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制度.docx
- 文档编号:24292613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6.09KB
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制度.docx
《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制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制度
05
设备管理制度
1设备前期管理制度
2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3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制度
4设备检修制度
5设备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6设备事故与故障管理制度
7特种设备、仪器仪表等管理制度
1设备前期管理制度
1.1申购
1.1.1由设备使用部门根据需求向生产管理部提出添置设备申请。
1.1.2生产管理部接到申请后,进行需求分析,组织设备调配,
确需购买,就与使用部门共同磋商,确定所购设备满足目前使用要求应具备的加工范围、使用和配置要求,并填写05a“添置设备申请单”,报总裁室批准后,转研发中心。
1.1.3电气维修配件的零星申购,由生产管理部填写05b“配件申请购置单”,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采购中心。
1.2设备选型
1.2.1对采购金额在人民币4万元以下(含)的设备,研发中心根据目前生产产品和待开发产品生产工艺的实际需要,拟定设备型号,填入05a“添置设备申请单”转采购中心。
1.2.2对采购金额在人民币4万元以上设备,研发中心遵循生产上适用、技术上先进和经济上合理的选型原则,安排人员采用多次筛选法进行设备选型。
1.2.2.1设备选型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a)设备的生产效率;
b)设备的工作精度能够稳定地满足工艺和产品设计的要求;
c)设备的可靠性、适应性、维修性及标准化、节能程度;
d)企业设备的相互关联性和成套性;
e)制造厂的产品质量、交货期、价格及使用状况;
f)劳动保护、技术安全与环保的要求,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政策、法令和法规;
g)精、大、稀设备还要考虑设备投资的技术经济效果。
1.2.2.2第一次预选:
工艺人员广泛收集设备市场货源情报,对展销会上收集到的情报、报刊广告及网络信息等分类汇总,从中排出一些可供选择的机型和厂家。
1.2.2.3第二次细选:
工艺人员对预选出的机型和厂家进行调查联系和询问,详细了解产品的各种技术参数、性能,使用单位对其产品的反映和评价,货源、供货时间及价格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从中选出不少于三个满足技术、质量要求的机型和厂家,并形成05c“经济技术调研报告”转采购中心。
1.2.2.4采购精、大、稀设备时,研发中心组织人员到制造厂或这种设备的使用厂实地观察和了解,并进行必要的加工和产品切削试验,针对设备的结构、精度及性能改善的可能性同生产厂家进行商谈,并作详细记录,签订技术质量协议。
1.2.2.5采购中心组织研发中心和生产管理部对研发中心调研的精、大、稀设备结果共同评价(必要时还应通过技术经济分析评价),选出最理想的机型和厂家,最后由总
裁室决策批准。
1.3采购
1.3.1采购中心收到经总裁批转的1.2.1申请单后,收集各种报价和供货信息,并进行评价选择,与供应商签订订货合同或订货协议,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实施采购。
1.3.2采购中心收到经总裁批转的1.2.2.3报告后,与细选的供应商按质量、数量和交货期的要求,向供应商进行询价、报价、磋商、谈判,达成一致意见后,与最终确定的供应商签定供货合同,双方盖章生效。
合同中应注明所购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供货时间,以及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动因素,技术质量协议应作为合同附件。
1.3.3精、大、稀设备的采购合同必须征得总裁或其授权人的批准。
1.3.4在设备供货过程中,采购员应保持与供应商的有效沟通,确保设备按质、按量、如期到达,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汇报,以便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1.3.5电气维修配件的零星采购由采购中心执行,机修配件的零星采购由生产管理部执行。
1.4新设备的开箱检查
1.4.1新设备到货三天内,采购中心负责按采购文件进行开箱检查,并填写“设备开箱检查记录表”。
1.4.1.1一般设备由采购中心会同质量管理部进行开箱检查。
1.4.1.2精、大、稀设备由采购中心组织质量管理部、研发中心和生产管理部共同开箱检查清点。
1.4.2采购中心对开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总裁室反映,并向发货单位和运输部门提出查询,适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1.4.3开箱检查合格后,采购中心将新设备的经济技术调研报告、设备购置合同(副本)、设备开箱检查记录表、设备合格证、装箱单、随机文件等技术资料随设备一起移交给生产管理部。
1.4.4生产管理部负责新设备的建档、安装及调试工作。
1.5设备安装
1.5.1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1.5.1.1了解设备的重量、体积,确定运送的途径及吊卸就位的条件。
1.5.1.2了解设备的工作条件,如有特殊要求,则须按规定进行。
1.5.1.3及时培训有关人员。
1.5.1.4准备安装和调试时所需的物资。
1.5.2安装验收与移交生产
1.5.2.1由研发中心提供“设备安装工艺平面图”,交生产管理部设备科组织设备安装工作。
1.5.2.2设备科根据安装工艺平面布置图确定的设备机型和位
置提供设备安装基础图,向基建部门下达基础施工任务,向电工下达动力配线任务,向安装部门下达搬运任务。
1.5.2.3基建部门按基础图、施工验收规定的技术要求及工艺平
面布置图进行施工。
1.5.2.4电工按照设备工艺平面布置图、配线图进行施工。
1.5.2.5设备科负责安装上位、试运转、安装验收等任务,合格
后填写05d“设备安装验收移交单”。
1.5.2.6设备安装施工必须按施工图及技术文件实施,在施工中
施工人员如发现不合理或不符合实际情况时,应及时提出修改意见,按照规定修改程序经领导批准后,始可按修改后的技术文件施工。
1.5.2.7施工中必须重视安装质量,做好施工过程的记录。
1.6调试、验收与移交
1.6.1设备试车包括空运转试验、负荷试验、在负荷试验中应
按“设备试运转记录单”所要求的规范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1.6.2设备试车工作包括:
清洗、检查、调整、试运转、生产
试验等。
1.6.3设备安装、调试结束后,由设备科和使用单位共同验收,并填写05d“设备安装验收移交书”,一式二份,一份设备科自留存档,一份交财务部,财务部门凭设备安装验收移交书办理结帐手续。
1.7建立设备技术管理档案
设备技术档案的内容可分为单机档案与技术文件。
1.7.1单机档案的内容
a)设备的合格证、装箱单。
b)设备随机附件、工具、备件清单。
c)设备安装验收移交书。
1.7.2技术文件的内容
a)安装、使用说明书。
b)设备结构及易损件图纸。
c)制造厂的技术检验试件。
2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2.1生产用的全部机械设备和动力设备由生产管理部设备科负责管理。
2.2设备固定资产的范围
2.2.1设备固定资产
凡使用期在一年以上或价值在二千元以上的设备。
2.2.2机械设备和动力设备
包括:
金切机床、锻压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动能设备、电气设备及其他机械、动力设备。
2.3生产设备资产登记与统计
2.3.1生产设备移交后,设备科应根据其类别按机械电子工业
部的有关规定统一编号、建立05e“生产设备台帐”、技术档案,并在设备上做好固定资产标识。
严格做到帐、物相符。
2.3.2生产设备拥有量,均以单机台(套)为单位统计,各种
高低压配电板、电动机等,不论其大小,都应随主机计算重量、价值,不能拆开按一件单机统计。
2.4设备的闲置与封存
2.4.1因生产任务或工艺流程变更,生产设备连续三个月以上
不使用,可列为封存设备或闲置设备。
由使用单位提出封存报告,经过一级保养,由设备科现场验收后,由使用单位就地挂牌封存并注明封存日期,封存后指定专人定期检查和保养。
2.4.2已列入闲置的设备由所属单位将所有设备附件及专用
工具清点封存,并做好防锈工作。
2.4.3封存时应做到切断电源,擦拭干净,滑动道轨面涂以防
锈油,并复盖皮纸。
2.4.4财务部接到封存设备台帐,应自下一个月开始停止计算
该台的折旧费。
2.4.5封存设备需启封时,使用单位必须向设备科提出申请,
检查后,方可接电启用。
2.5生产设备的报废
2.5.1生产设备的报废必须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a)主要结构陈旧、破损严重、经大修不能恢复其工作能力;
b)严重影响安全,继续使用将会引起事故危险,且不能修复改装,必须拆除者;
c)属于国家淘汰产品或特殊规定,其零部件没有供应来源,确难以修配者;
d)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大,没有使用价值;
e)残缺过甚,修复不合经济原则者;
f)因扩建、改建或生产情况改变,必须拆除,不能改建或移装者;
g)因自然灾害或重大恶性事故,造成严重损坏,确实不能修配者。
2.5.2固定资产生产设备报废,由所在单位提出申请报告,填
写05r“设备(工装)报废处置清单”,进行认真技术鉴定,由上级部门批准后,方可报废。
未经批准前,不得注销其帐,销毁实物。
3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制度
生产设备是进行生产的重要武器,工人在使用设备前,要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技术培训。
主要生产设备(五个修理复杂系数以上的设备)实行定人定机操作。
设备维护实行专责制,对单人操作、一班作业的设备实行专责制;多班作业或几个人操作的设备,建立班长负责制,并实行交接班制度。
按维护保养要求,使设备经常保持整齐、清洁、润滑、安全。
3.1设备使用的程序
3.1.1新工人及调整工种后的职工,在使用设备前,要认真学习有关设备的结构、性能、使用维护及安全等方面的业务知识。
3.1.2操作工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掌握了操作方法方可独立操作使用设备。
3.2设备的交接班制度
3.2.1交接班时,接班人必须检查机床润滑情况,如未达到标准向交班人提出,重新补做后接班,并填写05g“设备交接班(日保养)记录表”。
3.2.2交接班双方,除交生产情况、图纸及需件加工要求外,还须交设备的使用运转情况与设备的附件齐全情况。
3.2.3接班人如认为交班人交待的情况不明或违反上述规定可以拒绝接收,但应立即汇报班组长,若含糊接班,接班后责任应由接班人负责。
3.2.4交接班人如发现接班人迟到、缺勤时,交接班人必须经过班组长同意方能离开工作地点。
3.2.5交接班如发现接班人有酒醉或精神失常等情况,应拒绝交班,并立即汇报班组长、车间主任处理。
3.3设备的保养、检查制度
3.3.1“三级保养制”的内容
3.3.1.1日保养:
操作工人上班前30分钟必须先对设备进行检查、润滑;工作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设备;下班前30分钟(周末1-2小时)对设备认真清扫擦拭,并将设备状况记录在05g“设备交接班(日保养)记录表”及05s“工装日保养记录簿”上。
每周末由设备使用单位组织检查,设备科按10%的比例进行抽查,并填写05p“设备维护保养抽查记录”。
3.3.1.2一级保养:
每半年的最后一个周末,由操作工进行。
一级保养由设备使用单位组织检查,并填写05i“一级保养完工单”,设备科组织人员,按15%的比例进行抽查,并签署抽查意见。
3.3.1.3二级保养:
根据上一年度设备完好状况检查中发现的设备缺陷的具体情况,由设备使用单位提出申请,设备科批准,列入年度05h“二级保养计划”。
二级保养以维修工人为主,操作工人配合进行。
3.3.2实行三级保养制,操作工人必须做好“三好”、“四会”。
3.3.2.1“三好“内容:
a)管好:
自觉遵守定人定机制度,不乱用别人的设备。
管好工具,附件不丢失、损坏,放整齐。
安全防护装置齐全。
b)用好:
设备不带病运行,不超负荷使用,不大机小用和精机粗用;遵守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规程;不在设备运转中进行装卸工件和变速;细心爱护设备,防止事故发生。
c)修好:
积极配合维修工人,参加设备的二级保养工作和修理完工后试车工作。
3.3.2.2“四会”内容:
a)会使用:
熟悉设备结构,掌握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操作方法,懂得加工工艺,合理选择切削用量,正确地使用设备。
b)会保养:
正确地按规定进行加油、换油;保持油路畅通;油线、油毡、滤油器清洁;保持设备内外清洁,无脏物。
按规定进行一级保养。
c)会检查:
了解设备精度标准,会检查与加工工艺有关的精度检验项目,并能进行适当调整;会坚持安全防护和保险装置。
d)会排除故障:
能通过不正常的声音、温度和运转情况,发现设备的异常状态,并能判断异常状态的部位和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排除故障;发生故障参加分析,明确事故原因,吸取教训,作出预防措施。
3.4润滑管理制度及“五定标准”
3.4.1生产管理部负责全公司设备润滑指导督察工作,由设备操作者按要求进行润滑工作,并填写02b“设备润滑卡片”。
3.4.2各车间负责人对车间所使用的设备抓好定期换油工作。
3.4.3所换新油一定要保持清洁,做好“三过滤”工作。
3.4.4设备操作工作要衽双油毡制,以防导轨拉毛,并做好防止泄漏工作。
3.4.5“五定标准”的内容:
a)定点:
按照润滑部位和润滑点位置及数量进行加油、换油。
b)定质:
按照规定的油品用油。
c)定量:
按规定的加油量进行加油。
d)定期:
按照规定。
e)定人:
规定每个加油点的负责人。
3.5重点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度
3.5.1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
3.5.2根据生产需要,做到合理使用和维护设备,严禁超负荷和违反规范使用。
3.5.3做好各种维护保养工作,加强巡回检查,力求使事故隐患及时发现,保证安全运行,同时做好各项记录备查。
3.5.4工作中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机检查通知设备科安排抢修,不得带病运转。
3.5.5保持油箱及液压部分油气充足,并做好定期换油工作。
3.5.6做好交接班记录。
3.5.7关键工序、精、大、稀设备,由操作工进行日常点检工作,并填写05n“设备日点检表”。
4设备检修制度
设备检修是恢复和提高设备运转能力防止事故发生,降低维修费用,延长零件使用寿命,不断提高设备完好率,确保设备长期正常运转的必要措施。
4.1设备修理工作类别
4.1.1计划修理:
大修、二级保养。
4.1.2日常修理:
指没有列人维修计划的,因设备事故或故障造成的临时性的修理。
4.2设备的大修、二级保养
大修和二级保养是根据第四季度完好状况检查进行的计划修理的工作。
其主要内容和区别见下表:
项目
大修
二级保养
拆卸分解程度
全部拆卸分解
部分拆卸和分解需要拆修的部分
修复范围和程度
修理基准件、更换或修复主要件、大型件及所有不合格的零件
修理部分主要零件与基准件,更换或修复部分使用期限小于下次二级保养间隔的零件
刮研程度
加工和刮研全部滑动接合面
必要时局部修刮、填补刮痕
精度要求
按机床出厂精度及通用技术标准检查验收(老旧设备可降低0.5-1丝标准)
按“完好设备标准”中规定的精度要求检验
表面修饰要求
全部内外打光、刮腻子、喷漆
根据情况可喷漆或补漆
工作量
100%
30.5%
4.3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状况的检查
每年四季度各车间对本单位所使用的主要生产设备,进行一次设备完好普查,并填写05o“设备完好状况检查记录表”和05q“设备几何精度检验记录”。
4.4检修计划的编制依据
4.4.1根据四季度设备完好普查的实际情况,设备科负责对不完好的设备再进行鉴定,以此作为确定年度大修理计划的依据之一;
4.4.2设备的档案资料(历次检修资料、事故记录、状态监测记录及其他技术文件等);
4.4.3设备修理复杂系数。
4.5计划的编制
4.5.1编制年度检修计划——安排全年的检修任务。
4.5.2为了保证检修工作按计划进行,年度检修计划应与年前编制完成,使之与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相协调。
4.5.3设备员根据各车间的意见和要求以及维修班的生产能力、生产技术准备情况,进行综合平衡,编制05k“年度大修理计划”和05h“二级保养计划”。
4.6检修计划的审批
4.6.1年度设备大修理计划编制后报生产总裁审批。
4.6.2年度二级保养计划编制后由生产管理部部长审批,再下达有关车间和单位执行。
4.7检修计划变更、修改的规定
设备检修计划必须严格执行,努力完成,不允许随意变更,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修改时,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4.7.1设备的二保计划需要变更时,由要求变更的部门向生产管理部提出申请,由生产管理部部长批准。
4.7.2设备大修理计划变更,由设备科提出申请,生产管理部部长签署变更内容及理由,上报生产总裁审批。
4.8设备大修理
设备的大修理由设备科负责填写05m“设备大修理任务书”,一式二份,一份设备科自留存档,一份下达电工班或机修班,由机修班和/或电工班按大修理任务书进行修理,生产车间协助,完工后,由质量管理部验收并填写05l“大修理竣工验收移交单”。
4.9设备大修完工验收制度
4.9.1设备大修完工后,由主修工人根据规定的检查项目自检(负荷试验和工作精度除外)。
4.9.2自检合格后,通知设备科按规定的检查标准检查,其内容为:
a)总体外观检查;
b)按几何精度规定的项目,逐项检查;
c)按空运转规定的项目,逐项检查;
注:
检查中,发现问题,由主修人负责处理;检查结果,由检验员负责将有关内容填入修理任务书。
4.9.3检验员检查合格后,操作者、车间等有关人员进行负荷试验和工作精度检验。
4.9.4检查、验收合格后,由检验员负责联系各有关方面签字办理验收移交手续。
4.9.5使用车间在填写验收移交单后,设备正式投入使用。
4.9.6验收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分别按下列办法提出处理意见后,由主修工人负责处理。
a)一般质量问题,由检验员提出处理意见;
b)重大质量问题,由检验员会同技术员共同协商后,提出处理意见。
c)因各种原因,出现一时无法解决的质量问题,或者验收各方发生争议时,由检验员及时向质量管理部领导汇报,部长提出处理意见;若争议仍无法解决时,则请分管总裁裁决。
4.9.7凡是因不具备测试条件,或因其他原因需要降低质量检查标准时,应按质量检查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办理,并将办理过程中的有关事项记入设备修理档案中。
4.10设备的定期维修
4.10.1设备的一级保养:
是根据各类设备的运转达到规定的时间(本公司现定为半年),由操作工人进行的维护保养工作。
4.10.2设备清洗、油箱换油:
是根据设备的使用条件、环境及油箱换油周期进行。
4.10.3精度检验:
是指精密机床和担任精加工工序的设备,应按照各类设备精度标准,定期进行的精度检验。
4.10.4设备的预防性检验:
是队受压设备、电气设备及起重设备进行的。
一般在计划检修或定期的、季节性的进行预防试验,以防止事故发生。
5设备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5.1严格执行设备技术资料入、出及借阅手续,并仔细清点无误,以保证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5.2为满足维修工作的需要,及时提供复制的资料。
5.3重要的独本资料一般不外借,只允许在资料室内查阅。
5.4借出的资料如长期不还,应主动索回,如有丢失,照价赔偿或适当罚款。
5.5因长期使用业已破损或模糊不清的资料,应及时购新。
5.6对无使用价值的技术资料,经有关人员鉴定,报请主管
领导批准后,方可报废。
5.7定期清点技术资料(每年至少一次)
5.8做到防火、防潮、防蛀等工作。
6设备事故与故障管理制度
6.1设备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设备事故的性质按造成事故的原因一般分为:
质量事故、自然事故、责任事故。
无论造成事故的原因是什么,一旦发生,要迅速组织力量积极抢救和抢修,缩小事故范围。
6.1.1一般的设备事故一般不需要统计上报,设备科做好事故的登记与调查分析工作。
6.1.2一般事故发生后,应在一天内由事故所在部门(车间)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在设备科参加下,根据“三不放过”(即:
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分析。
6.1.3重大设备事故,应由设备主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分析。
6.1.4特大设备事故发生后,应保持现场,除抢救外不得擅自更动,待有关部门到现场了解情况之后,才能进行抢救修。
6.2设备事故的报告与统计
6.2.1设备事故的报告
设备事故发生后,一般事故应在一天内组织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措施,并由事故发生单位写事故报告送设备科;重大事故应在三天内写事故报告报生产管理部及有关部门。
6.2.2设备事故的统计
6.2.2.1统计指标
设备事故统计指标主要包括:
事故次数、损失金额等方面。
6.2.2.1分析指标
生产事故分析指标,主要指设备事故频率,它是反映报告期内设备事故发生的频率。
6.3设备故障管理制度
要做好设备故障管理,必须认真掌握故障原因的信息。
实际常发和典型的故障中积累资料和数据,开展故障分析,加强日常维护、检查和预修。
6.3.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操作工人和维修工人自觉地对设备故障进行认真的记录、统计、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6.3.2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设备状况、特点,确定以防为主的故障管理重点。
6.3.3开展故障分析,培训维修工掌握故障分析方法。
6.3.4故障记录必须完整准确。
维修工人在现场检查和故障修理后,应按照05j“设备(故障报告)修理单”的内容认真填写。
6.3.5车间设备员除日常掌握故障情况外,应汇集“故障修理单”和维修记录。
6.3.6通过维修工人的日常巡回检查和按计划进行的设备状态检查,所取得的状态信息和故障征兆,以及有关记录、分析资料,由设备员或修理班长针对各类型设备的特点和已发现的缺陷,及时安排近几天的日常维修项目,便于利用生产空隙时间或双休日。
做到预防在前,以控制和减少故障发生。
对某些故障征兆、隐患,日常维修若无力承担,则反馈给设备科另行安排计划修理。
7特种设备、仪器仪表等管理制度
7.1电气设备管理及安全工作制度
7.1.1电气工作人员必须的条件
a)身体健康,无妨碍电气工作的病症,如精神病变、癫痫病、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等。
b)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
具体按其职务和工作职责,应熟悉有关的电气安全工作制度;应熟悉掌握电气设备的一次接线和分布情况,设备的性能、运行方式及倒闸操作步骤;应熟悉掌握各种现场的允许、检修、安全方式及事故处理等规章制度。
c)学会触电紧急急救护法,特别是现场急救法,同时要学会使用各种电气安全用具与消防器材。
7.1.2电器设备及安全、消防用具的使用和管理
a)在带电的电气设备上或邻近带电设备的地方工作时,在离地3米以上的高度处工作时,均应使用适当的安全用具。
b)各种安全用具的绝缘性能,机械程度、材料、结构和尺寸等方面均应符合安全规定的要求,安全用具应加强日常保养,要保持完好防止损坏。
要注意防止过热过冷、阳光曝晒、酸、碱、油及其他硬刺物件对安全用具的破坏作用。
还要保持干燥,防止受潮,保持清洁,防止脏污。
此外,安全用具还应定期进行电气试验。
c)使用安全用具前,应检查安全用具是否良好,不允许把安全用具当一般工具使用。
d)在带电设备上进行操作或维护修理工作时,应根据现场情况正确选用安全用具及辅助安全用具。
e)经试验合格的各种安全用具,必须放在规定地点,并保持清洁。
f)各种警告牌、标志牌,必须按编号放在规定地点,使用时做好记录。
g)各种消防设备,按使用要求排放在规定的地点,按有效期进行更换。
7.1.3电工量检具、仪器、仪表管理制度
a)应根据被测物最高允许电压选择合适电压级别的兆欧表进行测量。
b)在测量前首先要切断被测物的电源,并对被测物进行充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制造 企业 设备管理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