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25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4294724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82
- 大小:65.40KB
03325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docx
《03325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325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325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
1、劳动关系的含义。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2、劳动关系的本质。
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劳动关系的主体。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
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劳动关系的特点。
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5、对“劳动”的理解。
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6、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
人格上的从属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
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
独立自主性和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7、合作的含义。
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8、合作的根源。
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
获得满足的三个内容:
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工作有积极的一面、管理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
9、冲突的含义。
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10、冲突的根源。
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
11、冲突的表现方式。
冲突的表现方式包括明显的冲突和潜在的冲突。
明显的冲突有:
罢工。
不太明显的冲突形式:
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12、冲突的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冲突的根本根源:
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
冲突的背景根源:
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
13、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1文化因素。
2非文化因素。
包括:
“客观”的工作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14、利用冲突与合作的原理来解释现实中劳动关系的有关现象。
劳动关系的实质是冲突与合作。
劳资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虽然劳动关系非常复杂,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冲突和合作两个根本方面。
任何文化的和客观的因素都只能影响冲突和合作的程度与表现形式,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冲突和合作的存在。
冲突和合作的根源始终是劳动者与管理方关系的基础,这些根源对于了解劳动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从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比较,可以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有所收获:
人力资源策略的局限性、理解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15、环境因素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劳动关系受到来自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五大外部环境的影响。
经济环境对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力量对比的改变。
技术环境的变化也会改变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技术种类工人的供求状况。
政策环境包括: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就业政策、教育和培训政策。
在诸多环境政策中,就业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1、劳动关系理论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的顺序排列:
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
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差异。
其主要区别体现在:
1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2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3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尤其是对冲突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及雇员内在力量对于管理方是否存在明显劣势这两个问题上存在分歧;4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
2、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
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这一学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而且也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新保守派一般认为,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
由于劳动力市场机制可以保证劳资双方利益的实现,所以劳资双方的冲突就显得微不足道,研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奉行新保守派思想的国家中,以美国模式最为典型,加拿大和爱尔兰的主流思想也是新保守主义。
3、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
该学派更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该学派认为,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劳资之间存在冲突的原因,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始终处于被管理的从属地位,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
该学派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对集体谈判制度的态度是灵活的。
与保守派相比,管理主义学派对“纯市场”经济的局限性认识,要更多一些。
日本劳动关系模式成为该学派主张的典范,比较接近的还有英国模式。
4、正统多元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该学派的观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直奉行的传统理念的延续。
该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该学派认为,雇主对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管理方对经济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冲突的。
该学派的核心假设是,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关系的途径,对该学派持批评态度者认为,这一模式的缺点是,工会的覆盖面具有局限性,工会与管理方过于对立,以及在存在工会的情况下工人仍缺乏参与权。
德国是实施正统多元论学派政策最典型的国家,德国模式也是该学派最为推崇的现实模式。
5、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更具有批判精神,积极主张变革。
该学派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待遇。
该学派大观点,在五派中内容最松散,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均衡的关系,管理方凭借其特殊权利处于主导地位。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理论。
对结构不公平的研究说明,工会的存在和集体谈判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支持强有力的劳动法和各种形式的工人代表制度,关注更广泛的经济社会政策,反对市场化,尤其是自由贸易协议,主张强势工会,认为工会应该比以往更关心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事务。
瑞典模式是自由改革主义学派观点最具代表性的实例。
6、激进派的主要观点。
激进派具有比其他学派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主要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组成。
激进派所关注的问题同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有许多是相同的,但它更关注劳动关系中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
激进派认为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所指出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身所固有的问题,因而其提出的政策主张的作用十分有限。
激进派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的管理者的“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激进派认为,其他学派提出的“和谐的劳动关系”只是一种假象。
激进派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发生变化,工会的作用就十分有限。
在实践模式上,激进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用何种社会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如何完善这种新制度的问题,该学派的主要倾向是建立雇员集体所有制。
西方劳动关系学派的理论和观点,反映了不同群体和个人对劳动关系的批判,以及其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和理念。
以建立雇员所有制为目标的激进派,其思想理念渊源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理论。
前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制度、瑞典的梅得尔计划、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孟作根体系。
7、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
一元论与多元论。
8、一元论和多元论观点和主要内容。
一元论观点强调资方的管理权威,要求雇员忠诚于企业的价值观。
管理方和被管理方都是整个“团队”的一部分,赞美团队精神,主张每个人都应竭尽全力发挥其最大能力,并为共同目标而一起努力。
多元论观点则承认冲突,甚至认为在工作场所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认为在任何工作环境中都存在着不同利益和信念的群体,因此,组织必须要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寻求持续的妥协。
劳动关系多元论意味着不同利益的团体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妥协。
9、价值观的使用范围和特点:
传统型企业、精明的家长型企业、精明的现代型企业、标准现代型企业。
10、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斗争模式、多元放任模式、协约自治模式、统合模式。
斗争模式是以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认为劳资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是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其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协约自治模式分为两种形式:
劳资抗衡和劳资制衡模式。
统合模式具体分为国家统合、社会统合和经营者统合三类。
劳资抗衡:
以劳资对立抗衡为主轴,完全排除国家干预。
以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为代表。
劳资制衡:
“制衡”是对“抗衡”模式的修正与超越,是劳动者以劳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经营,其形式包括从“参与决定”到“共同经营”。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叶,是劳动关系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阶段。
1、早期工业时代的时代背景。
1、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市场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
2、在资本主义早期,不但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而且雇员人数逐渐增多,成为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体。
3、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是工厂制度的建立,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微观基础。
企业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
劳动关系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基本关系。
4、雇主和工人之间形成了相互对垒的态势。
2、“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斯密的管理思想:
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会越低。
在斯密管理思想盛行的年代,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
斯密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
3、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早期工业化时代,雇主对工人的剥削是残酷的。
关于劳动和保障方面的法规非常少,1802年英国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被视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
在一些行业中开始出现了最初的工人组织,即早期的工会。
劳动关系的特点
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虽然产生了工会,这一时期的工会还很不完善。
因此,在该时期的劳动关系中,资方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政府在表面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于劳资纠纷采取不干预的方式,然而实际上,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倾向于雇主一方。
4、管理时代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垄断组织在各个部门陆续建立,并发展为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融合的金融资本的统治。
为了稳固政权,巩固统治,就不得不要求雇主方做出些让步,同时也要对劳动者的工作保障等方面加以管理。
5、“泰勒制”的含义。
随着技术革命和流水线作业为基础的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劳动组织和现代管理体系,这就是“泰勒制”。
6、科学管理思想。
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
“泰勒制”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实际的隶属,使工人进一步附着在工作岗位上。
7、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各国政府相继废除了禁止结社的法律,各国的工会组织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各国政府采取了所谓的“建设性”干预政策,力图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
集体谈判制度得到了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
劳动关系的特点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l.工人运动继续发展,工会组织广泛建立,工人力量开始不断增强。
2.增加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对工人的激励,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劳资矛盾的目标没有变化,但是其激烈程度有所弱化。
4.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8、冲突的制度化的时代背景。
在20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战争期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均陷于动荡之中。
政府不得不直接干预经济。
这种对经济的干预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为主要代表。
1935年罗斯福当政的美国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变。
9、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芒斯特博格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和工业效率》。
工业心理学提出的研究目标:
1、寻求如何使人们的职能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相匹配。
2、在何种心理条件下,才能从个人的工作中获得最多并最令人满意的产出。
3、企业如何去影响工人,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好的结果。
10、霍桑试验。
在试验中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士气、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满意关系(一种归属感),以及有效的管理等一系列社会因素。
11、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他将管理工作纳入一个社会系统之中,并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在正式组织内尽力维护好一个协作系统。
12、冲突制度化时期的劳动关系的制度化。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三方性原则开始出现。
三方合作的方式在当时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政府的主持和法律约束下,以集体方式处理劳资关系;二是雇主组织和工人(工会)组织共同参与劳动法的拟定和实施。
13、冲突制度化时期的劳动关系的特点。
1.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加速发展。
2.政府加强劳动保障方面立法,对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宏观调控。
3.企业的管理方更加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
4.该时期冲突逐步制度化,产业民主化和三方性原则首次被提出。
14、经验主义学派及其观点。
目标管理则是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实现工作与人的完美结合。
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
15、经理角色学派及其观点。
该学派认为,经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是:
与下属共享信息;有意识地克服工作的表面性;处理好对组织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的关系,这些力量有:
股东、学者、政府、工会、公众、职工等等。
16、权变理论学派及其观点。
权变理论,也称超Y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西。
该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7、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哪些特点。
1.政府调整手段也已经相当完备,立法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为劳资双方有效沟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也比较完备。
2.管理方与员工双方都更愿意通过相对缓和的形式来解决冲突,合作成为劳动关系的主流。
3.经过长期的发展,“三方格局”形成。
18、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
使工作组织和工作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蓝领”和“白领”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
(2)工作组织本身也从多等级的官僚制变为由网络化供应、团队工作、多种技术支持,以及像组织扁平化和弹性工作制这类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和适应环境的制度。
(3)世界经济进入“微利”时代。
19、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
一方面,市场的范围已经从单一国家的国界扩展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一国政府控制国际资本流动的能力是有限的。
(三)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
(四)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
(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皆知识经济的挑战
工会的范围和力量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20、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表现和特征。
在其形态上,既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烙印”,又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许多因素。
主要表现为:
(一)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
(二)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
(三)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系发生作用
(四)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健全的问题
(五)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
21、系统认识建国后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变化、发展过程。
在20世纪50年代初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与此相适应,劳动关系的建立受到国家计划经济和相关政策的严格制约,呈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特征。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统包统配式。
呈现出固定、单一、行政化的特点。
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其主要表现和基本特征是:
(一)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
只有一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劳动关系。
(二)劳动关系内容的国家计划性
劳动关系各个方面都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
(三)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行政性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指令来实现的。
(四)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一体性
22、论述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
劳动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利益关系。
国家、企业、劳动者各自成为相对独立的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关系完全实现。
(二)劳动关系形成的合同化
以劳动合同的形式建立劳动关系。
(三)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
市场机制将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
劳动关系的运行将形成由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代表平等协商的三方格局。
(四)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制化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在构成、运行、处理等方面将全部实行法制化。
劳动关系规范法制化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实现各种类型劳动关系之间劳动标准、劳动条件及运行规则的统一、合理和公平。
第四章雇主
1、雇主的含义。
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是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2、我国的雇主涵义。
我国雇主的含义有三个方面:
(1)雇主是经营者。
(2)雇主所属的单位是企业,包括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这种界定是以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的。
(3)雇主范围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业。
3、雇主组织的含义。
雇主组织是指由雇主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团体组织。
国外的雇主组织多数是以协会的形式存在的,要准确理解雇主组织这一概念,需要区分雇主组织与纯粹的行业协会。
我国的雇主组织——中国企联。
4、雇主组织的角色和作用。
雇主组织的主要作用是在集体谈判中支持会员组织,维护雇主利益,并积极游说政府和议会,具体讲,雇主组织主要从事四种活动:
(一)参与谈判
(二)解决纠纷
(三)提供帮助和建议
(四)代表和维护
5、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主要内容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管理方作为企业所有者的代理人,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与所有者财富最大化。
(二)评价
对该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指出使企业效率最大化的内部工作模式;
2.新古典经济理论将生产效率等同于盈利,从而忽视了劳动关系中的“政治”方面;
3.新古典经济理论建立在把管理人员视为所有者利益的代理人这样一种过于简单的管理思想之上;
4.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意识到管理者理性的局限性;
5.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解释管理者自身价值观在决策过程的作用。
上述五个方面又演变出五种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劳动过程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决策过程理论与战略选择理论。
6、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主要内容
权变管理理论的最大特点是:
(1)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机制;
(2)把一个组织看作社会系统的分系统,要求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要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二)评价
权变管理理论的价值在于,它为解释企业职权结构以及雇主的劳动关系政策与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7、劳动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主要内容
分割工作任务,使传统上由熟练工人掌握的技能外部化。
这一实践带来两个后果:
1.降低生产过程所需的技能,从而降低资方对熟练工人的依赖程度。
2.管理者对工人的生产方式与生产进度的控制程度更强,从而防止工人抵制生产,保证产出水平。
工业管理与科学管理意味着以更低的工资水平换取更大的劳动量。
(二)评价
对该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降低生产所需技能受到普遍质疑。
2.布雷弗曼的理论只考虑管理方对工人的直接控制,而忽视管理方对工人的间接控制。
8、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主要内容
企业组织被看作是利益相关者的结合体,各利益相关者为企业提供资源并获取相应回报。
(二)评价
利润最大化是管理方政策与实践的首要目的。
9、决策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主要内容
决策过程理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
1.管理方的所谓理性行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企业内普遍存在的管理权术,对“管理方是理性人”这一命题构成挑战。
3.管理方容易受当前流行的管理模式的影响。
(二)评价
管理方的行为并非完全非理性的,原因有三:
1.从管理者自身素质看,通过正式教育和培训以及非正式的“干中学”,管理者积累了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决策程序。
2.从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看,高层管理人员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控制中下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并通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监督中下层管理人员的行为。
3.从决策的重要性看,重大决策通常是由高层管理人员经过理性规划与审核后做出的。
10、战略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主要内容
管理人员的决策受到以下限制:
(1)企业过去做出的决策,企业现有的权力分配,以及企业、工会与政府之间的力量对比;
(2)主要决策者的价值观,信仰与世界观,以及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
(二)评价
考虑雇主的价值观、信仰与世界观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各环境变量,更具有现实意义。
11、管理模式的含义及分类。
管理模式作为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指导原则,是雇主对待雇员和处理特殊问题的一种参考原则,是管理方的行动指南。
(一)管理模式的类别——职权结构
可以把管理模式分为三类:
1.独裁型2.权威型3.自主型
(二)管理模式的类别——管理理念
管理模式分为以下三类:
1.剥削型2.宽容型3.合作型
12、独裁/剥削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对工会的措施。
独裁/剥削管理模式起源于19世纪晚期的“压迫运动”,这种模式最能体现新古典主义主张的成本最小化思想。
(一)主要特征
由于缺乏制度与规程,独裁/剥削模式充满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因此相对说来比较简单。
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强制性
2.专断性
3.独裁性
4.有限的忠诚性
(二)对待工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3325 劳动 关系学 大纲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