庭当中日趋养成的品德、习惯、待人接物方式、生活准则等等,将对这个孩子的一生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
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是中国家庭教育中一个最大的盲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很多家长、很多家庭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问题。
我们关注孩子的,更重、更多的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二是学习。
总觉得这两样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有用。
而往往认为心理健康是虚的,是可有可无的,可做可不做。
究竟应该做些什么,从什么地方入手也是一无所知。
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看待一个孩子成长进步,往往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那就是学习成绩、分数。
其实我们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好多学习成绩问题是由于心理素质不佳导致的。
平时我们在报告中接触很多家长,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他们的孩子不愿意学习,自信心差、人际交往能力差、独立性差等等。
其实好些家长没意识到,有好多都是孩子心理问题,需要心理调解,不是通过打骂、通过说教,能够解决的。
孩子心灵的成长和孩子身体的成长一样,需要均衡的营养。
心灵的成长需要情感。
讲到情感,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了。
在这里,重点讲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培养孩子感动的能力,让他做一个感情丰富、知恩图报的人;第二方面,要培养孩子善良的能力,让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做一个善良的人。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面对挫折,要教孩子学会心理自助。
要教会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排解心中的负面情绪。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学会心理自助、心理调节。
这个正确方法的一个最基本点,就是既不伤害自己又不伤害他人。
(二)实施“三生教育”、关注孩子心灵成长
“三生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心理和教育过程层面看,“三生教育”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心理过程,是明之以理、动之以情、成之以意、固之以行有机统一的教育过程,是通过体验、认知、实践,促进感悟,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为习惯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实施“三生教育”要大力倡导主体教育、认知教育、行为教育、差异教育、全面教育的基本方法,着力推进具体组织形式、具体教学方法和具体考核评价机制创新。
(三)“责任教育”对青少年心灵成长影响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学校把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作为生命教育的育人目标。
明确人格教育的三个方面:
一是习惯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三大习惯: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是心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形成三种心理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是责任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父母和家庭负责、对班级和学校负责的朴素责任感。
学校围绕人格教育的目标设计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达成教育目的。
(四)体验教育与青少年心灵成长
所谓的体验式学习,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自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黎温的【经验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以及其它学者理论而形成此学习架构。
凡是以活动为开始的,先行而后知的,都可以算是体验式学习。
生命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存在,唤醒主体意识,引导生命发展,追求生命意义、体现教育本真的全新教育。
如体验性游戏活动(18岁成人仪式、自编自演情景剧、艺术节、科普节、法定节日和纪念日主题活动等)、视频资料、绘本,等等,并引导他们到大自然、医院、监狱、敬老院、殡仪馆、陵园等地进行体验,从中体验到成长、疾病、衰老、死亡等生命自身的各种现象,激发受教育者感恩的情怀,使受教育者在做中学。
通过邻里活动、志愿者组织等来倡导和积极服务于他人,通过户外项目,例如徒步、露营、游泳、登山、探险等,使受教育者获得战胜困难、挑战极限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五)用“正面纪律”理论引导生命教育
1、什么是“正面纪律”?
正面纪律:
是养育孩子的正确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是基于四个有效养育原则。
(1)立足于设定长远目标(相对于眼前目标而言),是父母希望孩子在成年时达到的目标;
(2)给予温情与指导;
(3)理解儿童想法与感受;
(4)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方法。
“正面纪律”结构图
2、“正面纪律”理论指导策略
给予温情:
1.情感上的安全感;2.无条件的爱;
3.通过语言和身体动作表达情感;4.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
5.敏感意识到孩子的需求;6.体谅孩子的感受。
给予指导:
1.清楚的行为规范;2.明确地阐述家长期望;
3.清楚地解释原因;4.帮助孩子取得成功;
5.鼓励孩子独立思考;6.协商。
关心和帮助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所学校、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有关部门应通力协作,了解掌握青少年的心理成长特点,立足于学校,采取多种健康教育策略和方法,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共同营造适合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氛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三 家长学校 讲座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