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王安石 桂枝香教案4 鲁人版选修1.docx
- 文档编号:24298440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73KB
高中语文王安石 桂枝香教案4 鲁人版选修1.docx
《高中语文王安石 桂枝香教案4 鲁人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王安石 桂枝香教案4 鲁人版选修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王安石桂枝香教案4鲁人版选修1
《桂枝香》
教学目标:
1。
鉴赏全文,感悟作者在诗歌里表现的思想
2。
掌握咏史怀古的常见写法
教学方式:
研读探究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
金陵古城,咱们现在叫南京,这个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历史文化名城,它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更替。
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
1700多年啊,使得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上拥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而我们的前辈们他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这古迹的不朽篇章。
特别是在晚唐,六朝繁华褪尽,王气无存,冷寂而萧条,留给唐代诗人们是太多的思考与感叹,你看那刘禹锡写道:
“山为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一切都是眼前之景,一切又都带着历史的回音,昔日的繁华,今天的冷清。
历史的变迁、王朝的兴废,无限的感慨都包含在其中了。
今天我们来看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
如左思的《咏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等等。
而其中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有名。
我为大家朗诵一遍。
(放音乐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幻灯片)
师问:
“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
生答:
“雄壮、豪放、有气势!
”
师说:
“的确,这是苏轼官贬黄州时,面对滔滔江水,联系自己的仕途遭遇,所产生的人生体验。
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气势雄壮的怀古之作,它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在这首词中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体验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世界。
(板书标题)
二.互动交流(上片)
师说:
“请大家翻到文学作品选读的68页。
”
师说:
“我们先一起把整首词读一遍,注意语速不要太快!
”
师讲:
“通过预习提示的介绍,我们知道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
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
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
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上片。
师问:
“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
生答:
“写景。
”
师问:
“写作者在哪看到的景色?
”
生答:
“是作者登高远眺所看到的景色。
”
师问:
“那作者登高远眺的时间和环境怎样?
词中有告诉吗?
”
生答:
“晚秋(深秋)、天气萧索。
”
师问:
“作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板书)
生答:
“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
”(板书)
师说:
“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秀丽的山河图。
我们一块将上片的美景再重温一遍。
不要看书,请试着根据黑板上的图示背诵。
”
师问:
“在如此的美景中,你们有其他的感觉吗?
”
生答:
“似乎有冷清的感觉”
师讲:
“没错,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
‘晚秋、残阳、西风’自古中国文人都有悲秋的习惯。
如“秋风萧瑟天气凉”、“倚窗愁对秋空”、“萧索清秋珠泪坠”等诗句都是悲秋之作。
在这首词中‘晚秋、残阳、西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
而我们的作者王安石真的是断肠之人吗?
让我们接着看词的下片。
三.互动交流(下片)
师问:
“下片以念往昔总起,首先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一个典故:
是当敌国大将已攻到宫门之外,陈后主还在醉生梦死,与宠妃们寻欢作乐。
陈后主不过是一个典型例子,因荒淫而亡国者又何止陈后主一人!
这种”悲恨相继“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
生答:
“是贪恋女色、不理国事”
师问:
“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作者已于词中告诉我们了,是那一句?
”
生答:
“繁华竞逐”
师说:
“对了,正是这种穷奢极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作法才造成了国破家残,败亡相续的后果!
”
师问:
“有没有同学愿意起来解释‘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这一句?
”
生答:
“后世之人登上高处,只会空叹什么荣耀与耻辱!
”
师问:
“那后世之人有没有吸取前车之鉴呢?
”
生答:
“没有?
”
师问:
“何以见得呢?
作者有告诉吗?
”
生答: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
师问:
“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但在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
”
生答:
“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宋初如此长的一段时间,但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至今’和‘时时’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
师说: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
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这不是一般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
”
师说:
“好的,大家对下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
我们一起来根据黑板的是的图示把下片试着背诵一下。
”
四.互动交流(拓展、提高)
师问:
“学完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我们再回头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联系起来。
这两首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感情,但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着眼,二人有没有差别?
大家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自由讨论,再起来回答。
”
师总结说:
“两首词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
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是道家个体精神的集中体现;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这是儒家‘居高位则忧其民,退居江湖则忧其君’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
我们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主流,对中国文人,乃至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老师而言,老师认同道家那种对人个体发展的关照。
但同时,老师更倾向于儒家那种积极进取、探索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的精神。
而在今天,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而言,那就要求大家不要只作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要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投更多目光去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关注我们国家的发展。
师说: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暂时就到这儿。
在座的同学还话要说的,请将自己的看法形成文章,以随笔的形式交到老师这儿。
让我们的思想继续碰撞,产生更多的火花!
”
师说:
“最后,我们一块将整首词背诵一次,注意词中感情的把握!
”
师说:
“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
五。
自我评述课堂设计: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
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
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
“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
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
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
,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 。
细看凝眸处 ,却又见西风紧处
,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
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
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写景至此 ,全是白描 ,下面有所变化 。
“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
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 ,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
“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
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
“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
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
此处用典。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采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
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
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
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
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
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
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
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作者在一派肃爽的晚秋天气中登高临远,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风景:
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在一起;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来来去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着西风在飘扬。
极目远眺,那水天一色处的各种舟楫在淡云中时隐时现;一群白鹭在银河般的洲渚腾空而起。
如此壮丽的风光真是“画图难足”啊!
词的下阕,作者的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题旨。
用“念往昔”三字拉开了时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致像陈后主那样,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这里“门外楼头”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语意)。
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
对此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叹:
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六朝旧事随着东逝的江水是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只有几缕寒烟和一片绿色的衰草。
最后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
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王安石是在神宗熙宗宁初出任江宁知府的(府治即今南京市),两年后即入中枢为相。
这首词当作于任知府期间。
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
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同时,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它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
北宋当时的词坛虽然已有晏殊、柳永这样一批有名词人,但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词风柔弱无力。
王安石这首词全篇意境开阔,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
《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说: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王安石一生虽然写词很少,但这首词却是可以千古传唱的。
六。
对比鉴赏:
一曲怀古词,千古风流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格之比较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现又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
它们从遥远的大宋王朝走来,又裹挟着今天的声音向着未来走去;它们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的心灵,抒写出动人心魄的千古风流。
两首词都是以“怀古”为题,都是豪放派词人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怀念古代英雄,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同样,两首词都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自己壮心未已的惆怅。
这也难怪,谁叫两位伟大的词人此时有着相近的处境与心情呢?
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是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有触发感慨的媒介在发生作用的。
东坡先生被贬黄州,来到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无疑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了;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这是当年孙权、刘裕抗击北方劲敌的根据地,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自然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江山如此多娇,而昔日的英雄不再,自己功业未成,壮志难酬,还有哪一个词人不会流下伤心的热泪和无限的感慨呢?
同属豪放风格,除了共有的壮美之外,我们也不难看出苏辛在词风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且看开头,苏词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辛词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两词都写古代英雄随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净尽,但前者明显豪放,后者略呈感伤;又如词中,苏词的“遥想公谨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辛词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都是写古代英雄的非凡气度,但前者借歌颂英雄气度抒写自己的豪迈气概,而后者则借颂英雄气度斥责统治者的苟且偷安,抒发自己的悲愤情怀,前者写得豪迈,后者却是愤慨;又如词尾,苏词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辛词的“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都有英雄老去,壮志未酬的感慨,但前者旷达、开朗,后者抑郁、愤懑。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是很贴切的。
东坡先生是个地地道道的文人,而辛弃疾却是一个英雄气概颇盛的文人武将。
文人气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多愁善感和英雄豪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万丈豪情均可融入豪放派词的文化长河里去。
前人评价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词“以诗入词,重诗情画意”,而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英雄词“以文为词,重叙事,喜用典故”真是不无道理。
苏轼把如画的江山和气字轩昂的英雄叠加在一起,以景衬人,山水壮丽,英雄俊朗,透射出一股千古风流之气。
辛弃疾历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诸多英雄好汉的成败旧事,写出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怀才不遇的不平。
如此多的用典,这其实是文人词的惯常写法,苏轼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辛弃疾更显突出罢了。
有人因此说辛词的缺点是喜好“掉书袋”,这只能说是吹毛求疵的批评。
“怀古”篇中所用典故,意在讲述各路豪杰故事,抒发英雄气概,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京口的史实,紧扣“京口怀古”这个题目,贴切自然,全然没有炫耀学问的嫌疑。
这甚至可以说是辛词在词体写法的一个突破。
北宋苏轼创立的豪放词派,南宋辛弃疾将它发扬光大。
中国文坛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繁盛的豪放词派,这无疑是一大好事幸事,我们从苏辛“怀古”词中洞窥到的不仅是一代豪放词风,更是历代文人千古不变的风流情怀,它们对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与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七。
诗歌指导:
我们怎样鉴赏古诗
明代的诗人和画家徐渭曾提出一种十分奇特的判别方法:
把诗拿来一读,“果能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好诗,“如其不然,便不是也。
”艾米莉·狄金森——这位以诗歌颂世界的美国女诗人——在谈到诗的艺术感染力时,有一段和中国的徐渭遥相呼应的话:
“要是我读一本书,如果使我全身冰冷,无论烤什么火都不觉得暖和,我便知道这就是诗。
”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
诗歌鉴赏必须是“心灵的感应”,古诗鉴赏艺术应该是“心灵的艺术”。
佛家有“黄龙三关”之说,曰:
第一境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境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这“黄龙三关”与古诗鉴赏的艺术追求殊途同归。
1、 诵读是“心灵自由”的功底。
多诵多读,整体感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苏东坡诗云:
“故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浏览中国诗歌史,我们可以读到无数的抒情主人公:
自由歌唱的先民,泽畔行吟的屈子,采菊篱下的渊明,狂傲放诞的李白,满怀悲愤的杜甫,诗中有画的王维,浅斟低唱的柳永,报国心切的稼轩,婉约凄清的易安,风流万古的东坡,投笔从戎的班固,轮台夜雪的岑参,血战睢阳的张巡,击楫中流的祖逖,……他们是我们进行心灵之约的偶像,他们鲜活生动,穿越时空的隧道光临我们的教室,和我们举行“心灵的约会”。
所以,胸有大量诗文,何愁底气不足?
苏轼还有一句诗:
“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是“心灵自由”的功底!
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
“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
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
”在诵读中读出“韵外之致”,读出审美体验,读出“心灵自由”,这是古诗鉴赏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2、揣摩是“心灵自由”的途径。
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抓住诗歌的意象。
揣摩、辨析意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和动静是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
情感色彩: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李贺的色彩秾丽,杜牧的清丽,李商隐的残冷等,无不折射着诗人的内在情绪。
指向和强度:
意象指向性的不同和强度的大小同样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
都是写友情,李白要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则是“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前者意象选取的是“明月”,后者是“滟滪堆”;前者的指向在空中,向上的,给人以飘逸之感,后者指向在地面,重心在下,给人以沉郁之慨。
虚实相映:
读后“如在目前”的便是实象,“见于言外”的便是虚象。
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
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动静结合:
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其形式大致表现为寓动于静和寓静于动两种。
如“风静花犹落”是静中见动,“鸟鸣山更幽”是动中见静。
看那晶莹灯光,摇曳红烛,洋溢着快乐壮丽的气氛。
它是白昼的延续,是对黑暗的否定。
无灯的世界或暗淡的灯光,暗示着、象征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态。
听那钟声,它昭示着时间,表达了现实存在,蕴藏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命运感。
它安慰着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漂泊、流转的人们,将其引入无限广阔的精神世界。
而空中的飞鸟,它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往往向往隐居江湖的生活,愿意与悠闲自在的鸥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
但是,天地间的一只飞鸟,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半伴、漂泊无依的——这正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
3、品味是“心灵自由”的化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求发现,不求完美,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只愿能与作品的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白,不带任何功利目的。
入乎其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中国古代画论中有“虚实相生”的理论,清代绘画理论家笪重光说过: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瘤。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代恽恪也说:
“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
”“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
”在“无笔墨处”品味出“意无穷”即为“心灵自由”的化境。
苏轼评说王维诗云: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中的“画”就是诗文的“空白”。
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就有五幅秋山晚景图:
(1)空山新雨后
(2)明月松间照(3)清泉石上流(4)竹喧归浣女(5)莲动下渔舟。
而这些幽静清新的“诗中之画”也有空白,需要我们的阅读想象去涂抹、充实:
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潺潺流过;晚归的浣女结伴而来,欢歌笑语荡起竹林的喧闹;平静的水面漾起涟漪,出水的新莲款款轻摇,小小的船儿正踏波而来……
《杜少陵诗集注》中就有这样的话:
“注杜者,必反复沉潜,求其归宿所在,又从而句栉字比之,庶几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恍然如身历其世,面接其人,而慨乎有余悲,悄乎有余思也。
”“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恍然如身历其世,面接其人”就是希望超越千百年的时空距离,与杜甫进行心灵的对话,身历其世,面接其人,从而与作者的自我合而为一。
学子们在交流对话中品味、感悟、积淀人文精神,渐入诗歌鉴赏的境界。
4、感悟是“心灵自由”的升华。
正如唐代司空图说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皎然说的“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品味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美感顿悟,豁然开朗。
出乎其外,跳出文章外,又见真面目,“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第三境界与第一境界看似一样,实则有天壤之别。
所见山水已是“无画处皆成妙境。
”循环往复,审美的素质将得到质的飞跃。
5。
下面是高二(11)班吴继欣同学对柳永《雨霖铃》的感悟,请参考:
谁是那个第一眼就打动了你的人?
秋意已深已浓,夜色渐沉渐冷,你拈杯在手,把前尘旧事和疼痛悄然吞下,那握不住的双手和忘不了的眼眸,就开始在你的心底摇摇曳曳……
你依稀觉得这个冷寂的秋天似曾相识,远处的山,近处的水,高天上的流云,整个秋天你都冥思苦想,而当你悄然惊悟于一个好哀怨的眼神时,那哀怨的眼神已如一个幽幽的叹息,随着这个秋天的最后一片落叶,飘远了季节的目光。
暮霭沉沉,楚天杳杳,她的手的余温仍残留于你空荡荡的掌心,回过头去,往事已是遥不可追,你孤零零地站在这个秋天的结尾部分,一任生命隐藏不深的累累伤痕,一次一次触痛记忆的弦。
什么杨柳啊,晓风啊,残月啊,酒醒生涯,你还能抓住什么呢?
你就一再地举起杯来,举起杯里的这个秋天,举起这个秋天里面的某些事件,举起事件里面的万丈红尘,你怅怅饮酌,踽踽吟哦,偶然地,你会注意到,踉踉跄跄岁月从你的身边渐渐去远,正从你的身边——渐渐去远……
南宋周密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它这样论述:
“昔者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
‘此诗有分数否?
’坡曰:
‘十分’。
其人大喜。
坡徐曰:
‘三分诗,七分读耳。
’……”这“七分读”就是“心灵自由”的感悟。
苏东坡诗云:
“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
”这“意外声”的探求、发现就是“心灵自由”的升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王安石 桂枝香教案4 鲁人版选修1 高中语文 王安 桂枝 教案 鲁人版 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