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4284888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91KB
教学设计.docx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课题
海燕
序号
时间
2015年3月20日
主备人
刘学明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2、品味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海燕
对比
勇敢、高傲、自信、顽强、快乐
海燕------革命先驱者象征
海鸥……
教学策略
1.感情朗读,感悟作品的内涵及海燕形象。
2.创设自主学习探究情境,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后反思
优点:
学生通过深情朗读及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够深入理解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缺点:
象征、对比手法及其作用是个难点
改进:
结合文本及时代背景深入探究达成目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俄国作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去感受海燕这一勇敢形象给予我们的鼓舞人心的力量。
(板书课题:
海燕高尔基)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年),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
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06年发表了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
高尔基自传性的三步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写作背景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工人中传播,工人运动此起彼伏,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高尔基亲自参加了反对沙皇的火热的革命斗争。
他目睹反动军警殴打、屠杀学生的罪行,于是满腔义愤地写下了“幻想曲”《春天的旋律》。
这篇小说是高尔基根据自己与沙皇政权斗争的亲身经历,结合当时俄国革命斗争形势写成的。
由于革命观点鲜明,沙皇书报审查机关不准出版。
只有结尾部分才得以发表,这就是《海燕》。
它反映了当时革命群众在革命先驱者的激励下,对沙皇专政及其黑暗制度越来越愤激的斗争情绪,预言了沙皇黑暗统治的必将崩溃。
因此,它一发表,立即成为进行革命宣传斗争的有力武器。
(穿插1)课前预习检查
注音:
呻吟胆怯翡翠掠起蜿蜒
号:
号叫()口号()晃:
一晃()晃动()吓:
吓唬()恐吓()
(穿插2)明确学习目标
三、感情朗读,初步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生听读。
2、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完后说明喜欢的原因。
可以从修辞,表达效果,营造意境等几个角度分析)。
例: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习翔。
(比喻、拟人,形象传神地展现其矫健勇猛雄姿以及藐视反动势力风貌。
)
老师备案并小结:
(1)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他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赋予了人的性格行为,写出了其猖狂气焰)。
(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反复写出其勇敢智慧及敏锐,表达坚定信心。
)
四、自读分析,感受形象
自主学习:
1、课文以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为背景,先后描绘了几个画面?
这几幅画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2、伴随着海面图景形式变化,海燕动作、情态有何变化?
在你看来,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暴风雨的?
师生共同明确:
1、特点一:
狂风卷集着乌云----画面一:
暴风雨在孕育;
特点二:
乌云直压海面---画面二暴风雨临近;
特点三:
乌云燃烧,夹杂闪电画面三:
暴风雨就要来了。
2、高傲地飞翔;搏击、迎接;以胜利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学生不自主的朗读描写海燕的地方)
3、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
小结并板书:
暴风雨渐次逼近:
孕育---临近---来临(线索)
海燕形象:
勇敢、高傲、自信、顽强、快乐
五、合作探究:
1、这首散文诗所要赞颂的对象是海燕,那么海燕象征了什么?
2、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的飞翔之前还要写大海、狂风、乌云?
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3、文中的暴风雨又象征了什么?
4、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
它们分别又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
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通俗一点说,为了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所以只说甲不说乙,却让读者通过形象自己去领会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义,就是所谓“托义于物”。
象征体
象征意义
海燕
革命先驱者
风、云、雷、电
沙皇反动统治的黑暗势力
大海、波涛
革命群众的革命力量
暴风雨
席卷一切的革命风暴
题2第一问:
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4、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假装革命和害怕革命的人。
小结并进一步完善板书:
象征
勇敢、高傲、自信、
顽强、快乐
对比
海燕------革命先驱者
海鸥……
六、联系实际,拓展体验: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
面对生活的暴风雨,你是怎样做的?
你从海燕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
备案:
每个人的生活中,即有温煦的阳光普照,也有“暴风雨”般的考验。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强烈的暴风雨时,你的心里要想着见到阳光,要勇敢地与它做斗争,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它。
一定要坚信,人的毅志力远大于生活中的暴风雨。
所以,面对疯狂的暴风雨,必须对自己有信心,只有跨出这一步,不管是否胜利,你已经取得胜利了。
如果你打败了暴风雨,你一定会见到阳光。
即使你努力了却没有成功,事实上你也是成功的,因为你见到了暴风雨是怎样变成阳光的,只不过,阳光害羞,不愿出来而已。
假设说在暴风雨面前,你胆怯,不愿意与它对抗、拼搏,你一定是个失败者和永远没有光明的人,同时,你也是个懦弱的人。
暴风雨会在暗地里嘲笑你。
失败不重要,重要的是尝试。
你对暴风雨示弱,阳光就瞧不起你,不会来见你。
在此,我要奉劝大家一句:
人要学会生活,学会面对,学会克服生活中的暴风雨。
老师小结:
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我们要相信自己,要坚强,勇敢乐观面对它,用自己的才能智慧去解决它,这样我们就会自豪地说: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七、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暴风雨来临的三幅画面,塑造了一个勇敢,高敖,自信,顽强的海燕形象,这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力量。
同时,我们学到了象征、对比、映衬的写作技巧,望以后写作时借鉴使用。
八、课堂检测:
1、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连线题
海燕革命力量
海鸥
海鸭反动势力
企鹅
大海革命先驱者
波浪
乌云
闪电
狂风恐惧革命、悲观失望者
暴风雨
2、文章采用了_____手法,突出了海燕______________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3分)
3、文章对海鸥的描写与对海燕的描写形成鲜明______(填写作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备案:
2、象征;英勇、高傲、自信、顽强、乐观
3、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
九、课后提升:
1、以《海燕:
我心中的歌》为题,写一篇随笔。
2、主体链接: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一下郑振铎的《海燕》,和本文对照阅读。
师投影,让甲乙两名学生分别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强调作者国籍、作品
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做,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完成,师生共同指正
指一生读,其他学生了解、明确
学生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学生自由朗读完毕,让两名学生回答
提示:
文章由暴风雨---狂风、乌云、闪电---海燕组成了三幅画面)
学生标记勾画问题信息点,老师巡堂指导质疑,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老师巡堂指导
老师指导明确什么是象征
老师点拨引导
指名学生回答,共同明确
学生练笔并进行主题阅读
课标分析
一、 目标细化
(一):
学习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
依据一:
《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问。
4、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体会。
在诵读中积累诗句,在积累中体会诗意,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也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
因此,对第二条与第三条的解读如下。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其中,“正确”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语调,等等;“流利”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的连贯即不指读、不词化,读出速度,既不唱读也不拖音;“有感情”地朗读,所指很丰富,因为“感情”本身就是一个抽象而丰富的概念,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读出精神的变化,读出认识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落实到语气的变化,即读准语气。
“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可以分解为:
说出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旨,评价诗歌的美点、手法及语言特点等等。
在此基础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思考,表述感受。
“体味和推敲” 可以分解为:
划出相关词句,找出对应物,谈出感受。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可以分解为:
能结合喜欢的词句,真实地说出自己的体验、感受和看法。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可以分解为:
能结合文本,根据个人感受和情感体验去领悟作品内涵。
根据文本的内容,写出自己的个性体验。
依据二:
单元学习目标
1.积累优美的词句。
2.进行朗读训练,感受散文诗的抒情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感。
3.品析语言,把握散文诗语言生动而又含蓄的特点。
4.进行阅读训练,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
依据三:
《海燕》的核心内容
高尔基把所有的笔力都集中在塑造海燕形象上,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掌握象征的写法,应该是教学应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他问题仅仅是走向这个问题或者带着这个问题走向未知深处的途径。
同时此文文字精粹,蕴涵丰富,气势磅礴,既有散文的优美,又有诗的韵律感,适于朗读。
所以自由诵读,品味关键语句,才能更好地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解读:
基于本文的体裁特点,我们确定的第一个核心价值是,重视朗读训练。
学习时,应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散文诗的思想感情。
本文采用了象征的写法,我们确定的第二个核心价值是,引导学生把握物象,领会物象内涵。
(二)学习目标陈述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体会其深刻的内涵;2、品味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评价设计
在朗读中,可采用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点拨评价相结合,通过反复朗读,把握物象内涵。
赏析品味语言环节中,可采用教师引领点拨,运用鼓励性语言,给予赏识性评价。
80%以上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海燕的象征意义。
学生都能找出各自喜欢的词句,并且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三、教学策略
依据细化的学习目标,制定出以下教学策略。
知识与能力的第二个目标我把它放在第一个 环节里解决,采用的策略是:
让学生播放配乐朗读,个性化自由朗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
而第一个目标的实现则是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勾画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个学习目标我把它放在让学生合作交流的环节中解决。
采用的策略是:
联系当时写作背景及象征体在文中的表现,学生的相互启发与交流,教师的巡堂指导加以实现。
第三个学习目标我把它放在“练习”环节里解决,采用的策略是:
设计题目,人生有阳光与鲜花,也会有阴霾和暴风雨,面对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
把文本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教材分析
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
它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1、 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
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
而《海燕》一文,作为其中的代表作,成为课本中的讲读篇目。
《海燕》是俄国“无产阶级艺术权威”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的《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
作者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
即使在今天,也对我们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激励人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
此外,《海燕》作为一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文字精粹,蕴涵丰富,学习本文对初二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朗读、品味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体会其深刻的内涵;2、品味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
掌握象征的写法。
高尔基把所有的笔力都集中在塑造海燕形象上,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掌握象征的写法,应该是教学应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他问题仅仅是走向这个问题或者带着这个问题走向未知深处的途径。
同时此文文字精粹,蕴涵丰富,气势磅礴,既有散文的优美,又有诗的韵律感,适于朗读。
所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品味关键语句,才能更好地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难点:
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作者塑造海燕形象,是把海燕放到典型环境中进行刻画的。
课文以暴风雨的发展过程为顺序描绘了三幅画面。
第一幅:
暴风雨在孕育。
第二幅:
暴风雨迫近。
第三幅:
暴风雨即临。
这三幅画面的变换表明了形势的愈来愈险恶、阶级斗争的日益激烈,但海燕却更加镇定,愈战愈勇。
海燕的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被步步深入地得到烘托和显现。
把握住这一点,可以更好的体会“海燕” 精神的内涵,这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4.教学时间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
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
效果分析
从《海燕》一课的授课结果来看,还算比较理想。
优点方面:
教学过程中,我以朗读品味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评相结合。
在赏析海燕形象时,让学生抓住直接描写海燕的句子入手,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品读、体会。
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把握海燕的特定内涵。
在拓展延伸中,我将学生对海燕形象的认识的现实意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时也要像海燕一样勇于斗争、乐观、自信。
这样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海燕》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教学中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课堂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擅于激发学生,善于与学生作真诚地沟通,适时调控课堂气氛,让课堂活起来。
不足方面:
学生的朗读时间不是很多,这样不利于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课堂内容含量较多,学生不易接受;在朗读上,不要过分集中,可以在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不同形式的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朗读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说明自己的朗读技巧,教师作造当的点评。
再者,课堂环节间衔接不够,导学案与教案与课件使用脱节,多媒体使用有时打不开,很不给力,浪费了上课时间,录制的课堂实录字幕与板书很模糊,不是很清楚。
观课记录
副评(辛逢余老师):
我觉得刘老师的课确实上的不错。
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与点拨之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探究,并能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自我展示机会多,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老师的评价“掌声鼓励一下”恰到好处,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大胆回答问题的自信力。
副评(朱增亮老师):
我觉得重视语文教学时的“表演性教态”
讲授《海燕》这一课时,该教师多次用有力的手势及表情去感染学生,以辅助教学,促进教学事半功倍。
在引导学生朗读“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一小节时,效果尤为显著,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出海燕作为胜利的预言家对暴风雨的强烈渴望。
另外,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效果直观,课堂容量大。
主评(于献玲老师):
高尔基的《海燕》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是俄国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品,而其中“海燕”这一形象蕴含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思想内涵。
在教授这一课时,通过朗读,较好地解决了难点——理解海燕的独立、高傲、顽强的精神品质,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课。
我觉得刘老师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的培养。
《海燕》是一片耐人寻味的好文章,含蓄深邃,宜于朗读,适于欣赏。
教师在读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也在读中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获得新知。
“读”成了刘教师教授课文的“主心骨”贯穿全课。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又以“读”为根本。
语文课上少不了“读”,这是无庸置疑的,而刘教师巧妙地采用了默读、齐读,单个同学读,读一句话,读一段话等等,通过学生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理解,读中受到思想熏陶和哲理的启迪。
加强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使学生能够更容易体会并理解文中高尔基赋予海燕的意义,以便于教学。
几点不尽人意之处:
多媒体使用不是很顺畅,导学案、教学案、多媒体融合使用有欠缺,对文本描绘的三个画面的讲解过于笼统、粗糙,ppt的录相不是很清楚。
课后反思
今天我试讲的课文是高尔基的《海燕》,它高昂、充满激情的语言,每次让我读完后,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海燕的勇敢坚强、无所畏惧、敏捷智慧总能萦绕心间,令人振奋。
我想学习这篇文章就要让它在学生的心扉留下些许难忘的东西。
我告诉学生要用心去倾听海燕的呼唤: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最好能让海燕走进你的心扉。
首先,我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顿时,朗读示范那铿锵有力的乐声,抑扬顿挫的语调,调动了学生敏感的神经,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
在解读作品时让学生们多次朗读文本,指导学生在倾听海燕的呼唤时,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海燕翱翔在大海上的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我做得最好的一点是反复进行朗读训练,《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所以朗诵环节是很重要的。
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听读﹑自由读﹑品读这几个朗读教学过程,让学生把握散文诗的节奏﹑重音、停顿和感情。
通过多读,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学生能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比老师单一的去讲要好的多。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理解,去感悟,去探讨,去交流,去展示,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只是问题的引导者、点拨者和诱导者。
整个课堂是一泓不断变换的清泉水,芬芳而甘列。
在学生评价这一环节中,老师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适时的给予掌声鼓励,是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比着单独的分数评价要好得多,因为学生从中得到了肯定与心理满足,自信力也会不断增强。
试讲结束后,我认为基本达到了教学任务。
从学生朗读的热情和朗读的效果看也很不错。
虽然这次试讲出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有时ppt使用不够顺畅,老师的语言比较琐碎,小组评价未能作终结性评价等,但是总体来看,学生和老师都进入了角色,都陶醉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整堂课下来感觉还是蛮成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设计