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4303610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3.81KB
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docx
《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
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
鲁南经济带是山东省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之一,加快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作指导转变,展开“一体两翼”总体战略布局,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
(一)基础条件。
鲁南经济带包括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5市43个县(市、区),面积5.05万平方公里,人口3210.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2.1%和34.5%。
2006年,鲁南经济带生产总值达到4666.4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15.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900多美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27.6亿元,年均增长22%。
三次产业比例为14.5:
53.9:
31.6。
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1.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该区毗邻江苏、河南和安徽,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处在泛太平洋经济圈、中日韩经济圈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交汇点,也是华东与华北、山东半岛与中原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的结合部。
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承南接北的作用,可以同时接受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的辐射。
2.资源优势比较突出。
一是矿产资源丰富多样。
该区已发现矿产60多种,其中济宁、菏泽、枣庄3市预测煤炭地质储量450亿吨,占全省的70%以上,其中已探明保有地质储量220亿吨,煤炭产量目前占全省的70%以上;菏泽的石油、天然气预测储量分别为16亿吨和3000亿立方米;水泥用石灰石工业储量约660亿吨,石膏370亿吨,花岗石、大理石60亿吨,具有建设大型优质建材基地的优越条件。
二是水资源充沛。
区内拥有南四湖、中运河、沂沭河、独流入海四大水系,黄河又从菏泽进入山东,河流、湖泊、水库众多,水资源总量约166亿立方米,占全省的54%,人均水资源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6%,是我省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三是劳动力资源充裕。
劳动力资源总数超过2100万人,其中从业人员1845万人。
鲁南人民诚信朴实,勤劳恳干,且人力资源成本较低,2006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比全省低15%,其中菏泽低38.2%。
四是文化及旅游元素丰富多彩。
儒家文化闻名世界,济宁的水泊梁山,临沂的文韬武略、蒙山沂水,枣庄的冠世榴园、微山湖红荷湿地,菏泽牡丹花都、日照滨海风光,以及南四湖、京杭运河等,人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3.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该区已经形成了海运、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纵横交错的立体运输网络。
日照港吞吐量已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第九大港口;菏兖日铁路与京九、京沪和胶新铁路在鲁南境内相交,形成三纵一横铁路主框架;公路四通八达,以5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为骨架,形成了11纵3横的公路交通网;区域内有临沂、济宁两处机场,临沂机场已成为国内中型机场中较为繁忙的空港;京杭运河济宁以南段航道通过能力达到2500万吨。
4.产业体系比较健全。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鲁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农业基础地位稳固,该区域是全省粮食的主产区,占全省总产量的近40%,有济宁、菏泽两个国家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油料、肉类、淡水产品、蔬菜产量在全省均占有重要位置,具备发展现代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良好条件。
工业体系比较完善,初步建立了以能源、化工、医药、机械、建材、纺织、服装、食品为支柱、门类比较齐全、配套协作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
能源供应充足,发电装机占全省三分之一。
培植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酒店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迅速。
(二)发展机遇。
鲁南经济带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开发建设面临许多战略机遇。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为鲁南更好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良好的机遇。
近年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也出现了发展空间不足,土地、水、电、矿产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商务成本持续增高等问题,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呈现加速转移的势头。
这有利于鲁南经济带凭借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和成本较低的优势,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承接先进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
2.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为鲁南加快发展带来环境机遇。
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统筹城乡和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鼓励和支持能源、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事业,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这些方面是鲁南具有独特优势和急需加快发展的重点领域,为鲁南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3.“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鲁南加快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为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
鲁南经济带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该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各种能源资源比较充足,开发潜力和发展后劲巨大。
通过学习借鉴国际国内的先进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可以降低发展的环境成本,迅速赶超先进地区,实现跨越发展。
(三)制约因素。
加快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但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也较多。
1.经济总量偏小,竞争力不强。
鲁南地区人口、面积约分别占全省三分之一,但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地方财政收入不到全省的六分之一。
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2%,比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经济圈平均水平分别低19800元和9817元。
在全省30个经济强县中该地区仅有4个,但在30个经济欠发达县中却占18个。
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科技投入少,创新能力不强。
2006年,鲁南5市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仅占全省的11%,其中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的9%,新产品开发经费不足全省的7%。
2.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趋同问题比较突出。
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依然偏高,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工业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够多,技术含量较低,仍以资源粗加工为主,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服务业发展滞后,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产业发展趋同现象明显。
各市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建材、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和领域,同业竞争较为激烈,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雷同问题突出。
3.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偏低。
2006年,鲁南5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0.5%,比全省低11.8个百分点;城市规模普遍偏小,带动能力不强,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7.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
外贸依存度不高,进出口规模小、商品结构档次偏低。
2006年进出口总值9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6亿美元,分别仅占全省的10.1%和9.6%。
4.周边区域竞争压力
大。
近年来,苏、豫、皖3省出台扶持政策,边界经济发展迅猛,鲁南地区发展面临强大竞争压力。
因此,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提高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对于我省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中巩固战略腹地、拓展发展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快工作指导转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东依半岛城市群,西拓陇海沿线腹地,南联淮海经济区,北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依托区域资源、区位优势,以港航路和输油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为核心,以打造“六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文化旅游商贸业,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把鲁南建设成为鲁苏豫皖边界区域新的经济隆起带、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发展布局。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鲁南经济带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总体功能定位应为重点开发区域。
为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形成整体合力,根据鲁南经济带区位、资源、交通和产业基础状况,在今后的发展布局上,按照“一带、三区、六大产业基地”的总框架进行规划建设。
“一带”即沿菏兖日铁路、日照到东明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菏泽至日照岚山高速公路、枣庄至临沂铁路等,在贯穿鲁南经济带东西的大通道两侧,形成集中布局、产业集聚的大产业带。
“三区”即以日照、临沂为主体建立临港经济区,以济宁、枣庄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以菏泽为主体依托京九和新乡到日照铁路大通道建立京新沿路菏泽经济区。
“六大产业基地”即食品及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及煤化工基地、精品钢铁基地、优质建材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商贸物流基地。
(三)发展目标。
按照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鲁南经济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综合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其成为山东区域经济、淮海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发展更好更快的一个地区,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新鲁南,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现代化。
到2010年,区域生产总值达到7900亿元,与2006年相比年均增长14%,人均GDP按目前汇率计算超过3000美元。
地方一般预算内收入达到430亿元,年均增长17%。
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9:
55:
36,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00元和5800元。
万元GDP综合能耗年均降低4.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指导原则。
一是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
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在更好更快上下功夫。
二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强政府引导。
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指导协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
三是坚持统一规划,错位发展。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鲁南经济带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四是坚持开发与保护节约并重。
全面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合理有序开发利用资源,强化节约环保意识,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内部活力,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
把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
三、打造三大经济区
(一)临港经济区。
该区拥有鲁南经济带惟一出海口,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苏北两大经济板块紧密相连。
日照港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鲁南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资源,是山东省南部及其他内陆腹地外贸物资、能源、化工、粮食、水泥、矿石、木材干线大港和集装箱支线港,区内交通网络完善,商贸物流发达,具备发展临港经济的得天独厚条件。
规划建设鲁南临海产业区。
加快鲁南经济带开发,必须搞好载体建设。
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在日照临海地区划出一块区域,规划建设鲁南临海产业区,实行产业集中布局、联合共同开发,着力构筑临港产业体系。
规划范围覆盖岚山区和日照经济开发区及东港区的全部地域。
重点打造钢铁及配套产业、能源、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粮油加工、浆纸制造、造船、水产及食品、木材加工、汽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物流仓储加工产业等“十大功能板块”,建成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良,工业区、港区、城区、物流区有机融合的山东南大门“黄金产业带”。
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业。
积极培育“中国商贸名城”,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综合竞争力强的市场群体,把临沂建成功能齐全的物流基地和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
发挥商贸流通和区位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配套关联项目,带动中小企业群体化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工程机械、纺织服装、化工、建材、医药、木材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
(二)运河经济区。
京杭大运河贯穿整个区域,将济宁、枣庄两市紧密相连。
区内交通便利,工业较为发达,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较强。
充分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对优化该区产业布局将起到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沿运河经济。
发挥水运投资省、占地少、运能大、运价低等优势,加快运河航道整治和港口工程建设,完善沿运河路网建设,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改善沿运河地区投资环境,积极发展以京杭运河为依托的工业园区和以港口为依托的优势产业集群。
以两大“三角区”城市群为依托加快产业集聚。
一是以济宁中心城区和兖州、曲阜、邹城为一个“三角区”。
坚持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加快城市化进程。
推动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加速膨胀城市规模。
推进济宁城区、兖州、曲阜、邹城、嘉祥组群相向发展,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一体化步伐。
重点培育煤化工、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纺织服装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两大特色产业。
二是以枣庄市中、薛城、滕州为一个“三角区”。
促进薛城、市中、峄城三片城区的一体化整合,东西轴向发展,形成中心城市;构筑枣薛滕三角形城镇密集区,统一规划布局,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大力发展煤化工、机械制造、能源、建材四大重点产业,积极培育高技术、商贸物流、纺织、食品、造纸等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
该区内枣庄市许多煤矿资源逐渐枯竭、报废封井,新建矿井外迁,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增大等社会问题。
应抓紧建立和实施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支持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尽快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京新沿路菏泽经济区。
该区地处鲁苏豫皖4省交界,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京九产业带和陆桥产业带的连接点,具有东接沿海港口、西连中原市场、承东启西、引南联北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工业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园区建设水平,完善园区功能,搞好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大项目落地。
重点发展能源和煤化工、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业。
加快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培育能源、化工、食品、纺织、林木、机械等六大产业,形成加工业产业集群。
抓好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规划建设一批能源和煤化工项目。
大力推进陆路口岸、现代物流园区和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形成现代商贸物流基地。
加强与中原油田和中石化、中石油集团公司的合作,提升石油化工产业,打造东明石油化工基地。
进一步加大“突破菏泽”的力度。
把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结合起来,创新帮扶机制,拓宽帮扶领域,加大帮扶力度,提高帮扶成效。
一是激发内在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是完善政策措施。
确保省里已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同时,针对新情况,研究新政策,把帮扶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三是落实考核制度。
进一步完善考核的各项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出结对帮扶工作的成绩,充分调动帮扶各方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繁荣发展服务业和打造制造业强省的机遇,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工业园区带动、技术创新带动和外向经济带动战略,突出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品牌产品,以建设六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建设六大产业基地。
1.食品及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充分发挥物种资源丰富等优势,围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通过调整生产结构、推动科技进步、完善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中培植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势产区与加工企业集中配套的农产品基地,形成布局合理、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粮食。
突出抓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扩大优质专用粮食生产规模,搞好以精制食品、淀粉、白酒和饲料类产品为主的粮食转化和精深加工,形成以菏泽、济宁、临沂、枣庄为主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加工基地。
油料。
围绕花生、大豆加工为主的精制食品和食用油系列,加快发展高油、高蛋白等优质专用花生品种生产,建设油料生产加工基地。
蔬菜。
推进生产、保鲜、储运、加工一体化经营,以常规瓜菜和大棚反季节瓜菜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培育形成以长江三角洲及豫皖地区为主要市场的鲁南瓜菜基地。
林果。
突出山地丘陵林业特色,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形成以银杏、板栗、核桃为主的优质干杂果品出口加工生产基地。
结合林纸一体化、人造板产业群、桐杨木系列制品、条柳编系列产品的加工,在黄河故道、黄河沿线等平原地区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形成以毛白杨、桐木、杞柳为主的林木生产加工基地。
畜牧。
重点突破良种繁育、规模养殖、皮革加工三个关键环节,重点搞好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微山麻鸭等名特优品种的繁育、推广,促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重点培植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金锣集团、华盛江泉集团、盈泰集团、日照福源食品有限公司、菏泽富士达食品有限公司、山东神州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搞好以畜禽屠宰加工为主的肉类和皮革产品系列,形成全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水产。
济宁、枣庄、菏泽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品牌渔业,加大涝洼地、塌陷地、废旧窑坑和水塘、滩区的开发利用,搞好沿湖、沿运、沿黄地区鱼、藕、苇、蒲综合开发;临沂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养殖,借助华东水产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扩大淡水鱼的对外出口;日照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的健康养殖,加大渔业资源修复力度。
建设名优海产品生产基地、优势品种繁育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大力发展远洋渔业。
绿茶。
发挥气候、土壤等优势,以无公害绿茶、有机绿茶为发展重点,着力提高制茶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培育全国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以日照为重点的全国高档绿茶生产加工基地。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努力扩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项投入。
各级财政用于“三农”投入的增量要逐年提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抓紧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要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强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编制。
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加强产业化经营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通过龙头企业之间,产品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协作重组等方式,推进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经营规模化、龙头企业集群化。
三是引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切实加强农村供销社、信用社、专业合作社和邮政物流四大载体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社区服务组织、农民自办的各种专业协会及专业性购销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承贷承还、贷款担保、技术信息等各类服务。
四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进一步加大在资金、人才、技术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加强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努力培育知名品牌,尽快形成一批规模大、优势突出、市场竞争能力和农户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五是完善农业科技、标准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储藏保鲜、深度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整合科研院所、高校科技资源,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实施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搞好各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搞好100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严格推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使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
2.能源及煤化工基地。
立足鲁南丰富的煤炭资源,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建设济宁矿区、巨野矿区等煤炭基地。
优化生产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延伸煤炭工业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以煤电二次能源转化为重点,按照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要求,推行煤炭脱硫、洁净煤技术,积极开展节能技术创新,大力发展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容量机组,努力降低供电煤耗。
推广和应用低氮燃烧、煤炭气化液化、洁净煤燃烧、水煤浆、空冷、特高压输电等新技术,努力提高能源转化效率。
优化发展高效燃煤火电,推进煤热电一体化经营,鼓励发展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和太阳能,规范发展热电和综合利用电厂,严禁发展纯凝小火电,将鲁南打造成山东省重要的电源基地。
到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1.2亿吨,占全省的比例提高到80%,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
鲁南地区是国家规划的七大煤化工产业区之一,拥有国家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工程研究中心,煤炭间接液化、新型水煤浆气化、洁净煤气发电与甲醇联产等一批关键技术及新型水煤浆气化炉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要发挥煤炭、水资源丰富及技术领先优势,围绕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完善产业配套,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区域集成优势,积极促进煤化工产业集聚。
依托兖矿鲁南化肥厂、国泰化工、海化薛焦、滕州凤凰化肥、盛源宏达化工、柴里焦化、国宏化工、国际焦化、久泰化工、山东铁雄新沙集团、肥城矿业集团、金沂蒙集团化工、日照焦化等支柱企业,以煤气化、煤焦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合成氨、清洁能源、碳一化工、煤基烯烃与新型合成材料四大产业链,形成以化肥、甲醇、甲醛、醋酸、清洁燃料等为主的煤化工产业体系,将鲁南建成国家级的煤化工基地。
到2010年主要煤化工产品年新增生产规模,合成氨150万吨,焦炭1050万吨,甲醇400万吨,煤制烯烃60万吨,醋酸100万吨,二甲醚25万吨,粗苯精制25万吨,煤焦油综合加工85万吨。
煤化工重点发展领域:
煤气化。
消化吸收先进工艺技术,延伸碳一化学系列产品,重点发展甲醇、二甲醚、甲醛、聚甲醛以及醋酸、酸酐、醋酸纤维系列及延伸产品,以煤基烯烃高新技术为龙头,甲醇为纽带,发展乙烯、丙烯及下游衍生产业。
鼓励氨醇联产,大力发展尿素、复合肥、控释肥等产品。
煤焦化。
按照行业准入标准,实行科学布点、集中加工,重点发展焦油加工及苯、萘、蒽、酚等系列产品,开发改质沥青、针状焦、UHP高功率电极等产品。
3.精品钢铁基地。
通过加快全省钢铁工业布局调整,整合现有资源,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省内钢铁企业的兼并联合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规划建设大型临港精品钢铁基地。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按期淘汰小钢铁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
以此为契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原则,立足国际先进水平,在日照规划建设2000万吨规模的大型钢铁基地,其中新建精品钢铁1500万吨,主要生产国内和省内短缺的高档热轧薄板、宽厚板、大无缝钢管、冷轧板、不锈钢、硬质合金钢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到2010年建成一期钢铁项目1500万吨,“十二五”初期全部建成。
4.优质建材基地。
以生产企业集团化、基地化为方向,以产权为纽带,依托大型骨干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南 经济 区域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